月球水体,美国编造的又一弥天大谎!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boy17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拉克拥有“毁灭性武器”是一个连美国总统都已经承认的弥天大谎;最近因特网又爆出一段81分钟的美国本土视频——“9·11恐怖大骗局”,揭露了至少42个铁证,证明这一起骇人听闻的事件竟然是美国利益集团一手策划的惊天阴谋!现在,美国再一次故伎重演,为了堵住美国纳税人的嘴,为了掩饰美国在月球领域寻水的失败,竟又编造出一起所谓的“月球水体”的闹剧。
  2009年11月13日,美国航空航天局网站刊登了唐·菲利浦斯以“传感器在月球上发现了水”为标题的一篇文章。该文称:“在今天的一个紧急会议上,研究者披露了美国航空航天局月球陨石坑观测和传感卫星的初步数据,这些数据表明在一个永久性阴冷的月球陨石坑中存在着水。”
  同一天,美国航空航天局负责月球陨石坑观测和传感卫星计划的首席科学家安东尼-科拉帕瑞特在记者会上宣布:“真真切切,我们发现了水,不是一点点,而是相当多。”
  之后,一直到今天,美国航空航天局铺天盖地的宣传越演越烈:“月球北极发现了40余个含有水冰的陨石坑。这些陨石坑的直径为1.6千米~13千米不等。尽管冰的总量由每个陨石坑的深度而定,但是据估计,月球北极至少含有6亿吨水冰。”
  然而,从科学上讲,这件事还存在着种种疑问。
  
  并不存在的含水矿物
  
  中国学者欧阳自远院士等在2005年出版的《月球科学概论》一书中断言,“月球岩石类型主要有斜长岩、玄武岩和角砾岩,而没有发现地球存在的水成岩石(砂岩、页岩和石灰岩等);组成月球矿物的变价元素都是低价态,说明月球岩石是在很高的还原条件下形成”;他们还说“月球的主要矿物是辉石、斜长石和橄榄石、钛铁矿、尖晶石等,没有发现任何原生的和次生的含水矿物,如黏土、云母、闪石等”。美国科学家戴维德·E.牛顿也认定,“沉积岩在月球表面上根本不存在”。
  上述事实表明,月球表面在过去和现在都不存在水体。如果月球像火星那样也曾经有过水体的话,那就一定会在其表面的岩石和矿物中留下证据,譬如火星表面就发现了富铁黏土,这是含铁镁岩石与水作用的产物。未拿到的实际样品
  美国在1967年7月-1972年12月,通过“阿波罗”飞船共6次载人登月任务采集到了381.7千克月球样品,苏联的不载人登月也采集到321.1克月球样品。这些月球样品的9个采样地点都集中在月球正面南北纬40。的范围内,没有一块月球样品来自月球南极或者北极。而美国现在大肆宣传的月球水冰恰恰又据说是位于月球的南北极。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我们人类至今并没有拿到过月球水冰的任何实际样品。我们有的只是超远距的各种探测和瞎子摸象式的种种猜测。在手里并没有月球水冰的任何物证时,美国人凭什么如此言之凿凿?
  必须提到的是,在“阿波罗16”号采集到的样品中(注意,不在月球的南北极!),曾发现过一种具有锈斑的岩石,其锈斑在一些科学家看来“当然也可能是地球大气中的水分污染了月球样品导致的”。
  
  模棱两可的探测结果
  
  美国航空航天局宣布月球存在水冰的依据很多。可惜的是,这些依据的解释往往是模棱两可的。
  1 1994年美国“克莱门廷”号搭载的双基地雷达探测成果。
  根据双基地雷达在月球南极探测得到的反射能量曲线,科学家认为:如果反射能量曲线在横坐标为零的附近出现峰值,那么,在该目标物处就有冰的存在。这是因为在横坐标为零时,飞船、目标物和地球三者成为一线,而反射能量出现峰值,是所谓的“自行车的反光镜效应”。
  现在,反射能量曲线在横坐标为零附近出现了峰值,而该轨道又直接覆盖月球南极附近的黑暗区。因此,美国科学家认定:“该图就是月球南极有水冰的证据。”
  然而,不少科学家认为,双基地雷达的特征散射并不能确定是水冰引起的,现在还无法排除是否是月球表面粗糙度引起的可能。
  有科学家还认为,因为“克莱门廷”号搭载的雷达极地观测时采用的入射角为82°~90°,这样的入射角度使得产生的散射很难预测,会由于遮蔽、衍射、多次散射效应而产生异常。因此,并不能确定月球南极轨道极化率的增加是相干后的向散射反效应还是其他的散射效应引起的,支持体散射机制的低损耗物质同样可以引起这种效应。虽然水冰可以引起散射,但其他的散射机制(如月表粗糙度、二次反射等)也可解释月球极地的这一现象。因此,…克莱门廷’号双基地雷达极化率的增加是月球极地存在水冰引起”的观点并没有被广泛接受。
  2 美国阿雷西博地基雷达探测结果。
  1992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斯泰西等利用波多黎各阿雷西博天文台地基雷达对月球极地进行表面制图,搜寻月球极地永久阴影区的水冰。雷达波长和入射角与“克莱门廷”号搭载雷达相似。一些面积小的区域观测到了特殊的回波特征。
  但是,航天器上的光谱影像显示,其中一些区域位于太阳的照射区,而非永久阴影区。譬如,阿雷西博地基雷达对位于月球北极北纬47°的彩虹湾地区的回波也显示独特特征。所以,有科学家认为,某些太阳照射区甚至月球赤道附近也存在雷达回波同向极化增加的现象,明显是由于撞击坑边缘陡坡表面粗糙度引起的,而非水冰。
  3 “月球勘测者”探测器搭载的中子谱仪对月球水冰的探测成果。
  1998年1月,美国发射了耗资6300万美元的“月球勘测者”探测器。这一探测器搭载的有效载荷很多,其中中子谱仪能够测量整个月球表面的氢含量。该中子谱仪可探测到含量小于0.01%的水,探测深度约为0.5米。其探测的结果表明:在月球极地,中子流数据显示丰富的氢,而且月球北极氢的信号比南极稍强,因此推测月球极地可能含有丰富的水冰。科学家通过分析,认为这种水冰可能是以坚实的近乎纯水冰的形式埋藏于干燥的地表下约40厘米处,其水冰的总储量可达66亿吨。这个数量是过去20亿年彗星撞击携带并滞留于月球的水冰总量的10%左右,因而是完全可能的。但是,也有学者认为,陨石的撞击汽化、微粒飞溅、星际氢的光致电离所导致的水冰损失速率可能超过彗星向月球输送水冰的量。
  客观地讲,“月球勘测者”中子谱仪所反映的只是极地永久阴影区氢含量的增加,况且1999年7月31日美国“月球勘探者”对月球南极附近一个阴暗的、直径为五六十千米的陨石坑进行精确撞击并没有观测到水蒸气的任何信号。哈勃空间望远镜和麦克唐纳天文台地基探测设备也没有探测到任何有关水的信息。
  英国著名的《自然》杂志在2006年10月19日发布消息说:月球南极陨石坑没有发现存在厚冰的证据。月球南极“沙克尔顿”陨石坑边缘是美国航空航天局定于2008年发射的月球坑观测和传感卫星的一个候选着陆点,那里被认 为是有水的。届时,研究人员将对探测器着陆时激起的尘埃进行分析,希望能够确实找到水的证据。
  近日,研究人员发现,高分辨率雷达图像所展示的雷达散射参数并没有发现厚冰层存在的特征,相反,那里和月球上其他荒凉的地方并无差别。虽然不排除月球土壤中散布着较薄的水冰颗粒的可能,但是存在大量水的希望变得渺茫。
  4 2009年月球坑观测和传感卫星的撞击成果。
  人们不禁要问:1999年的“月球勘探者”探测器对月球的撞击没有找到水,为什么2009年月球坑观测和传感卫星的撞击却能找到水而且还“相当多”呢?撞击的地点都是月球南极,都是陨石坑,方法都是光谱分析。是探测方法有了革命性的改进,还是探测仪器有了质的飞跃?
  美国航空航天局曾经非常正确地认为“天文学是全人类的科学”,那么,能否把这次月球坑观测和传感卫星的撞击数据(特别是有关月球有水的所有证据)最大限度地在美国航空航天局网站上予以公布,让全世界有能力判断其真伪的科学家共同来研究、来判断,以得出公论呢?“月球有水”在技术上是件大喜事,又不会涉及军事或国家机密,有必要躲躲藏藏吗?
  
  为什么不到月球二极直接取样
  
  不少科学家都表示,最后证实月球是否存在水冰,还要靠以后对月球表面的直接取样。用笔者的话来说,还得靠对月球南北二极陨石坑的坑底物质的直接取样来决定。美国、印度等都断定在月球南北二极陨石坑的坑底物质中蕴藏着大量的月球水冰,既然如此,马上去那里直接取样,不就一锤定音了吗?为什么要避实就虚呢?按照美国的科技实力,办成这样的事并不困难。事实上,美国曾有个耗资千亿美金的新的太空探索计划,即“重返月球”。该计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2018年之前将人再次送上月球,在月球极地建立月球基地。
  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却是美国总统奥巴马2010年2月1日庄严宣布冻结前任总统布什的“重返月球”计划。是资金问题吗?表面上是。至少奥巴马总统是这么说的。但是,仅阿富汗和伊拉克,美国2011年投入的美元就要达到1590个亿!不是没有钱,而是认为不重要!是的,各种问题都应当解决,问题是一大堆。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月球到底有没有水冰”这个问题的解决已经到了临门一脚的关键时刻,怎么反倒收腿掉头溜之大吉了呢?真正原因是什么?难道是想借金融危机而顺水“退舟”,以避免摊牌、露馅和出3t?海口已经夸了,“6亿吨水冰”,“重返月球”不是逼着摊牌吗?仅2009年为了寻水而撞击月球就已经用掉了美国纳税人7900万美元,其压力可想而知。选票乎?政权乎?
  
  2009年撞击月球的种种败象
  
  美国航空航天局之前的乐观预测(即2009年10月9日撞击1小时后便能得出发现水分的分析结果)为什么迟至同年11月13日才勉强公布?美国航空航天局此前曾表示,重约2.2吨的半人马座火箭撞击月球后,应该激起高达10千米的尘埃以及长约30秒的闪光现象。但撞击后,闪光现象并未如期出现,探测器也未实时传回图像。撞月1小时后,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附近的帕洛马天文台天文学家称,他们用望远镜观测了这二次撞击,但都没有观测到火箭撞击产生的尘埃迹象。那么,到底有没有发生过成功的撞击?为什么预测与现实相差如此之大?这里面有没有难言之隐?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也认为,按原来预计,第一次火箭撞击的能量相当于引爆1.5吨炸药,将产生明显闪光,激起很高的尘埃云。但令人不解的是,连地球上著名的帕洛玛天文台5米口径望远镜也未能观测到。尤其是紧跟火箭追踪拍摄的月球坑观测和传感卫星(这颗卫星上不仅有可见光摄像仪,还有近红外和中红外摄像仪),在如此近的距离本应该很容易拍摄到第一次激烈碰撞的图像。
  顺便说一句,日本“月亮女神”号探月卫星在2009年6月11日成功撞击月球表面后,就曾出现过明显的闪光!(该望远镜采用间隔1秒曝光,每隔0.6秒拍摄1次。组图中第二张出现了明显的亮点,这是“月亮女神”号碰撞后形成的闪光,第三张逐渐衰弱,第四张时已经消失。)
  必须指出,美国航空航天局后来才公布了当时撞击的“羽状尘埃”和“撞击闪光”。这样的“补救证据”是从哪里弄来的?张冠李戴?世界各国的天文台观测系统许多都是超一流的,大家在当时为什么都没有观测到撞击实况?这说明至少通不过“重复性检验”这条科学规则。
  月球坑观测和传感卫星获取的所有数据都必须实时传回地面科学操作中心,原因在于这个探测器本身将以撞月方式走向终结。因此,“探测器也未实时传回图像”,这是否说明传回系统出了问题?整个过程中压根儿就没有任何数据传回过地面?因为获取了所有数据的探测器未能在第一时间传回图像,就说明它已经再没有机会、再没有时间将这些数据传回地面了,它已经以撞月方式走向终结!美国航空航天局曾称月球坑观测和传感卫星在飞往月球的途中发生了故障,燃尽了所有的备用燃料,联想到后来没有撞击闪光、探测器未能实时传回图像,能不能说明这次的撞月寻水计划本来就是失败的?当时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呆立在大屏幕前的种种表现就很能说明问题。如果月球真有那么多水,是可以在“撞击1小时后便能得出发现水分的分析结果”的;但是,如果计划真的是失败了,那么想方设法地补漏洞、编说法,可能就是某些人在2009年10月9日-11月13日这段时间所做的全部事情了。我理解美国航空航天局因耗资7900万美元而受到的纳税人压力,当然由此也就理解了美国电影《“摩羯星1”号》的真正含义。我想直问一下美国航空航天局:2009年11月13日宣布的月球有水是不是一场骗局?!?
其他文献
华硕CP6230是一款定位主流应用和数字家居的创意之作,第二代Intel处理器+英伟达1G独显的搭配足以应对任何挑战,除强劲的性能之外,华硕CP6230t~艳的外观设计与过硬的华硕独家技术,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文化中,可以分为四大文化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文化体系和自古希腊、罗马一直到今天的欧美文化体系。  印度位于亚洲南部,早在距今5000余年前,印度次大陆就已经有了远古先民,其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早为世人熟知。印度的两部史诗—_《=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内容广博,包罗万象,被世人誉为诗体的古印度百科全书和世界文化宝库中两颗璀璨的明珠。  《摩诃婆罗多》这部史诗的主
在2006年10月19日下午,我们又一次来到这个特别的田地。就在前一天晚上,麦田圈出现在这片田地,并且紧邻我们一直停车的位置。我们确信,如果出现了异常的光现象,那么第二天的下午我
事件简介    2009年11月,一名电脑黑客入侵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的电子邮件服务器,窃取了英国气候学家之间的上千封电子邮件内容,并由此窥探到过去十几年里气候学家之间私下的思想交流。黑客把电子邮件公之于众,并声称从邮件中可以看出这些气候学家对待研究并不严肃,他们甚至篡改对自己研究不利的数据,以证明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起到巨大作用。换句话说,人类活动影响气候这一说法,也许是谎言和欺骗!这让反对“人类影响
随着科技不断的进步,信息技术也随之不断的发展,共有数据库资源也随之更加的丰富,广大的用户迫切的需要能够透明的,能够按照自己的所需访问和使用这些丰富的资源。以下就主要对支
先哲说,三十而立。当时光的脚步匆匆迈进2011年,《飞碟探索》杂志也将迎来自己创刊30周年的纪念日。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梦想和神话。20世纪中后叶。当人类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太空
万有引力是人类最早认识的一种相互作用。1687年,牛顿在其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就提出了这一概念。牛顿利用万有引力定律不仅说明了行星运动规律,而且还指出木星
我在那里经历的一切只能得到一个结论:罗贝特有一种能将他的意志作用于日常物体的能力,而这种作用方式超出我们目前的理解力。我也清楚地看到,认识他这么长时间以来,他的能力随着
介绍网络环境下化学中心实验室仪器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按照国家化学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对网络平台下实验室仪器管理的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
基于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实训教学的职能特点是促进和帮助,即由过去以强制性为主的学习转变为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教师由过去单一的知识传递者、给予者转变为鼓励、帮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