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浙江省各地区产业集群经济发达,特色鲜明。特色产业集群经济的发展对高职教育的人才输送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产业集群背景下浙江高职教育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产业集群;高职教育;浙江
作者简介:蔡建平(1975-),男,河北唐山人,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基础社科部,副教授;沈陆娟(1978-),女,浙江湖州人,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基础社科部,副教授。(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产业集群背景下浙江省高职教育结构优化研究”(课题编号:12YD60YB)、中国高教学会2011年专项课题“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课题编号:2011Gzzx041)、浙江省高教学会“十二五”高教科研规划课题“21世纪以来英国高职教育运行机制和策略研究——对促进我国政府、行业、学院三方互动的启示”(课题编号:KT20112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6-0012-02
一、浙江产业集群的现状分析
浙江位于我国的东南部,中小企业居多,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产业集群。2007年,浙江省有36个产业集群荣登由中国社科院公布的中国“百佳产业集群”。[1]据浙江经济贸易委员会统计,2007年浙江省有工业总产值过5亿元的产业集群462个,实现工业总产值2.52万亿元。[2]浙江传统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特别是民营企业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遍布于全省的以民营企业为主力军的浙江省产业集群具有以下特点。
1.产业集群众多,行业分布广泛
发达的民营企业造就了浙江省众多的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过亿元的产业集群有800多个。这些产业集群分布于大到机械制造、化工、医药,小到纺织、电器、制衣制笔、小五金等近200个行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统计,全国532种主要工业最终产品的产量,浙江有336种进入前十名,占总数的63%。56种特色产品的产量居全国第一,109种产品的产量位居全国第二。[1]
2.特色鲜明产业集群分布于不同地域
浙江省的产业集群主要形成于快速发展的民营经济。每个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都各不相同,因此形成了地域性鲜明的浙江特色产业集群。在一个地区某个行业有所发展,则会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该行业。因此同属于同一个行业的民营经济实体自发集中于某一地区形成了浙江地域性鲜明的产业集群。浙江省十个地级市的主要产业集群互不相同,重复性非常小。[1]
3.以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的产业集群为主
浙江的产业集群主要集中于纺织业、服装、皮革、羽绒以及小五金、塑料制品、文体用品等资源消耗型、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而这种传统产业的创新性不足,主要依靠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进行粗放的经营。这种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的传统产业集群,其竞争优势对劳动力及资源成本的依赖性过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产业集群升级过程中势必需要大量的高等技术型应用人才,这就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
浙江大多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规模不大,以中小企业为主,成千上万的小企业集聚在一起,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这种企业缺乏现代的经验管理知识,管理落后,使得企业发展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引入现代化管理手段,提高科学管理的水平,向管理要效益成为产业集群发展所应继续解决的问题。
二、浙江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专业设置重复率高,布局结构不合理
表1给出了2012年杭州、宁波、金华地区高职院校布点前十名的专业目录。三地区布点前十名的专业比较类似。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技术、物流管理、市场营销、酒店管理等专业均出现在其中。此类专业由于学生生均培养成本较低,因此各高职院校竞相开设。而在开设专业时并未考虑到本地区的集群经济特色对人才的需求。表2为2012年杭州、宁波、金华、绍兴、温州地区专业招生人数前十专业统计表。会计、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艺术设计、计算机应用技术、市场营销等专业也在多地区招生人数中排名前列。因此,浙江省各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重复率高,布局结构也未充分考虑本地区的集群经济特色。
2.人才培养层次单一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均为专科层次的技能型人才。而产业集群升级主要依靠集群创新所带来的推力,技术创新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人才输送只能满足技能培养的要求,而并不能满足集群企业对技术创新人才的需求。因此应该有步骤地发展更高学历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等技术型应用人才,使之在集群升级中发挥作用,满足集群企业对既精通技术又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3.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集群人才需求不相适应
产业集群作为地方经济的“加速器”,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因此着眼于地方产业集群的人才需求,为地方产业集群输送人才,应成为地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标准之一。宁波地区服装纺织产业集群发达,但宁波地区高职人才培养中布点前十位的专业、招生人数前十位的专业均没有服装纺织相关专业。杭州地区旅游经济发达,但同样杭州地区的高职教育为地区旅游业输送的人才也十分有限。
4.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前瞻性不强
目前浙江省高职教育同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等均基本雷同。不同地区高职院校同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缺乏立足于本地区集群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千篇一律采用同样的培养方式。高职院校在制定培养计划、开设新专业之前没有对本地区的人才需求做科学、合理的预测,导致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缺乏前瞻性,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基于地区产业集群经济的高职教育优化策略
1.高职教育的布局结构紧贴区域集群经济
浙江民营经济发达,众多中小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极具地区特色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表现出一定的持续性、稳定性、批量性。而集群的升级发展,同样也对高等技能型人才产生了大量的需求。因此浙江高职教育机构应该充分考虑本地区集群经济的人才需求,设置相关专业,为集群内企业输送人才。有实力的高职院校可以在经济集群区域开设教学点,或是和集群区域内的高职教育机构紧密合作联合办学。省教育主管部门要综合考虑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优化高职教育的布局结构,结合地区集群经济特色配置高职教育资源。
2.高职教育层次结构满足地区集群经济需求
浙江省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同地区的主导产业集群也存在很大差异。这就造成了不同地区对人才的需求差异明显。以传统产业集群为主导经济的地区,如温州、金华、台州,企业升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高级技工人才,针对这些地区集群企业的人才需求特征,应以培养专科层次的实用性技术人才为主,按需培养懂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而杭州、宁波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了地区特色经济的主要力量,集群升级主要来自于创新,因此在这些地区高职教育机构应开展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型人才。着眼于地区集群经济需求,丰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学历层次,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3.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与企业紧密联系
高职教育机构的人才供给与企业的人才需求是联系教育机构与企业的桥梁。供需是否平衡是衡量地区高职教育效率的重要标准。要达到供需平衡就必须时刻关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高职院校不能故步自封培养人才,应积极主动与企业联系,邀请企业人士进入学校,参与到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中来。企业也应该积极主动为高职院校提供实习场所、实训平台,使得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可以直接为企业所用。
4.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区域集群特色
不同地区的高职院校在同一专业的人才培养中也应体现出立足于本地区集群经济人才需求的特色。如在培养目标中要明确特色,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大纲、教学计划都可以凸显出特色,特别是在特色实训基地的建设上更要下工夫。
5.加强人才培养的前瞻性
高职教育的人才供给与地区集群经济的人才需求之间的平衡应是动态的平衡。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性,一般专科层次的人才培养需要3年时间。这种固定的人才培养周期很可能导致招生时符合本地区人才需求规律,但到毕业时已经时过境迁了。因此人才培养必须有前瞻性,合理预测地区集群经济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对人才培养要有科学合理的规划。
参考文献:
[1]戴科成.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西部,2008,(10):52.
[2]张晓波,阮建青.中国产业集群的演化与发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刘辉)
关键词:产业集群;高职教育;浙江
作者简介:蔡建平(1975-),男,河北唐山人,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基础社科部,副教授;沈陆娟(1978-),女,浙江湖州人,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基础社科部,副教授。(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产业集群背景下浙江省高职教育结构优化研究”(课题编号:12YD60YB)、中国高教学会2011年专项课题“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课题编号:2011Gzzx041)、浙江省高教学会“十二五”高教科研规划课题“21世纪以来英国高职教育运行机制和策略研究——对促进我国政府、行业、学院三方互动的启示”(课题编号:KT20112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6-0012-02
一、浙江产业集群的现状分析
浙江位于我国的东南部,中小企业居多,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产业集群。2007年,浙江省有36个产业集群荣登由中国社科院公布的中国“百佳产业集群”。[1]据浙江经济贸易委员会统计,2007年浙江省有工业总产值过5亿元的产业集群462个,实现工业总产值2.52万亿元。[2]浙江传统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特别是民营企业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遍布于全省的以民营企业为主力军的浙江省产业集群具有以下特点。
1.产业集群众多,行业分布广泛
发达的民营企业造就了浙江省众多的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过亿元的产业集群有800多个。这些产业集群分布于大到机械制造、化工、医药,小到纺织、电器、制衣制笔、小五金等近200个行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统计,全国532种主要工业最终产品的产量,浙江有336种进入前十名,占总数的63%。56种特色产品的产量居全国第一,109种产品的产量位居全国第二。[1]
2.特色鲜明产业集群分布于不同地域
浙江省的产业集群主要形成于快速发展的民营经济。每个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都各不相同,因此形成了地域性鲜明的浙江特色产业集群。在一个地区某个行业有所发展,则会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该行业。因此同属于同一个行业的民营经济实体自发集中于某一地区形成了浙江地域性鲜明的产业集群。浙江省十个地级市的主要产业集群互不相同,重复性非常小。[1]
3.以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的产业集群为主
浙江的产业集群主要集中于纺织业、服装、皮革、羽绒以及小五金、塑料制品、文体用品等资源消耗型、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而这种传统产业的创新性不足,主要依靠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进行粗放的经营。这种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的传统产业集群,其竞争优势对劳动力及资源成本的依赖性过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产业集群升级过程中势必需要大量的高等技术型应用人才,这就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
浙江大多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规模不大,以中小企业为主,成千上万的小企业集聚在一起,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这种企业缺乏现代的经验管理知识,管理落后,使得企业发展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引入现代化管理手段,提高科学管理的水平,向管理要效益成为产业集群发展所应继续解决的问题。
二、浙江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专业设置重复率高,布局结构不合理
表1给出了2012年杭州、宁波、金华地区高职院校布点前十名的专业目录。三地区布点前十名的专业比较类似。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技术、物流管理、市场营销、酒店管理等专业均出现在其中。此类专业由于学生生均培养成本较低,因此各高职院校竞相开设。而在开设专业时并未考虑到本地区的集群经济特色对人才的需求。表2为2012年杭州、宁波、金华、绍兴、温州地区专业招生人数前十专业统计表。会计、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艺术设计、计算机应用技术、市场营销等专业也在多地区招生人数中排名前列。因此,浙江省各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重复率高,布局结构也未充分考虑本地区的集群经济特色。
2.人才培养层次单一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均为专科层次的技能型人才。而产业集群升级主要依靠集群创新所带来的推力,技术创新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人才输送只能满足技能培养的要求,而并不能满足集群企业对技术创新人才的需求。因此应该有步骤地发展更高学历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等技术型应用人才,使之在集群升级中发挥作用,满足集群企业对既精通技术又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3.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集群人才需求不相适应
产业集群作为地方经济的“加速器”,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因此着眼于地方产业集群的人才需求,为地方产业集群输送人才,应成为地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标准之一。宁波地区服装纺织产业集群发达,但宁波地区高职人才培养中布点前十位的专业、招生人数前十位的专业均没有服装纺织相关专业。杭州地区旅游经济发达,但同样杭州地区的高职教育为地区旅游业输送的人才也十分有限。
4.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前瞻性不强
目前浙江省高职教育同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等均基本雷同。不同地区高职院校同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缺乏立足于本地区集群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千篇一律采用同样的培养方式。高职院校在制定培养计划、开设新专业之前没有对本地区的人才需求做科学、合理的预测,导致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缺乏前瞻性,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基于地区产业集群经济的高职教育优化策略
1.高职教育的布局结构紧贴区域集群经济
浙江民营经济发达,众多中小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极具地区特色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表现出一定的持续性、稳定性、批量性。而集群的升级发展,同样也对高等技能型人才产生了大量的需求。因此浙江高职教育机构应该充分考虑本地区集群经济的人才需求,设置相关专业,为集群内企业输送人才。有实力的高职院校可以在经济集群区域开设教学点,或是和集群区域内的高职教育机构紧密合作联合办学。省教育主管部门要综合考虑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优化高职教育的布局结构,结合地区集群经济特色配置高职教育资源。
2.高职教育层次结构满足地区集群经济需求
浙江省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同地区的主导产业集群也存在很大差异。这就造成了不同地区对人才的需求差异明显。以传统产业集群为主导经济的地区,如温州、金华、台州,企业升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高级技工人才,针对这些地区集群企业的人才需求特征,应以培养专科层次的实用性技术人才为主,按需培养懂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而杭州、宁波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了地区特色经济的主要力量,集群升级主要来自于创新,因此在这些地区高职教育机构应开展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型人才。着眼于地区集群经济需求,丰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学历层次,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3.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与企业紧密联系
高职教育机构的人才供给与企业的人才需求是联系教育机构与企业的桥梁。供需是否平衡是衡量地区高职教育效率的重要标准。要达到供需平衡就必须时刻关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高职院校不能故步自封培养人才,应积极主动与企业联系,邀请企业人士进入学校,参与到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中来。企业也应该积极主动为高职院校提供实习场所、实训平台,使得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可以直接为企业所用。
4.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区域集群特色
不同地区的高职院校在同一专业的人才培养中也应体现出立足于本地区集群经济人才需求的特色。如在培养目标中要明确特色,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大纲、教学计划都可以凸显出特色,特别是在特色实训基地的建设上更要下工夫。
5.加强人才培养的前瞻性
高职教育的人才供给与地区集群经济的人才需求之间的平衡应是动态的平衡。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性,一般专科层次的人才培养需要3年时间。这种固定的人才培养周期很可能导致招生时符合本地区人才需求规律,但到毕业时已经时过境迁了。因此人才培养必须有前瞻性,合理预测地区集群经济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对人才培养要有科学合理的规划。
参考文献:
[1]戴科成.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西部,2008,(10):52.
[2]张晓波,阮建青.中国产业集群的演化与发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