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专家化辅导员队伍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yan3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辅导员处于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是高校教师与管理队伍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对高校稳定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对我国未来的发展和前途具有重要影响。当下辅导员队伍遭遇的种种困境所造成的高流失率却冲击着这一理想。当下高等教育的转型及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解决这一难题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本文从构建专家化水平的辅导员团队的角度,借鉴美国高校学生队伍建设经验,提出一些参考建议。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职业化 专业化 专家化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中与大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一个特殊群体,处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由于薪酬、社会地位和工作内容等方面的原因,当下的现实却是辅导员职业认同感普遍较低,辅导员队伍流失率异乎寻常地高,这对于高效开展高校学生工作极为不利:无法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和指导,在相当程度上阻滞了高校学生工作的长远稳定发展,尤其在高等教育市场化、在生源危机愈演愈烈的今天。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高流失率的危害
  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普遍存在着高流失率现象。以我所在学校为例,每学年都招聘大批辅导员,却每年都仍然缺乏辅导员,有的学院招聘的辅导员甚至不到一个月就离开了,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我校,这是几乎所有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的共性问题。
  我截取了一组比较有代表性的数据:以西南大学博士勒玉军2008年对11个省市24所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基本调查情况(见下表)来说明问题。
  辅导员队伍基本情况数据截表
  
  
  
  
  
  
  
  
  
  
  资料来源:勒玉军.高校辅导员素质开发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大学,2008:73
  从上表可以看出,辅导员队伍不稳定,流动性较大。表中从事辅导员工作4年以下的有161人,占总人数的66.5%;4—8年的有53人,占总人数的21.9%;8年以上的有28人,占总人数的11.6%。这一组数据表明高校辅导员在岗时间短,主要以青年为主,队伍流动性大,人员更替比较频繁,这种状况不利于维持高校辅导员队伍工作的连续性,不利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经验的积累,极高的流动率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1.导致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创新性。
  辅导员给予学生的指导和帮助不仅是日常事务的管理,更重要的是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还有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就业和心理咨询等方面的服务,这需要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因此辅导员队伍不仅要有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有见微知著的思考能力和研究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是在熟悉工作的基础上,在专门培训的基础上,进一步长期积累的过程后才具有的。辅导员队伍的高流失率更导致学生管理工作经常被迫中断,从头再来,始终处于低水平的上传下达维持性管理阶段。
  2.导致学生没有归宿感,影响学生发展。
  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为紧密的教师,一出现在生活、学习和心理方面的问题时,学生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自己的辅导员,他们对辅导员的信任是第一位的。另外,当今大学生大部分都是“80后”、“90后”,他们生活在信息时代,从小耳濡目染几乎无所不知,这就需要处于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队伍具有极高的素质和能力。但现实却是由于当下辅导员职业发展存在的困境,导致辅导员队伍流失率甚高,无法完成经验的积累和素质的提高。
  二、造成辅导员队伍高流失率的原因
  高校辅导员职业具有教育性、服务性、直接性、基层性、复杂性和繁琐性等特点。辅导员职业处于几种角色交织的工作状态。
  1.目前的辅导员工作设置缺乏吸引力。
  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具有“无边界性”特征,只要涉及学生事务,所有部门就可以向辅导员布置任务,所有事情都需要辅导员组织和参与。无论哪方面的问题,只要涉及学生,辅导员都要追查。辅导员是以身兼数职的姿态应付各种工作状况,缺乏成就感,后劲不足,发展方向不明确更加重了他们的这种感受。
  2.对辅导员职业的价值认同存在偏见。
  社会普遍认为辅导员工作是个万金油的职业,不需要激励,不需要挖掘,任何人都可以做,没有自己独立存在的价值,是可被替代的职业。这是对辅导员这一职的偏见。
  三、当前背景下构建专家化辅导员队伍的必要性
  当下辅导员队伍高流失率的困境不仅影响到辅导员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更重要的是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和市场化时代,不仅大学生规模成倍扩大,而且大学生的要求和需求与以往相比也大不一样,他们对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高等教育的转型要求辅导员队伍专家化。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导弹专家钱学森去世之前,留下的“钱学森之问”深深地刺痛了整个中国:为什么中国大学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解决此问题的根本关键之一是解放学生的个性,维护学生的个性。
  成功的教育是要培养具备自我发展、兼具创造能力,拥有正确价值观,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人;能为个人的成长、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所需能力和素质的全面人。要求辅导员不但要管住大学生,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发展自我”。[1]因此实现高校辅导员管理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2]
  2.学生全面的发展要求辅导员队伍专家化。
  自20世纪90年代高校大规模扩招,以及法制化、市场化的观念深入人心以来,社会上充斥着成本—效益的经济气息,学校也不例外:认为“我付出的学费就是成本,所学到的能力和素质就是收益”。另外,高等教育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而生育率不断降低,产生世界范围的生源危机,高校要想吸引更多的生源,就必须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这些都对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能力及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因此人性化管理、个性化管理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的核心理念。
  3.西方发达国家成功学生工作经验的启示。
  从全球化的角度看,西方发达国家从业人员,尤其是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建设已经比较成熟,学生事务管理职业化建设已经非常完善,翻阅其成功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学生事务专业人员与高等教育中的学术人员一样是高等教育的实施者,他们共同承担着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责任,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3]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经历表明: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学校的管理将更多地依赖于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才,管理人员从专业教师中完全分离出来,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也将开始由全日制的专职管理专家来担任。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共性问题渐渐凸显出来,从这个角度看,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发展经验与我国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的发展有极大的相似性。[4]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和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诸多困难,究其根源还是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水平不高,没有形成专家化的水平。
  四、构建专家化辅导员队伍的途径
  1.完善辅导员队伍准入制度,建立辅导员资格认定制度。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职业化有三层含义:一是从业人员应该体现出一种职业素养,而不是依凭自己的兴趣自行其是。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职业化的基本特征。有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就会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有很强的认同感,有为之终此一生的职业归宿感。二是从业人员应该掌握相当的专业技能。掌握娴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职业化的基本要求,也是做好该工作的基础。三是职业化应该有本行业特定的行为规范或行为标准,而且从业人员做事要符合该行为规范或行为标准的要求,即具有准入的行业标准和规则。[5]
  具体来说就是尝试设立像律师、教师、会计那样的入行资格认证制度,想从事辅导员行业的必须通过一定的资格考试拥有一定的证书才具备从事该职业的资格。设立辅导员职业准入制度,才能保证从业人员的质量,提高该职业的专业化水平和社会认可度。
  2.加强对学生事务工作的学术研究,提高专业化水平。
  专业是由职业发展而来的,它是一种专门性的职业。它要求从业者经过专门的教育或训练,具有较高深的独特的专门知识和技术,按照一定的专业规范,从事某一专门的活动。[6]世界上任何一种职业,都是首先实现自己对某一领域或行业的知识垄断,也就是建立自己的专业化知识。[7]大力鼓励在学生工作方面的学术研究,逐渐形成这门学科的系统化、专业化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董才生.社会转型期高校大学生管理社会学分析.吉林大学学报,2008.
  [2]方海明,吴婉湘.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的专业化与学术化——以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关系演变为视角.比较教育研究,2006,(06):55-59.
  [3]李永山.美国高校学生事务队伍专业化发展及其启示.思想教育研究,2009,(04):61-65.
  [4]刑国忠.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概况及其启示.教育发展研究,2007,(07):94-99.
  [5]张彦.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问题再探讨.学校党建思想教育,2007,(06):72-74.
  [6]冯刚,陈立民.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光明日报,2005-9-14.
  [7]赵康.专业、专业属性及判断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一个社会学角度的分析.社会科学研究,2000,(05):22-23.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创新》,课题编号:2010SJB880082。
其他文献
摘 要: 亚当和夏娃早已故去,但他们的罪却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华金和亚伯的关系好比《圣经》上的该隐与亚伯。华金陷入了对好友亚伯的嫉妒之中不能自拔,他想向宗教信仰寻求庇护,却已无力相信;他幻想杀死亚伯,却被理性制止,但理性终究不能拯救他痛苦的内心。  关键词: 罪 该隐 隐喻 拯救 挣扎    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桩谋杀案,《圣经·旧约》中只用了很小篇幅,对于这个故事,不
期刊
摘 要: 艾青的诗歌创作历程就像一首音调起伏的交响乐,有牢狱中忧郁的悲哀,有战前焦灼的期待,有战时高亢的号角,诗人在用诗篇记录下时代生活的同时,也记录下了自己在苦难中的成长历程。  关键词: 艾青 忧郁 焦灼 高亢    纵观艾青的诗歌创作历程,就像一幅色彩变幻的风景画,更像一首音调起伏的交响乐,期间有沉郁的悲怆,有焦灼的期待,有对黑暗的诅咒,有对光明的歌唱,诗人在用笔记录
期刊
摘 要: 抗日战争的爆发逼迫大批学者逃亡到内地。漂泊不定的生活,羁旅他乡的愁绪,国破家亡的愤慨和无奈让这些人文素养深厚的学者感到一种深深的苦闷,他们不屑以文为武,又不能奔赴战场,便将这种苦闷以一种超然、闲适的笔调融入到他们的散文创作中去。本文以40年代典型学者王了一、钱钟书、梁实秋和费孝通为例,试图说明40年代学者散文的产生正是作家对于自己苦闷情感的抒发。  关键词: 学者 苦闷
期刊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平面广告的研究,分析了平面广告中对“艺术经典造型”的借鉴和挪用的方法,得出相应的结论。这个结论对于深入研究平面设计的具体方法,推动广告营销的策略极为有益。本文从方法论的角度入手,具体解决设计与艺术的问题,因而对具体指导设计有着明显的作用。  关键词: 平面广告 挪用 艺术经典造型 再创造    广告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基本表现形式,作为一种伴随着商业经
期刊
摘 要: 美术类教学技能课程是高校教育类专业的必修课程,文章从一堂美术课的风波谈起,对教育类专业美术类教学技能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反思,对现代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校教育类专业 美术类教学技能课程 教学目标 教学方式    一、背景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随着时代的变革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也逐渐得到了重视并被应用于教学实践。
期刊
摘 要: 本文在基督教思想的观照下对《日光流年》的死亡观、生存观、救赎观进行了分析。阎连科对土地、世俗和世界有无限的留恋,因此才对乡土的苦难有深刻的了解,并在现代主义文学观念的影响下才对这土地上的苦难有了更为深沉的思索和书写。然而虽然引入了异质精神资源,作家却没有提供超越苦楚的道路,也没有为自己找到超越死亡和忧伤的出路。  关键词: 死亡 生存 救赎 基督教 超越  
期刊
摘 要: 在西部山区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中,由于农村适龄入学人口减少和教学质量不高,故推行“集中办学”的模式,但是采用此模式存在影响经济资源、社会文化、学校工作、学生学业和教师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为妥善解决以上问题,使集中办学惠及学生,建议从“转变思维,科学决策”、“以学生为本”、“关注教师发展”等三个方面着眼认真审视“集中办学”。  关键词: 西部山区农村 学校布局调整 集中办学
期刊
摘 要: 从早期的传统写实,到中期的苏菲迷思、太空冥想,再到后期的批判回归,莱辛深受多种主义思潮的影响,她一直在探寻能化解其思想危机和理清其对分裂世界的丰富认知的承载物。而其中苏菲主义作为一种宗教哲学观,于莱辛整个的创作生涯,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衣钵。莱辛对苏菲主义的走近、走入和最后的隐性疏离,都可以从她各时期的创作风格和创作心理得以应证。  关键词: 苏菲主义 多丽丝·莱辛 创作
期刊
摘 要: 在对李白诗歌的研究中,“豪放飘逸”几乎成为其代名词。本文则用“日神精神”、“酒神精神”说对李白的诗歌做一些分析。李白的诗歌交织着日神精神的“梦”与酒神精神的“醉”,有着永恒的魅力。  关键词: 李白 日神精神 酒神精神    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这样评价“谪仙人”:“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诗仙李白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其
期刊
摘 要: 对成长的思考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之一,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中,通过主人公卡夫卡独特而坎坷的成长历程,思考人类自由灵魂的成长之路。本论文以成长小说理论为切入点,对《海边的卡夫卡》的主题进行分析,论证其是一部成长小说,并分析了主人公卡夫卡不同寻常的灵魂成长之路,最终阐明村上春树对成长的独特理解和小说中成长所具有的多重意蕴。  关键词: 《海边的卡夫卡》 自由灵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