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竞争力基本问题研究

来源 :今日湖北·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gt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主要对核心竞争力的基本问题,包括定义、特征、功能与作用等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 定义 特征 功能与作用
  一、核心竞争力的定义
  关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不同的学者都提出各自的看法。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类:
  (一)基于整合观的核心竞争力
  哈默与普拉哈拉德最早在1990年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们将核心竞争力看做是企业中的共有性学识,尤其是那些协调不同生产技能以及整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在二人提出的概念中,可以看到他们将核心竞争力理解为以下几点:一是强调核心竞争力属于企业整体所共有的学识,是组织共有的资源,而不是单个人或某战略业务单元所独有的;二是强调“协调”与“整合”,要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单靠组织内技能或技术的简单堆砌是不够的,它更需要系统的协调与整合,即需要管理因素的介入;三是强调“技能”和“技术流”,突出了技术性因素在企业核心竞争力内涵和构成要素中的重要地位。并且,哈默在1994年又再次阐述了这个观点,他在《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一文中重申了核心竞争力是多种单项技能的有效整合,并指出正是由于这种系统的整合才成就了核心竞争力的突出特性。
  麦肯锡咨询公司的几位专家,K.P.Covne等在2001年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定义,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存在于组织中的一系列知识与技能的组合,它们根深蒂固并且互相弥补、相互促进,借助核心能力,群体或团队能够以世界领先水平处理一到多项核心业务。”根据这个定义,核心竞争力主要由两类能力构成:一是洞察力;二是预见力。
  这两类能力主要来源于:(1) 技术或科学知识,它们能够激发后续一系列的发明创造,如日本佳能的光学知识与缩微能力;(2) 专有数据,如美国花旗银行累积的行为与信用评分知识。花旗银行正是利用该知识,在20世纪80年代奠定了在美国信用卡业务中的领先地位;(3) “特权”信息,是指组织在交易流中,由于拥有高端交易的最大份额从而获得的其他组织所难以得知的信息;(4) 创造力,它能激发组织持续发明成功的产品,如迪斯尼公司在动画业务领域不断催生的创造力;(5) 优异的分析与推断能力,有些数据是一般股票分析者都可得到的,而费氏基金公司以其卓越的分析推断能力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而获取了高额财务回报,充分证明了分析推断能力对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麦肯锡公司定义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强调了核心竞争力的绝对水平,即全世界领先水平;其次,这个定义也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一系列知识与技能的有效组合,而且其对核心竞争力来源的分析也是立足于技术、技能及专有知识的结合,在这一点上,麦肯锡公司与理查德·朗克的观点是一致的,即“核心竞争力就是将知识、技能与技术整合起来”。库姆斯则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除了包括组织的技术能力外,还包含能有效结合技术能力的组织能力。核心竞争力以企业战略和结构为基础构建,其载体为具备特殊技能的个人,它不仅涉及到众多层次的人员,还涉及一个组织的所有职能,因此,沟通、参与、共同视野和认同(跨越组织边界的)四大要素在构建核心竞争力中不可或缺。作者在定义中既强调核心竞争力的技术性,又指出组织管理性在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地位,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技术专长与有效配置这些专长的组织管理能力的结合体。
  (二)基于文化观的核心竞争力
  拉法(Raffa)和佐罗(Zollo)提出了基于企业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他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除了存在于组织的每项业务操作子系统中,还存在于组织的文化系统中,根植于人与人、人与环境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核心竞争力在企业的文化和整个组织中不断的得到积累与蕴藏,而企业文化的易在组织内达成共识、易为组织成员所深刻理解并指导行动的特性为构建综合的、不可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基础。
  (三)基于组合观的核心竞争力
  康特在《Strategic management in action》一书中是这样描述核心竞争力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技能和能力,它创造了组织中的主要创造价值,并能被多个产品或多种业务所共享 。这个定义除了把创造价值和能被多个产品或业务共享这两项因素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外,也把核心竞争力定位于技能与能力上。
  梅约和厄特巴克进一步细化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们认为核心能力(竞争力)来源于企业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能力。他们认为在核心能力(竞争力)中,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比产品创新的能力更为重要。梅约和厄特巴克将核心竞争力细化于4个维度之上:一是产品技术能力;二是制造能力;三是对顾客需求的理解能力;四是分销渠道能力。從以上可以看出二者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解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核心竞争力存在于业务流程之中,主要包括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二是核心竞争力不仅包括技术能力,还有市场营销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等,而且在梅约和厄特巴克看来,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似乎比技术能力更为重要。
  (四)基于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
  巴顿作为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标志是知识能否为外部获得或模仿。巴顿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专有的知识和信息,是那些具有企业特性的、难以交易的并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由此,他提出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学习是很重要的途径。
  国内众多学者在国外学者所提核心竞争力概念的基础上也都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李悠诚等等学者们认为无形资产就是企业的核心能力。他们认为核心能力主要由技术、技能和知识所构成,它在本质上是企业在对各种技术、技能和知识等各种无形资产进行有机整合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
  丁开盛、周星和柳御林等学者各自在文章中提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就是一种独特的能力,它使得企业能够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进行独特营销。
  程杞国则指出,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作为企业核心资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的。企业的核心资产主要由人才、核心能力、核心技术、核心产品等核心群因素所构成,其中企业的核心能力是组织中多种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运行机制的有机融合,作为企业多方面技能、互补性资产的核心,核心能力是全部核心资产的综合运用和反映。有些企业具备某些核心资产却不一定拥有核心能力,一个企业只有形成核心能力才能具备竞争优势。   管益忻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整个企业核心能力的体系,它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以为顾客提供更大(更多、更好)“消费者剩余”为宗旨,其本质内涵是消费者剩余。
  二、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综合学术界的研究,一般认为,核心竞争力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价值性特征
  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层次上:一是核心竞争力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创造价值方面能使企业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出色;二是核心竞争力能给客户带来独特的价值与利益,从而为企业带来长期客观的超额利润。
  (二)延展性特征
  核心竞争力具有溢出效应,不仅使企业在原有竞争领域中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也可围绕核心竞争力进行相关市场的拓展,使企业拥有进入与核心能力相关市场的潜力。比如,卡西欧公司在液晶显示技术方面独特的核心能力使得其可有力的参与计算器、微型电视、监视仪等相关市场的竞争。
  (三)独创性,难以被模仿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各自长期的实践中以特有的方式逐步累积形成的,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性,是其竞争对手无法通过努力就能模仿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企业所发明创造的专利、专有技术都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因素。如果一个企业专长很容易被其竞争对手通过模仿、抄袭或经过努力很快获得,它就很难给企业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
  (四)渐近性特征
  对企业而言,核心竞争力是无法用钱买到的,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形成,而是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知识、技术和人才的积累才能逐渐形成的。许多企业的成功案例表明,核心竞争力的构建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甚至更长。
  此外,核心竞争力还具有集合性、动态性等特征。
  三、核心竞争力的功能和作用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决定企业发展战略
  作为不同资源的集合体,每个企业所经历的发展轨迹,获取的知识、技能,建立的价值体系也都各不相同。正是这些因素决定了企业形成不同的核心竞争力,而不同的核心争力又决定了企业特定的经营范围和领域,在这些范围和领域中企业的资源就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如果企业想要打破这一领域的限制,也必须着眼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关联化、多元化经营。
  (二)使企业获得超额利润
  核心竞争力可以使企业通过四种途径获取超额利润。一是拥有核心竞力的企业可以凭借核心竞争力所产生的位势以较低成本获得各种稀缺资源;二是由于抓住了关键的竞争环节,企业能够更有效率的配置资源;三是作为学习型组织,企业通过学习能够不断的提高效率,有效地降低各种成本;四是核心竞争力能够为客户提供长期的、关键性的利益,因此,企业在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同时,自身也能分享到高于其他企业的利润。
  (三)维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需要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的积淀,它孕育于企业文化,根植于企业内质中,为企业员工所共同拥有,既不能通过交易获得,也难以被竞争对手仿效,并且不会随单个人员的变动而转移。核心竞争力的这种独特属性和机制使企业能够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四)提高企业市场竞争位势
  较好的市场竞争位势有助于企业取得比竞争对手更大的经营绩效。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企业有效的战略活动区域,确定了企业特有的位势和生命线,支持企业不断拓展更有潜力的新领域。核心竞争力可以使企业跳出低层次的价格竞争,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上寻求突破,从而获得竞争资格和长久的竞争优势,抢占知识经济和未来国际竞争的制高点。而高层次的竞争反过来又可以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由此构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奉继承. 知识管理理论、技术与运营[M],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黄顺基. 走向知识时代[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Peter Drucker 等 . 知识管理[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Vander Spek. R and Spijkervet A. Knowledge Management: Dealing Intelligently with Knowledge,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Its Integrative Elements[M]. Liebowitz and L. Wilcox. New York: CRC Press,1997.
  [5]Myers P. S. Packaging Knowledge[J]. CIO. 1998, 11(13): 26-28.
  (作者單位:山东英才学院经管学院)
其他文献
何其荣幸——今生与共和国同龄!那年的十月,您如一轮红日喷薄初升.追随着您,我来到世上,一个襁褓中的女婴.最先看到的,是鲜艳的五星红旗;最先听到的,是嘹亮的《东方红》.rn共
期刊
气候变化将会对美国造成严重的影响,其严重程度又部分取决于政府采取何种社会行动来限制气体排放和缓解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变化,气候适应与气候缓解同样重要,但未能得到应有的关
在社会快速发展与进步的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多,且在不断提高。在高校教育中,体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课程,对学生日后成长与就业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比较研究法对中美两套体育课程标准进行了比较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美国《国家体育标准》在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学习目标的设定、运动的教育与人的社会化进程及体育与促进健康等几个方面值得中国体育课程改革去学习、借鉴, 对我国当前体育课程标准的实验和实施有着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 中美 体育课程 课程标准 比较研究  一、 中美体育课程标准的比较  (一)课程设计的基本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的教学模式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显然,数学问题情境是该教学模式的起点,它起着激发动机、诱导提问和引发思考的作用。  一、如何应用教材中的数学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教材,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一定的数学情境中提出问题来进入学习主题,从而开展数学研究。那么,如何用好教材中所提供的这些问题情境呢?在实际教学中,我认为应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我觉得理论创新作为一个命题今天来说,有点空泛.我们一个世纪以来,实际上都在创新,包括理论创新,都是在做文化启蒙,主要是以西方理论为参照系,建立新型的文化价值系统.我觉得
激励教育,是根据人文主义哲学思想,秉持“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的信念,相信每个人都想进步,想发展。语文教学也应建立以激励机制为中心,面向全体,努力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潜能发展
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以传统耕种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民失去土地后,再就业成为失地农民维持生计、提高生活水平的必然选择,然而,失地农民再就业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