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滚轮耳石复位系统及其临床应用

来源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lnn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三维滚轮耳石复位系统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后半规管和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采用三维滚轮耳石复位系统进行复位治疗,20例采用手法复位治疗,对其疗效进行比较。结果采用三维滚轮耳石复位系统治疗的患者中第1次治疗后有17例(85%)治愈,3例经过第2次治疗痊愈;采用手法复位的患者中第1次治疗后有16例(80%)治愈,4例经过第2次治疗痊愈。应用χ^2检验二者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三维滚轮耳石复位系统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效果可靠,弥补了手法复位的缺陷,效果直观,可重复性强。

其他文献
目的建立豚鼠实验性变应性鼻炎最轻持续炎性反应(minimal persistent inflammation,MPI)模型,观察长期处于MPI状态下鼻黏膜的改变,初步探讨这一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9,MMP-9)表达的变化。方法健康雄性Hartley系
期刊
患者女,76岁。以反复双鼻少量出血2d为主诉于2006年12月8日急诊入院。2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地反复出现双侧鼻腔少量出血,伴鼻痒、阵发性喷嚏、左侧上颌持续钝痛,并自觉左鼻腔有虫蠕动感。查体:神志清,呼出气有腐臭味,左侧上、下眼睑红肿,眼裂变小,双侧眼球活动正常,眼位无改变,左侧上颌窦区轻压痛.前鼻镜检查见鼻腔正常结构破坏,鼻中隔大穿孔,
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血管病变。文献报道多见于颅内,颅外动脉瘤则多发于腹、颈、髂、股等大动脉,动脉硬化和外伤为主要病因。而发生于颈外动脉终末分支-颞浅动脉的动脉瘤则非常罕见。我们近来诊治2例,报道如下。
2007年11月在广州召开的2007年全国听神经病专家论坛上,非常荣幸地邀请了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听觉言语研究实验室主任,神经科学专业的Arnold Starr教授进行了关于听神经病的专题报告。报告的中心内容是介绍近年来国际上对听神经病认识的进展,尤其在内毛细胞、听神经及突触病变所引起听神经病在临床特征及病理机制方面认识的变化与思考。在征求了Starr教授的意见后,摘录了Starr教授报告的主要
期刊
患儿男,1岁8个月。因咳喘、气促半天于2007年11月5日入院。入院前1天患儿不慎跌入石灰池中,半天后出现咳喘,气促伴呕吐,并渐进性加重,急来我院。入院时主要临床表现:头面部见紫红色淤斑点,神志模糊,精神萎糜,呼吸困难,吸气性三凹征明显;体温39%,呼吸40-50次/min,双肺呼吸音粗,可闻湿啰音,右肺呼吸音减低,心率150~170次/min,律齐,无杂音。
全国中耳疾病外科治疗专题学术会议于2007年9月6-9日在西部美丽的边城乌鲁木齐市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共同主办,由新疆乌鲁木齐市眼耳鼻喉专科医院协办。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总编辑韩德民教授在开幕式上致开幕词(图1,2),杨伟炎名誉主任委员(图3)、韩东一副总编(图4)、孔维佳副总编(图5)、倪道凤副主任委员(图6)等
期刊
目的探讨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治疗方法。方法介绍1999-2006年采用内镜+开放进路(眼眉内飞鸟状切口)手术治疗的6例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结合国内外文献,探讨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起源部位、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肿瘤的分期与分类、手术方法、放射治疗、预后等相关问题。结果6例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手术后随访时间2~8年,中位随访时间2.5年。除1例患者因肿瘤复发和恶变,拒绝治疗死亡外,其余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