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日记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stang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12月10日 星期一 阴
  
   今天来自外交部的一位同志拿来几张印章的照片,说他的朋友在国外淘宝买了一方印章,“宣统御览之宝”,长8厘米,宽8厘米,高11厘米,说是故宫有一枚同规格的,只是材质不一样。他认为不可能是皇家的,但不排除可能是皇家正式印章的报批样章,想知道材质是否为田黄石的一种。
  我仔细观察了一下照片,这方印章呈黄褐色,不是寿山石,应该是用石粉合成的材料。上刻山水、云鹤纹饰,刻工粗糙,没有中国山水画应有的韵味,印文为篆书“宣统御览之宝”六字,刻工也极为拙劣。因此断定其为赝品。
   印玺的出现,一般认为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到了汉代,方出现“印章”和“章”的称谓。唐代以后,皇帝的印信称为“宝”,官私印中又出现“记”、“朱记”、“关防”、“图章”等名称。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位时间虽短,但所用印章尤多:“宣统”3方、“宣统御览之宝”1方、“宣统御赏”1方、“宣统御笔”3方、“宣统宸翰”1方、“御笔”1方、“庄敬日强”1方、“无逸斋宝”1方等多达20余方。这些印章大小不一,字体各异,材质贵重,雕刻精细,不同的印章用在不同的场合。其中“宣统”、“宣统御览之宝”、“宣统御赏”、“宣统宸翰”等,多钤盖在书画上,用以赏赐群臣。
   民国年间,北京出了一位冠绝一时的刻铜大家,他就是当时琉璃厂同古堂图章墨盒铺的主人张樾丞。溥仪的“宣统御览之宝”、“宣统御笔”、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央人民政府”等玺即出自张樾丞之手。张樾丞,名福荫,以字行,河北人。1881年生。民国制印名家。他精熟《六书通》等印典,字体严整规范,适合皇家风范。1909年,为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制作“宣统御笔”、“宣统御览之宝”、“无逸斋精鉴玺”等8枚印,溥仪在不少名画上钤盖过这些印章,现在它们成为鉴定清宫藏画的重要依据。
   1949年6月,周恩来将办理国印之事交给了常务委员会副主任陈叔通,最后定由张樾丞接受设计任务,张樾丞以隶、宋、汉篆、秦篆4种字体,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并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以宋体刻就国印。
   从以上情况看,张樾丞这样的大家是绝不可能刻出像照片上这样的印章的,这方印章应为赝品无疑。
  
  


  2008年1月14日 星期一 阴
  
   今天,有人拿来一件白釉刻花双龙耳瓶。盘口,长颈,上饰弦纹;丰肩,椭圆形腹,平底,肩部饰双龙耳。腹部刻划牡丹纹和蕉叶纹。
   白釉双龙耳瓶的器型是在晋朝鸡头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吸收了西域胡瓶的特点。一般造型为盘口,弦纹长颈,椭圆形腹,平底。两只龙柄连接于盘口与瓶肩之上,龙口紧紧衔住盘口,给人以匀称稳重之感,同时亦便于提拿。双龙用手捏塑而成,捏塑痕迹明显,做工自然。颈和肩部划双旋纹,旋纹规整,线条挺括。白釉薄而泛青。施釉不及底,表面有腐蚀痕迹,有细小开片,如鱼子纹。胎体灰白,紧密,打磨精细。底足粘白沙粉。器身棕眼较多,细小,放大镜下清晰可见。龙耳下端通过薄薄的白釉能看见里面胎体的开裂现象。此类器物形成于隋代,盛行于唐代,陕西省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都有收藏。
  这件白釉刻花双龙耳瓶,造型似是而非,全然没有唐代的特征,反倒有宋代的特点。刻花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装饰技法。此瓶腹部刻划的牡丹纹饰,轮廓线的一侧呈单线,另一侧呈双线,双线由外粗内细的线条组成,这种以复合线组成的刻花又是定窑刻花器的一大特征。所以这件双龙耳瓶造型看起来更像宋代定窑的作品,然而宋代定窑并未见此种造型;再者,这件双龙耳瓶的胎和釉既没有唐代白釉双龙耳瓶的特征也没有宋代定窑的特征。双龙耳瓶的真品,双龙用手捏塑而成,捏塑痕迹明显,做工自然,形象生动,似乎在抢着喝水。而这件白釉刻花双龙耳瓶,双龙形象呆滞,与瓶的结合显得牵强附会,非常不自然。综合上面的各个特征,可以断定这件作品为赝品。(01)
其他文献
朱耷《葡萄双鸟图》    《鉴宝·书画卷》第18页  名称:《葡萄双鸟图》  来历:北京  时代:清初  规格:104.8×38.6厘米  珍贵程度:五级  收藏者:不详  专家估价:人民币1200万-5000万元  升值空间:★★★★★      [鉴定结果]  纸本,圣色。此图绘葡萄藤,有小鸟相对而立,形象夸张,小鸟缩颈蜷足、白眼向天、瞠目对望。葡萄藤无架,只是弯折的两条线,葡萄垂挂于上,摇摇
期刊
蒲华(1832—1911),浙江嘉兴人。原名成,字作英,号种竹道人,胥山野史,所居曰九琴十砚楼。清同治四年(1865)游幕台州,往来于宁波、上海、杭嘉及温州一带,晚岁寓沪。蒲华是一位“布衣粗葛”、“风趣可挹”的文人,他一生穷困潦倒,极不得志,但在体现他绘画创作中却无颓废消沉之意,可谓已“尽吐胸中之墨气”,以其执著刻苦勤奋的精神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是近代中国清末画家中的佼佼者,与任颐、吴昌硕、虚谷为
期刊
在很大意义上,“海派”并不是作为一个纯粹的艺术流派而驰骋中国艺坛的。如果仅仅如此,海派显然不可能从任伯年、吴昌硕到现在的程十发诸人,绵延近两个世纪。事实上,尽管海派只是一个松散的甚至几乎没有任何机构的组织,但它在中国艺术界地位的确立和坚定确实是因为它的成员之间的相互提携和奖掖,比如任伯年之于吴昌硕、吴昌硕之于王一亭。于是,此种影响下的新旧海派的传承便使得海派始终能站在中国艺术的前列。而且,海派画家
期刊
2007年秋拍,北京翰海一举推出了16个拍卖专场,拍卖结果创造了内地拍卖的数项之最。7个玉器杂项工艺品专场的数量创内地拍卖之最,22325.632万元的成交额创内地单季此项拍卖之最。1570万元成交的清雍正铜海水龙纹瓶创造了内地清代宫廷铜器市场拍卖的纪录。内地首次推出的“国之瑰宝——中国当代艺术品”专场总成交1925.84万元,国家级雕刻大师牛克思所制的昌化鸡血雕楼阁山子,以1344万元创造了中国
期刊
如果我们追溯内地文物艺术品、收藏品的拍卖历史会发现,邮品拍卖才是这一市场产生的最早起源——早在1985年,北京市东城集邮协会已经开始举办邮品拍卖会,此后各地的邮品拍卖会兴起。直到1992年,内地的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方正式形成。  内地邮品拍卖正式登上每年两季的艺术品春秋大拍,则始于1996年中国嘉德春拍。当年该公司的首场邮品拍卖上拍了246件拍品,成交102件,成交率为41.5%,总成交额178.
期刊
在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业,中国嘉德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嘉德的历史就是文物艺术品拍卖的缩影,亲历和见证了市场的肇兴、发展、调整的全过程。值中国嘉德迎来成立15周年之际,记者采访了中国嘉德董事副总经理寇勤。   《文物天地》:如何评价15年来的中国大陆文物艺术品拍卖?  寇勤: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中国嘉德成立15周年。在历史长河中,15年和30年都是短暂的。然而,这3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
期刊
常常把颜色分明的黑釉器和白釉器放在一起,拉开一点距离看它们,那样,便更领悟什么是黑与白。浓黑之外,浅淡之处便是褐色与酱色,所以釉薄出筋往往成为纯色器皿上的神来妙笔;一件单色釉器,有了几痕这样的异变,浓重强烈的色调就有所缓和,就象生活里面需要更多的是中庸一样;真正从头到脚纯黑和纯白的瓷器,反而不多见。     老窑器里的纯黑和纯白通常也不是那样的纯正,黑里带酱褐青紫,白中含粉红牙黄,那样的色调很自然
期刊
自2003年夏开始,中国当代艺术拍卖进入一个跳跃发展的时期。以最早在中国内地开设油画雕塑拍卖业务的中国嘉德为例,2003年之前一般每场拍卖成交额不超过千万,2003本年度春、秋两场则分别达到1940万元和1458万元。接下来更是以每场40%、83.4%、105%的增长率高速攀升,并于2005年秋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高点。2006年,其成交额便在亿元徘徊不前,成交额分别比上一场下降5.7%和6.2
期刊
中国古代帝王中有很多书法爱好者,也是书法倡导者,他们的喜好往往影响一个时代的书法风格。有清一代,康熙拟董,乾隆学赵,嘉道以后临欧,清末则形成帖学、碑学两大阵营。入民国后,时事多变,思想活跃,书法的审美趣向已不再由“皇权”引领,书法家们承清末碑学之绪,集前贤之睿智,以势为尚,变古为新,南北兼收,碑帖互用,走上了自觉的发展阶段。    本文说的民国政要是指民国军政界的重要人员。他们经历复杂,结局不一,
期刊
爆竹送旧,桃符迎新,在高歌猛进和一片欢声笑语中迎来了鼠年。鼠在动物学中属于啮齿目,特别是家鼠和仓鼠,对于人类可以说是有害而无益的畜类,但鼠是十二生肖中却列于首位,在民间传说和民间艺术以及传统绘画中往往带有吉祥的寓意,被认为是祥瑞的象征。在民间传说中谓天地之初,浑沌未开。是老鼠把浑沌咬破一个洞,阴阳就此分离,太阳的光芒终于出现,然后才化生了人类万物,因而老鼠具有开天辟地之功,民间俗称“鼠咬天开”。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