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电影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中外合拍电影也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而今,中国电影产业仍在迅猛发展。自20世纪以来,合拍电影就已经占据了中国电影的一部分市场,肩负着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本文简单的介绍了合拍电影中的中国元素,然后分析了中外合拍电影中中国元素的运用策略,对于未来中外合拍电影的文化融合的运用提供了借鉴价值。
关键词:中外;电影;中国元素;
前言:
电影自诞生以来,一直被视为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现代艺术。因此,与其他媒体相比,电影可以承载更多的文化信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影的传播功能不断增强,逐渐成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近年来,中外合拍片从萌芽阶段到成长阶段都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电影人还需要不断探索和不断进步,使中外合拍片真正实现文化融合。
一、中外合拍电影的发展进程
中外合拍历史自1939年的《四万万人民》这部纪录片开始,这部纪录片记录了从抗战开始,在不同的年代导演记录了不同的中国,这也是他与中国维持了五十多年的友谊的开端。合拍的第一部故事片是1958年上映的《风筝》,该影片讲述了一位法国男孩通漂洋过海的一只风筝与中国一位男孩结下深厚友谊的故事。1979年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成立(简称合拍工资),该公司负责中外合拍片的管理协调和服务等。合拍公司成立至今已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影制作公司和制片人成功合作,联合拍摄故事片达800余部,短片类700余部。
二、合拍电影中的中国元素及其作用
一杯茶水、一把扇子、一身唐装、一句“你好”,在外国人看来既新鲜又很有美感,这也是中国文化在西方银幕上的惊鸿一瞥。随着东西方文化的日益交融,“中国风”在西方国家掀起了热潮,好莱坞也紧盯着中国的电影市场,好莱坞的电影吸收了很多的中国元素,用其精美的动画融入中国元素,受到了中外观众的喜爱。随着中国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外国的影片中呈现的中国形象也已经不再是落后、封建、贫困未开发的异国形象,更多的中国品牌,中国城市,中国演员出现在外国的影片中[1]。
随着中国电影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以及中国电影质量的不不断提高,想要与中国合作的国家地区越来越多,为此中国也积极的举办了各种论坛与研讨会,积极推动中国合拍政策。然而中外合拍的开始存在着文化背景、语言、价值观、习惯等诸多问题,最后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在合作中不断地磨合与沟通,最终成就了更高质量的影片。
近年来,合拍影片越来越多的反映中国主流价值观,这类的的电影得到境外合作者的青睐,他们看到了中国电影长远的发展空间,主动了解、思考、尊重中国的法律法规和我们的主流价值观[2]。例如《功夫熊猫2》在中国元素的应用上,电影中出现了很多中国四川的场景,配合这些场景还能听到唢呐、二胡的音乐,而且还有担担面、麻婆豆腐出现,这让很多外国人深深地融入电影中,体验到中国文化的魅力。花木兰这部影片,被迪士尼制作成了动画片后,于2020年又上映了电影版,迪斯尼之所以选择“花木兰”作为主题,这个故事全新的呈现了将中国传奇战士的史诗级故事,在电影《花木兰》中刘亦菲饰演的花木兰被比喻成了“凤凰”,而凤凰在中国古代传说中被称为“百鸟之王”。过去有一种说法是“借船出海”,如今我们提出“联合造船,扬帆远航”,简单几个字的变化,反映了中国电影这些年的巨变和飞跃发展。
三、中外合拍电影中中国元素的运用策略
(一)掌握合作制作的主动权
中国电影人也应该争取合作制作的主动权。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创作艺术性、思想性、观赏性、商业性于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使中外合拍片能够正确、好地宣传中国的国家形象,准确地展示我们独特的优秀历史,传统和文化。与此同时,中外合拍电影中也要发扬和行程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品格,增强对人们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保护意识,保持中外合拍作品的跨界先锋姿态,获得更大的接受和认可。
(二)坚持中国主流价值观
中外合拍电影时,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这是合拍中应坚守的重要原则。在涉及到宗教信仰、历史习俗题材影片时,我们要选择尊重宗教习惯与历史的真实性,保证不伤害第三国为原则,所以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形象都很正面。 从现状分析,中外合拍作品在运用中国元素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连贯”、“不适应”等问题。因此,我们在为中国元素影响力不断扩大感到欣慰的同时,也要正确认识中国元素在中外合拍作品中的运用,注意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调和,使中外合拍片不仅立足本土电影市场,而且在国际舞台上取得成功,得到国际观众的认可和接受。
3 結语
回顾近几年的合拍作品,中外合拍片其实也已经越来越“合拍”。但如何进一步创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外合拍电影,如何进一步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也是所有电影从业者应该不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赵鹏. 浅谈在合拍片中运用国际化方式呈现中国文化[J]. 视界观, 2018, 000(08X):P.113-114.
[2]徐爽. 曲折中的跋涉:中美影视合拍实践探究(1978—2000)[J]. 电影评介, 2019(5):7-12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王一凡(1997.4.1)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吉林汪清 单位:西北大学 学历:2019级研究生 研究方向:电影
(西北大学)
关键词:中外;电影;中国元素;
前言:
电影自诞生以来,一直被视为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现代艺术。因此,与其他媒体相比,电影可以承载更多的文化信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影的传播功能不断增强,逐渐成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近年来,中外合拍片从萌芽阶段到成长阶段都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电影人还需要不断探索和不断进步,使中外合拍片真正实现文化融合。
一、中外合拍电影的发展进程
中外合拍历史自1939年的《四万万人民》这部纪录片开始,这部纪录片记录了从抗战开始,在不同的年代导演记录了不同的中国,这也是他与中国维持了五十多年的友谊的开端。合拍的第一部故事片是1958年上映的《风筝》,该影片讲述了一位法国男孩通漂洋过海的一只风筝与中国一位男孩结下深厚友谊的故事。1979年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成立(简称合拍工资),该公司负责中外合拍片的管理协调和服务等。合拍公司成立至今已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影制作公司和制片人成功合作,联合拍摄故事片达800余部,短片类700余部。
二、合拍电影中的中国元素及其作用
一杯茶水、一把扇子、一身唐装、一句“你好”,在外国人看来既新鲜又很有美感,这也是中国文化在西方银幕上的惊鸿一瞥。随着东西方文化的日益交融,“中国风”在西方国家掀起了热潮,好莱坞也紧盯着中国的电影市场,好莱坞的电影吸收了很多的中国元素,用其精美的动画融入中国元素,受到了中外观众的喜爱。随着中国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外国的影片中呈现的中国形象也已经不再是落后、封建、贫困未开发的异国形象,更多的中国品牌,中国城市,中国演员出现在外国的影片中[1]。
随着中国电影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以及中国电影质量的不不断提高,想要与中国合作的国家地区越来越多,为此中国也积极的举办了各种论坛与研讨会,积极推动中国合拍政策。然而中外合拍的开始存在着文化背景、语言、价值观、习惯等诸多问题,最后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在合作中不断地磨合与沟通,最终成就了更高质量的影片。
近年来,合拍影片越来越多的反映中国主流价值观,这类的的电影得到境外合作者的青睐,他们看到了中国电影长远的发展空间,主动了解、思考、尊重中国的法律法规和我们的主流价值观[2]。例如《功夫熊猫2》在中国元素的应用上,电影中出现了很多中国四川的场景,配合这些场景还能听到唢呐、二胡的音乐,而且还有担担面、麻婆豆腐出现,这让很多外国人深深地融入电影中,体验到中国文化的魅力。花木兰这部影片,被迪士尼制作成了动画片后,于2020年又上映了电影版,迪斯尼之所以选择“花木兰”作为主题,这个故事全新的呈现了将中国传奇战士的史诗级故事,在电影《花木兰》中刘亦菲饰演的花木兰被比喻成了“凤凰”,而凤凰在中国古代传说中被称为“百鸟之王”。过去有一种说法是“借船出海”,如今我们提出“联合造船,扬帆远航”,简单几个字的变化,反映了中国电影这些年的巨变和飞跃发展。
三、中外合拍电影中中国元素的运用策略
(一)掌握合作制作的主动权
中国电影人也应该争取合作制作的主动权。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创作艺术性、思想性、观赏性、商业性于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使中外合拍片能够正确、好地宣传中国的国家形象,准确地展示我们独特的优秀历史,传统和文化。与此同时,中外合拍电影中也要发扬和行程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品格,增强对人们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保护意识,保持中外合拍作品的跨界先锋姿态,获得更大的接受和认可。
(二)坚持中国主流价值观
中外合拍电影时,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这是合拍中应坚守的重要原则。在涉及到宗教信仰、历史习俗题材影片时,我们要选择尊重宗教习惯与历史的真实性,保证不伤害第三国为原则,所以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形象都很正面。 从现状分析,中外合拍作品在运用中国元素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连贯”、“不适应”等问题。因此,我们在为中国元素影响力不断扩大感到欣慰的同时,也要正确认识中国元素在中外合拍作品中的运用,注意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调和,使中外合拍片不仅立足本土电影市场,而且在国际舞台上取得成功,得到国际观众的认可和接受。
3 結语
回顾近几年的合拍作品,中外合拍片其实也已经越来越“合拍”。但如何进一步创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外合拍电影,如何进一步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也是所有电影从业者应该不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赵鹏. 浅谈在合拍片中运用国际化方式呈现中国文化[J]. 视界观, 2018, 000(08X):P.113-114.
[2]徐爽. 曲折中的跋涉:中美影视合拍实践探究(1978—2000)[J]. 电影评介, 2019(5):7-12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王一凡(1997.4.1)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吉林汪清 单位:西北大学 学历:2019级研究生 研究方向:电影
(西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