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的应用

来源 :中国房地产业·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gle4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虽然城市化建设快速发展对国家对国民是好事,但是城市化建设主体之一——建筑企业作为高耗能行业,在城市建设中对于环境的污染还是相当严重的,这一点又不利于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建设发展原则。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近年来绿色建筑设计技术被引入进来,成为了行业领域所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高层民用建筑;设计要点
  【中图分类号】TU972
  【文献标识码】A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是近些年来顺应时代变迁产生的新兴理念,绿色节能技术是绿色建筑设计的主要技术基础,绿色建筑设计主要是指在进行高層民用建筑设计时,需要最大程度的考虑建筑物自身的特点,最大程度借助周围自然条件和环境,然后实现技能环保的目标,绿色建筑设计主要是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及设备、科学的研究及方法等进行设计建设。
  1、绿色建筑设计的内涵和原则
  关于绿色建筑的说法,最早是从欧洲兴起的,因工业革命在欧洲的发展较为迅速,从而对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污染,这也是绿色建筑在欧洲最早盛行的原因之一。绿色建筑理念的实施,对建筑行业发展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开展绿色建筑设计工作时,需要注意以下方面的内容:(1)建筑选址、节约用地、建筑节能以及使用新技术,新材料均属于绿色设计方面的内容,(2)因此,建筑设计工作的开展需要将遵循环保节能建设作为设计工作的前提。(3)以人为本,建筑物的构建是为人类所服务的,因此,从根本上而言,建筑节能环保的设计工作必须以满足居住者舒适度与健康为前提来开展设计工作。
  2、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的应用要点
  2.1科学合理规划高层民用建筑用地
  高层民用建筑建设的初衷就是为了杜绝土地资源的过度浪费,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的高层民用建筑建设过程中更要考虑对农用土地的有效保护,尽量不突破国家所规划的耕地红线,而是选择某些劣地或坡地来建设高层民用建筑,一定程度上提升该类型建筑的容积率。实际上,合理利用土地空间就是一种绿色环保过程,特别是对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应该确保在不破坏地基土层、地下水系统的情况下来最大限度增加城市容量。
  2.2科学合理设计高层民用建筑居住区
  首先要做到绿化建设的持续强化。考虑到高层建筑住宅密集且人员流动较大,所以高层建筑周边的人均绿化面积一定要相应增加。一般来说,高层民用建筑周边可采用乔木配合草坪作为基础不断扩充植带培植,保证周边生态针对高层建筑具有一定渗透性和可延展性。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人用车用通道外,尽量少利用水泥地面铺设高层民用建筑周边环境,而是应该多建设绿化带,这也是为了迎合当前的“海绵城市”基本绿化理念,为建筑周边绿化建设储备丰富的自然水源。
  第二是要合理设计建筑外部立体墙体,保证它也具有一定的绿色环保价值,那就是在墙体上种植大量的藤蔓植物,例如攀藤、爬山虎、常春藤、凌霄等等,为建筑带来绿色生态韵味的同时,也增加其美观度。
  第三加强针对建筑的节能规划设计,这也是当前绿色建筑设计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对于天气较为寒冷的北方地区,应该考虑设置太阳能装置,减少建筑内部的热损失;如果是较为炎热的南方地区,则要重点考虑高层建筑的朝向、风向以及建筑群体布局关系,保证建筑内外部热量的科学释放与循环流动。
  2.3建筑采光的合理设计
  在建筑的设计内容中,采光设计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现代化建筑设计而言,光照因素是不可或缺的。就高层民用建筑来说,因为建筑在建筑格局、朝向、楼层等方面不尽相同,各个建筑房间的日照时间与强度等方面也就有所不同。因此,作为有关设计人员在对建筑采光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当保证其科学合理,在分析光照特征的时候,应当利用科学先进的仪器来完成。为了确保建筑与建筑间距离的合理性,注重应用科学的计算方式来对其距离进行确定,对于建筑格局方面,应当注重开展相关的改进工作,使使用者的日照得到充分保障。
  2.4建筑通风的合理设计
  在设计建筑通风的过程中,为了能够合理控制建筑物之间的距离,设计人员应当充分考虑所处地区的气候条件,在夏季,为了使夏季风得到充分保证,应当使自然风流量与通风面积处于充裕状态。在冬季,应当避免建筑受到自然风的直接冲击。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应当最大限度保障过堂风,这样才能促进室内空气流通,进而实现节能减排。
  2.5建筑窗户的合理节能设计
  当建筑楼层持续增高时,其所承受的风力压力也会相应加大,这就要求相关设计人员将节能窗户运用到设计中去,实现窗户防风与抗压能力的提高。在对窗户材料进行选择时,需要对其材质予以严格认真筛选,强化窗户的节能效果,注重开展朝向和结构的改进工作。为了减少能源浪费情况的发生,应注重改进窗户的绝热性能。在设计窗户的过程中,可以运用聚酯膜,能够明显提高窗户的保温与气密性。
  2.6集水系统的设计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必须要考虑它的集水系统,首先它的排水结构位置设计就要遵循科学地理位置,这是为了保证它的排水分支系统能够起到较好的节能减排效果。例如在针对某些海绵型城市时,它的高层民用建筑雨水回收系统就必须实现从雨水收集、存储、净化、排水到使用的有效循环利用,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确保建筑本身达到节能、生态环保和绿色设计基本原则。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层民用建筑中推行绿色建筑设计优势明显,能够有效改善住宅的环境,为居民创造更加舒适、自然、温馨的生活,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符合当前绿色、经济、环保的社会发展理念和趋势。当然在推进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同时,也应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提高全民的绿色环保意识,开拓绿色建筑设计的思路,共同建立我国的绿色生态化建筑事业。
  参考文献:
  [1]刘曼,董彬.浅谈绿色建筑的现状与发展[J].南方农机,2017,48(5):96+99.
  [2]陆玮.绿色建筑给排水设计的节水措施[J].工程技术研究,2017,(3):221+247.
  [3]邱成勇.低碳理念下的建筑装饰装修全过程管理[J].工程技术研究,2017,(3):155+173.
  [4]陈储君.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的应用标准分析[J].中国标准化,2016(9):50-51.
  [5]张雨静.解析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应用[J].低碳世界,2016(10):120-121.
  作者简介:
  吕建,淮安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淮安。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考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6卷所收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第ⅩⅦ、ⅩⅧ笔记本的编辑工作,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版)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中文第1版)对待马克思原稿中的所谓计算"错误"的处理方式存在差异。对于马克思的计算错误,MEGA版的编辑原则是维持原稿,除非保留该错误会严重阻碍读者的阅读;俄文版则似乎是较为积极地去"改正"原稿中的计算错误,力图把马克思的不成形的草稿变成比较成熟的著作。然而通过对MEGA版所提供的马克思原稿中的计算进行复核,本文
【摘要】随着建筑资源与建筑能源逐渐减少,绿色节能设计势在必行。当前中国绿色节能建筑的设计水平依然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相关的设计人员与研究人员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绿色生态住宅象征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是节能、环保与建筑的有机结合。在建筑设计中,要重视对绿色生态住宅的设计,突出环境保护与绿色节能,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降低建筑能耗,提升生态水平。  【关键词】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  生态住宅结合多
本刊讯 日前,中央办公厅召开2018年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丁薛祥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期刊
本文从作者多年从事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编辑的具体实践和工作经验出发,使用了近些年问世的MEGA2卷次中新发表的文献材料,对马克思的"六册计划"提出了新的见解。本文通过论证指出,"六册计划"并不是马克思创作经济学著作的最终构想,不具备足够充分的事实依据,马克思也从未认真地对待过这一计划。作者认为,"六册计划"只是马克思为了给自己的著作找到德国出版商而在私人书信中提出的一种策略手段。他并未改变《资本论》第1册的创作计划,而是前后一致地将其付诸实施。
论文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述了社会价值指向发展的历史形式、内在机制和内外动力。论文认为,社会价值指向是人预设的社会发展的应然状态;以神为本、以物为本和以人
本文探讨了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第1册的过程,阐述了第1册第3部手稿(写于1863—1864年)大部分散失的原因和可能的去向以及作者对此稿的相关研究和复原工作。作者认为,第3部手稿的第6章可以帮助经济学家掌握方法论,从总体上理解《资本论》的完整理论体系,从而更好地理解现存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事业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桥梁逐渐被取而代之,为了满足其高速铁路的三大特性安全性、美观性、实用性,在高速铁路的建设中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使用也显得越来
人的本质问题作为人学探究的核心问题,也是建构科学的人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与关键.但是直到马克思才第一次对之作了科学界定,从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文本中可以梳理出他对人的本质
博学多识,疑则思问.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全党全国掀起了大学习的热潮,《秘书工作》新专栏“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收到不少读者的热情反馈.一个阳光和
期刊
“受动性”概念是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这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受动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按人的意义来理解的受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