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思想教育内容的基础上,还要注重自身形象和课堂教学艺术的提高。坚持由低到高、由表及里、逐渐渗透的原则,使学生在获得生物知识的同时,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本文对浅论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进行分析。
关键词:初中课堂教学;德育渗透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形成了世界上独有的家国情怀,良好的道德品质,深厚的爱国教育文化。我们现代社会的教师,更应该担负起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责任,尤其生物教师,时常把德育教育贯穿于生物学教学内容中,在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结合教学内容拓展加强德育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以及培养社会主义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1在初中生物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意义
初中生正处在健全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思维还不够成熟,对外界事物还没有健全的自我明辨是非能力,经常会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情绪不受控制。因此,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是接受德育教育的重要阶段,对学生未来人格的发展意义重大。初中生物课程内容与人、自然、世界上各种生物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涉及到的知识面广泛。生物学的知识丰富多彩,与其他学科相比,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结合生物学这些优点,把对初中生的德育教育加入生物学教学中,更能够让德育教育贴近生活实际,生物学知识就是德育教育最好的载体。老师可以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把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引导加入教学内容中。
2引导学生树立辩证唯物观念
生物课堂上,教师需立足于生物知识开展辩证唯物思想的渗透,否则就会导致内容与理念的脱节,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与学习。首先,要将生物学科与世界自然进行联系,促进学生了解彼此之间的紧密联系。例如教师讲授植物的生长内容时,要格外强调植物的生长不仅仅需要的是具有生长能力的植物胚芽,同时还需要阳光、二氧化碳、水源等因素。通过两种因素的区分与关联,使学生理解辩证的思想。同样的,在讲授人的个体发展时,要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想考虑问题,使其知晓基因对人的外观影响以及环境对人性格的影响。无论是外在还是内在因素均不可独立存在,各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当然对于有些内容的講授时,教师需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价值观,不可主观臆测。比如在对猫头鹰鸣叫的题进行阐述时,要为学生灌输鸟鸣是无法改变自然规律的,学生不可就此认为动物鸣叫的吉祥与否。在教授生态圈以及生物进化内容时,要让学生能够区分神话传说与客观事实的区别,帮助学生树立理性的思维。由此可知,教师在渗透德育思想的同时需紧密联系生物知识,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客观、理性的辩证观念,使其能够将生物与自然融合,深刻地剖析自然问题。
3向学生渗透健康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在学习人体的免疫防线、传染病的预防、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远离烟酒拒绝毒品等内容时,通过学习学生们了解了疾病产生的原因、如何预防,了解了某些传染病如艾滋病带给人类的巨大伤害,以及吸烟饮酒对青少年的危害,毒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等等,学生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明确了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告别不良的生活习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健康成长。
4在生态系统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和各种动植物息息相关,吃穿住行取自自然,生活用品留给自然,因此从古至今形成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这种关系的升华版便是生态道德。生态道德不同于其他道德规范,要高于其他道德规范,因为他是人类和自然界和谐相处的规范,谁违背了它就会受到惩罚。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敬畏生态道德观。这种道德观是在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中总结出来的,是后人们必须尊重的生态道德观。佛教教义中“说众生皆平等”,诚然生物教学时强调自然万物的生存权观点教育。让学生知道人类不能剥夺任何一个自然物种的生存权,要维持生物多样性。同时要求生物教学时让学生认识到每个物种的存在都有其生态价值,它是食物网的组成成分,它的消失将导致二十多种生物的灭绝,因此人类一定处理好与自然界其他生物的关系,使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此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善恶观,正义感的培养。使学生明白生物的生存不以个人的爱好而取舍,也不要因人类的活动而消亡,让其自然的生存和发展。
5提高教师的教学意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随着时间的流逝,加上工作的繁忙,教师有可能会淡忘一些东西。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的德育意识,时刻铭记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只有先具有这样的教学意识,才能保证教师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当然,要做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仅靠德育的意识是不够的。教师在平时的生物教学过程中,也要懂得把这种意识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因为归根结底德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三观”,所以让学生具有德育的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起码可以保证,教师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展开德育的内容学生不会排斥。另外,教师在提高自己德育意识的基础上还要学会行动。所谓的行动就是,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或者是课后,可以适时地和班级的学生聊聊天,并在聊天的过程中了解他们的思想,从而实现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
6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德育示范性
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无数经验证明,身教重于言教,“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生物教师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就应有意识地提高自身各方面的修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教育学生,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德育示范性。在孩子们的眼里,老师是知识的化身,是学习的榜样。教师饱满的热情,流畅的语言,规范的书写,清晰的条理,典型的训练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享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生物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教师自己首先就应该形成良好的、科学的思维、语言、方法、卫生等方面的习惯。
7结束语
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不仅要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要教育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从这一层面来说,就涉及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德育。所谓德育,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等内容,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并使其树立正确的“三观”。生物是我国初中教育的重要教学科目,学习本科目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自然界,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构造。当然,生物作为一门关注人类内在构造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生理健康,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德育的原则。
参考文献:
[1]梁军.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培养优秀人才[J].成才之路,2016(15):15.
[2]张振峰.德育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J].快乐阅读,2017(32):63.
[3]王春芳.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J].吉林教育,2016(07):135.
关键词:初中课堂教学;德育渗透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形成了世界上独有的家国情怀,良好的道德品质,深厚的爱国教育文化。我们现代社会的教师,更应该担负起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责任,尤其生物教师,时常把德育教育贯穿于生物学教学内容中,在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结合教学内容拓展加强德育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以及培养社会主义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1在初中生物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意义
初中生正处在健全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思维还不够成熟,对外界事物还没有健全的自我明辨是非能力,经常会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情绪不受控制。因此,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是接受德育教育的重要阶段,对学生未来人格的发展意义重大。初中生物课程内容与人、自然、世界上各种生物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涉及到的知识面广泛。生物学的知识丰富多彩,与其他学科相比,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结合生物学这些优点,把对初中生的德育教育加入生物学教学中,更能够让德育教育贴近生活实际,生物学知识就是德育教育最好的载体。老师可以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把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引导加入教学内容中。
2引导学生树立辩证唯物观念
生物课堂上,教师需立足于生物知识开展辩证唯物思想的渗透,否则就会导致内容与理念的脱节,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与学习。首先,要将生物学科与世界自然进行联系,促进学生了解彼此之间的紧密联系。例如教师讲授植物的生长内容时,要格外强调植物的生长不仅仅需要的是具有生长能力的植物胚芽,同时还需要阳光、二氧化碳、水源等因素。通过两种因素的区分与关联,使学生理解辩证的思想。同样的,在讲授人的个体发展时,要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想考虑问题,使其知晓基因对人的外观影响以及环境对人性格的影响。无论是外在还是内在因素均不可独立存在,各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当然对于有些内容的講授时,教师需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价值观,不可主观臆测。比如在对猫头鹰鸣叫的题进行阐述时,要为学生灌输鸟鸣是无法改变自然规律的,学生不可就此认为动物鸣叫的吉祥与否。在教授生态圈以及生物进化内容时,要让学生能够区分神话传说与客观事实的区别,帮助学生树立理性的思维。由此可知,教师在渗透德育思想的同时需紧密联系生物知识,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客观、理性的辩证观念,使其能够将生物与自然融合,深刻地剖析自然问题。
3向学生渗透健康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在学习人体的免疫防线、传染病的预防、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远离烟酒拒绝毒品等内容时,通过学习学生们了解了疾病产生的原因、如何预防,了解了某些传染病如艾滋病带给人类的巨大伤害,以及吸烟饮酒对青少年的危害,毒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等等,学生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明确了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告别不良的生活习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健康成长。
4在生态系统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和各种动植物息息相关,吃穿住行取自自然,生活用品留给自然,因此从古至今形成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这种关系的升华版便是生态道德。生态道德不同于其他道德规范,要高于其他道德规范,因为他是人类和自然界和谐相处的规范,谁违背了它就会受到惩罚。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敬畏生态道德观。这种道德观是在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中总结出来的,是后人们必须尊重的生态道德观。佛教教义中“说众生皆平等”,诚然生物教学时强调自然万物的生存权观点教育。让学生知道人类不能剥夺任何一个自然物种的生存权,要维持生物多样性。同时要求生物教学时让学生认识到每个物种的存在都有其生态价值,它是食物网的组成成分,它的消失将导致二十多种生物的灭绝,因此人类一定处理好与自然界其他生物的关系,使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此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善恶观,正义感的培养。使学生明白生物的生存不以个人的爱好而取舍,也不要因人类的活动而消亡,让其自然的生存和发展。
5提高教师的教学意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随着时间的流逝,加上工作的繁忙,教师有可能会淡忘一些东西。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的德育意识,时刻铭记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只有先具有这样的教学意识,才能保证教师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当然,要做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仅靠德育的意识是不够的。教师在平时的生物教学过程中,也要懂得把这种意识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因为归根结底德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三观”,所以让学生具有德育的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起码可以保证,教师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展开德育的内容学生不会排斥。另外,教师在提高自己德育意识的基础上还要学会行动。所谓的行动就是,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或者是课后,可以适时地和班级的学生聊聊天,并在聊天的过程中了解他们的思想,从而实现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
6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德育示范性
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无数经验证明,身教重于言教,“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生物教师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就应有意识地提高自身各方面的修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教育学生,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德育示范性。在孩子们的眼里,老师是知识的化身,是学习的榜样。教师饱满的热情,流畅的语言,规范的书写,清晰的条理,典型的训练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享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生物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教师自己首先就应该形成良好的、科学的思维、语言、方法、卫生等方面的习惯。
7结束语
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不仅要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要教育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从这一层面来说,就涉及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德育。所谓德育,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等内容,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并使其树立正确的“三观”。生物是我国初中教育的重要教学科目,学习本科目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自然界,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构造。当然,生物作为一门关注人类内在构造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生理健康,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德育的原则。
参考文献:
[1]梁军.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培养优秀人才[J].成才之路,2016(15):15.
[2]张振峰.德育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J].快乐阅读,2017(32):63.
[3]王春芳.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J].吉林教育,2016(0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