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张大千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精通诗、书、画和篆刻等,平时留一副长胡子。一次宴会上,人们纷纷向他讨教蓄须之道。他蓄须是随意而为,无心在人前卖弄,摆摆手说:“在讲胡子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吧。”众人一听,连连说好。 张大千捋了一把胡子,不紧不慢地说:“刘备在关羽和张飞亡故后,兴师伐吴为弟报仇。关羽之子关兴和张飞之子张苞复仇心切,争着要做先锋。为公平起见,刘备说:‘你们分别讲述父亲的战功,谁讲得多,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大千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精通诗、书、画和篆刻等,平时留一副长胡子。一次宴会上,人们纷纷向他讨教蓄须之道。他蓄须是随意而为,无心在人前卖弄,摆摆手说:“在讲胡子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吧。”众人一听,连连说好。
张大千捋了一把胡子,不紧不慢地说:“刘备在关羽和张飞亡故后,兴师伐吴为弟报仇。关羽之子关兴和张飞之子张苞复仇心切,争着要做先锋。为公平起见,刘备说:‘你们分别讲述父亲的战功,谁讲得多,谁当先锋。’张苞抢先道:‘先父喝断长板桥,夜战马超,智取瓦口,义释严颜。’关兴口吃,但也不甘示弱:‘先父须长数尺,献帝曾当面称其美髯公。’这时,关公突然现身空中,大骂儿子:‘不肖子,为父当年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这些战绩都不讲,光讲你老子这一脸大胡子有何用?’”
众人听后哈哈大笑,领会了张大千的弦外之音——我身為艺术家,你们不和我谈艺术,却和我谈这一脸没用的长胡子,是在看低我呀!从此以后,人们将关注点放在张大千的作品上,不再谈论他的长胡子。
其他文献
离开央视近两年,赵普并没过上轻松的日子。《环球人物》记者采访的前一天晚上,赵普半夜12点才收工;采访当天下午,他还要去北京电视台参加一个节目的录制。 不到两年的时间,赵普完成了从知名媒体人到文化创业者的转变。现在,他既是普雷资本的创始人、董事长,也是原创手工艺电商平台“东家·守艺人”APP(下称东家APP)的联合创始人。7月22日,由东家APP承办的首届中国匠人大会在杭州开幕,具体的组织者就是赵
人物简介 张祖诒,出生于1918年,江苏省常熟人。上海法学院、国防研究院毕业。1972年5月蒋经国“组阁”,张祖诒奉命撰写《施政方针报告》,至1988年元月蒋经国逝世前一天,蒋的重要谈话与讲稿,均由他执笔,深受蒋的信任。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面前的张祖诒,耳聪目明,讲话铿锵有力,条理分明。他曾是蒋经国倚重的“文胆”。如今97岁高龄仍笔耕不辍,最近发表小说处女作《宝枝》,引起文坛瞩目。 两岸开放探
周有光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他撰写的《语文闲谈》是一部介绍语文知识的趣味性读物,颇受读者欢迎。 一天,朋友老李来访,一番寒暄后,周有光起身去泡茶,老李顺手拿起桌上的几页草稿看起来。草稿纸上写的是一篇短文,初稿足足写了两页半,有400余字,上面用笔删去很多。第二份草稿一下子缩减至200多字,但也是改了又改。到了第三份草稿,只剩半页纸、几十个字了。看到这里,老李忍不住地点头:“行文短小,通篇没有废话
3月末的江阴,细雨连绵,公路两旁繁茂的农田和植被中间穿插着一个个村落,乌瓦白墙的传统民居与周边一片片工业厂区错落有致。进入这个县级市的中心,写字楼与购物广场比比皆是,时时提醒着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这里是中国县域经济的龙头老大。 “去年年底这里一位农行行长携巨额集资款潜逃,你知道吗?”记者先后问了几个当地人,得到的回答都是“不知道”。一位市民还很自豪地对记者说:“江阴不像温州,我们这里都是做实体经济
2015年9月,金刻羽接受本刊采访时留影。(本刊记者 侯欣颖 摄) 金刻羽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虽然在国外生活了近20年,有些专业词汇需要用英文代替,但她在阐述观点时仍然十分流畅,声音干脆利落。她的名字“刻羽”来自战国时代的名篇《宋玉对楚王问》,其中“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两个成语广为人知,其实紧随其后的还有两句“引商刻羽,杂以流徵”,这是比阳春白雪更高一层的音乐境界。金立群用“刻羽”作为女儿的
与《建国大业》 《建党伟业》不同,《建軍大业》跳出了“编年史”的框架。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南昌起义到井冈山会师,所有故事都发生在近一年之内:1927年4月到1928年4月。这是中国历史巨变的一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破裂,共产党人意识到“枪杆子里出政权”,革命军如星火燎原般诞生;这也是青年英雄风云际会的一年,毛泽东、周恩来、叶挺、贺龙、陈毅、粟裕,在二三十岁的年纪,他们以信仰和热血改变着国家的命
超脱的念头往往突如其来。当然一些特别的时间和地点,更容易触发这种念头。 比如早上6点,你在五环外的家醒来,面对一天里第一个deadline,不翻身起床,就可能迟到。这时你会想很多:日渐隆起的小腹,慢慢下垂的胸脯,扑朔迷离的涨薪前景,以及完全不受经济周期影响的月供——你和它们拼杀多年,全是无用功。想到这里,你瞬间就有了超脱的念头。 再比如傍晚6点。你从北京一个热闹的地铁站上车,眼看列车开走两三趟
“念死”并不是想死,而是以正念(即深入地观察)来体会死亡对我们每个人的意义。一般来说,在每个人的意识层面,死亡不过是一个词,因为我们并没有关于死亡的经验。在佛法中,临命终的死亡被称为“分段生死”,是生命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实,我们的生命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生和死。在念头上,我们当下的每一念都有生灭——一个念头生起,一个念头落下;在生理上,我们身上每时每刻都有细胞在死亡,也都有新的细胞在诞生。这就是当下的
从第一茎苇叶开始,那雨声 便被疏密不一的芦苇丛逐渐放大 于是雨声喧哗 倒不一定雨下得有多大 兀立于湖岸上的那匹马 湿透后,还是一匹马 只是更显安静 倒不一定具体为了什么 据说,滴水可藏大海 一苇得渡天下 只是这雨,下了一天了 还在下 有人自雨中返回,据说绕经湖畔苇丛时 曾遇到相向而行的另外一人 就在比肩错过之际,那人忽然开口问他 ——你可曾见到刚刚打伞过去的菩萨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