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英语教学的几点尝试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gxia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语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学科。在英语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还要摆正教与学、训与练、课内与课外等诸多关系,给学生创造一个能够挖掘潜能、培养个性的语言环境。
  当今教育事业正面临这新课程改革,每一位教学工作者都面临着新的考验与机遇。如何理解新课改,如何贯彻新课改,在这里,笔者就一个学期的教学经验及多次培训的心得谈谈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学。
  一、给学生搭建主动学习语言的舞台
  教师要本着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积极创设语言环境,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
  1.教师精讲,学生细说
  课堂是学生的舞台,教师应该让学生扮演主角。当然,教师的精讲是必要的,但更应该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表达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看法,在锻炼口语及听力能力的同时,增强对语言的理解。为了激发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①分组讨论,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先分小组讨论,每个成员必须发言,然后选一个代表在全班发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发散各自思维的同时得到语言的练习。
  ②利用课件和视频播放为学生创造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做英语对话,编英语短剧,教师在台下做简单的纠正与指导。
  ③创设焦点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讨论研究,引发他们的辩论,这样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口语应用能力,激发他们的应变思维。
  ④让学生讲解课文,并互相提问,教师耐心帮助、指导,给予解答,给他们练习口语和听力的机会,培养其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舍得时间,多读课文
  英语是语言,要多读才能理解其文章的内容。教师应该舍得时间,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其多读多练。可以采取分组读、分男女同学读、分角色读、齐读、引读、领读等方式,还可以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竞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鼓励学生读好课文。
  3.勤于练笔,多背范文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往往把“写”这一步骤忽略,或搁置课下,致使学生在单词拼写、作文练写等方面得不到锻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及时地让学生练写生词、习题及作文,并且积极地巡视指导。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本堂课知识的印象,还可以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勤动脑,勤思考,灵活地运用知识。
  事实证明,每个单元写一篇作文,并在课堂上多用新学的单词、短语或句式造句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而且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会使学生在写作文时无话可说。
  其次,关注范文的背诵也是提高写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可以在背诵中体会不同文章的写作形式;熟练地背诵也可以让学生广泛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同时拓宽学生的写作思维,特别是可以借鉴范文中开头和结尾的句式,加大写作时短语和句式的运用,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二、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启发自主学习模式
  一堂优秀的英语课应该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其经历对知识的感知、理解、积累、运用的过程。
  1.充分利用肢体语言及感官,增强感知能力
  单词、词组、句子是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基础教学。而每个单词、词组、句子都有其固有的含义,那么理解它们的含义就需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及利用他们的肢体语言,增强感知能力。
  2.进行多方面联系,加强理解
  如何發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抓住词语之间、句型之间的联系,一直是英语教学中的难点。由于理解是内化的重要过程,所以,教师要把教的工夫用在点拨上,引导学生动脑筋思考,加深理解。
  3.讲究语言诵读方法,加强积累
  背诵在英语学习中是极为重要的,但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要想办法让学生记得主动,背得积极。在英语教学中,笔者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①以身作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单词拼写的准确,并把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先背下来,在学生中做一个榜样示范作用。这样学生也会积极地背诵课文。
  ②互相帮助。在班级中,搞“一帮一”、“结对子”活动,能力稍强的同学帮助能力稍弱的同学。两个同学互相监督、指导、督促,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又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积累知识。
  ③背诵竞赛。高中生正处于记忆力旺盛的时期,同时又有好胜的心理。所以,采取以小组为单位竞赛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背诵课文和单词,为自己的小组争光,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4.联系规律,总结类型,促进应用
  在英语这个语言学科中,语言的应用是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一个参数,也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总结课文中出现的词、词组、句子的用法,并联系它们之间的规律,总结它们的类型,然后练习说、练习写。比如在必修1Unit1Friends这一课中,同学们先总结了修饰人物特征的几个词和词组,然后又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了句子的用法。最后,可根据班里学生的特点,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描述班里的同学,大家可以共同猜测所描述的人物是谁。这样既活跃了气氛,同时又达到了让学生运用知识的目的,增强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其他文献
摘要:我们在掌握基本语言后,必须学会脱离语言本身,我们首先要理解文章整体而非个别词句。文章的体裁、内容可能千差万别,但文章是人写出来的,那就必定有一定逻辑。词句都不过是表象,而把握作者的意图才是解题之关键。  如果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充分运用固定程序阅读来进行强化训练,就一定能达到掌握、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不仅速度快,而且记得牢,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快速阅读法是日益盛行的一种读书方法。
摘要:化学课程的改革对构成化学内容的化学实验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选择什么样的实验内容、采用什么样的实验教学方式、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重要价值等,这些都是我们化学教师应值得考虑的问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化学如果能采用直观的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向学生展示化学仪器和化学物质的多样性,还可以让学生正确掌握操作的正确步骤和装置的简单美观性,更重
摘要:在语文教材中,有着多种风格的课文,有的质朴淡雅,有的壮烈激昂,有的迤逦秀美,有的意蕴深远。然而每一种类型的文章,就犹如不同质态的液体,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沸点”。这些“沸点”,有时在情感升华之处,有时在精彩生成之处,有时又在平实而耐人寻味的叙述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这个“沸点”,使师生的情感、心智充分燃烧,让课堂散发浓浓的语文味道。  记得一次参加赛课,请了同事帮忙谋课。当时选择的课
期刊
摘要:“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是九年义务教育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之一,而地理思维能力的体现,依赖于地理思维品质的达到程度。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成为我们的首要任务。  一、地理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  1.(精炼提问)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促成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力包括:动机、欲望、兴趣、爱好。其中兴趣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最活跃因素,而提问则是激发兴趣的内在“激素”和“催化剂”。其作用
摘要: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  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
摘要:当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促进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是教育技术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核心话题。是人们研究的热点。讨论式教学法作为一种常用的方法在教学中应用频率很高,其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能比较充分地体现诱思探究的理论思想。  讨论式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少公开课中都不同程度存在为“讨论而讨论的”做秀之嫌,那么,如何合理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充分发挥其功能,达到最佳效果是教师在实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扩大,运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已日渐重要。然而我国英语口语教学由于受语言环境、教育制度、教师影响、学生因素等各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为了改变教学现状,我们可以通过创设语言环境,培养学生说英语的兴趣、完善教育体制、提高教师素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英语作为当今国际通用语言,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交流与合
摘要:中考现代文阅读中,标题含义的理解题能够快捷、准确地考查出学生领悟作品内涵以及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对标题的分析理解就显得尤其重要,也就成了历年中考考查的一个热门的知识点。  在记叙类文章阅读中,这类试题多以简答题形式出现,其形式常为“文章标题‘××’有什么含义”。解答此类试题除了平时要多阅读、多思考,培养自己的感悟能力外,还要注意把握解题的要领和方法。  下面就以2011年中考真题为
摘要:物理教学策略是以完成物理教学任务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采取的教学活动方式。物理教学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理教学簧略能否有效地开展,以下就中学物理教学的策略进行探讨。  一、有效实施“再创造”教学策略。  所谓“再创造”就是要求课程设计者和教师不要将物理当成一个现成的体系来教,而应当在教学中充分注意,让学生通过再创造的过程来学习物理.它意在改
教育体制是不断改革和发展的,从小加强对学生的基础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农村学前教育也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对培育人才具有特殊引导作用.为了能顺应学前教育改革的新要求,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