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话语表达与当代意义

来源 :思想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05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观,高校课程思政具有独特的话语表达方式.时代、世情、国情三种存在语境,构成了课程思政话语表达的外在动力.课程思政话语表达生成逻辑体现为:在贯彻立德树人中树立话语自觉、在三全育人大格局中增强话语自信、在多方联动中强化话语保障.高校课程思政的话语表达将会促进教育教学的变革,并在育人理念、育人方式、育人效果上产生重要影响,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其他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的经典论断,清晰阐发了“教育工人”中无产阶级的革命主体地位和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深刻揭示了“教育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奇迹,在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和交往范式等领域实现了对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在发展道路上,中
《马藏》收集的文献史料显示,1871 年巴黎公社革命爆发后,《上海新报》最早报道了起义,《中国教会新报》持续报道了整个事件.1872-1879 年,有关巴黎公社的少量消息仍不时见于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思想发展与普鲁士当时的现实治理状况有着直接的密切联系.由书报检查问题出发,马克思批判了普鲁士官僚治理下不合理的封建专制状况.在对等级议会辩论
启蒙思想家认为,保护个人自由不受外在侵犯是祖国被人们承认和热爱的标准,在人民掌握权力的共和政体中才能激起人们的爱国之情,爱国也成为重要的政治美德.但是,祖国所保障的
“生态虚无”是现代社会中人的普遍精神样态,其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存在根源.以商品交换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生态虚无”萌生的源头所在,资本逻辑下的强制性生产和消费
不同于个体对自因自足共同体的服从之古典共同体主义正义,也不同于作为权利中心的个体对共同体的本质征服之近代个体主义正义,马克思是在遵循辩证逻辑而不断生成的个体与共同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逐渐由显性输入转向隐性渗透,其话语叙事也相应地发生柔性化转向,集中表征为话语形态杂糅化、话语主题细碎化、话语主体隐匿化、话语方式诱导化、话语视
西方虚无主义思潮纷繁复杂,但有一种以本真性为核心的虚无主义理论一直以较为隐蔽的方式否定中国革命道路和颠覆历史共识.“认识你自己”“创造你自己”和“叙事你自己”是本
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可以从理论、方法和价值三个维度加以理解.在理论维度上,要秉持历史规律论,抵制历史选择论,坚持群众史观,批驳英雄史观,肯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