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跨文化传播作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与翻译存在许多共性,翻译是跨文化传播的媒介。从跨文化交际理论出发,译文是否能够完整准确传达原文信息为判断译文是否合格的标准。用跨文化传播理论来探究翻译标准,对提高翻译质量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 翻译标准 翻译质量
一、引言——跨文化交际与翻译的共同点
随着国际间经贸活动和文化交流的日新月异,翻译的桥梁作用愈加显著,跨学科翻译研究成为近年来翻译理论研究的主要方向。
从宏观上来说,翻译是一种复杂的人类文化交流活动,功能派翻译理论家曼塔莉将翻译定义为“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而设计的复杂的行为”,也就是说翻译是一种具有目的性的跨文化的互动行为。而跨文化传播是“不同文化之间以及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与互动,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发生的信息传播与人际交往活动,以及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社会中流动、共享、渗透和迁移的过程。”因此,翻译与跨文化传播在许多方面存在共同点:首先,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的主体都来自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其次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的最终目标都是信息的传递和扩散;最后,翻译和跨文化传播都是依靠语言和符号的编码解码实现的。
二、翻译是保障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媒介
由于跨文化传播的主体来自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彼此之间存在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民族性格等方面的不同程度的差异,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信息的编码和译码是由使用不同符号系统的个体完成的,信息的傳递无法依靠同一种符号来实现,承载信息的符号在传递的过程中要发生转换,因此,一般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媒介如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无法完成跨文化传播的任务,需要一个能够将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联系起来,使得包含在一方语言符号里面的该民族的独有文化信息能够成功地传递给另一方并对其自身的原有文化产生一定影响的媒介,而这种能够促使一种符号系统转变为另一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则非翻译莫属。翻译在整个跨文化传播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保障跨文化传播活动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媒介。因此,判断翻译质量是否合格的标准应为译文是否完整准确的传达出了文本中的信息,译文是否能够使目标语读者理解并产生与原语读者相同的情感体验,而不是为了保留原文本的形式和艺术性牺牲原文中蕴含的信息。下面将以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登高》和《江汉》中经典名句的不同英译版本为例来进行说明。
三、以《登高》和《江汉》名句英译为例探讨跨文化交际理论关照下的翻译标准
《江汉》一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全诗在感叹自己晚景凄苦飘泊无依之余,更重要的是在诗的最后四句“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借用了“老马识途”的典故抒发了自己虽年老多病,处境困顿但仍愿及其所能立志报国的豪情壮志。中国著名的古典诗歌翻译家许渊冲教授将这四句翻译成“My heart won’t sink with sinking sun; Ill wind blows my illness away. A jaded horse may not have done, Although it can’t go a long way.”整体来说许渊冲教授的译文很好的体现了诗人借景抒情的情怀。然而,诗中最后两句的译文“A jaded horse may not have done, Although it can’t go a long way.”所表达的含义为“尽管老马不能跑远路但并非无用。”虽然基本上表达出了诗句的含义,却没能完整准确的传达作者虽年老体衰却并非无用,愿用青年人没有的智慧和经验为国为家有所作为的核心信息,目标语读者无法得到原语读者的体验,从跨文化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译文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处理。
《登高》是杜甫晚年漂泊在外于重阳节独自登高时望着身边无尽的萧瑟秋景触景伤怀,感叹自己的一生怀才不遇,举目无亲,生活困顿,虽时刻忧国伤时却无法在国家危难尽一己之力而写下的千古名篇。其中诗的后四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集中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之情。
杨宪益和戴乃迭将这四句翻译成“All around is autumnal gloom and I, long from home, A prey all my life to ill health, climb the terrace alone;Hating the hardships which have frosted my hair, Sad that illness has made me give up the solace of wine.” 虽然也写出了诗人深秋带病独登台时的苦闷之情,但是仅仅表现出了诗人因生活潦倒疾病缠身而愁苦的心情,并没有完整真实的再现诗人那种深刻的感时伤世的爱国之情,无法将诗人所想要传达给读者的真实感情信息原原本本的还原给读者,因此,从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来看,这样的英译还不能算作高质量的译文。
四、结论
综上所述,根据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判断翻译是否合格的标准为是否将文本中的重要信息完整准确的传达给目标语读者,译文是否能够让目标语读者理解接受并与原语读者产生共鸣,形式应服务于信息的传达,不能本末倒置。
参考文献:
[1]陈才智.杜甫-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
[2]曲文.中国古诗翻译批评标准初探—以杜甫 《登高》的两种英译本为例[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5).
[3]孙英春.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8.
[4]许渊冲.唐宋诗一百五十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5]仲伟合,钟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9(3):2.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 翻译标准 翻译质量
一、引言——跨文化交际与翻译的共同点
随着国际间经贸活动和文化交流的日新月异,翻译的桥梁作用愈加显著,跨学科翻译研究成为近年来翻译理论研究的主要方向。
从宏观上来说,翻译是一种复杂的人类文化交流活动,功能派翻译理论家曼塔莉将翻译定义为“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而设计的复杂的行为”,也就是说翻译是一种具有目的性的跨文化的互动行为。而跨文化传播是“不同文化之间以及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与互动,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发生的信息传播与人际交往活动,以及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社会中流动、共享、渗透和迁移的过程。”因此,翻译与跨文化传播在许多方面存在共同点:首先,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的主体都来自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其次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的最终目标都是信息的传递和扩散;最后,翻译和跨文化传播都是依靠语言和符号的编码解码实现的。
二、翻译是保障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媒介
由于跨文化传播的主体来自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彼此之间存在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民族性格等方面的不同程度的差异,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信息的编码和译码是由使用不同符号系统的个体完成的,信息的傳递无法依靠同一种符号来实现,承载信息的符号在传递的过程中要发生转换,因此,一般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媒介如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无法完成跨文化传播的任务,需要一个能够将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联系起来,使得包含在一方语言符号里面的该民族的独有文化信息能够成功地传递给另一方并对其自身的原有文化产生一定影响的媒介,而这种能够促使一种符号系统转变为另一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则非翻译莫属。翻译在整个跨文化传播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保障跨文化传播活动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媒介。因此,判断翻译质量是否合格的标准应为译文是否完整准确的传达出了文本中的信息,译文是否能够使目标语读者理解并产生与原语读者相同的情感体验,而不是为了保留原文本的形式和艺术性牺牲原文中蕴含的信息。下面将以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登高》和《江汉》中经典名句的不同英译版本为例来进行说明。
三、以《登高》和《江汉》名句英译为例探讨跨文化交际理论关照下的翻译标准
《江汉》一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全诗在感叹自己晚景凄苦飘泊无依之余,更重要的是在诗的最后四句“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借用了“老马识途”的典故抒发了自己虽年老多病,处境困顿但仍愿及其所能立志报国的豪情壮志。中国著名的古典诗歌翻译家许渊冲教授将这四句翻译成“My heart won’t sink with sinking sun; Ill wind blows my illness away. A jaded horse may not have done, Although it can’t go a long way.”整体来说许渊冲教授的译文很好的体现了诗人借景抒情的情怀。然而,诗中最后两句的译文“A jaded horse may not have done, Although it can’t go a long way.”所表达的含义为“尽管老马不能跑远路但并非无用。”虽然基本上表达出了诗句的含义,却没能完整准确的传达作者虽年老体衰却并非无用,愿用青年人没有的智慧和经验为国为家有所作为的核心信息,目标语读者无法得到原语读者的体验,从跨文化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译文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处理。
《登高》是杜甫晚年漂泊在外于重阳节独自登高时望着身边无尽的萧瑟秋景触景伤怀,感叹自己的一生怀才不遇,举目无亲,生活困顿,虽时刻忧国伤时却无法在国家危难尽一己之力而写下的千古名篇。其中诗的后四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集中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之情。
杨宪益和戴乃迭将这四句翻译成“All around is autumnal gloom and I, long from home, A prey all my life to ill health, climb the terrace alone;Hating the hardships which have frosted my hair, Sad that illness has made me give up the solace of wine.” 虽然也写出了诗人深秋带病独登台时的苦闷之情,但是仅仅表现出了诗人因生活潦倒疾病缠身而愁苦的心情,并没有完整真实的再现诗人那种深刻的感时伤世的爱国之情,无法将诗人所想要传达给读者的真实感情信息原原本本的还原给读者,因此,从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来看,这样的英译还不能算作高质量的译文。
四、结论
综上所述,根据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判断翻译是否合格的标准为是否将文本中的重要信息完整准确的传达给目标语读者,译文是否能够让目标语读者理解接受并与原语读者产生共鸣,形式应服务于信息的传达,不能本末倒置。
参考文献:
[1]陈才智.杜甫-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
[2]曲文.中国古诗翻译批评标准初探—以杜甫 《登高》的两种英译本为例[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5).
[3]孙英春.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8.
[4]许渊冲.唐宋诗一百五十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5]仲伟合,钟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