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新大纲提出新课程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从而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提出问题的兴趣
在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专家、学者,多思多问,自问自答,刻苦努力,创造发明的事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可以促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成为自觉的学习者。营造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 学生们的学习总不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他们天真、单纯、幼稚、自尊心强、容易受伤害。特别是差生,总是担心自己问德太简单或问错了,被同学、老师取笑。融洽师生关系,创设愉快、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才能使学生敢于提问,主动参与。因此,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亲切的微笑,和蔼可亲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对学困生,只要他们能提问题,就要给予表扬。给学生产生一种悬念,以便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使学生感到数学并不难,从而引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进而在求知欲的驱动下,愿意向老师、同学、家长提出问题。
二、营造氛围,鼓励大胆提出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民主平等、親切、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这样才能彻底消除学生的害怕心理,才能让学生们敢于提出问题。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先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时,教师可以让同学们先小声嘀咕,老师走到同学们中间,时而鼓励,时而参与讨论,于是讨论逐渐热烈起来。在课堂的下半部分,学生积极发言,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而且探讨得出了答案。我在教学《认识角》一课时,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反复研究自己用硬纸板做的角,通过不断地操作,学生们有了发现,有的同学学生敢问问题了:“这个角怎么还能动?这说明什么呢?”,渐渐的,学生们自己有了想法,这样他们在小组里提出自己的想法、问题、建议等后,有胆量把这些问题在班级里提出来,勇于发表自己见解,从而体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
三、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教给学习方法,使学生善于提问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首先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在数学课的学习时,我都要引导学生课前自学,在预习时就要求他们提出问题,并在讲读过程中不断启发和鼓励学生质疑的兴趣、调动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并鼓励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去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数学能力的一种好手段。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让学生从教科书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还能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课前我们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花一定的时间去预习下节课所讲的内容,指导学生初步了解书本上的基本内容,并提供预习提纲,诱导他们在预习过程中,主动思考,积极观察,善于发现知识的可疑点,并注上适当的记号,让学生带着问题和迫切需要解决疑问的认识心理去上课,在上课的过程中和同学们一起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学生能持之以恒,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养成逐字逐句质疑的习惯,使学生对书本知识有一个深刻地理解。
四、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问题
在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学会提出问题的善于抓住问题的实质,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学习状况,从不同角度探索知识,寻找方法,能积极进行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拘泥于接受答案,善于质疑问难,善于自我反思,敢于向老师的答案挑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并有一定的深度。在实际生活中,要多观察多思考去发现问题,如“什么是面积”一节我们在课堂上可通过实际演示,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大小,这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去完善问题,在知识的发生阶段,不要直接给出结果,而是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另外,做为教师要注意内外延伸,提供疑异的空间 学生在课堂上和课文中所学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课本以内的生活,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它是求异思维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博大的知识领域里,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只有重视课内外结合,才能为学生的认知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这样学生的求知欲就更加强烈了,于是也就更加好问了。课内外结合,可以为课堂积累,课中释放,课后延伸这三步骤。这样课前收集,课中练习时学生便有表现欲。学习后并没有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做到以点引篇,以一篇带一组,使学生在实践中吸引更多的知识 总之,教师要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创造的过程,彻底改变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创设和谐的气氛。做到学生敢疑乐问,让他们敢说“不”,让他们有独特的见解,让他们标新立异
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教学理念和积极的教改精神—教育内容的变革。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更是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学问学问,要学就要问。”培养学生利用多种途径来提出问题。尤其重要,只有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的能力,才能为学生主动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辽宁省辽阳市白塔区实验小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提出问题的兴趣
在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专家、学者,多思多问,自问自答,刻苦努力,创造发明的事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可以促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成为自觉的学习者。营造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 学生们的学习总不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他们天真、单纯、幼稚、自尊心强、容易受伤害。特别是差生,总是担心自己问德太简单或问错了,被同学、老师取笑。融洽师生关系,创设愉快、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才能使学生敢于提问,主动参与。因此,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亲切的微笑,和蔼可亲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对学困生,只要他们能提问题,就要给予表扬。给学生产生一种悬念,以便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使学生感到数学并不难,从而引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进而在求知欲的驱动下,愿意向老师、同学、家长提出问题。
二、营造氛围,鼓励大胆提出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民主平等、親切、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这样才能彻底消除学生的害怕心理,才能让学生们敢于提出问题。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先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时,教师可以让同学们先小声嘀咕,老师走到同学们中间,时而鼓励,时而参与讨论,于是讨论逐渐热烈起来。在课堂的下半部分,学生积极发言,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而且探讨得出了答案。我在教学《认识角》一课时,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反复研究自己用硬纸板做的角,通过不断地操作,学生们有了发现,有的同学学生敢问问题了:“这个角怎么还能动?这说明什么呢?”,渐渐的,学生们自己有了想法,这样他们在小组里提出自己的想法、问题、建议等后,有胆量把这些问题在班级里提出来,勇于发表自己见解,从而体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
三、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教给学习方法,使学生善于提问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首先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在数学课的学习时,我都要引导学生课前自学,在预习时就要求他们提出问题,并在讲读过程中不断启发和鼓励学生质疑的兴趣、调动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并鼓励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去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数学能力的一种好手段。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让学生从教科书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还能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课前我们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花一定的时间去预习下节课所讲的内容,指导学生初步了解书本上的基本内容,并提供预习提纲,诱导他们在预习过程中,主动思考,积极观察,善于发现知识的可疑点,并注上适当的记号,让学生带着问题和迫切需要解决疑问的认识心理去上课,在上课的过程中和同学们一起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学生能持之以恒,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养成逐字逐句质疑的习惯,使学生对书本知识有一个深刻地理解。
四、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问题
在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学会提出问题的善于抓住问题的实质,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学习状况,从不同角度探索知识,寻找方法,能积极进行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拘泥于接受答案,善于质疑问难,善于自我反思,敢于向老师的答案挑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并有一定的深度。在实际生活中,要多观察多思考去发现问题,如“什么是面积”一节我们在课堂上可通过实际演示,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大小,这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去完善问题,在知识的发生阶段,不要直接给出结果,而是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另外,做为教师要注意内外延伸,提供疑异的空间 学生在课堂上和课文中所学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课本以内的生活,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它是求异思维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博大的知识领域里,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只有重视课内外结合,才能为学生的认知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这样学生的求知欲就更加强烈了,于是也就更加好问了。课内外结合,可以为课堂积累,课中释放,课后延伸这三步骤。这样课前收集,课中练习时学生便有表现欲。学习后并没有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做到以点引篇,以一篇带一组,使学生在实践中吸引更多的知识 总之,教师要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创造的过程,彻底改变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创设和谐的气氛。做到学生敢疑乐问,让他们敢说“不”,让他们有独特的见解,让他们标新立异
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教学理念和积极的教改精神—教育内容的变革。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更是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学问学问,要学就要问。”培养学生利用多种途径来提出问题。尤其重要,只有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的能力,才能为学生主动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辽宁省辽阳市白塔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