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时代立传 为劳动者塑像

来源 :老年教育·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zo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时代立传,为劳动者塑像",是美术创作的重要功能之一。劳动者的形象和他们所生活、劳作的场景,更是美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在中外美术史上,出现了数不尽的歌颂劳动者形象的精品力作,妇孺皆知的如:米勒的《拾穗者》、库尔贝的《石工》、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刘文西的《陳北老农》系列等等,皆为具有经典力量的劳动者美术形象。
  在画家的眼中,那些在我们看似简单枯燥的劳动场景不仅不显得乏味,反而是充满情调和艺术美感的。在他们的笔下,一幅幅人物与环境相互衬托、相得益彰的佳作不断地湍揣流出,并成为经典。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步入了经济建设的正途。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中国画作品,记录了国家建设从初期的百废待举、热情朝气到大干快上、欣欣向荣的质朴,以及改革开放的锐意进取和变革精神。这些作品中被塑造的美术形象,皆来源于劳动在三百六十行里的辛勤劳动者,以及我们可感可触、热情生动的生活场景,最终,通过画家的毛笔化成了世代流传的经典形象。抛开笔墨技巧不言,单从形式和内容、传统和创新上来讲,这批以劳动者形象为表现主体的中国画作品,已然超越了画面本身所体现的意义。
  钱松喦先生可谓是那个时代美术创作者中的佼佼者之一。他的美术创作以山水著称,他喜欢游历并注重写生,同时坚持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追求创新,形成了自身浓郁清新的艺术风格。他的创作立足整体气势、地方特征和时代精神,其中饱含了自己对祖国山山水水的炽热情感,其作品中的山石、树木、小橋、流水都焕发着人性的光辉,充满活力。1960年,他怀着无限的创作热情与傅抱石等画友一道,历经大江南北,进行了23000里的旅行写生。经过此次写生,他抛开了传统的拐棍,胸襟大开,气局拓展,创作激情如喷薄欲出的旭日一发不可收拾,随之涌现了一大批惊世骇俗的佳作。
  经过不断的写生实践,他对生活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眼前的社会现象和生活场景愈发生动、深深地融入他的艺术创作中去。他曾画过一批表现现实生活,反映当时工农业建设的盛大劳动场面的作品,将那个时代大干快上的集体劳动场面生动地记录于笔端,"为时代立传,为劳动者塑像"成了他创作的重要部分。他那种"为人生而艺术”的创作姿态,昭然笔下。
  《积肥图》,是江苏省美术馆馆藏的钱松?先生的作品之一。他曾画过多幅以太湖积肥为题材的作品,皆真实自然,将人们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定格在壓尺画幅中。所谓积肥,就是把一切可以腐蚀、发酵的物质,腐蚀、发酵后产生生物菌肥,以此来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因为那个时候没有化肥,农业生产全靠土肥,且农业生产的模式是集体化,以生产队为单位作业,积肥也是一年四季的长期活计。无论春夏秋冬,积肥都是集体和农家日常的事情。
  此图描绘了太湖湖畔春暖花开、绿柳成荫的阳春三月,某个"集体”或者生产队成员于太湖挖淤泥积肥的情景。一起劳动的男男女女们满面春风,干劲十足,充满了劳动的激情。图中人物大致分为三组。近处的15个人为一组,其中又分为三个工序:5人负责将收集的杂草切碎,4人负责将切碎的杂草扔进打捞上来的淤泥当中,其余6人负责用长奉巴将打捞上来的淤泥搂到草屑上使其掺杂。中景,捞满淤泥的小船停靠在湖边,船上的两人正将淤泥卸上岸边,其中一只满载湖泥的小船正向岸边驶来。远景则是密密麻麻的挖泥小船,每只船上两人一组,正在紧张地劳作着。图中,人物形象生动,动作自然到位,画家将盛大的劳动场面真实、自然地描绘了出来。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中国画是“传情达意”的,是一种精神的表达。《积肥图》所表现出的,正是在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之后所隐含着的劳动者发自内心的生产热情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也是对当时全社会劳动者形象的塑造。
  一幅《积肥图》,勾起了多少人的回忆_里面不仅有他们过往的生活经历,更是承载着那个年代无法寻回的快乐和激情。这就是美术作品本身的价值所在,也是超越咫尺画幅内容所承载的意义。
其他文献
退休后,老兩口给出了另一种生活选择—跑马拉松。  凌晨4点,胡应福推开窗户,零下7℃的合肥,冷风夹杂着小雪扑在脸上。  “老头子,今天还跑吗?”王章敏起身披上衣服,问老伴儿胡应福。“跑!”84岁的胡应福没有丝毫犹豫,穿戴好后,快步走出家门。数十年如一日,对胡应福来说,只有每天早晨跑上10千米,身体才算真正苏醒。75岁的王章敏也跟着老伴儿出了门。  被疾病困扰,开始跑步健身  结婚54年、年龄加起来
期刊
父亲热爱土地,真挚、热烈。  春季,万物复苏,草长莺飞。父亲那颗沉寂了一个冬天的心也随之苏醒、抽芽儿。在村子里,乡亲们都袖着双手蹲在墙根儿下晒太阳的时候,父亲却一个人跑到空旷的田野里,用脚尖踢踢田里的土疙瘩,用手指抠一把还没有完全解冻的泥土,喜悦之情跃然脸上。谷雨时节的来临,令父亲整日里精神抖擞。父亲开着新买的拖拉机,像一个“驰骋沙场百战威,铁骑闯破万重围”的大将军,在黑油油的肥沃土地上播下一片又
期刊
英国艺术家Brendan Rawlings推出的一系列环保雕塑已创造了数千英镑的价值,而他采用的原材料不过是一些漂流在河里的浮木和森林里倒下的树木,以及被锯去主干的树桩。  他的雕塑手艺完全出于自学。最初是因为在自家附近的海岸上找到不少被冲上岸的烂木头,他便脑洞大开地想到用这些木头打造出想象中的一些動物形象,由此一发不可收。他创作出了一大批不可思议的天使、舞者和各种动物形象。  他采用的工具也是信
期刊
鲤鱼灯是龙灯的一种。2010年,江西省赣州市的“南康鲤鱼灯”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江西省赣州市蓉江新区潭口镇,有一位名叫谢亨富的老人,他50多年来一直坚持制作鲤鱼灯。  鲤鱼灯的制作工序特别复杂,第一步剖竹篾就是个技术活儿。篾条要剖得粗细均匀,有些篾条还需要用火烧出弧形。  一套鲤鱼灯由1个“龙头”和8个“鲤鱼”组成,“龙头”“鲤鱼”都是以竹篾作为内骨编制而成的,光扎框架就要花费几天时
期刊
四五十年前,农村电力供应相对紧张,家家户户照明都离不开煤油灯。对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我来说,煤油灯下的一剪时光如同老电影里的场景,时常闪现在我的脑海里。  那时候,条件好点儿的家庭会用“泡子灯”。这种灯的底座是一个葫芦状的墨绿色玻璃瓶,上半截盛油,下半截是空的。一个凸起的小铁碗罩住灯芯,顶端留有长条状的开口,为的是增加灯捻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有利于煤油的充分燃烧。灯头上部加一个薄薄的长脖玻璃罩,既防风又
期刊
吴让之(1799-1870),原名廷飏,字熙载,号晚学居士、方竹丈人,江苏仪征人。著有《师慎轩印谱》《吴让之先生画集》等。他的书法、篆刻早年师从包世臣,其后师法邓石如并深得其中三昧,在明清时期的书画篆刻界有着极高的地位。徐珂《清稗类钞》载曰:“让之多艺,刻印第一,次画花卉,次画山水,次篆书,次分书,次行楷。”吴让之篆书深得邓石如神髓,其形体修长秀美,婀娜多姿,独具面目,使汉篆笔法得到了更淋漓的发挥
期刊
“巧”与“拙”,涉及的是审美范畴的问题。对于书法的审美,正如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地点,对于美所持的标准会有差异一样。  “巧”是相对于“拙”来讲的。看待巧的问题,应该从两个角度切入:  第一,从技术层面上讲。清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讲道:"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庄子·山水篇》曰:“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善夫。”也就是说,学书是有一个过程的,首先要求学书者要有
期刊
从事中国画创作,除了要在思想观念上对以笔墨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中国画有所认识之外,还必须要有一定的书法修养,包括对书法创造原理的了解和相应的实践经验。因为,中国画的造型语言是以线为基础的,没有运用线的能力,很难入中国画之门。此外,我们还要明白,研习中国画的表现语言,必须从临摹古画入手,以掌握其笔墨程式,然后再通过写生,个性化地运用和变化这些程式,逐步走向创作。唯有如此,纯正的中国画的格调、趣味,才能得
期刊
王旭东山水畫技法(五)
期刊
步骤一:仔细画出朱顶红最上端两瓣向上伸展的非遮挡瓣的形状,然后再依次绘制出细长的花丝、花蕊。描绘时,特別要注意这三个部分的起始顺序,切勿不经仔细观察而随便下笔。(图1)  步骤二:顺势画出朱顶红其它的四片花瓣。需要注意的是,花瓣的挤压关系和打开的朝向关系。(图2)  步骤三:继续绘制出朱顶红主花后方的待放花苞。特别注意苞瓣边缘的厚度和起伏变化。(图3)  步骤四:视角转移到下方,开始绘制厚度较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