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半球最大的区域性政治组织,迎来了东半球最大的国家。
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中及其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多位拉美国家元首。
与此同时,一个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简称“拉共体”)之间的长期框架机制中国—“拉共体”论坛,或将与“中非论坛”一样迅速崛起。
习近平在此次出访前接受拉美四国媒体联合采访时表示,建立中国—拉共体论坛的条件已经成熟。
所谓拉丁美洲,通常指美国以南以罗曼语族语言作为官方语言或者主要语言的美洲地区。因为罗曼语族衍生于拉丁语,拉丁美洲由此得名。
至于加勒比,位于中美洲包括古巴、多米尼克30多个国家和政治实体。于1994年成立的加勒比国家联盟,涵盖5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2亿。
当然,对很多中国人来说,拉丁美洲还是一个极为模糊的名词,它在中国民众中的知晓度绝不高于南美大陆上被传说日久的毒枭、枪支、政变等关键词。
中国与“拉共体”的握手,从纵向可以追溯到“南南合作”以及曾在全球风起云涌的反霸权斗争;至于横向,则取决于今日中国与拉美国家在国际事务和经济发展中的共识和共同需求。
当然,在谈及这个关系时,还有一个国家不能忘记,它就是美国。
玻利瓦尔打败了门罗
在1823年问世的门罗宣言中,独立仅半个世纪的美国公开宣称:欧洲列强不应再殖民美洲或涉足美国、墨西哥等美洲国家之主权。
嗣后,美国人多次以调停者的姿态,希望主导美洲大陆事务。比如1876年调解阿根廷与巴拉圭间的边界纠纷。而在1959年的危地马拉、1961年的古巴、1964年的巴拿马与1965年的多米尼加,乃至31年前的格林纳达,通过颠覆合法政权和武装入侵,美国人都践行了自己的主张。
所以,当中国与拉美靠近时,“中国龙进入美国后院”的声音必然会出现。
作为中国前驻厄瓜多尔、智利、古巴大使,刘玉琴认为,“美国的控制”是拉美一体化进程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为如果拉美一体化成功,“那就是没有美国的拉美。”她对本刊说。
拉美国家一直不愿意承认自己是“美国的后院”,希望将美洲由“美国人的美洲”变为“美洲人的美洲”。
这个理想,最早还要追溯到“解放者”的时代。也就是刘玉琴所说的“玻利瓦尔的思想流传至今”。
“解放者”、“南美的华盛顿”玻利瓦尔,领导了南美洲的独立战争,并且一直致力于建立一个统一、强大的拉丁美洲。
2004年,古巴、委内瑞拉领导人卡斯特罗与查韦斯发起成立了“美洲人民玻利瓦尔联盟”。
它以玻利瓦尔的一体化思想为指导,通过“大国家”方案,加强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合作,实现这一地区的一体化和拉美国家大联合,抵制并最终取代美国倡议的美洲自由贸易区。
曾任中国驻厄瓜多尔、古巴、阿根廷大使的徐贻聪告诉本刊,该联盟的议事机构“总统委员会”之下,设有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专项委员会,在联盟常设协调机构“执行秘书处”的协调下,开展常务工作。
比如,政治委员会由各国外交部长组成,主要负责向“总统委员会”提供政治策略建议,以及供总统委员会讨论的国际政治议题。
但这一联盟因“贫困人口众多、国际环境不算理想、经济门类不够齐全、与国际金融机构关系不是非常和谐”而困难重重。
徐贻聪说,加之“美国的敌意、部分国家的不全面理解”,人们怀疑,一旦在地区具有极大影响力的查韦斯和卡斯特罗都去世后,联盟是否仍会存在?
一个可以作为例证的是:2009年6月28日,洪都拉斯军方在美国支持下发动政变,总统塞拉亚被军方扣押,其后被最高法院罢免而流亡。
新的临时政府立刻决定退出“美洲人民玻利瓦尔联盟”。
作为另一重“一体化保险”,2011年12月,拉美和加勒比全部33个独立国家领导人和代表宣告,正式成立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简称“拉共体”)。
这个举动,被称为“玻利瓦尔打败了门罗”。
最遥远的驻在国
中国与拉美各国的距离,仿佛始终停留在纸面上。徐贻聪说,位于南美洲的乌拉圭,是距离中国最遥远、有中国驻外大使的国家。
由于“最遥远”,徐贻聪记得,上世纪90年代末他出任驻阿根廷大使时,还被当地人问——中国人是否还梳着小辫子?
他说,早在200年前,就有中国人来到巴拿马与古巴等地繁衍生存。清朝时,巴西与墨西哥都探讨过从中国移民。被清政府拒绝后,韩国人与日本人大批进入。
1949年后,除少量贸易外,拉美各国与中国仍“基本无关系”。双方所拥有的,只是一种历史发展的相似性。比如,都曾长期受到殖民侵略、都拥有悠久历史、都拥有丰富资源……
地理上的隔绝只是一个因素。在东西方长期冷战的格局下,美国人的声音强势地影响着拉美地区对中国的认知。
而古巴是个例外:1960年,古巴与中国建交。
彼时,能够促使中古两国建立这种关系的还是“反对美帝国主义”。1960年,代表古巴来中国访问的切.格瓦拉,见到了被他奉为导师的毛泽东。
1960年11月19日下午的谈话中,格瓦拉说:“我们在斗争中对毛主席一直很敬仰。”毛泽东对他则称许有加:“你们很坚决,这就有希望,帝国主义就难办。你们影响了拉丁美洲。”
也正是由于类似原因,至20世纪70年代,拉美各国掀起了一股与中国建交的风潮。但另一个现实是,拉美地区也是与中国无外交关系国家最集中的区域。
“拉共体”33个成员国中,有12个至今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无外交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认识在慢慢改变。比如说,一些针对中国的反面声音,如徐贻聪所知,反而会促使当地主动去了解一个未知的中国。 “拉共体”从成立伊始,就注意拉近与中国的关系。成立次年,被称为“拉共体三驾马车”的智利、委内瑞拉、古巴三国的外长,就核武器等议题与中国外长进行了会谈。
2014年4月,包括轮值主席国和上一任、下一任轮值主席国外长及加勒比共同体代表在内的“拉共体四架马车”访华,获中国国家副主席李源潮接见。
这时,切.格瓦拉的头像已被印在遍布中国大街小巷的T恤上,成为中国人对激情岁月最直观的怀想。
不过,即使抛开美国问题,整个拉丁美洲的一体化实在挑战极大。
比如,在没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南美,各国不仅依靠美国经济,而且长期实行保护主义政策。
其次是持续上百年的领土和边界纠纷。如厄瓜多尔与秘鲁、智利与阿根廷。英阿马岛战争中,智利是唯一支持英国的拉美国家。
再如洪都拉斯事件一样,各种内外因素造就的内部动乱则是另一个主要问题。
中国前驻委内瑞拉和乌拉圭大使王珍向本刊回忆说,一些拉美国家由于政变频繁,人们都忘了公历年份,只记得“第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是第几次军事政变,第二个孩子出生时是第几次军事政变……”
王珍认为,成立时间不长的“拉共体”目前还比较松散,“恐怕还没有像欧共体、非洲联盟那样完整的结构。”
不过,自新世纪起,随着左派在南美各国登上执政地位,拉美地区摆脱美国控制的声音越来越大。王珍说,以至于美国不得不通过克里之口、故作姿态地宣布,不再有“后院”这个问题了。
上帝垂青的大陆
2012年6月,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倡议,成立中拉论坛,建立外长定期对话和探讨领导人定期会晤机制。
它很快被双方践行。
2014年初的“拉共体”峰会向外界发出了直接信号——“会议一致通过了支持建立拉共体-中国论坛、拉共体-俄罗斯对话机制等多个发展合作声明。”
徐贻聪注意到,目前中国与很多地区性组织都存在对话磋商机制,如中国与东盟合作机制、中国与欧盟对话机制、中国与非盟间的对话机制。
王珍认为,作为一个国家与一个地区共同体之间的交往,是通过双边带动多边,“比如南部非洲铁路的建设就超出了国家的范围,对外合作也超出了双边的范围,我想拉美将来也是这样。”
况且与非洲一样,如刘玉琴所说,“他们要求提升整个拉美在国际上的地位,这不是一个国家能做到的。”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上任后,多次会见拉美国家首脑,双方对于成立论坛,早已达成默契。
这背后,是现实的需要。徐贻聪认为,中国所拥有的资金、技术,可以与“拉共体”区域内所拥有的资源形成很强的互补优势。
总面积超过2000万平方公里的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拥有7亿人口,含33个独立国家、46个政治实体,最大的优势是“资源丰富”——徐贻聪坦陈,当今世界,这样资源丰富但尚未深入开发的地区不多。
其中,有“铜之国”和“白银之国”智利,拥有广袤雨林和矿产的巴西,阿根廷则是世界的粮仓肉库。
刘玉琴说,作为一块“非常富饶,非常有发展潜力的大陆”,拉丁美洲“富得流油”,乃至上帝对拉美真的很垂爱。曾有一位中国领导人访问巴西时说,巴西资源丰富得让我们嫉妒。
“拉丁美洲对我们非常重要,不仅仅是因为那个地方资源丰富。”王珍说。
比如巴西,一直在谋求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因此积极参与“金砖国家”活动,希望用这个平台与中国、俄罗斯、南非、印度共同在国际事务上产生更大影响力。
其实,当左翼政党于10年内在南美各国赢得执政地位之后,它们所尊崇的独立自主原则,已经使整个拉丁美洲不再依附美国,进而成为在国际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2000年,也就是徐贻聪担任驻阿根廷大使的最后一年,中国与拉美各国的贸易额是100多亿美元,如今已经突破2600亿美元。
也曾任外交部拉美司副司长的徐贻聪记得,原来外交部仅在美欧司下设立了处理拉丁美洲事务的处,而今“一个拉美司都安排不过来了”。
但一些传统的地缘利益依然在发挥作用。比如,查韦斯上台后委内瑞拉与美国的关系持续紧张,但十几年来该国从未减少过一滴对美国的原油出口。
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中及其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多位拉美国家元首。
与此同时,一个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简称“拉共体”)之间的长期框架机制中国—“拉共体”论坛,或将与“中非论坛”一样迅速崛起。
习近平在此次出访前接受拉美四国媒体联合采访时表示,建立中国—拉共体论坛的条件已经成熟。
所谓拉丁美洲,通常指美国以南以罗曼语族语言作为官方语言或者主要语言的美洲地区。因为罗曼语族衍生于拉丁语,拉丁美洲由此得名。
至于加勒比,位于中美洲包括古巴、多米尼克30多个国家和政治实体。于1994年成立的加勒比国家联盟,涵盖5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2亿。
当然,对很多中国人来说,拉丁美洲还是一个极为模糊的名词,它在中国民众中的知晓度绝不高于南美大陆上被传说日久的毒枭、枪支、政变等关键词。
中国与“拉共体”的握手,从纵向可以追溯到“南南合作”以及曾在全球风起云涌的反霸权斗争;至于横向,则取决于今日中国与拉美国家在国际事务和经济发展中的共识和共同需求。
当然,在谈及这个关系时,还有一个国家不能忘记,它就是美国。
玻利瓦尔打败了门罗
在1823年问世的门罗宣言中,独立仅半个世纪的美国公开宣称:欧洲列强不应再殖民美洲或涉足美国、墨西哥等美洲国家之主权。
嗣后,美国人多次以调停者的姿态,希望主导美洲大陆事务。比如1876年调解阿根廷与巴拉圭间的边界纠纷。而在1959年的危地马拉、1961年的古巴、1964年的巴拿马与1965年的多米尼加,乃至31年前的格林纳达,通过颠覆合法政权和武装入侵,美国人都践行了自己的主张。
所以,当中国与拉美靠近时,“中国龙进入美国后院”的声音必然会出现。
作为中国前驻厄瓜多尔、智利、古巴大使,刘玉琴认为,“美国的控制”是拉美一体化进程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为如果拉美一体化成功,“那就是没有美国的拉美。”她对本刊说。
拉美国家一直不愿意承认自己是“美国的后院”,希望将美洲由“美国人的美洲”变为“美洲人的美洲”。
这个理想,最早还要追溯到“解放者”的时代。也就是刘玉琴所说的“玻利瓦尔的思想流传至今”。
“解放者”、“南美的华盛顿”玻利瓦尔,领导了南美洲的独立战争,并且一直致力于建立一个统一、强大的拉丁美洲。
2004年,古巴、委内瑞拉领导人卡斯特罗与查韦斯发起成立了“美洲人民玻利瓦尔联盟”。
它以玻利瓦尔的一体化思想为指导,通过“大国家”方案,加强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合作,实现这一地区的一体化和拉美国家大联合,抵制并最终取代美国倡议的美洲自由贸易区。
曾任中国驻厄瓜多尔、古巴、阿根廷大使的徐贻聪告诉本刊,该联盟的议事机构“总统委员会”之下,设有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专项委员会,在联盟常设协调机构“执行秘书处”的协调下,开展常务工作。
比如,政治委员会由各国外交部长组成,主要负责向“总统委员会”提供政治策略建议,以及供总统委员会讨论的国际政治议题。
但这一联盟因“贫困人口众多、国际环境不算理想、经济门类不够齐全、与国际金融机构关系不是非常和谐”而困难重重。
徐贻聪说,加之“美国的敌意、部分国家的不全面理解”,人们怀疑,一旦在地区具有极大影响力的查韦斯和卡斯特罗都去世后,联盟是否仍会存在?
一个可以作为例证的是:2009年6月28日,洪都拉斯军方在美国支持下发动政变,总统塞拉亚被军方扣押,其后被最高法院罢免而流亡。
新的临时政府立刻决定退出“美洲人民玻利瓦尔联盟”。
作为另一重“一体化保险”,2011年12月,拉美和加勒比全部33个独立国家领导人和代表宣告,正式成立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简称“拉共体”)。
这个举动,被称为“玻利瓦尔打败了门罗”。
最遥远的驻在国
中国与拉美各国的距离,仿佛始终停留在纸面上。徐贻聪说,位于南美洲的乌拉圭,是距离中国最遥远、有中国驻外大使的国家。
由于“最遥远”,徐贻聪记得,上世纪90年代末他出任驻阿根廷大使时,还被当地人问——中国人是否还梳着小辫子?
他说,早在200年前,就有中国人来到巴拿马与古巴等地繁衍生存。清朝时,巴西与墨西哥都探讨过从中国移民。被清政府拒绝后,韩国人与日本人大批进入。
1949年后,除少量贸易外,拉美各国与中国仍“基本无关系”。双方所拥有的,只是一种历史发展的相似性。比如,都曾长期受到殖民侵略、都拥有悠久历史、都拥有丰富资源……
地理上的隔绝只是一个因素。在东西方长期冷战的格局下,美国人的声音强势地影响着拉美地区对中国的认知。
而古巴是个例外:1960年,古巴与中国建交。
彼时,能够促使中古两国建立这种关系的还是“反对美帝国主义”。1960年,代表古巴来中国访问的切.格瓦拉,见到了被他奉为导师的毛泽东。
1960年11月19日下午的谈话中,格瓦拉说:“我们在斗争中对毛主席一直很敬仰。”毛泽东对他则称许有加:“你们很坚决,这就有希望,帝国主义就难办。你们影响了拉丁美洲。”
也正是由于类似原因,至20世纪70年代,拉美各国掀起了一股与中国建交的风潮。但另一个现实是,拉美地区也是与中国无外交关系国家最集中的区域。
“拉共体”33个成员国中,有12个至今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无外交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认识在慢慢改变。比如说,一些针对中国的反面声音,如徐贻聪所知,反而会促使当地主动去了解一个未知的中国。 “拉共体”从成立伊始,就注意拉近与中国的关系。成立次年,被称为“拉共体三驾马车”的智利、委内瑞拉、古巴三国的外长,就核武器等议题与中国外长进行了会谈。
2014年4月,包括轮值主席国和上一任、下一任轮值主席国外长及加勒比共同体代表在内的“拉共体四架马车”访华,获中国国家副主席李源潮接见。
这时,切.格瓦拉的头像已被印在遍布中国大街小巷的T恤上,成为中国人对激情岁月最直观的怀想。
不过,即使抛开美国问题,整个拉丁美洲的一体化实在挑战极大。
比如,在没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南美,各国不仅依靠美国经济,而且长期实行保护主义政策。
其次是持续上百年的领土和边界纠纷。如厄瓜多尔与秘鲁、智利与阿根廷。英阿马岛战争中,智利是唯一支持英国的拉美国家。
再如洪都拉斯事件一样,各种内外因素造就的内部动乱则是另一个主要问题。
中国前驻委内瑞拉和乌拉圭大使王珍向本刊回忆说,一些拉美国家由于政变频繁,人们都忘了公历年份,只记得“第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是第几次军事政变,第二个孩子出生时是第几次军事政变……”
王珍认为,成立时间不长的“拉共体”目前还比较松散,“恐怕还没有像欧共体、非洲联盟那样完整的结构。”
不过,自新世纪起,随着左派在南美各国登上执政地位,拉美地区摆脱美国控制的声音越来越大。王珍说,以至于美国不得不通过克里之口、故作姿态地宣布,不再有“后院”这个问题了。
上帝垂青的大陆
2012年6月,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倡议,成立中拉论坛,建立外长定期对话和探讨领导人定期会晤机制。
它很快被双方践行。
2014年初的“拉共体”峰会向外界发出了直接信号——“会议一致通过了支持建立拉共体-中国论坛、拉共体-俄罗斯对话机制等多个发展合作声明。”
徐贻聪注意到,目前中国与很多地区性组织都存在对话磋商机制,如中国与东盟合作机制、中国与欧盟对话机制、中国与非盟间的对话机制。
王珍认为,作为一个国家与一个地区共同体之间的交往,是通过双边带动多边,“比如南部非洲铁路的建设就超出了国家的范围,对外合作也超出了双边的范围,我想拉美将来也是这样。”
况且与非洲一样,如刘玉琴所说,“他们要求提升整个拉美在国际上的地位,这不是一个国家能做到的。”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上任后,多次会见拉美国家首脑,双方对于成立论坛,早已达成默契。
这背后,是现实的需要。徐贻聪认为,中国所拥有的资金、技术,可以与“拉共体”区域内所拥有的资源形成很强的互补优势。
总面积超过2000万平方公里的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拥有7亿人口,含33个独立国家、46个政治实体,最大的优势是“资源丰富”——徐贻聪坦陈,当今世界,这样资源丰富但尚未深入开发的地区不多。
其中,有“铜之国”和“白银之国”智利,拥有广袤雨林和矿产的巴西,阿根廷则是世界的粮仓肉库。
刘玉琴说,作为一块“非常富饶,非常有发展潜力的大陆”,拉丁美洲“富得流油”,乃至上帝对拉美真的很垂爱。曾有一位中国领导人访问巴西时说,巴西资源丰富得让我们嫉妒。
“拉丁美洲对我们非常重要,不仅仅是因为那个地方资源丰富。”王珍说。
比如巴西,一直在谋求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因此积极参与“金砖国家”活动,希望用这个平台与中国、俄罗斯、南非、印度共同在国际事务上产生更大影响力。
其实,当左翼政党于10年内在南美各国赢得执政地位之后,它们所尊崇的独立自主原则,已经使整个拉丁美洲不再依附美国,进而成为在国际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2000年,也就是徐贻聪担任驻阿根廷大使的最后一年,中国与拉美各国的贸易额是100多亿美元,如今已经突破2600亿美元。
也曾任外交部拉美司副司长的徐贻聪记得,原来外交部仅在美欧司下设立了处理拉丁美洲事务的处,而今“一个拉美司都安排不过来了”。
但一些传统的地缘利益依然在发挥作用。比如,查韦斯上台后委内瑞拉与美国的关系持续紧张,但十几年来该国从未减少过一滴对美国的原油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