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立法的限度

来源 :人文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ai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在耶拿早期的“自然法论文”中,黑格尔通过对经验主义和形式主义这两种近代主要的自然法学说的批判,表明其自身的法哲学思想具有与近代主流政治理论不同的哲学基础、研究进路和论证方法。黑格尔指出,经验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自然法研究虽然表面上彼此对立,却共享同一个前提,即它们都是从对自然的否定出发,以主观理性的自我立法为基础重新构造人的实践经验,使其符合主观理性的确定性和抽象统一性。在这个意义上,霍布斯式的经验主义恰恰是理性主义政治的始作俑者,而康德和费希特的形式主义不仅促进了理性主观化进程的完成,并且从根本上拒斥了超越主观理性的客观之道。
  关键词黑格尔法哲学自然法经验主义形式主义
  〔中图分类号〕B51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9)04-0061-12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黑格尔被视为是复辟哲学家和普鲁士威权政治代言人,人们甚至从这位“德意志民族哲学家”身上看到了纳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影子。然而,现代性和资本主义文明的危机却使人们忽然意识到,黑格尔的法哲学对于我们反思基于个人主义的抽象的法权观念、促进现代法制国家和福利国家的建设以及普遍自由的实现,仍然具有某种积极的意义。①而要想利用这一宝贵的资源,首先必须将黑格尔重新纳入到西方政治理论的主流之中去。就像英国学者佩尔钦斯基(Z. A. Pelczynski)力图证明的那样,黑格尔的“现代国家理论……在研究进路、论证方法和理论化的水平上与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或卢梭的政治理论没有根本性的区别”。②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经过几代西方学者的努力,③黑格尔的负面形象似乎已经得到了成功的扭转。基于这种新的研究范式,黑格尔法哲学中的国家显然既不是普鲁士国家的写照,也不是极权国家的一种预兆。相反,作为一种现代意义上的法制国家(Rechtsstaat),黑格尔试图在他的法哲学中将法国大革命宣传的那些人权和公民权现实化,
  
  而市民社会的解放构成了现代国家的基石。
  然而,这种将黑格尔重新纳入西方政治理论主流的做法有可能会导致另一个黑格尔被我们忽视掉,那个黑格尔对从霍布斯到费希特的西方政治理论和哲学理论提出了根本性的批判。毋庸讳言,黑格尔的确是一个现代国家的拥护者,他也试图在他的理论中吸收现代自由主义的成果。可是,黑格尔为自由和权利奠基的方式完全不同于自由主义和近代自然法理论对此所做的努力。他对于将前政治状态(自然状态)的原子式个人作为近代自然法理论的起点深表怀疑,同时他还批判了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国家理论,还有合法性与道德性的严格区分,以及康德或费希特意义上的自律的自由等等,这些现代政治试图达到的目标却被黑格尔视为知性反思的抽象产物,这些政治理论对人类精神和现实的理解如果不是错误的,至少是片面的。由此看来,黑格尔的法哲学并非如佩尔钦斯基所说的,在研究进路、论证方法和理论化的水平上与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或卢梭的政治理论没有根本性的区别,相反,黑格尔与他们的区别是根本性的。黑格尔非但不是近代主流政治哲学的同路人,而且他的法哲学恰恰是在对近代政治哲学的批判基础上形成的。
  实际上,在耶拿早期的一篇重要论文《论自然法的科学探究方式》(Ueber die wissenschaftlichen Behandlungsarten des Naturrechts,1802-1803)中,黑格尔就已经通过对近代自然法学说的批判,表明了他关于法哲学的思考与近代主流政治哲学理论在目标、原则以及方法上的根本差异。正如罗森克兰茨(Karl Rosenkranz)所言,这篇连载于《哲学批判杂志》(Kritisches Journal der Philosophie)的论文,已经具备了《法哲学原理》的基本轮廓,黑格尔在其成熟的法哲学中只是通过一个更加精致的体系性结构使这篇论文中提出的所有基本概念得到更为清晰和详尽的再现;而早期论文的“不太成熟的形式”则在这些概念的提出方面具有更高的原创性,并且给予它们以“更加美丽、新鲜和某种程度上更为真实的”表达。Karl Rosenkranz,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s Leben, Berlin: Verlag von Duncker und Humbolt, 1844, S.173ff.在黑格尔成熟时期的法哲学中,由于体系性的表述所带来的一些限制,无法完全阐明他的意图、立场和方法,而这一缺憾正好可以通过将这篇早期论文中黑格尔的观点与他所批评的其他自然法研究方式的对比来弥补。可以说,如果忽视了黑格尔对近代自然法传统的批判和吸收,人们就无法真正思考他的法哲學。Norberto Bobbio, “Hegel und die Naturrechtslehre,” Materialien zu Hegels Rechtsphilosophie, Bd.2, hrsg. Manfred Riedel, Frankfurt a. M.: Suhrkamp, 1975, S.81.本文将以“自然法论文”为中心,透过青年黑格尔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近代自然法学说的局限,进一步理解黑格尔对自己的法哲学思想的独特定位。
  一、近代自然法研究的两种类型
  黑格尔将近代自然法的研究方式主要分为两种,分别是以霍布斯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和以康德、费希特为代表的形式主义。尽管从表面上看,这两种研究方式似乎是完全对立的,前者跟其他所有经验科学一样,通过对人类实际生活经验的多样性的观察、归纳和反思,赋予某些比较通常的、普遍的经验内容和日常信念以概念的形式,从而在科学的体系中将它们提升为基本原则;也就是通过对人们在面对不同情景时普遍表现出来的喜怒、好恶等情感或其他一些心理活动的抽象来确定哪些事情是善的,哪些是恶的,哪些是应当的,哪些是不应当的。而后者则是不依赖于经验内容和感性或病理学因素的形式科学,它在描述性与规范性之间做出严格的区分,要求规范的确立是完全出于理性自律的无条件的先天立法,而不是通过对经验事实的归纳来获得,因此这样一种研究方式在建构自然法的科学时就与经验关系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完全对立。用黑格尔的话来说,这两种自然法的研究方式的原则,一个是诸关系以及经验的直观与普遍物的混合,而另一个是绝对的对立和绝对的普遍性(GW4:420)。   从先验哲学的角度来看,由于经验主义没有在“是”与“应当”、实然与应然之间做出严格的区分,导致普遍立法的原则受制于偶然的经验内容,无条件的理性法则被遵循机械因果必然性的条件序列所消解。因此,经验主义的自然法研究不仅无法将自然法学说改造成一门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反而会使其暴露在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的攻击之下。真正的实践理性法则不能取决于行动者的偏好、特殊的情境或者行动的效果,而必须采取定言命令的形式,它是出于理性自发性的无条件立法。揭示出“法和义务的本质与思维着和意愿着的主体的本质完全是合一的(schlechthin Eins sind),这作为无限性的更高的抽象是康德和费希特哲学的伟大方面”(GW4:441)。观念论哲学试图从理性意志的同一性而非特殊的偏好和自然的多样性出发来演绎法和义务的规定,康德的理性自律和费希特的实践自我是这一学说的最高表达。就此而言,自然法意味着理性法(rational right),Jean Hyppolite, Introduction to Hegel’s Philosophy of History, Gainesville: University Prees of Florida, 1996,p.44.法的根据在于理性的纯粹自发性,它不受时间和地点等偶然条件的制约,而是以自身为根据具有内在必然性和普遍有效性;只有出于理性自身的无条件立法才具有无可置疑的天然正当性。
  可黑格尔发现,康德和费希特通过知性反思所达到的那种同一性并没有忠实于他们最初的原则,因为对于反思的知性来说,同一性意味着对多样性和差异的否定,这样一来,“当它尽管把作为一的存在(Einsseyn)承认为本质和承认为绝对的东西时,它同样绝对地把分离放入一和多,由此使两者获得同样的地位。因而,同一不仅不是肯定的绝对的东西(它构成一与多的本质,并在其中两者是同一的),而是否定的绝对的东西或绝对的概念,因而那必要的同一成为形式的,并且两个对立的规定性被设置为绝对的,因而在它们的持续存在中落入观念性,这观念性就此而言是两者的纯然的可能性”(GW4:441-442)。既然现实的存在被先验哲学作为有限的和非理性的东西排除出意志的规定根据,那么,法的确立只能依赖于主体思维和意志的无矛盾性,这种抽象的同一又与那充满着矛盾和变化的实际存在相对立,因而实践理性法则作为一种出于理性自发性的定言命令必然只是作为思维中无矛盾的观念物而非现实。可是这样一来,无序的、杂多的现实反而比理性自身更加真实和优越,理性不是绝对者,而只能将合乎无矛盾的形式法则的理想世界作为理性信仰和“应当”设定在现实的彼岸。这种反思的方式进一步加剧了本体与现象、理性与感性、自然与自由的二元对立。
  在“自然法论文”中,黑格尔分别从两个方面来批判形式主义的自然法研究:在涉及到统一性或规范的普遍必然性方面,他主要通过批评康德对实践理性法则的演绎来揭示这种形式立法的空洞性和实定性;而在涉及理性法则要求在经验中达到一种的总体性或者说在要求从主观理性出发将世界作为一个合乎理性必然性的系统来建构方面,黑格尔则通过对费希特的法权体系的批判来表明这一形式法则如何在它的执行中导致理性自身的异化和形式同一性的暴力。Jean Hyppolite, Introduction to Hegel’s Philosophy of History, Gainesville: 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 1996, p.46.這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形式主义自然法学说。
  在黑格尔看来,康德关于实践理性法则的演绎充分体现了形式主义自然法研究的反思性特征。对康德来说,应当之为应当就在于它不受制于因果必然性法则,所以必须将一切有条件的经验内容排除出规范性的领域,从无条件的理性自身出发来确定意志的规定根据。可是通过对感性的或病理学因素的排斥,康德就从根本上回避了所有涉及原则的内容的问题,他所关注的不是法的内容的必然性,而是如何确保法则在形式上的普遍有效性,这样一来,定言命令就变成了纯粹空洞的形式同一性。“纯粹意志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本质是舍弃一切内容,因而产生如下自相矛盾的事情:因这理性必须具有一个内容,就在这绝对的实践理性中去寻找一个伦理立法,由于这理性的本质就在于没有内容”(GW4:435-436)。可是,法则毕竟是必须有内容的,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无法从理性自身演绎出它的内容的必然性,因而只能借助形式逻辑的同一律和矛盾律来将某个特殊的准则提高为普遍立法的原则。
  康德将纯粹实践理性的基本法则表达为:“要这样行动,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在任何时候都能同时被视为一种普遍立法的原则”(KGS5:30)。可是,这样一个原则就像形式逻辑不可能向我们提供任何真理一样,它根本无法阐明到底哪些内容、以及何以这些内容可以作为实践理性的法则,相反,如果按照康德的想法来推断,任何规定性其实都能够被吸收到概念的形式中,并被设置为一个质,完全没有那种不能以这种方式被变成一条伦理法则的东西,只要它在人们的行动中被普遍地、无矛盾地加以执行。但是,这种无矛盾性并不能消除这些规定本身的偶然性和特殊性,当有一个与一般认同的普遍法则相对立的规定出现时,两个规定中的每一个都有资格被考虑或者被提升为普遍的规定,因为理性自身并没有判断何者必须被保留、何者必须被抛弃的标准,它的根据倒是后天的(GW4:416)。在康德那里,道德和法的命令的演绎总是依靠将有条件的内容与无条件的形式混合起来,却从来没有从理性自身演绎出来。判断正当与非正当的标准在于看人们的行动中是否有矛盾出现,他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够将一个特殊的准则转化为普遍的法则而不使自身陷入矛盾,他就建立起了法则的正当性。Georg Lukács, The Young Hegel, London: The Merlin Press, 1975, p.293.正如黑格尔指出的那样,“实际上,纯粹实践理性的崇高的立法的自律能力真正说来只是产生同义反复(Tavtologie);知性的纯粹的同一性,在理论中被表达为矛盾律,在转向实践的形式时是一样的。如果向逻辑提问:‘什么是真理?’并让它来回答,给了康德一幅可笑的景象,一个人给公羊挤奶而另一个人拿筛子去接。那么实践理性追问:‘什么是权利和义务?’并让它回答,是一样的情形”(GW4:435)。   对康德来说,我们不能占有别人寄存在我们这里的财物以增加自己的财富,这是一条普遍立法的原则,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一旦违反了尊重他人的财产这样一条定言命令,把占有别人的寄存以增加自己的财富的这样一条准则作为普遍立法的原则,寄存本身就会因此而被取消,这条准则的普遍化必然会遇到矛盾。对形式主义的自然法学说而言,外在的目的和所谓病理学上的和经验性的理由在定言命令中不应该被援引,而是必须由概念的直接形式来决定这一法则的正当性。也就是说,寄存之所以不能被占有,或者财产之所以不能被侵犯,只是因为寄存是寄存或者财产是财产这样一个同义反复的分析命题,除此之外不可以有任何其他理由规定我们的义务。实践理性法则不能违反矛盾律,或者毋宁说,在康德那里,无矛盾的就是正当的,他试图——至少是消极地——在无矛盾性原则那儿找到那个形式上,同时是规定内容和创造内容的原则。③Georg Lukács, Geschichte und Klassenbewuβtsein, Neuwied: Luchterhand Verlag, 1968,S.303、292~293.可问题恰恰在于,为什么财产必定存在,“财产是财产”作为主语和谓语的同一(A=A)是某种绝对的东西,但作为形式的同一性它对内容A本身毫不涉及,对形式来说,这个内容是某种完全假设的东西。所以,这个同义反复的判断并不能够为财产本身的正当性提供任何在内容上具有必然性的根据。在感性的内容对于理性的、预测的知性形式的关系這样一个问题上,理性主义的非理性表现得最为明显。理性立法在内容上的这种非理性正是由近代的知性逻辑和在实践领域追求数学科学的确定性与可预测所产生的问题;尽管形式逻辑的同一律和矛盾律可以保证法则的确定性,但这种确定性并不意味着它在内容上就是合理的,相反,在形式主义的自然法学说中法的内容的存在和存在方式(das Dasein und das Sosein)仍旧是一种完全不可溶化的既定事实(unauflsbare Gegebenheit)。③所以黑格尔说,“唯一关键性的东西是在纯粹理性的这种实践立法的能力之外的东西,即决定对立的规定性中的哪一个必须被设置;但是,纯粹理性要求这已经事先发生,并要求对立的规定性中的一个预先被设置,只有这样,纯粹理性才能够实现它的现在多余的立法”(GW4:437)。
  黑格尔对形式立法的批判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在康德的演绎中,应当的必然性(die Nortwendigkeit des Sollens)和应当之物的偶然性(die Zuflligkeit des Gesollten)之间的对比显得尤为触目。Herbert Schndelbach, Hegels praktische Philosophie, Frankfurt a.M.: Suhrkamp Verlag, 2000,S.36.根据康德对实践理性法则的演绎,法则的内容并不以某种实体性的在其自身规定的存在(Insichbestimmtsein)为根据,而是奠基于准则的主体性,而且命令的必然性并不同时是它的物理的现实性,只是准则的普遍有效性。Ingtraud Grland, Die Kantkritik des Jungen Hegel, Frankfurt a.M.: Vittorio Klostermam, 1966,S.173~174.因此,恰如黑格尔所言,康德式的定言命令“通过绝对的形式与有条件的质料的混合,形式的绝对性意外地被偷运到内容的非实在的东西、有条件的东西上,而这种颠倒和戏法则位于纯粹理性的这种实践立法的核心”(GW4:438)。在这里,黑格尔深刻地揭示了现代政治意识形态的一个根本特点,那就是建立在分析命题或同义反复基础上的自明性,通过这种形式使一些并非天然正当的东西在人们的日常信念中获得不容置疑的正当性,主观理性的形式立法使偶然的东西和外在的经验的必然性成为绝对的法则。②Georg Lukács, Geschichte und Klassenbewuβtsein, Neuwied: Luchterhand Verlag, 1968, S.303、297.只要以数学真理的自明性、可计算性和可预测性为样板的合理化模式这一基础没有改变,人类就会始终将非理性的因素保持在形式合理性当中。近代以来的理性主义实践哲学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他们对那种在一切时间和地点都有效的普遍立法的追求,关于什么是“善”和“正义”,以及什么是一个理性行动者应当去做的等等规范性的要求被作为自明的“理性事实”直接给予我们,并且要求我们的情感、意志和欲望全部符合形式合理性的规定。这种隐含着非理性因素的理性主义的自然法学说所留下的是哲学的独断论,或者是资产阶级思想把它的思维形式与现实简单地等同起来。②由此,形式主义的自然法学说不仅比经验主义更彻底地陷入了经验的必然性,而且在普遍意志的名义下更进一步地加固了理性与自然的分裂,产生了新的不自主,这在费希特的自然法学说里表现得尤为突出。
  通过知性反思所得到的形式法则必须在现实中有效地实行并由此建立起一个合乎理性法则的共同体,才能证明这种自然法学说的科学性和法的绝对性。可是,费希特的自然法学说就像他的知识学一样未能真正贯彻同一性的原则,反而是预设了个别意志与普遍意志的对立,在他看来,与普遍意志的合一不可能从特殊的、个别的意志中产生,而是必须作为应该通过外在的关系或强制而产生的东西(GW4:443)。黑格尔将费希特的合法性体系称为强制的系统(Zwangssystem),对费希特来说,通过强制使个别意志服从普遍意志的统治,是使人摆脱自然的机械必然性,实现理性立法和自由的唯一方式,[德]费希特:《自然法权基础》,谢地坤、程志民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43页及以下。可是这种强制的系统却把国家本身和它的统治变成了一种没有生命的机械活动(GW4:58)。
  因为主观观念论哲学通过知性反思的方式将同一性等同于确定性和无矛盾性,对同一性的坚持就产生了非常吊诡的结果,即为了证成世界合乎理性的统一性,在尘世间实现至善,实践理性的无条件立法应当在一切时间、一切地点得到严格执行和坚决贯彻。可这样一来,合理化所坚持的那种知性的同一性就变成了一种强制和异己力量的统治,理性之法(Vernunftrecht)作为一种自由的因果性实质上就变得与机械的必然因果性无异了。就像黑格尔指出的那样,“形式主义用这样的方式不仅放弃了在它称之为经验的东西面前的一切优势,并由于在有条件物与条件的联系中,这些对立物被设置为绝对存在,形式主义本身就完全陷入经验的必然性,并通过形式的同一性或否定的绝对者(形式主义靠这个把对立物集中起来)给予经验的必然性以真正的绝对性的外貌”(GW4:423)。形式主义的自然法学说将自由和正义等同于排除了一切差异和变化的知性的同一,它热切地渴望实现一种欧克肖特(Michael Oakeshott)所说的“完美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perfection)或“齐一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uniformity),[英]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张汝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5~6页。希望人类可以按照出于理性的普遍必然性的法则而非自然的偶然性来建立一个普遍按照法权来管理的公民社会,能够通过将自然置于自由、多样性置于统一性的统治之下来消除怀疑与纷争。然而,这种合法性的体系只是“形式上的无差别(这无差别在自身之外有有条件的差别物),是无形式的本质,无智慧的力量,无内在的质或无限性的量,无运动的静止”;“在靠机械的必然性而进行的活动中的最高的任务是用普遍的意志去强迫任何个人的活动”(GW4:443)。也正因为如此,法律的执行就变成了一种强迫,犯罪与惩罚就像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样是一种机械关系,而不是自由的实现。在这样一种法权体系中,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由于触犯他人的权利或未履行相应的义务而应当接受的惩罚都可以清楚地计算出来,惩罚就像一种商品,而犯罪就是它的等价交换物。所以黑格尔才不无讽刺地说到,“国家作为法官的职权,在于举行一个带有诸规定性的集市贸易,这诸规定性叫做各种犯罪,并出售以交换得到其他诸规定性(各种惩罚),而法典就是价目表”(GW4:449)。   尽管理性立法的绝对性和现实合乎理性的统一性本是主观观念论的实践哲学的最终目的,但是这一目标却不可能通过对抽象的形式同一性的坚持和对自然或多样性的否定来实现。首先,因为形式主义的实践哲学将对自然法或规范本身之合理性的认识变成了对实践法则的形式条件的认识,将自然法的科学变成了实践理性批判,这样一来,无矛盾的确定性就取代对法的内容及其内在必然性的探究成为自然法科学的最高目标,理性的统一性满足于一种主观的、形式的统一性。黑格尔批评这种理性法则是空洞的和形式的,这并不是说道德或法在它那里没有具体的内容,而是说,这种内容缺乏出自理性的内在必然性;理性的统一性在内容上受到外在于理性自身的现成存在和偶然的感性因素的制约,形式主义的自然法理论的工作只是将一些历史形成的或人们所普遍认可的信念与准则加以整理,使其具有合乎理性的外形。因此,尽管形式主义的自然法学说强调了理性的无条件性和普遍必然性,但由于这种普遍性只是形式的普遍性,它的内容并不是出自理性自发性的产物,所以它在实质上仍然是经验主义的或有条件的。其次,对形式主义的自然法理论来说,只有不受一切经验条件制约的定言命令才是以理性自身为根据的无条件的法则,所以,真正的绝对者即合乎理性统一性的世界必然要按照定言命令来运行。可是,道德行动和法律作为无条件的理性立法的实施,在形式主义的实践哲学体系中必然表现为为法律而法律、为义务而义务的行动(das Gesetz um des Gesetz willen,die Pflicht um der Pflicht willen)(GW4:402),這种排斥一切感性因素影响的实践,将权威对个人的统治这种外在的异化,转变为人自身的异化,表现为知性同一的形式法则对杂多的经验内容、理性的方面对感性的方面的统治,理性的自我立法和理性行动并没有真正实现自由。最后,这种出自形式合理性的规范性要求一方面排斥自然和经验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又需要在与多样性的对立中来保持自身的同一。因此,这种否定的道德和法权体系只具有可能性而不具有现实性,整个实存的领域都处在理性的统一之外;而为了证明实践理性法则的绝对性,理性就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无能,转而通过压迫和强制的手段来维护形式立法的绝对权威,或者求助于对道德的世界秩序(moralische Weltordnung)的一种非理性的信仰来激发行动者的伦理动力以保证理性法则的有效性和现实性(GW4:270),在无尽的“应当”和“公设”中满足自己对完美秩序的渴望,普遍与特殊、自然与自由的对立就在这一主观理性的统一中被永恒化了。罗久:《理性信仰的悖论——青年黑格尔对康德实践理性公设学说的接受与批判》,《基督教学术》第16辑,上海三联书店,2017年,第261~288页; Georg Lukács, Geschichte und Klassenbewuβtsein, Neuwied: Luchterhand Verlag, 1968,S.302~303; Heinz Kimmerle, Das Problem der Abgeschlossenheit des Denkens, Bonn: Bouvier Verlag, 1970,S.211~212.
  形式主义的自然法学说及其所有后果都与它自身的原则即理性的绝对性和理性自律相背离,它将自然与理性、实然与应然的分裂和对自然的否定推到了极致,事情本身的规定性或本然之理与主观理性的形式法则之间完全对立,人的自我立法取代事情本身的必然规定成为规范性的来源。正如黑格尔所言,“自然法应当阐明伦理自然是如何达到其真正的法(Recht);反之,如果否定的东西(不仅本身而且作为外在性的、形式的道德律、纯粹意志的和个人意志的抽象),以及这些抽象(例如,强制,普遍自由的概念所限制的个人自由等等)的综合表达了自然法的规定,那么,它可能是一种自然的非法(Naturunrecht),因为通过把这种否定作为基础性的实在,伦理自然将陷于绝对的毁灭和灾难”(GW4:468)。由于成功地将普遍性与每一个特殊的经验规定分离开来,形式主义的自然法研究把反思性的论理发挥到了极致,Jean Hyppolite, Introduction to Hegel’s Philosophy of History, Gainesville: 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 1996,pp.42~43.它通过援引形式逻辑的抽象的同一性来确定意志的规定根据,用知性的相对的统一性取代了理性与自然的源初统一,使理性自律最终走向自身的反面,而形式主义的自然法在它的执行中异化为一套实定的、压制性的法权体系。
  四、黑格尔自然法批判的意义
  方法论意识的优先性和普遍数学的理想构成了近代哲学和科学的基本特征。数学所具有的这种抽象的、普遍的自明性帮助人类征服了自然,我们充满信心地利用数学的工具将这个变化无常的自然界置于理性那整齐划一的统治之下;精确性、可重复性、可预测性成了科学的标志,不论是霍布斯还是康德和费希特,他们都希望这种合理性与科学性可以在人类实践的领域中被复制,由此催生了近代自然法学说的诞生。然而,黑格尔对近代自然法学说的批判却表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洞见,即涉及到人类行动的规范性领域不可能有完美的立法,但并不是由于人类经验的特殊性和偶然性使这一完美的立法不可能,而是因为以数学为样板对人类的本性与实践活动所进行的还原和重新构造并不能真正把握人类经验的复杂性。真实存在的东西由于它自身的复杂性而不可能还原为数学真理的自明性,但这复杂性和多样性背后又并非没有它的合理性与合法则性,在黑格尔看来,真正永恒的和绝对的理性之法就其本性而言恰恰是在各种特殊、差异和矛盾中展现自身的规范性力量。
  从这个角度来看,黑格尔对近代自然法学说的批判,其实不仅仅是为了回避之前的研究过分地依赖于经验或神秘的猜测的做法,“使自然的、特殊的意志服从属于普遍意志而成为理性立法的目标和标志”。邓安庆:《论黑格尔法哲学与自然法的关系》,《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他更进一步从经验主义和形式主义自然法研究的表面对立中,揭示出二者共同的基础。形式主义的自然法学说借助分析命题的同义反复将特殊的规定转化为绝对的法则,并且要求在公民社会中毫无例外地服从这个普遍法则的统治,将这一强制视为自由的表现,由此固化了理性与自然的对立。而霍布斯式的经验主义研究虽然看上去是从人类普遍的求生与畏死的情感出发来确立意志的规定根据,但是这种所谓的普遍情感经验却是理性反思和对真实的人类经验进行解构与重新建构的产物,而对经验的理性重构是霍布斯将政治哲学改造为一门数学科学的重要环节。这样一种经验主义带有强烈的理性主义底色,它对直接的感觉经验和日常信念的不信任,与康德、费希特的形式主义自然法研究是一致的,这两者在黑格尔眼中都是近代理性主义的产物。这种理性主义在实践领域中越是追求合理化、坚持数学式的确定性和抽象的同一性,反而越是拒斥了真正的绝对者、越是导向主观主义和非理性。因此,黑格尔对近代自然法研究的批判延续了他耶拿早期对主体性形而上学的批判:罗久:《从启蒙的教化看黑格尔的康德批判——以耶拿时期的〈信仰与知识〉为中心》,《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罗久:《论黑格尔对费希特主观观念论的批判——以耶拿时期的“知识学”为中心》,《人文杂志》2017年第10期。对确定性的执着追求,使得特殊与普遍、感性与理性、必然与自由在反思中完全对立起来,最终导致了理性自身的异化和实践中对客观之道的拒斥。对黑格尔来说,人类行动的法则及其正当性的根据当然不能是因人因时因事因地而异的,立法的普遍性是自然法学说的题中应有之意。但是,法的普遍有效性并不等于无矛盾的确定性,而近代自然法的探究方式恰恰是基于这种无矛盾的确定性,制造了自身同一的理性法则与特殊的、矛盾的现实之间的对立,消解了理性自身的现实性。因此,只有突破反思哲学的非此即彼,使理性不再是为了避免差异和矛盾而以设定对立物的方式来保存自身的主观理性,而是作为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源初统一被把握时,理性之法的绝对性及其内容上的必然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罗久:《黑格尔法哲学作为一种形而上学》,《清华西方哲学研究》(第2卷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176~216页。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责任编辑:王晓洁
其他文献
I like to have a good plan. I like everything all worked out. Of course, it isn’t always, but I like it better when things are. So when I realized that my wife and I both had meetings on the same nigh
内容提要晋商是明清两代最为著名的商人集团,他们扎根山西,活动区域遍及全国,经济实力为世所瞩目。然而晋商所从事的主要行业诸如食盐买卖、随军贸易、金融汇兑等几乎都与国家政治权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与权力经年累月博弈的过程中,山西商人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既“媚”又“惧”的政治情感:他们一方面认同皇权统治,甘做忠臣顺民,需要权力的支持来维持其商业垄断,另一方面又害怕政治权力反噬其身。本文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
内容提要曹冷泉是早在民国时期用现代学术视野研究关学的重要学者。他认为关学是自横渠至民国一直延续不绝的“独立学派”。基于张载所奠定的“勇于从善”的学风及关学的“递变之迹”,他把关学发展划分为与洛学、闽学、王学合流三个时期,主张关学在整个流变过程中,始终保持与张载之学相一致的“基调”且有自身的“特有属性”,从而呈现出崇礼教、尚实行、重实用、轻视学术和文学的特点。在具体的研究中,他主张研究关学当“自张横
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的代词称为疑问代词。  1、who、whom、whose、what、which、whoever、whatever、whichever主要用于特殊疑问句中,一般放在句首。口语中也常用who代替whom作宾语,但在介词后则只能用whom。如:  Who(m) did you invite to your birthday party?(你都邀请了谁参加你的生日聚会了?) / Wh
内容提要 唐帝国统一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改变了“南北之别”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内涵。南北两个地域的冲突性质,逐渐由政权合法性和文化正统性的争夺,转变为统一政权下权力获取和仕宦难易的差异。南方士人因相对缺乏可资凭借的政治资源和仕宦网络,在出仕时更居劣势。这一现实困境和矛盾心迹,催生了南方士人以荔枝和橘等南方特有物象表达隐曲心声的文学书写。他们一方面有明晰的地域身份认知,怀揣湮没不闻的不平与恐慌;另一
内容提要 自2012年以来,我国实施了商事制度改革,成为理解中国制度转型的重要案例。本文基于经济学视角,对商事制度改革的历程、动因、动力、特征及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未来改革进行了系统性的展望。我们发现,商事制度改革是中国政府作为发展型政府,基于自身良好的激励机制和创新能力,积极进行制度调整和变革来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需求,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国家发展质量的重要体现。本文的研究发现有助于理解中国
It was a rainy December day when I knocked on Melissa and Bradley’s door for the first time. I was 1)pregnant, cold, wet and without an umbrella; it rarely rains here. Melissa answered the door, quiet
在“九龙湖野生动物园”散步才是正经事  自从各大知名影视剧纷纷在东南大学取景,我们学校终于不再被人误以为是某所东南地区的“福建大三本”了。要知道,我们学校位于古都南京,四牌楼校区更是原来国立中央大学的旧址。  如果说四牌楼校区的超高人气,来自于悠久的历史和宏伟的建筑,来自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那条绿树成荫的中央大道,或是《建国大业》和《人民的名义》里频频出镜的喷泉和大礼堂,那么位于江宁的九龙
一個是身居白宫的美国总统,一个是远隔在太平洋上的日本小镇,两者看似毫无关联,但是却有着共同的名字——奥巴马。   奥巴马镇是日本福井县下辖的小滨市,位于日本本州岛中部,濒临日本海,是一个古老的渔镇。这一小镇名称的日语发音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发音一样,因此当地居民对奥巴马总统怀有莫名的感情,他们自奥巴马参选美国总统以来一直支持他,并多次向美国大使致函邀请奥巴马到访。而实际上,奥巴马镇是一个以温泉著称
关键词孙吴政权 正统性 天命 符瑞 国山封禅  王朝的正统性是中国古代传统政治理论的古老命题,它是一个政权赖以存在和延续的重要保证。在“天命论”根深蒂固的中国古代社会,人们普遍接受“君权神授”的观念。这种观念认为:“王天下”并不是民意的结果,而是天意的安排。因此判断一个王朝是正是僭,不能单看其政治势力的大小或军事武装的强弱,而要看其是否获得了绍续古圣治统的天授资格。在古代文献中,常有“天之历数在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