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鉴赏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el_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学科具有极大的综合性,各类学生都能在其中找到与本专业互补的内容,对于提高个人综合素养具有很大帮助。建筑教育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建筑普及化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大学生的建筑鉴赏力,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
  素质教育被动受教愉悦受教个性化发展一、关于素质教育
  大约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基于对以中高考为指挥棒,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反思和批判,素质教育的提法逐渐形成。李岚清副总理曾明确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也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不仅是中小学的事,也是更为大众所必须的指向教育本质的东西。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人生全过程,面向个体的整体综合素质培养,而不是偏废任何一方。1999年6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自此,我国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已由最初的中小学素质教育扩展到包括大学在内的全民素质教育。
  素质的培养是多方面、综合性的。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就是广义素质。
  二、大学教育的特点
  今天人们对素质教育谈论的最多的是中小学素质教育,殊不知素质教育应该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在大学推行素质教育比中小学阶段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学生终于摆脱高考这根指挥棒,不再有应试心理的负担。另一方面,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已逐渐形成,智力方面的培养也达到一个高峰,更有可能培养个性化的健全的个人素养。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个人成长的初期,自我意识尚不健全,缺乏独立的判断能力,受教育的过程更多表现出被动受教的特点。随着个体成长,不断积累知识,不断提高学习技能,有了更深刻的自醒能力,这时主动受教逐渐取代被动受教。主动受教表现出更高的学习自主性、自律性和积极性,在个人素养上无疑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大学教育有别于中学教育,如果说中小学时代的学生尚未形成个人价值观,还属于是被动受教的话,那么大学生应该有充分的条件和可能转变为主动受教。大学教育已经从教育体制上剥离了应试教育,至此学习才有可能真正成为人的基本需要,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可惜的是还有很多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深,常常不由自主地陷入应试思维。我们要做的是逐步引导学生走出应试思维模式,进入一个自主学习、自由发展的学习新境界。
  高校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为目的,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其知识和能力,身体和心理全面和谐发展,进而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整体素质优化的、多样化的复合型人才。
  三、建筑学学科特点
  开设公共选修课,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实现“素质教育”重要途径。建筑鉴赏课首先是一门通识教育课程,又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密切联系。我们希望通过开设建筑鉴赏课,向学生普及一定建筑知识,提高学生建筑鉴赏能力,理解在文化、艺术与技术三者共同塑造出的优秀的建筑作品。
  为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我们主张强化普及意识,淡化选拔意识,将目标指向更本质的需求而非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体系上。或者说要将自我需求和社会评价标准统一协调起来。
  建筑学作为一门学科,既不是单纯的人文学科,也不是单纯的理工学科,它综合了人文、自然、艺术三者特点。而且“建筑教育与人类文化同步,无时无刻不在演进之中。”在建筑界大概还有一个优点,对于各种学说、流派通常是宽容接纳的,而极少固步自封。建筑学是一门兼容并蓄的学科,当今建筑界有足够的度量接纳各种批评,思潮涌动,百家争鸣,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建筑艺术不同于文学、影视艺术,通常一个建筑作品即使拥有一个美好的形象,也只是一种抽象的建筑语言,表现出来的情感也是抽象的情感,而优秀的建筑作品在时空上往往表现出厚重的历史感和坚实的体量感。所以相比其他艺术作品建筑常常显得更加深刻而内在,拥有跨越时空的巨大感染力,成为一部“刻在石头上的史书”,记录着人类社会的兴衰变迁。
  正如萧默先生所说:“建筑是一门艰难的艺术,既难于创作也难于欣赏。……建筑是一种抽象性艺术,一种表现性艺术,比起那些比较直白的艺术品种来说,需要欣赏者更多的主观参与,更高的艺术和美学修养,和一个更为晶莹的美的心灵。所以虽然如上所说,似乎人人都可以本能地受到它的感染,但要真正深刻地理解它,深入到它的内心世界,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
  由于建筑语言的抽象性,建筑对人的感染是深沉而缓慢的,导致人们一方面认同建筑的崇高性,另一方面又因对它产生疏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就要求我们向更广泛的人群介绍建筑,解读建筑深层内涵,以全面提高人群的建筑审美修养。
  建筑是复雜的综合体,一些东西是有形的,另一些则是无形的,表象的后面是更深刻的意识形态,建筑学必然涉及社会学的诸多问题。从学科上讲,建筑学对历史、哲学、美学等人文学科均有涉及,同时还涉及力学、结构、材料、构造等理工学科。
  建筑的技术性。从古至今,建筑的发展就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人们总是尽其所能使用当时当地最先进的技术来创造建筑。建筑不断地挑战跨度、高度的极限,至今热情不减,不断地涌现各种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结构体系。   建筑的艺术性。普通人对建筑之艺术性似乎总是存在很大误解,认为建筑之美在于形体造型和装饰美术,其实不然。那只是西方古典建筑,建筑发展至今日早已是空间艺术、环境艺术、甚至是抽象哲学的实体映射,而不仅是造型艺术、视觉艺术。建筑的空间意象也不是单纯的视觉构图。建筑作为艺术,可以像音乐那样唤醒人们的情感。比如中国传统园林,讲求园中有画、园中有诗,诗、书、画、乐和建筑相辅相成,完全融为一体。
  建筑的思想性。建筑因其抽象的语言、厚重的体态,非常适合作为哲学探讨的物化载体。比如哥特式风格发端于建筑,席卷整个欧洲,蔓延到文学、音乐、影视等其他文艺学科,影响深远。又如当代新理性主义,从哲学领域渗透到建筑领域,开创又一新建筑思潮。建筑学科内思潮涌动,从来就不曾平淡过,这其中当然也存在一些颓废思想的投射,所以建筑的普及性教育应当以健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来引导众人。
  建筑的社会性。建筑可以是普通百姓的聚居村落,也可以是社会上层建筑的意志反映。在中国,建筑甚至是“唯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的大政。建筑从来就是综合了从社会、文化,到科学、技术的各个方面,所以毫无疑问,建筑教育必然是全才教育。
  四、作为开放式普及化教育的建筑教育
  我们发现建筑学界与广大人民群众渐行渐远。业界内对各种思潮、各种流派讨论得不亦热乎,张扬个性的奇异建筑层出不穷;圈外民众对建筑的理解却依然停留在某某房子像什么东西,某某房子好看还是不好看的层面,其实是建筑评判能力的缺失。很多人对音乐、绘画可以有很高的欣赏力,对建筑却依然一知半解。而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君王本身有极高的建筑与城市规划素养,一般文人则多精通园林。比如杜甫修建庐山草堂,李渔写《闲情偶寄》,宋徽宗修建艮岳,文震亨写《长物志》等。相比之下,当代人似乎更热衷于给建筑起外号和修建各种“高仿真”的假古董。也许某个工程投资方今天就隐藏在广大人群中,而今天民众的建筑素养不断提高,反过来也必将进一步促进建筑学科发展。建筑学不应该只是专属于狭小人群的专业学科。
  关于建筑知识的普及化教育欧美国家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比如在欧洲每年9月都有“欧洲遗产日”的活动,届时各国向公众免费开放教堂、城堡、皇宫等名胜古迹,让市民和游客近距离触摸那些平时戒备森严的精美建筑,尽享建筑带来的美好体验。在我国,建筑普及化教育起步较晚,普通大众对建筑的理解存在不小的误解与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我国总体建筑水平的提高,现状亟待改善。可喜的是近来有关建筑的普及读物逐渐丰富起来,比如萧默先生所著的《文化纪念碑的风采——建筑艺术历史与审美》一书已被列为21世纪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推荐课程系列教材。
  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各高校均为大学生开设了各类公选课。但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公选课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部分同学甚至出现选而不修的情况。以大学生的满意度为视角,对大学公共选修课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满意度不高。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一开始对公选课还是抱有很大期望的,只是发现很多课程达不到预期理想。
  公共选修课实现了学科交叉,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平台。公选课面对的是非本专业的学生,他们大多有兴趣却缺乏专业素养。所以开始公选课的老师应该把课上得深入浅出,尽量挑选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又具有相当吸引力的内容向学生介绍。
  在大学教育中,我校从2007年起开设了建筑鉴赏课,从这几年学生的反馈来看,效果是显著的。
  一是要展现学科魅力,倡导愉悦学习。我们不预设统一具体的目标,为学生展现更广阔的天地,多角度解析建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见仁见智,各取所需,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如果一定要说开设这么课有什么目的的话,我们希望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一定的开发和发展。
  二是要协调教育中“博”与“专”的关系。我们力求突破单纯的“专业视角”和艰深的“知识领域”,主要从建筑的社会性、艺术性、思想性去讨论建筑,讲述建筑学的一般知识,确有必要时也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向学生介绍力学、结构、材料、构造等技术性知识。
  三是有意识地“引文入理、引理入文、文理渗透”。让同学们既能欣赏自然科学的美,也能欣赏人文、艺术与哲学的美。我们注重对跨学科交叉内容的讲授,让更多的非本专业学生从不同角度考察建筑学。因为建筑学本来就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在涉及工程技术方面问题时,尽量用形象、通俗的语言来描述;涉及社会人文方面问题时,引入历史人文背景;涉及哲学宗教问题时,引入实例故事,化抽象为具体。
  四是从身边开始真实地触摸建筑。通过具体的触手可及的案例向学生介绍建筑远比抽象的理论要生动。比如课堂上向学生介绍著名建筑景点,然后利用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向学生介绍住宅套型的优劣分析、小区选址的重要原则、房屋质量检验的标准,要求学生对本地楼盘展开调研和分析。组织学生用摄影、绘画、诗歌等多样形式记录和描绘我们的校园环境和建筑。请同学们用杂文的形式叙述自己童年家乡的景象。这些都成为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好形式,也激发了学生。
  由于建筑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也使得建筑素养的培养丰满而立体。不论是文科生、理科生还是艺术类学生,都能在建筑学中找到自己学科的影子,也都能从建筑学中汲取本学科以外的知识。从这个角度来说,建筑的普及化教育天生就是優良的大学公选课题材,是极好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辞海.
  [2]张良皋.匠门述学——为纪念中央大学建筑系成立70周年谈中国建筑教育[J].新建筑,1999,(2).
  [3]萧默.文化纪念碑的风采:建筑艺术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周礼·夏官司马.
其他文献
(山东省昌邑市新村中学)  [摘要]通过对文言文课文的分析,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能够自由参与探索和创新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身上蕴藏的极大的潜能,帮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体验,去获得,让文言文教学变得生动起来。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教学方式 学习方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也常常成为一种模式教学:朗读课文,疏通文意,记住重点实、虚词的意思及特殊句式的特点等。这样的教学过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经济效益整体规划的创新及发展,现阶段的城市规划越来越提倡节约化,城市整体规划的主要建设目标包括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但现
目前,教师个人博客正在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和关注。本文以“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教师博客为冽,调查分析中小学教师个人博客的用户人群特征和应用特征,揭示存在的问题,并提
与学校教育相比,当前的校外教育辅导员专业发展成效不尽如人意,这除了受到体制、人员结构多样化等客观因素制约外,主要是缺乏内驱力、缺乏机制外力所致。提出了“价值引领——激发内在动机”“发展规划——燃起前进激情”“学习思考——锻造扎实内功”“机制保证——激励持续发展”等策略,旨在树立“教师第一”资源观,内外结合,促进校外教育辅导员更快、更高、更强地主动发展。  内驱力发展梯度创新机制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发展中,运用有效的技术来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比较重要。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当中,对特殊地层的基础灌浆施工技术应用比较重要。基于此,本文先就水利水电工程基础
在经济快速发展,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未成年人社会公德建设是确保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因素之一。现阶段,我国未成年人社会公德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从整体
The mice were fed with water dissolved different level Y^3+ (0, 23.25, 2325.00 mg· L^-1) for seven months, and the levels of trace elements such as Cu, Zn,
Young Wistar rats were divided into six groups,the experimental groups were given La(NO3)3 at dose of 20,10,2,0.2,0.1 mg*kg-1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ph
众所周知,屋面防水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影响建筑物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对于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本文主要对建筑物屋面防水施工技术的应用进行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