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诙谐惊四座,机智巧辩答(下篇)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intentwc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借题发挥,拉近距离
  周恩来特别善于借题发挥,消除对方的紧张心理,拉近与对方的距离,并收到幽默风趣的效果。
  1933年初,为了庆祝第四次反“围剿”的重大胜利,进一步鼓舞部队的士气,红军总政治部召开了全军青年工作会议。这天上午,会议在宜黄县总部驻地召开,到会的首长有总司令朱德、政委周恩来、总政主任王稼祥等。
  当周恩来刚刚讲到要提高警惕时,突然有6架敌机出现在驻地上空,低空盘旋,寻找目标。当时担任总政青年部部长的萧华才18岁,和在场的许多青年人一样,缺乏防空经验,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场面,吓得急忙往外跑。周恩来盯着当空坠下的炸弹,猛地一把将萧华按倒在身边,用身躯掩护着他。好几颗炸弹在门口几步远的地方爆炸,掀起和震落的尘土厚厚地盖了人们一身。敌机走了,王稼祥的腰部被炸伤了。只见周恩来拍打着身上的尘土,用手帕揩了揩脸,凝视着准备继续开会的同志们,诙谐地说:“蒋介石知道我们在这里开会,派飞机给我们放炮庆祝来了。”
  一句话逗得大家大笑起来,惊魂未定的情绪顿时缓和了下来。
  1954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会议期间,周恩来发现不少外国人对中国的民族音乐歌舞十分感兴趣,便抓住这个宣传中国的极好机会,马上通知工作人员,建议给与会者放一部中国的经典大作《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彩色越剧片看看。
  熊向晖很纳闷地问:“外国人能看懂吗?”
  周恩来说:“那得看你怎么来做了,动动脑子吧。”
  于是,工作人员为了使外国人能看懂中国的戏剧片,写了15页的说明书呈给周恩来审阅。
  周恩来批评工作人员:“不看对象,对牛弹琴。”
  工作人员不服气地说:“给洋人看这种电影,那才是对牛弹琴呢!”
  “那就看你怎么个弹法了,”接着,周恩来风趣而信心十足地说,“你要用十几页的说明书去弹,那是乱弹,我给你换个弹法吧。”略作停顿后便说:“你只要在请柬上写一句话:‘请您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就行了。”
  看见对方一脸的疑惑,周恩来自信地笑着给他吃个定心丸:“你试试,我保证你不会失败。”
  按照周恩来的点子放映电影后,果然引起外国友人的极大兴趣,观众们看得如痴如醉,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
  一次,国务院宴请前清皇族成员。末代皇帝溥仪入席时神态有些拘谨,他见周恩来也在场,便不肯坐上首座。周恩来当即笑着说:“您是‘陛下’嘛,是应当坐首位的。您不入座,大家就不好坐了。”这样一讲,宴会的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溥仪也放松了许多,彼此间的相处就自然多了。
  1961年5月初,周恩来在河北省武安县伯延公社调查。
  在一次社员座谈会上,为了引导大家畅所欲言,周恩来回身指指后墙上挂的画像,说道:“我叫周恩来,就是墙上那个人,你们看像不像?”
  周恩来平易近人中不失幽默的一句话,逗得大伙儿笑成了一片。于是,拉近了国家总理与普通百姓之间的距离,随即一些社员自然而然地倾吐出了自己对农村现状的真实看法。
  1963年12月,周恩来和陈毅访问摩洛哥王国。哈桑国王在接待周恩来时,破例地举办了极为丰盛的“烤全羊”“巴斯提拉”“古斯古斯”等传统名菜国宴。
  在宴会上,国王陪着大家围在一张矮脚长方桌席地上盘膝而坐。直径长达八九十厘米的瓷盘中,盛放着一只烤好的羊。席间,好客的主人首先用手选了一块最好的肉放在周恩来的盘里。每上一道菜都是如此,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周恩来也照样回敬。
  宴后,哈桑邀请周恩来、陈毅到会客室饮茶。宾主边饮边谈,无拘无束,十分融洽。
  蓦然,哈桑国王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他笑着说:“当今世界上像我们这样的国王、皇帝已为数不多了,不知以后会怎么样?”
  周恩来和陈毅听后都笑了起来。周恩来风趣地说:“你们可以组织一个委员会,开个会商量商量嘛!”陈毅接着说:“亚洲有个西哈努克亲王,我们是好朋友,可邀请他参加。”
  周恩来又说:“陛下可以担任这个委员会的委员长嘛!”
  说毕,三人皆哈哈大笑。
  哈桑的问题提得十分巧妙,而周恩来与陈毅回答得也十分巧妙。
  1971年,美国的基辛格博士奉总统尼克松之命为恢复中美外交关系而秘密访华。基辛格一一将自己的随员介绍给周恩来。当他向周恩来介绍随行官员彼尔德世奇时,周恩来握住对方的手微笑着说:“我知道。你不仅会讲北京话,还会说广东话。广东话连我都讲不好。你在香港学的吧?”当基辛格介绍理查德·斯迈泽时,周恩来握着斯迈泽的手说:“我读过你在《外交季刊》上发表的关于日本的论文,希望你也写一篇关于中国的。”洛德没等周恩来开口就自己报姓名:“温斯顿·洛德。”周恩来握着洛德的手摇晃:“小伙子,好年轻。我们该是半个亲戚。我知道你的妻子是中国人,在写小说。我愿意读到她的书,欢迎她回来访问。”其间,周恩来还与美国特工人员雷迪和麦克劳德开玩笑说:“你们可要小心哟,我们的茅台酒会醉人的。你们喝醉了,是不是回去要受处分呢?”
  周恩来与他们如同亲朋好友聊家常,这使得基辛格一行紧张拘束的心理很快消失,会谈自然就会在比较友好轻松的气氛中进行了。
  在一次正式谈判尚未开始之前,基辛格突然向周恩来提出一个要求:“尊敬的总理阁下,贵国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成果震惊世界,那具女尸确是世界上少有的珍宝啊!本人受我国科学界知名人士的委托,想用一种地球上没有的物质来换取一些女尸周围的木炭,不知贵国愿意否?”原来,当时有一条爆炸性的新闻引起世界轰动: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不腐女尸。
  周总理听后,随口问道:“国务卿阁下,不知贵国政府将用什么来交换?”
  基辛格说:“月土,就是我国宇宙飞船从月球上带回的泥土,这应算是地球上没有的东西吧!”   周总理听后哈哈一笑说:“我道是什么,原来是我们祖宗脚下的东西。”
  基辛格听后一惊,疑惑地问道:“怎么?你们早有人上了月球,什么时候?为什么不公布?”
  周总理笑了笑,用手指着茶几上的一尊嫦娥奔月的牙雕,认真地对基辛格说:“我们怎么没公布?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就有一位嫦娥飞上了月亮,在月亮上建起了广寒宫住下了,不信,我们还要派人去看她呢!怎么,这些我国妇孺皆知的事情,你这个中国通还不知道?”周总理机智而又幽默的回答,让博学多识的基辛格博士笑了。
  在这次会见中,周恩来不但熟记了每个美国代表的名字,而且对每个代表作了适度赞扬,并通过一些得体的诙谐幽默话语,使美国人的紧张心情很快放松下来,使交谈能够顺利进行。美国代表无不深深为周恩来的魅力所倾倒。
  睿智解释,巧妙应辩
  在对外事务和国内政务活动中,当遇到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时,周恩来总能冷静沉着,机智应变。尤其是在对方猝不及防地提出挑衅性的问题时,周恩来总能针锋相对地用幽默的语言痛击对方,既不失体面,又反驳有力。
  20世纪50年代的抗美援朝时期,有些外国记者敌视中国,利用采访机会发泄对中国的仇视态度。有一次,周恩来和一位美国记者谈话时,记者看到周总理办公室里刚批阅完文件顺手放在桌上的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便带着几分讽刺,得意地发问:“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大国,为什么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你们也迷信我国的钢笔吗?”
  周恩来听了风趣地笑着答道:“提起这支笔啊,那可说来话长。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它是一位朝鲜朋友抗美的战利品,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无功不受禄,就想谢绝,哪知那位朋友对我说:‘这是美军在板门店投降签字仪式上用过的,你留下作个纪念吧!’我觉得这支钢笔的来历很有意义,就留下了贵国的这支钢笔。”那个记者听后哑口无言。
  外国记者的话是在讽刺周恩来:你们不是一直批评美帝国主义吗,为什么还用美国生产的钢笔?周恩来立即反唇相讥。周恩来的论点是:这支钢笔为美国货不假,但并非我们有意购买,而是抗美战争中缴获的战利品,这支钢笔见证了美帝国主义对朝鲜的侵略。这样的反驳不露声色地揭露了美国的侵略行径。既维护了国家的形象,又向世界展示了他那文雅坦荡的领袖风范。
  1950年1月,周恩来到莫斯科谈判签订中苏友好条约。在一次涉及我国东北问题的会谈中,斯大林提出不准第三国公民进入和居留东北地区,并且要求我国承担义务。
  周恩来反问道:“东北住有很多朝鲜居民,他们算不算‘第三国公民’?更不用说蒙古人了。”
  周恩来的回答,既表达了中国的立场,又让斯大林难以再就这一问题说下去,巧妙地将话题引开了。
  1954年日内瓦会议之后,英国的对华态度有所改变,在台湾问题上明显站在美蒋一方,反对中国解放自己的领土台湾和沿海岛屿。为了解决双方的矛盾,周恩来同英国驻北京代办杜威廉进行了三次长时间的谈话。其中一次杜威廉表示,英国建议中美双方克制,英国认为中国把美蒋条约说成是帮助蒋介石反攻大陆“是错误的”,英国“绝对相信”这个条约的目的是要起制约作用,所以英国表示欢迎。
  周恩来马上进行了反驳。他说:“如果一个人打了另一个人一拳,第三人出来劝架,他不劝第一人放下拳头。却要求第二人不还手,甚至责骂被打的人,这如何能说要求双方克制?如果一个强盗跑到你家里,霸占楼下的屋子,竟然说可以用条约容许他占据楼下的屋子,只是不让霸占者上楼去,试问,你住在楼上会感到安全吗?一个外国武装霸占了我们的领土,这怎么能说是制约?英国承认美国的侵略,这对中英关系是不利的。承认‘慕尼黑’就是承认既成事实。英国现在连慕尼黑的教训都拒绝接受了!”
  周恩来寥寥数语,道出了问题的实质,使对方无言以对。
  1957年9月,周恩来接见来访的美国青年代表团,一名成员问:听说现在中国领导人对于国内的政策意见很不一致,特别是关于“百花齐放”的政策。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你是否认为现在有个人争夺权力的问题?
  周恩来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很遗憾,我都不晓得,你倒晓得了?中国政府的总理都不知道的事情,一个外国青年都能‘知道’,显然是有人别有用心造谣中伤。”
  周恩来接着声明:“这完全是没有根据的流言或挑拨,如果有人希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之间发生他们所希望的这种事情,那他会落空的。”
  有一次,周恩来应邀访问苏联。周恩来在同赫鲁晓夫会晤时,两人谈话十分不投机,周恩来毫不留情地批评了赫鲁晓夫在全面推行修正主义政策。
  恼羞成怒的赫鲁晓夫却不正面回答,而是就当时敏感的阶级出身问题对周恩来进行刺激,冲着周恩来喊道:“你不能这样跟我说话。你批评的很好,但是你应该同意,无论如何,出身于工人阶级的是我,而你却是出身于资产阶级。”言外之意是指周恩来站在资产阶级立场说话。
  周恩来只是停了一会儿,然后平静地回敬道:“是的,赫鲁晓夫同志,但至少我们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
  周恩来出其不意地将赫鲁晓夫射出的毒箭掉转方向,朝赫鲁晓夫本人射去。短短一句话,一针见血,赫鲁晓夫再也不敢无端找事。此言一出,立即在各共产党国家传为美谈。
  另一次,周恩来从日内瓦开会回来顺道访问莫斯科。在为他举行的一次招待会上,他用英语向苏联人祝酒。
  这时,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米高扬抱怨道:“周,你为什么不说俄语?你的俄语很好嘛!”这句话显然是很不友好的。
  周恩来的方法是先不予理睬,他仍用英语回答说:“米高扬,该是你学习汉语的时候了。”以促米高扬说出不学汉语的原因。米高扬果然上钩,抱怨说:“汉语太难学了。”
  周恩来马上轻快地接过话茬说:“没关系,下回到我们使馆来,我们将非常高兴地教你。”
  周恩来这一句话一下子将米高扬置于一种学生的地位。   20世纪50年代初,有一次周恩来在中南海勤政殿设宴招待外宾。这次国宴上,客人们对中国菜的花样之繁多、风味之独特和味道之鲜美,都赞不绝口。
  这时,上来一道汤菜,汤里的冬笋、蘑菇、红菜、荸荠等都雕刻成各种图案,色、香、味俱佳。
  然而,这道菜上席后,有人用筷子夹翻了一转,由于冬笋片是按照民族图案刻的,在汤里一翻身恰巧变成了一个醒目的法西斯的标志——竟是一个“卍”形图案,活脱脱地呈现在贵客眼前。原来二战期间,“卍”形图案成了法西斯的象征。
  来宾们见此刺眼的图案,不禁大惊失色,吓了一跳,面面相觑,不知此时出现这种“卍”形图案是什么道理、何种用意?连忙向周总理请教:“为什么这道汤里有法西斯标志?”一时间,宴会的气氛变得凝固紧张起来。
  对于这个问题,周恩来也感到十分突然,但他随即泰然自若地将汤中那片图案翻过来,一边劝酒一边解释道:“这不是法西斯的标志!这是我们中国传统中的一种图案,念‘万’,象征‘万事如意’‘福寿绵长’,是对远方客人的最良好的祝愿!”
  话音刚落,整个宴会的气氛又活跃起来。
  接着,周恩来又风趣地说:“就算是法西斯标志,也没有关系嘛!来,让我们大家一起动手消灭法西斯,把它吃掉就是了!”
  话音刚落,便逗得宾主都哈哈大笑起来,气氛更加热烈。于是,所有的筷子一齐指向这道菜,来了个“全面进攻”,很快,这幅“法西斯图案”就被全部消灭了。最后连这道汤也被客人们喝得精光。
  周恩来冷静沉着,机智处理,运用妙语解释,风趣幽默地让突发性事故烟消云散,且增添了友好热烈气氛,充分显示出高超的语言艺术。可见,周恩来应对和解决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有多强!
  1961年9月18日,周恩来参观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他看得非常认真仔细,在一条毛主席语录面前,他站住了。原来,这条语录最后的署名用的是简化字,不过“毛泽东”的“泽”字的右半部分被写成了“尺”。
  以细致入微、火眼金睛著称于世的周恩来一下子发现问题后,对周围的人开玩笑说:“我们国务院公布的简化字可不是这样写的呀,主席也没有说改成这样吧。”
  这个错别字连当时的馆内人员都没有发现,却被周恩来发现了,大家既尴尬又佩服。
  在一次招待会上,一位西方女记者对着话筒匆匆问道:“周恩来先生,可不可以问您一个私人问题?”
  “可以的。”周恩来微笑着回答。
  “您已经60多岁了,为什么依然神采奕奕,记忆非凡,显得这样年轻、英俊?”
  场内顿时响起了友善的笑声和议论声。这正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问题。
  周恩来温和地笑了笑,待场内安静下来,才声音洪亮地坦然回答:“因为我是按照东方人的生活习惯生活,所以我至今都很健康!”
  待翻译立即流利地译出周恩来的话之后,整个大厅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和喝彩声,各国记者无不为周恩来的巧妙回答所折服。
  综上所述,周恩来语言的睿智幽默艺术,可以归结为如下4个显著特点:一是继承和发扬了“委婉含蓄”的中国式幽默文化传统,并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二是格调高雅,不落俗套,语意含蓄,情趣盎然,引人回味。三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有分寸地巧妙运用幽默语言。四是自然、切题,不是生硬的逗笑。而是清淡中寄深刻,隽爽中寓严肃,微笑中含讽刺,含蓄中孕真谛,是留给我们的一份受用不尽的宝贵遗产。我们要认真学习、继承,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让幽默发挥出应有的艺术魅力和社会功能。
  (全文完)
  (责编 曲星)
其他文献
新世纪以来,中缅经贸合作突飞猛进发展,文中作者研究了21世纪头十年中缅经贸合作的现状、问题,总结了新世纪以来中缅在双边贸易、投资、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的一些特征,最后给
著名作家姚雪垠与梁雷烈士是河南邓县同乡。姚长梁一岁, 朋友们亲切地称梁为“阿雷”。20世纪30年代,两位进步青年建起诚挚友谊;此后数年直至梁雷1938年牺牲,虽聚少离多但音信不断,始终是互相了解、互相怀念、心心相印的好朋友。梁雷虽然牺牲了,但他写给“雪垠兄”的3封书信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慰藉好友,激励后人。  第一封信写于1937年11月10日,姚雪垠收到时已是12月初。  写这封信时,梁雷已在山西
竭尽全力、认真地专注于工作,还有一个功效。当你每天都聚精会神、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时候,低效的、漫不经心的现象就会消失。不管是谁,只要喜欢上自己的工作,只要进入拼命努力
期刊
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指向证券交易所提出股票上市申请,经证券交易所审查后批准其股票在交易所里进行自由买卖的公司。这些公司,一般规模巨大、经营良好、获利能力强、而且在社
期刊
作者简介:洪诚(1988-),男,汉族,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学生,研究生,上海师范大学,法律硕士(非法学),民商法方向。  摘要:“法治”作为国家治理的一种模式,之所以与“自由、平等、公正”等上升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因为它们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依据,同时也是因为法治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性因素。本文将从法治的历史学依据、价值依据、法治运转过程去分析法治的道德性。  关键词:法治的道德性;历史学依据;价
本文根据自治区政府在“十二五”时期提出的旅游产业发展目标,着眼于新疆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通过对新疆国际旅游服务发发展现状的分析,研究发展新疆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
回顾80年前的长征,红军“三大主力”尤其是中央红军长征的故事脍炙人口,震魂摄魄。其实,参加长征的不仅有红军的三大主力,还有一支从鄂豫皖大别山里走出的“童子军”。他们的长征故事不仅传奇感人,而且意义非凡。更令后人啧啧称道的是,他们在关键时刻配合和策应了中央红军的长征,为中国革命立下了大功。  这支“童子军”就是著名的红二十五军!  “童子军”长征的不朽功绩  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得到中央红军北
期刊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现就贯彻(国发[2008]23号),作如下通知:rn一、进一步提高对节油节电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rn石油和电力是重要的
内部评级法是《新巴塞尔协议》的核心,代表着全球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以内部评级法为突破口是实施新资本协议的最佳路径,对改进风险计量工具、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