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河河流等级对鱼类群落结构及环境因子的影响

来源 :水生态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zhou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流等级是一种用于评价河流生物多样性及环境特征的重要分类标准.以太子河流域为研究区域探究河流等级与鱼类群落分布之间的关系以及鱼类群落分布特征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响应关系,并将太子河主要支流作为独立流域单元进行相同等级河流之间鱼类群落分布差异的比较.共设置125个点位,分3次调查鱼类群落和水环境理化特征,调查共采集到鱼类18883尾,分属23科60种,洛氏鱥、宽鳍鱲、北方条鳅、棒花鱼为优势种,分别占鱼类总数的35.52%、8.58%、6.63%、5.53%.太子河流域鱼类群落结构在不同河流等级之间有显著差异,指示种分析表明洛氏鱥与北方条鳅是上游河段的指示种,短须颌须鮈与东北雅罗鱼是中游河段的指示种,?、大鳞副泥鳅及鰕虎鱼类是下游河段的指示种;摄食功能群在各级河流也有显著差异,杂食性鱼类的比例及物种数在三级河流和五级河流较高,昆虫食性的鱼类在一级河流和二级河流比例较高,昆虫食性鱼类的物种数在五级河流较高.河流等级对鱼类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水平有显著影响(F=3.644,P=0.008;F=2.543,P=0.043),最大值出现在三级河流.各等级河流之间总氮和氨氮有显著差异;相同等级河流之间电导率、水温和氨氮等环境因子存在显著差异.太子河流域不同河流等级鱼类群落结构有显著的差异,相同等级河流的鱼类分布特征也有显著差异,但这种鱼类群落结构的空间差异性不受水环境理化因子的影响.
其他文献
研究环保疏浚对富营养化湖泊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探究湖泊生态修复的有效性.在西沙坪湾从南到北中心水域设5个样点,其中疏浚区3个,未疏浚区2个.从2016年6月开始,水质每月调查一次;底栖动物样品于底泥疏浚前、疏浚中、疏浚后共采集5次.对比分析沙坪湾底泥疏浚前后、疏浚区与未疏浚区的水质指标、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指数.研究发现:底泥疏浚前,疏浚区与未疏浚区采集到的底栖动物仅有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苏氏尾鰓蚓(Branchiura sowerbyi)和摇蚊属一
感应流速是鱼类游泳特性的关键指标之一,获取鱼类的感应流速将有助于过鱼设施低流速区的流速设计和增殖放流地点的选择.以黑水河红尾副鳅(Paracobitis variegates)、横纹南鳅(Schistura fasciolatus)和山鳅(Oreias dab-ryi)为研究对象,利用递增流速法测试其感应流速.结果显示,3种鳅科鱼类的绝对感应流速为5.7~13.2 cm/s,相对感应流速为0.6~1.5 BL/s.红尾副鳅的绝对感应流速显著高于横纹南鳅和山鳅,相对感应流速显著低于横纹南鳅和山鳅(P0.05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高校为社会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四川轻化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为例,在实践教学和产教融合等方面对提升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做出了一些思考,以期达到提升四川轻化工大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目的,同时也为地方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一些参考.
以食品学科的理论基础课程“生命周期营养”为例,介绍该课程的教学现状,通过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传统课堂教学中,在教学中融入互联网信息技术思维,从教学内容、过程、手段和考核等方面颠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将主动权与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完成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为学生营造兴趣高、积极性高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推动“生命周期营养”课程的应用和教育改革,推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革新.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实体教室里面对面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教育信息化的滚滚洪流中,与线上教学融合发展嬗变的产物,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教育改革深化时代下具有朝气蓬勃和巨大潜力的教学方式.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是教学形式产生以来一种最原始的传统教学方式,以知识传授、师生协同、情感交流等优势在教育教学中占据了不可动摇的地位.以“食品工厂设计”课程为例,阐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几种常用模式,为其他学科的教学创新提供理论基础.
为了解宁夏阅海底泥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解析其重金属污染物来源,结合环境现状,分区域采集14个底泥样品,分析底泥理化性质.运用Arcgis反距离空间插值法(IDW)研究阅海底泥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污染状况和生态风险进行评估,并利用相关性、主成分以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对阅海底泥重金属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阅海底泥中汞(Hg)和钴(Co)元素平均含量分别为0.16 mg/kg和19.23 mg/kg,分别达到背景值的5.16和2.24倍,其他
为了提高“液态乳品科学与技术”课程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基于面向产出的教育理念,揭示了课程现有的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实践证明,课程质量评价改革调动了教师积极性,提高了课程质量.
开展鱼类监测对鱼类多样性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环境DNA(eDNA)技术使得鱼类调查更加省时省力、节约成本、无损伤,在鱼类监测中被广泛使用.文章从环境DNA技术及其优缺点、技术流程及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该技术的未来展望4个方面进行了综述.eDNA技术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方法.eDNA技术包含了样品的采集及处理、eDNA提取、eDNA扩增、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几个主要步骤,每个步骤又可采取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而影响eDNA的检测效率.eDNA技术主要应用于鱼类物种多样性监测、入侵物种检测、
为了解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变化趋势及生态风险,根据2015-2019年湘江流域衡阳段各河流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监测结果,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及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沉积物中9种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湘江干流及4条主要支流沉积物普遍存在镉(Cd)污染,部分河流砷(As)、汞(Hg)、铅(Pb)、铜(Cu)、锌(Zn)、锰(Mn)也有一定程度的污染,钒(V)、铬(Cr)多为无污染或无污染到中度污染.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As、Cd、Hg、Cu(仅舂陵水)达到中等生态危害
由于水电梯级开发和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影响,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资源量显著下降.增殖放流是保护该物种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人工繁育过程中为圆口铜鱼提供营养全面的饲料对其性腺发育至关重要.通过分析比较不同年龄和性腺发育阶段的圆口铜鱼肌肉营养成分、肌肉和性腺氨基酸组成,可为其人工饲料的开发提供基础数据.结果显示:(1)随着年龄的增长,圆口铜鱼肌肉粗蛋白、粗脂肪和氨基酸含量均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2)性腺从II期到IV期的发育过程中,圆口铜鱼肌肉粗蛋白、粗脂肪和氨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