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已取得了累累硕果。而对于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适用情况,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论文从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入手,期望通过分析初中语文课堂使用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现状的问卷调查,以及课堂实践情况,提出了适合初中语文教学的情境教育理论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 李吉林 情境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 改进建议
新课改呼唤教学变革,教师应以最新教学理念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而李吉林所提出的情境教育理论,正符合这样的要求。
其理论提倡的“情境教学”是“从情与景、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辨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儿童强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1]
这种教育理论可以把学生带入情境中,陶冶情操,启迪想象,培养学习的兴趣和审美感悟力,指导其观察力,发挥其能动性和实践性。在小学教育中已经取得累累硕果。
但初中学生由于生理心理都比小学生成熟,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是否适用呢?能否通过语文课堂实践找到一条适合初中语文教学的情境教育理论或模式呢?
由此,笔者专程采访了全国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希望从其情境教育理论中获得一些启示。通过分析初中语文课堂使用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现状的问卷调查,从而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实践的基础上,探究出一条情境教育之路,摸索出一条相对适合的理论操作模式,使之更好地辅助初中语文教学。
笔者仔细阅读了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的相关著作后,发现初中语文和小学语文在教学中使用情境理论虽有差异,但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与初中语文教学有很多相协调的地方,非常适合使用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理论。
从教材看,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具有相容性。从教学理念看,情境教育理论与初中语文教学理论具有一致性。从学生看,学生渴望情感的滋润,期待活跃的课堂,向往走出课堂,而“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所提供的新的理念恰好可以帮助初中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得到情感的滋润,满足学生对课堂的期待,进行各种室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宽阔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寄托情感。
既然情境教学理论如此适合中学语文教学,那么它在如今的教学活动中运用得如何呢?
为了了解初中语文真实教学情况,笔者特意挑选了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中学、城郊中学、农村中学等中学,对其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各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语文课堂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
1.学语文积极性。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较高,但语文课形式都比较单一,影响了学生对语文课的热情。
2.学生期待。相较于渊博型、民主型和严格型的老师,学生更喜欢宽松型、幽默型的老师。希望教师可以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把自己带入文章、诗歌的独特意境,去回答具有争议性的问题。
3.学生课堂表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课本剧表演”、深情并茂的朗读等形式,更能够帮助学生进入老师描摹的情境。
4.教师课堂活动角度。相对其它科目来说,语文老师最能用语言准确表达自己想法,常常具有感染力。但教师并没有把情境设置作为评价课堂成功与否的标准,只偶尔有过情境创设的教学行为。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在文学作品、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作文和口语教学中都得到了一定运用,下面以文学作品的情境教学为例,试说明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在初中的运用情况。
(一)小说的情境教学
1.通过想象
学生阅读文章之后,根据已有的表象进行重新组合,用想象的手段进入某种特定情境来拓展文本。
2.通过画面
找出与文章有相似情境的画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通过故事
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具有趣味性的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诱发好奇心,自然导入到人为优化的情境中。
4.通过生活
把学生已具备的生活经验带入对文本的理解中来。学生生活的生动具体和教学内容的抽象概括之间有矛盾,可以通过学生既有经验来达到统一,获得独特体验。
5.通过问题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置有新意、有趣味、有矛盾冲突的问题,造成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的“不协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二)散文的情境教学
1.反复阅读
读书时,不能只是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还要感情充沛,注意抑扬顿挫,善于传达作者细微的感情变化,学生才会真正有所体验。
2.带入情境
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语言非常美,教师需要借用中介,如生动形象的语言、委婉动人的音乐、浓淡适中的画面等来表现。[2]
3.启发想象
散文唯美的语言容易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教师可以把书本的静止无声的文字符号转换为有声有色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进而使散文教学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
4.比较出新
散文的共同点是语言精练。在散文教学中多作比较,领悟作品与众不同的美,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三)诗歌的情境教学
1.音乐濡染
诗歌有独特的韵律,能产生音乐节奏,诗歌教学用音乐贯穿始终,能达到耳濡目染的渗透效果。用音乐导入课题,带入情境;用配乐诗朗诵的形式,引导朗读;学唱诗词歌曲,巩固默写背诵效果;反复诵读诗歌,把文字变为乐曲。
2.画面呈现
一首首诗就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在诗歌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诗词中的语言创作一幅画,那么诗歌中蕴含的情感无需语言赘述就显而易见了。
3.语言回味
诗歌最显著的特点是用生动凝练的语言,营造出悠远的意境,抒发作者炽烈的情感。教师根据诗歌的语言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回味揣摩诗歌的意境。 4.情感渗透
新课程特别关注学生情感体验,诗歌凝聚着人类美好情感和灿烂智慧。诗歌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陶冶学生思想情操,使他们在情感体验中得到美的享受。
(四)戏剧的情境教学
1.语言情境
戏剧是叙事性较强的文学形式,教师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来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尽快了解戏剧故事梗概,整体把握情节进展,为学生下一步活动作好铺垫。
2.展示情境
把与课文相对应的影视剧引入课堂,激起学生浓厚兴趣,激发学生想象力。
3.比赛情境
初中生正处于好奇竞争冲动的年龄,有着争强好胜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比赛的形式可以活跃气氛、增加兴趣、培养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通过比赛,学生对戏剧的掌握会更加全面准确。
4.表演情境
戏剧表演符合初中生急于表现的心理,是学生感兴趣的事情,教学中引导学生表演故事性较强的戏剧,可以激起学生对教学内容、所演人物、舞台布置兴趣。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已经开始重视情境创设,并尝试运用多种手段来调动课堂气氛。但应用不广泛,缺乏持续性,且每个语文教师是自己独自实验,并没有形成一套现成的行之有效的适合语文课堂的情境教育的方法。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运用需要改进,具体方法如下:
一、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
(一)借用“对话式教学理论”
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提出:教师为学生创设特定情境,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触动学生、带动学生。课堂上的对话教学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主要是“悟”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是提问启发和思考回答的过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可以是辩论、表演、朗诵等形式。这种更高层次的交流。能开拓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热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二)借用“抛锚式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是指在多样化的现实生活背景中(或在利用技术虚拟的情境中)运用情境化教学技术以促进学生反思,提高迁移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组成环节中的“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与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相一致。
借用“抛锚式教学模式”特别强调两条重要的设计原则:一是教学中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二是教学的无序性。“教学的无序性”具有吸引力,由于教学活动是按照某一“锚”来设计,课程的设计可以允许教学者学习者共同参与,对教学内容进行全新的规划,这在无形中提高了教师学生共同探索的欲望,初中语文课堂会因学习内容等诸多因素的不确定而呈现出“热闹非凡”的景象。这可以弥补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中的“特定情境中教学”固定性。
(三)借用“木筏理论”
“木筏理论”与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理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相对应的,李老师重在创设特定的情境氛围让学生悟,牵着学生进入预定环境。而“木筏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固然是教学追求的目标。如何恰当合理地使用“绳索与圆木”就是更为重要的问题。
借用“木筏理论”,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等。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变“教师创设情境”的形式为“学生自主创设情境”。教师可以精讲一个单元中的一篇,其余由学生自主设计,构造出贴近学生、学生最喜欢的、与文本相对应的情境,学生会以更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借用“自我教育理论”
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中的“自我教育理论”注重以教师的“教”引导学生主动投入、主动参与。
借用“自我教育理论”,就是“给学生一些权利,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帮助,困难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机会,能力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时间,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些空间,自己去创造。把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3]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侧重的是教师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为学生安排好活动方式;规划好活动进程,让学生向既定的目标既定的结果发展。“自我教育理论”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学生可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形式,前提是寻求老师的支持。这样的课堂会让学生充满激情,信息的获取量也会更大。
二、尝试多样教学形式
(一)借助多媒体再现情境
李吉林情境教育中的教学途径多媒体信息量大,它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地向学生传递信息。可以利用场景表演、配乐朗读、视频播放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耳口鼻,让学生时刻处于激动中;可以安排联机教学,网上互评。多媒体想象丰富、色彩鲜明、画面生动,深深吸引着广大的中学生,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活力,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情景交融,令学生耳目一新。
(二)结合各学科知识丰富情境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尝试引入多门学科知识,与语文课本知识相结合,由纯语文知识到多门科目知识的综合使用,综合运用数理化史地生等学科知识。根据不同文体特点,交替使用读、看、说、悟的方式来充实课堂,使课堂教学情境因不同学科知识的引入而丰富多彩。从而让学生充满新鲜感、充满探知欲,使整个课堂充满生机,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学习、增强体验,进而获取更丰富的知识。
(三)凭借语言描绘情境
初中语文课堂中的“语言描绘情境”,是教师语言与学生语言的融合,学生可以和教师一样,用语言描绘出特定的感人情境。
教师可以用整整一堂课来朗读一篇美文,也可以用整整一堂课来就书中的一个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语言的描绘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初中学生在表达方面不会像小学生那样“畅所欲言”,他们会加入理性的思考,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在写作文时、看画面表述时,先让学生思考,然后写下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学生就能尽情表现风采,大声有感情地说出来。课堂会因为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显得热闹非凡,学生自然会对知识掌握得更牢些,更全面些。 (四)通过表演体会情境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表演体会情境”,可以让日渐成熟的中学生自己设计故事,设计情节,不是“进入情境、扮演情境”,是编排情境。“表演会使学生‘稚化’,仿佛回到小时候,这种外界特定环境引起的心理‘稚化’,使学习者忘我,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4]编写剧本、讨论情节、分配角色等工作,让初中生体验到成长的理性思考;表演的“稚化”又让他们感受到孩童无拘无束的乐趣,这非常符合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三、提供合适问题情境
(一)怀疑促进思考
李老师营造的特定情境中,学生也会有疑问,但比起初中生的疑问,还不够有思考性。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常常存疑呢?除了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以外,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课前精心备课,在课堂上加大知识容量,促使学生主动思维,独立探求,进而具备创新能力;还可以创设具有争议性、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就是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根据需要设计出有梯度有难度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勾起学生强烈的征服欲,产生质疑心理,尝试独立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二)探索启发思考
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是学生真正有疑之处,在提问过程中可以带有一定的导向性,使学生产生不同类型的情感,促使学生主动探索新知。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摆在面前,学生自然会思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文本中情境再现,学生能理解包含在其中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喜恶等。
(三)问题带入思考
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有情感、有思想、有需求的个体,所以在设置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到提问的对象,并且要问得巧妙、问得委婉、问得浅入深出,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问题的设计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难度适中:学生需要努力才能解决,但又不是遥不可及的;2.对未知的探索:师生双方对所提的问题都感兴趣,学生不一定知道答案,教师对问题的答案也有些犹豫,师生在探索过程中充满激情;3.问题形式多样:只要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什么方式均可尝试。可以是设问反问;可以是有疑而问;可以是无疑而问;也可以采用连环问。只要能增加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即可。
四、注重随机反馈教学
(一)课堂随机反馈教学
初中生随着心智的发展,他们会出现新问题、新观点、新思想,教学程序不一定按照老师的思路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能正确处理教学中的“意外”。
课堂随机反馈教学,可以实现教学最优化,教师学生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教学中的“知己知彼”成为可能。课堂随机反馈教学,可以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活跃课堂气氛,建立一个由教师到学生、学生到教师的网络式结构。
(二)课间随机反馈教学
课间随机反馈可以从考试试卷、作业练习、师生对课堂所学的交流等方面来获取反馈信息,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尽力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主动学习。
(三)野外随机反馈教学
初中野外随机反馈教学不是李老师所讲的“需要选择场景”,而是随机的和平时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初中野外教学的“境”带有随机性,关注课本内容的反馈。如我们带学生到野外,看到优美的景物固然愉悦;看到被污染的环境,也要抓住时机向学生宣传破坏环境的危害、适时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欲望,教育教学在不经意之间完成。
五、结语
作为初中语文一线教师,我一直在寻找一条适合初中语文教学的最便捷的路。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非常适合中学语文教学,于是我通过一系列研究、调查,发现其中有一些地方需要调整的地方,大胆对之改进,以更好地适应初中学生理性的需求。
当然,我的探索还很不成熟,研究还不够深入,但我相信只要沿着情境教育之路持之以恒地走下去,就一定会找到适合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最佳方式和理论。
参考文献:
[1]李吉林,田本娜,张定璋.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与情境教育[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13-14.
[2]丁敏.浅谈散文教学中的情境教学[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10,VOL10(5):75.
[3]王红.自我教育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绥化学院学报,2005(5):171-172.
[4]李吉林.李吉林文集(卷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56.
关键词: 李吉林 情境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 改进建议
新课改呼唤教学变革,教师应以最新教学理念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而李吉林所提出的情境教育理论,正符合这样的要求。
其理论提倡的“情境教学”是“从情与景、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辨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儿童强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1]
这种教育理论可以把学生带入情境中,陶冶情操,启迪想象,培养学习的兴趣和审美感悟力,指导其观察力,发挥其能动性和实践性。在小学教育中已经取得累累硕果。
但初中学生由于生理心理都比小学生成熟,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是否适用呢?能否通过语文课堂实践找到一条适合初中语文教学的情境教育理论或模式呢?
由此,笔者专程采访了全国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希望从其情境教育理论中获得一些启示。通过分析初中语文课堂使用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现状的问卷调查,从而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实践的基础上,探究出一条情境教育之路,摸索出一条相对适合的理论操作模式,使之更好地辅助初中语文教学。
笔者仔细阅读了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的相关著作后,发现初中语文和小学语文在教学中使用情境理论虽有差异,但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与初中语文教学有很多相协调的地方,非常适合使用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理论。
从教材看,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具有相容性。从教学理念看,情境教育理论与初中语文教学理论具有一致性。从学生看,学生渴望情感的滋润,期待活跃的课堂,向往走出课堂,而“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所提供的新的理念恰好可以帮助初中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得到情感的滋润,满足学生对课堂的期待,进行各种室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宽阔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寄托情感。
既然情境教学理论如此适合中学语文教学,那么它在如今的教学活动中运用得如何呢?
为了了解初中语文真实教学情况,笔者特意挑选了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中学、城郊中学、农村中学等中学,对其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各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语文课堂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
1.学语文积极性。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较高,但语文课形式都比较单一,影响了学生对语文课的热情。
2.学生期待。相较于渊博型、民主型和严格型的老师,学生更喜欢宽松型、幽默型的老师。希望教师可以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把自己带入文章、诗歌的独特意境,去回答具有争议性的问题。
3.学生课堂表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课本剧表演”、深情并茂的朗读等形式,更能够帮助学生进入老师描摹的情境。
4.教师课堂活动角度。相对其它科目来说,语文老师最能用语言准确表达自己想法,常常具有感染力。但教师并没有把情境设置作为评价课堂成功与否的标准,只偶尔有过情境创设的教学行为。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在文学作品、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作文和口语教学中都得到了一定运用,下面以文学作品的情境教学为例,试说明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在初中的运用情况。
(一)小说的情境教学
1.通过想象
学生阅读文章之后,根据已有的表象进行重新组合,用想象的手段进入某种特定情境来拓展文本。
2.通过画面
找出与文章有相似情境的画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通过故事
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具有趣味性的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诱发好奇心,自然导入到人为优化的情境中。
4.通过生活
把学生已具备的生活经验带入对文本的理解中来。学生生活的生动具体和教学内容的抽象概括之间有矛盾,可以通过学生既有经验来达到统一,获得独特体验。
5.通过问题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置有新意、有趣味、有矛盾冲突的问题,造成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的“不协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二)散文的情境教学
1.反复阅读
读书时,不能只是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还要感情充沛,注意抑扬顿挫,善于传达作者细微的感情变化,学生才会真正有所体验。
2.带入情境
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语言非常美,教师需要借用中介,如生动形象的语言、委婉动人的音乐、浓淡适中的画面等来表现。[2]
3.启发想象
散文唯美的语言容易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教师可以把书本的静止无声的文字符号转换为有声有色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进而使散文教学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
4.比较出新
散文的共同点是语言精练。在散文教学中多作比较,领悟作品与众不同的美,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三)诗歌的情境教学
1.音乐濡染
诗歌有独特的韵律,能产生音乐节奏,诗歌教学用音乐贯穿始终,能达到耳濡目染的渗透效果。用音乐导入课题,带入情境;用配乐诗朗诵的形式,引导朗读;学唱诗词歌曲,巩固默写背诵效果;反复诵读诗歌,把文字变为乐曲。
2.画面呈现
一首首诗就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在诗歌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诗词中的语言创作一幅画,那么诗歌中蕴含的情感无需语言赘述就显而易见了。
3.语言回味
诗歌最显著的特点是用生动凝练的语言,营造出悠远的意境,抒发作者炽烈的情感。教师根据诗歌的语言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回味揣摩诗歌的意境。 4.情感渗透
新课程特别关注学生情感体验,诗歌凝聚着人类美好情感和灿烂智慧。诗歌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陶冶学生思想情操,使他们在情感体验中得到美的享受。
(四)戏剧的情境教学
1.语言情境
戏剧是叙事性较强的文学形式,教师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来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尽快了解戏剧故事梗概,整体把握情节进展,为学生下一步活动作好铺垫。
2.展示情境
把与课文相对应的影视剧引入课堂,激起学生浓厚兴趣,激发学生想象力。
3.比赛情境
初中生正处于好奇竞争冲动的年龄,有着争强好胜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比赛的形式可以活跃气氛、增加兴趣、培养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通过比赛,学生对戏剧的掌握会更加全面准确。
4.表演情境
戏剧表演符合初中生急于表现的心理,是学生感兴趣的事情,教学中引导学生表演故事性较强的戏剧,可以激起学生对教学内容、所演人物、舞台布置兴趣。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已经开始重视情境创设,并尝试运用多种手段来调动课堂气氛。但应用不广泛,缺乏持续性,且每个语文教师是自己独自实验,并没有形成一套现成的行之有效的适合语文课堂的情境教育的方法。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运用需要改进,具体方法如下:
一、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
(一)借用“对话式教学理论”
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提出:教师为学生创设特定情境,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触动学生、带动学生。课堂上的对话教学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主要是“悟”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是提问启发和思考回答的过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可以是辩论、表演、朗诵等形式。这种更高层次的交流。能开拓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热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二)借用“抛锚式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是指在多样化的现实生活背景中(或在利用技术虚拟的情境中)运用情境化教学技术以促进学生反思,提高迁移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组成环节中的“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与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相一致。
借用“抛锚式教学模式”特别强调两条重要的设计原则:一是教学中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二是教学的无序性。“教学的无序性”具有吸引力,由于教学活动是按照某一“锚”来设计,课程的设计可以允许教学者学习者共同参与,对教学内容进行全新的规划,这在无形中提高了教师学生共同探索的欲望,初中语文课堂会因学习内容等诸多因素的不确定而呈现出“热闹非凡”的景象。这可以弥补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中的“特定情境中教学”固定性。
(三)借用“木筏理论”
“木筏理论”与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理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相对应的,李老师重在创设特定的情境氛围让学生悟,牵着学生进入预定环境。而“木筏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固然是教学追求的目标。如何恰当合理地使用“绳索与圆木”就是更为重要的问题。
借用“木筏理论”,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等。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变“教师创设情境”的形式为“学生自主创设情境”。教师可以精讲一个单元中的一篇,其余由学生自主设计,构造出贴近学生、学生最喜欢的、与文本相对应的情境,学生会以更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借用“自我教育理论”
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中的“自我教育理论”注重以教师的“教”引导学生主动投入、主动参与。
借用“自我教育理论”,就是“给学生一些权利,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帮助,困难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机会,能力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时间,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些空间,自己去创造。把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3]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侧重的是教师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为学生安排好活动方式;规划好活动进程,让学生向既定的目标既定的结果发展。“自我教育理论”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学生可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形式,前提是寻求老师的支持。这样的课堂会让学生充满激情,信息的获取量也会更大。
二、尝试多样教学形式
(一)借助多媒体再现情境
李吉林情境教育中的教学途径多媒体信息量大,它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地向学生传递信息。可以利用场景表演、配乐朗读、视频播放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耳口鼻,让学生时刻处于激动中;可以安排联机教学,网上互评。多媒体想象丰富、色彩鲜明、画面生动,深深吸引着广大的中学生,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活力,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情景交融,令学生耳目一新。
(二)结合各学科知识丰富情境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尝试引入多门学科知识,与语文课本知识相结合,由纯语文知识到多门科目知识的综合使用,综合运用数理化史地生等学科知识。根据不同文体特点,交替使用读、看、说、悟的方式来充实课堂,使课堂教学情境因不同学科知识的引入而丰富多彩。从而让学生充满新鲜感、充满探知欲,使整个课堂充满生机,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学习、增强体验,进而获取更丰富的知识。
(三)凭借语言描绘情境
初中语文课堂中的“语言描绘情境”,是教师语言与学生语言的融合,学生可以和教师一样,用语言描绘出特定的感人情境。
教师可以用整整一堂课来朗读一篇美文,也可以用整整一堂课来就书中的一个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语言的描绘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初中学生在表达方面不会像小学生那样“畅所欲言”,他们会加入理性的思考,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在写作文时、看画面表述时,先让学生思考,然后写下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学生就能尽情表现风采,大声有感情地说出来。课堂会因为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显得热闹非凡,学生自然会对知识掌握得更牢些,更全面些。 (四)通过表演体会情境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表演体会情境”,可以让日渐成熟的中学生自己设计故事,设计情节,不是“进入情境、扮演情境”,是编排情境。“表演会使学生‘稚化’,仿佛回到小时候,这种外界特定环境引起的心理‘稚化’,使学习者忘我,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4]编写剧本、讨论情节、分配角色等工作,让初中生体验到成长的理性思考;表演的“稚化”又让他们感受到孩童无拘无束的乐趣,这非常符合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三、提供合适问题情境
(一)怀疑促进思考
李老师营造的特定情境中,学生也会有疑问,但比起初中生的疑问,还不够有思考性。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常常存疑呢?除了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以外,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课前精心备课,在课堂上加大知识容量,促使学生主动思维,独立探求,进而具备创新能力;还可以创设具有争议性、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就是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根据需要设计出有梯度有难度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勾起学生强烈的征服欲,产生质疑心理,尝试独立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二)探索启发思考
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是学生真正有疑之处,在提问过程中可以带有一定的导向性,使学生产生不同类型的情感,促使学生主动探索新知。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摆在面前,学生自然会思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文本中情境再现,学生能理解包含在其中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喜恶等。
(三)问题带入思考
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有情感、有思想、有需求的个体,所以在设置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到提问的对象,并且要问得巧妙、问得委婉、问得浅入深出,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问题的设计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难度适中:学生需要努力才能解决,但又不是遥不可及的;2.对未知的探索:师生双方对所提的问题都感兴趣,学生不一定知道答案,教师对问题的答案也有些犹豫,师生在探索过程中充满激情;3.问题形式多样:只要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什么方式均可尝试。可以是设问反问;可以是有疑而问;可以是无疑而问;也可以采用连环问。只要能增加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即可。
四、注重随机反馈教学
(一)课堂随机反馈教学
初中生随着心智的发展,他们会出现新问题、新观点、新思想,教学程序不一定按照老师的思路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能正确处理教学中的“意外”。
课堂随机反馈教学,可以实现教学最优化,教师学生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教学中的“知己知彼”成为可能。课堂随机反馈教学,可以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活跃课堂气氛,建立一个由教师到学生、学生到教师的网络式结构。
(二)课间随机反馈教学
课间随机反馈可以从考试试卷、作业练习、师生对课堂所学的交流等方面来获取反馈信息,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尽力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主动学习。
(三)野外随机反馈教学
初中野外随机反馈教学不是李老师所讲的“需要选择场景”,而是随机的和平时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初中野外教学的“境”带有随机性,关注课本内容的反馈。如我们带学生到野外,看到优美的景物固然愉悦;看到被污染的环境,也要抓住时机向学生宣传破坏环境的危害、适时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欲望,教育教学在不经意之间完成。
五、结语
作为初中语文一线教师,我一直在寻找一条适合初中语文教学的最便捷的路。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非常适合中学语文教学,于是我通过一系列研究、调查,发现其中有一些地方需要调整的地方,大胆对之改进,以更好地适应初中学生理性的需求。
当然,我的探索还很不成熟,研究还不够深入,但我相信只要沿着情境教育之路持之以恒地走下去,就一定会找到适合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最佳方式和理论。
参考文献:
[1]李吉林,田本娜,张定璋.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与情境教育[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13-14.
[2]丁敏.浅谈散文教学中的情境教学[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10,VOL10(5):75.
[3]王红.自我教育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绥化学院学报,2005(5):171-172.
[4]李吉林.李吉林文集(卷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