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新的课程基本理念着重提到:“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等等,触动了我们对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方式的普遍关注。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主战场。我们要正确把握新的课程内容,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构建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自主性,合作性和多样性,还需探究如何有效的创设教学情境,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一、引入生活实际问题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让数学生活化。
以“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这节课的教学为例,为了引进“二分法”这一概念,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现有12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小球,已知其中有一个小球的质量比其它小球的质量大,现有一架天枰,问怎样利用天枰快速地找出这个小球,你能否考虑到这里是否蕴含着什么科学方法?这样引进使得“二分法”这一概念显得不再抽象,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有数学知识的存在.
在教学排列组合时,可结合学生最感兴趣的体育活动设置问题:我校高二要举行一次篮球赛,第一阶段,将8个班的代表队(每班一个代表队)分成2个小组,每组4队,分别进行单循环赛;第二阶段,将2个小组中产生的前2名共4队再进行单循环赛,请问整个赛程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巧妙地引出课题,让学生对“排列组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求知欲望强烈。
二、利用数学名题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倡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通过数学文化专题系列的教学,可以揭示数学科学中的人文精神,寻找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激发数学创新的原动力,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使学生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三、利用科学事件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所生活的环境与生活”,学会“数学地思考”。从我们身边的媒体中、新闻事件中创设情境,正是实施课程标准的有效策略之一。
如在执教“指数函数”时,可以从一则新闻报道引入:1994年8月,美国考古学家在阿拉斯加州一处地窖中发现一具女童尸体,在无史料记载可考证的情况下,考古学家却能测定出这名女童大约死于公元1200年,你知道考古学家是怎样测量古尸的年代的吗?
其实这是根据人体中含有的一种放射性元素“碳-14”衰变速度(每年人体内有0.012的“碳-14”衰变为“氮-14”)与尸体内的“碳-14”的含量进行推算的。
又如在学习“统计”内容时,可结合2012年奥运会上中国获得的奖牌数、射击运动员的射击环数创设情境;在讲平面向量加法运算时可这样引入:2004年时大陆和台湾还没有直航,因此春节探亲,要先从台北到香港,再从香港到上海,这两次位移之和是多少?怎样列出数学式子?由此导入新课,都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数学故事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在执教“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可先讲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呢。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从而引出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
在学习“杨辉三角”内容时,我们可以以网页的形式,制作与杨辉三角有关的学习情境,这里主要介绍杨辉三角的相关历史,如贾宪三角图、朱世杰的古法七乘方图、帕斯卡三角图、杨辉三角与二项式定理展开式正的二项式系数的关系。同时使用古代民族乐器演奏的音乐为背景音乐创设情境。
在执教“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时可以创设情境:三个臭皮匠挑战诸葛亮,看到底谁是英雄。已知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是0.8,臭皮匠甲解出问题的概率是0.5,乙解出问题的概率是0.45,丙解出的概率是0.4,且每个人必须独立解题,那么三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的概率与诸葛亮解出的概率比较哪个大?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五、通过动手实践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把高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定位于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借助于一定的手段,运用多种感官,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使教学做融为一体,实践活动贯穿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始终。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法是做,教师要创设让学生动手实验、制作的机会。如:在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正方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5×5的大方格纸,让学生动手剪出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来做正方体,并由学生总结出展开图的各种类型。做好的同一尺寸的立体方块,还可以设计小组合作搭摆立体的活动,给出侧视图平面形状,由学生搭建其可能对应的立体。
又如学习统计知识时,可提前一周让学生统计自己家庭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个数,来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来理解不同统计量的意义。在学习立体几何之前,安排学生观察生活中各种物体的形状,指出他们的结构特征,让学生设计并剪制匀称美观的轴对称及中心对称图案,适当地用在黑板报、宣传栏上,用在主题班会的布景上,或运用轴对称及中心对称知识设计建筑物造型、家居饰物,改变自己房间的局部布局等。把数学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提升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抓住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因素,贴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奋区域,以游戏或者是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作为切入点,将枯燥无味的数学语言变得生动形象,加强其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在这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与提升。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主战场。我们要正确把握新的课程内容,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构建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自主性,合作性和多样性,还需探究如何有效的创设教学情境,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一、引入生活实际问题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让数学生活化。
以“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这节课的教学为例,为了引进“二分法”这一概念,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现有12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小球,已知其中有一个小球的质量比其它小球的质量大,现有一架天枰,问怎样利用天枰快速地找出这个小球,你能否考虑到这里是否蕴含着什么科学方法?这样引进使得“二分法”这一概念显得不再抽象,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有数学知识的存在.
在教学排列组合时,可结合学生最感兴趣的体育活动设置问题:我校高二要举行一次篮球赛,第一阶段,将8个班的代表队(每班一个代表队)分成2个小组,每组4队,分别进行单循环赛;第二阶段,将2个小组中产生的前2名共4队再进行单循环赛,请问整个赛程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巧妙地引出课题,让学生对“排列组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求知欲望强烈。
二、利用数学名题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倡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通过数学文化专题系列的教学,可以揭示数学科学中的人文精神,寻找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激发数学创新的原动力,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使学生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三、利用科学事件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所生活的环境与生活”,学会“数学地思考”。从我们身边的媒体中、新闻事件中创设情境,正是实施课程标准的有效策略之一。
如在执教“指数函数”时,可以从一则新闻报道引入:1994年8月,美国考古学家在阿拉斯加州一处地窖中发现一具女童尸体,在无史料记载可考证的情况下,考古学家却能测定出这名女童大约死于公元1200年,你知道考古学家是怎样测量古尸的年代的吗?
其实这是根据人体中含有的一种放射性元素“碳-14”衰变速度(每年人体内有0.012的“碳-14”衰变为“氮-14”)与尸体内的“碳-14”的含量进行推算的。
又如在学习“统计”内容时,可结合2012年奥运会上中国获得的奖牌数、射击运动员的射击环数创设情境;在讲平面向量加法运算时可这样引入:2004年时大陆和台湾还没有直航,因此春节探亲,要先从台北到香港,再从香港到上海,这两次位移之和是多少?怎样列出数学式子?由此导入新课,都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数学故事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在执教“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可先讲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呢。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从而引出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
在学习“杨辉三角”内容时,我们可以以网页的形式,制作与杨辉三角有关的学习情境,这里主要介绍杨辉三角的相关历史,如贾宪三角图、朱世杰的古法七乘方图、帕斯卡三角图、杨辉三角与二项式定理展开式正的二项式系数的关系。同时使用古代民族乐器演奏的音乐为背景音乐创设情境。
在执教“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时可以创设情境:三个臭皮匠挑战诸葛亮,看到底谁是英雄。已知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是0.8,臭皮匠甲解出问题的概率是0.5,乙解出问题的概率是0.45,丙解出的概率是0.4,且每个人必须独立解题,那么三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的概率与诸葛亮解出的概率比较哪个大?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五、通过动手实践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把高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定位于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借助于一定的手段,运用多种感官,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使教学做融为一体,实践活动贯穿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始终。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法是做,教师要创设让学生动手实验、制作的机会。如:在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正方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5×5的大方格纸,让学生动手剪出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来做正方体,并由学生总结出展开图的各种类型。做好的同一尺寸的立体方块,还可以设计小组合作搭摆立体的活动,给出侧视图平面形状,由学生搭建其可能对应的立体。
又如学习统计知识时,可提前一周让学生统计自己家庭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个数,来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来理解不同统计量的意义。在学习立体几何之前,安排学生观察生活中各种物体的形状,指出他们的结构特征,让学生设计并剪制匀称美观的轴对称及中心对称图案,适当地用在黑板报、宣传栏上,用在主题班会的布景上,或运用轴对称及中心对称知识设计建筑物造型、家居饰物,改变自己房间的局部布局等。把数学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提升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抓住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因素,贴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奋区域,以游戏或者是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作为切入点,将枯燥无味的数学语言变得生动形象,加强其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在这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