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能够提高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进而保障其更好地履行职责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就目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随后就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促进单位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可持续发展
近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发布关于地方财政经济运行情况的调研成果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各地经济发展促进效果显著,同时应重视公共风险和财政风险双重叠加的问题。鉴于此,为了防范和管控事业单位经济活动风险就要建立内控制度体系。这种内控体系不但能够从预防为主的角度来加强事业单位的管理,而且在供给侧改革过程中能够保证单位履行职能、应对风险、提高单位的工作效率。下面笔者就事业单位内控体系促进单位可持续发展谈以下观点。供参考。
一、目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及成因
(一)内控体系不健全。一是由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导致资产安全保障无法予以保障,并且不能随着环境的改变而调整和完善。二是某些单位看似有内控制度,但不切实际形同虚设,在实际内控过程中无法执行;三是时至今日有些事业单位没有制定内控制度。四是更有甚者是有些单位的制度属于照抄照搬,没有一点的使用价值。五是部分单位的领导缺乏内部控制理念,简单认为财务人员才与内部控制有关,自己是大领导,不用去管那些内部控制鸡毛蒜皮的事情。六是个别“有想法”的领导更是认为内部控制是对自己的约束和限制,是绊脚石,不支持这方面的工作,致使这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形同虚设,无法执行。
(二)内控体系不完善。一是业务费用支出上。就当前来说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实行“一把手”一支笔审批,虽然在内控体系中规定对于大额资金支付业务要实行集体决策或联签,但是否会签还是按照“一把手”的意愿进行;有的事业单位费用支出的报销流程撇开财务把关,实施先审批后审核,忽视财会人员的存在。更有甚者有些事业单位经营业务的申请、执行、审批都是同一个人,不符合内部控制制衡性原则,根本践踏了内控体系的存在。二是在资产管理上。就当前来说有一部分单位资产管理缺乏绩效意识和应用意识,不能够很好地利用财政资金来实施相关项目,造成了资产的重复购置和肆意的添加,再加上虽已报废资产、调剂转移资产现象的存在,完全不受内控体系的制约。三是事业单位内部监督制度不完善。就当前来说,设立內审机构和没有设立内审机构的单位都存在,但就设置的来说也不太合理,因为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在单位都是平级管理,即使内审计人员发现问题往往也无权处理,这就使得单位内部监督不力,流于形式。
(三)内控体系工作薄弱。一是部分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还是沿用传统的财务功能:收付款项、登记账簿、财务报表,不参与单位重要事项的研究决策,更没有实施对业务部门的内部监督。二是一些事业单位的岗位安排没有按照《会计法》的要求配置人员,很多时候出现业务同一个人经办人和审批的现象。三是许多单位的内控信息沟通不畅,不能将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很好的融入到单位所有的业务系统之中,致使出现单位信息无法传达到位的问题。
二、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的策略
(一)建立健全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控体系并组织实施。一是各事业单位要结合实际情况设置内控职能部门,并制定内控制度组织实施,确保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和自控重点。对一时没有条件的单位可以确定内部控制牵头部门或人员组织制定实施内控制度。二是事业单位负责人在单位内部控制体系要以身作则,支持并服从内控体系的管理;并随时要求负责人参加由财政部门举办事业单位负责人财政法规及内控制度建设培训,强化其内控制度建设“第一责任人”意识,进而取得负责人的肯定和支持。三是事业单位要在内控原则指导下,结合单位经济业务决策、业务执行和监督等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本单位的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或经济活动的调整,与时俱进的进行修订和完善,便于事业单位全体员工之间形成一种即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又相辅相成的内部控制系统。
(二)建立健全内控管理制度。一是进一步加强会计机构建设,并在会计账务的处理和会计档案管理等实际工作中规范完善会计基础工作,强化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意识。事业单位要明确各岗位办理经济业务事项的审批权限和相关责任。这就说明审批人应当在其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不得越权行事;经办人应当按照审批人的批准意见在其职责范围内办理具体业务;二是遇有大额现金支出或者重大业务事项时当实行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并做好决策纪要记录,然后班子成员对事项进行会签。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下的追踪问效机制,进而加强决策执行的责任追究。三是单位应当实行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明确划分各关键岗位的职责权限和人员条件。特别是财务人员更要实行定期轮岗且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制度,以此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管理制度,对不具备轮岗条件的应当采取专项审计等控制措施。四是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由于内控制度的顺利运行离不开完善的内审制度做保障,所以事业单位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对外可持续发展的内部审计监督制度,为加强内部控制奠定基础。
(三)加强内控体系资源管理。一是员工素质是内部控制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特别是会计人员的素质更是直接影响着内部控制的实效性。在这里会计人员素质包括与《会计法》等法律法规的熟知程度,会计制度的掌握应用程度,是否恪守职业道德等问题。二是单位现有信息平台的整合优化。将人力资源版块、内部控制板块以及单位的业务系统板块从技术上进行优化整合,实现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的完美结合,让事业单位对所有人员和业务都能够进行共享共用,进而实现单位信息系统建设的一体化。三是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加强内部相关单位的审计监督对于促进单位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要在事业单位内部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并且要求体现其内审的独立性,不得和财务部门混为一谈,且从事内审人员要有资格证书。同时内审人员要接受府机构的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的指导监督。
(四)加强内控体系工作,完善政府采购和资产的管理。一是事业单位在实施政府采购时要遵循信息系统管理要求,对单位不相容岗位要分离采购,不得出现单位业务由单位同一部门(个人)办理采购与付款业务的全过程,做到业务和付款的分离,并且政府采购要按照政府集中采购目录、政府采购限额标准、公开招投标数额标准执行进行招标;对所购物品进行验收时要由指定部门或专人,并出具验收证明;然后由财政部门和相关单位在严格审核采购预算和合同进行审核,审批无误后按合同条款约定由财政集中支付货款。二是事业单位应根据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要求,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资产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将明确成立资产管理部门或资产管理小组以及相关部门和资产使用人、保管责任人的管理责任,然后由事业单位进行编号后对单位资产进行统一管理。三是事业单位领导班子集体讨论通过报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批准后可对固定资产进行购入、调出、转让、报废处置等。
总之,中国的大量社会公共资源掌握在行政事业单位,并且随着事业单位改革改制的逐步进行,事业单位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职能越来越多,只有遵循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则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大潮,才能够建立和实施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才能切实改善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保障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财政部.2012,(11):29.
[2]张庆龙.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研究述评与改革建议[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
作者简介:
蔡蔚松,山东省临沂市公路局平邑县公路管理局。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可持续发展
近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发布关于地方财政经济运行情况的调研成果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各地经济发展促进效果显著,同时应重视公共风险和财政风险双重叠加的问题。鉴于此,为了防范和管控事业单位经济活动风险就要建立内控制度体系。这种内控体系不但能够从预防为主的角度来加强事业单位的管理,而且在供给侧改革过程中能够保证单位履行职能、应对风险、提高单位的工作效率。下面笔者就事业单位内控体系促进单位可持续发展谈以下观点。供参考。
一、目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及成因
(一)内控体系不健全。一是由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导致资产安全保障无法予以保障,并且不能随着环境的改变而调整和完善。二是某些单位看似有内控制度,但不切实际形同虚设,在实际内控过程中无法执行;三是时至今日有些事业单位没有制定内控制度。四是更有甚者是有些单位的制度属于照抄照搬,没有一点的使用价值。五是部分单位的领导缺乏内部控制理念,简单认为财务人员才与内部控制有关,自己是大领导,不用去管那些内部控制鸡毛蒜皮的事情。六是个别“有想法”的领导更是认为内部控制是对自己的约束和限制,是绊脚石,不支持这方面的工作,致使这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形同虚设,无法执行。
(二)内控体系不完善。一是业务费用支出上。就当前来说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实行“一把手”一支笔审批,虽然在内控体系中规定对于大额资金支付业务要实行集体决策或联签,但是否会签还是按照“一把手”的意愿进行;有的事业单位费用支出的报销流程撇开财务把关,实施先审批后审核,忽视财会人员的存在。更有甚者有些事业单位经营业务的申请、执行、审批都是同一个人,不符合内部控制制衡性原则,根本践踏了内控体系的存在。二是在资产管理上。就当前来说有一部分单位资产管理缺乏绩效意识和应用意识,不能够很好地利用财政资金来实施相关项目,造成了资产的重复购置和肆意的添加,再加上虽已报废资产、调剂转移资产现象的存在,完全不受内控体系的制约。三是事业单位内部监督制度不完善。就当前来说,设立內审机构和没有设立内审机构的单位都存在,但就设置的来说也不太合理,因为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在单位都是平级管理,即使内审计人员发现问题往往也无权处理,这就使得单位内部监督不力,流于形式。
(三)内控体系工作薄弱。一是部分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还是沿用传统的财务功能:收付款项、登记账簿、财务报表,不参与单位重要事项的研究决策,更没有实施对业务部门的内部监督。二是一些事业单位的岗位安排没有按照《会计法》的要求配置人员,很多时候出现业务同一个人经办人和审批的现象。三是许多单位的内控信息沟通不畅,不能将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很好的融入到单位所有的业务系统之中,致使出现单位信息无法传达到位的问题。
二、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的策略
(一)建立健全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控体系并组织实施。一是各事业单位要结合实际情况设置内控职能部门,并制定内控制度组织实施,确保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和自控重点。对一时没有条件的单位可以确定内部控制牵头部门或人员组织制定实施内控制度。二是事业单位负责人在单位内部控制体系要以身作则,支持并服从内控体系的管理;并随时要求负责人参加由财政部门举办事业单位负责人财政法规及内控制度建设培训,强化其内控制度建设“第一责任人”意识,进而取得负责人的肯定和支持。三是事业单位要在内控原则指导下,结合单位经济业务决策、业务执行和监督等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本单位的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或经济活动的调整,与时俱进的进行修订和完善,便于事业单位全体员工之间形成一种即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又相辅相成的内部控制系统。
(二)建立健全内控管理制度。一是进一步加强会计机构建设,并在会计账务的处理和会计档案管理等实际工作中规范完善会计基础工作,强化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意识。事业单位要明确各岗位办理经济业务事项的审批权限和相关责任。这就说明审批人应当在其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不得越权行事;经办人应当按照审批人的批准意见在其职责范围内办理具体业务;二是遇有大额现金支出或者重大业务事项时当实行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并做好决策纪要记录,然后班子成员对事项进行会签。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下的追踪问效机制,进而加强决策执行的责任追究。三是单位应当实行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明确划分各关键岗位的职责权限和人员条件。特别是财务人员更要实行定期轮岗且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制度,以此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管理制度,对不具备轮岗条件的应当采取专项审计等控制措施。四是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由于内控制度的顺利运行离不开完善的内审制度做保障,所以事业单位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对外可持续发展的内部审计监督制度,为加强内部控制奠定基础。
(三)加强内控体系资源管理。一是员工素质是内部控制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特别是会计人员的素质更是直接影响着内部控制的实效性。在这里会计人员素质包括与《会计法》等法律法规的熟知程度,会计制度的掌握应用程度,是否恪守职业道德等问题。二是单位现有信息平台的整合优化。将人力资源版块、内部控制板块以及单位的业务系统板块从技术上进行优化整合,实现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的完美结合,让事业单位对所有人员和业务都能够进行共享共用,进而实现单位信息系统建设的一体化。三是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加强内部相关单位的审计监督对于促进单位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要在事业单位内部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并且要求体现其内审的独立性,不得和财务部门混为一谈,且从事内审人员要有资格证书。同时内审人员要接受府机构的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的指导监督。
(四)加强内控体系工作,完善政府采购和资产的管理。一是事业单位在实施政府采购时要遵循信息系统管理要求,对单位不相容岗位要分离采购,不得出现单位业务由单位同一部门(个人)办理采购与付款业务的全过程,做到业务和付款的分离,并且政府采购要按照政府集中采购目录、政府采购限额标准、公开招投标数额标准执行进行招标;对所购物品进行验收时要由指定部门或专人,并出具验收证明;然后由财政部门和相关单位在严格审核采购预算和合同进行审核,审批无误后按合同条款约定由财政集中支付货款。二是事业单位应根据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要求,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资产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将明确成立资产管理部门或资产管理小组以及相关部门和资产使用人、保管责任人的管理责任,然后由事业单位进行编号后对单位资产进行统一管理。三是事业单位领导班子集体讨论通过报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批准后可对固定资产进行购入、调出、转让、报废处置等。
总之,中国的大量社会公共资源掌握在行政事业单位,并且随着事业单位改革改制的逐步进行,事业单位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职能越来越多,只有遵循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则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大潮,才能够建立和实施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才能切实改善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保障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财政部.2012,(11):29.
[2]张庆龙.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研究述评与改革建议[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
作者简介:
蔡蔚松,山东省临沂市公路局平邑县公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