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辅修专业/双学位制度的思考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anghu1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实行辅修专业/双学位制度是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就目前此制度在高校实行中存在的问题作一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辅修专业/双学位 问题 对策
  
  自改革开放尤其是经济全球化以来,飞速发展的经济形势对高等教育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趋势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并且随着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入学时就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希望在本专业之外掌握更多的技能和知识,以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因此,辅修第二专业或者修得第二学位受到了很多大学生的青睐。我国高等院校在适应新的情况、顺应时代发展中,也逐步向灵活多样的现代教学运行机制过渡。而辅修与双学位制度的具体实施,使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向灵活而富有弹性的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
  一、高校辅修专业/双学位现状
  高等学校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课程、取得该专业所属学科学位的同时,跨学科门类攻读另外一个专业的课程而取得的学位称为双学位(Double Major)。主辅修一般是指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在完成主修专业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能力,附加修读另一个专业部分或全部课程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两者的差别主要在于前者必须跨越专业门类修读专业,修读两个授予相同学位的专业不能获得双学位而只能获得辅修专业证书,后者是一种学习能力的证明而不授予学位。但二者同以为扩大人才培养口径、为社会培养跨学科、跨专业、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
  武汉大学于1983年率先在全国实行辅修专业/双学位制度的改革,1985年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随后,这一制度在全国重点高校得到广泛地实行。1993年11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与南京部分高校领导座谈,提出了要逐步探索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的意见,坚定了高校推进辅修与双学位制改革的信心。这一制度也逐渐呈现出了由重点院校向普通院校扩展,从综合院校向单科院校延伸,加强校际合作、多样管理,在尊重学生需求基础上,更加注重高校教育的人性化管理特点,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至今,我国高校围绕“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辅修与双学位制方面出台了更为科学、细致和可操作的办法,并且不同类型的高校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二、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国家对双学位教育缺乏政策上的引导。国家对高校开展双学位本科教育工作没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和具体的制度规范。无论是在1985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还是1998年颁发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乃至稍后颁发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1年4号文件、2005年1号文件,都看不出国家对开展“双学位”本科教育所持的态度,是支持还是不支持,是大力支持还是支持不够,很难推断。
  2.双学位教育尤其是本科双学位教育缺乏有效的质量监控机制。目前,不少高校的双学位班管理主要由双学位专业开设院系负责,学校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教学管理与监控体系。从学生的录取、课程的组织,乃至学生平时的管理与考核,不同的学校、不同的院系在具体操作上都不尽相同。有的教师对双学位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授课时体现不出与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别,教学缺乏针对性;有的教师认为给双学位班授课是自己额外的教学任务,对学生不必太认真,应付应付就行;还有些老师干脆派自己的研究生代上双学位课程,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引起了学生的不满。
  3.教学管理制度的制约。辅修/双学位教育模式的真正有效实施和积极推进,还必须有灵活的、富于选择性的教学管理制度相配套,比如构建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因为只有学分制才能打破学科专业界限,学生才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自选专业、课程、教师和上课时间,自由确定毕业年限,才能便于因材施教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广泛推进。全国大多数高校实行的仍然是学年学分制,这种教学管理制度,或多或少对实行辅修/双学位制度有一定的制约性。
  4.学生对辅修专业存在盲目性。不少学生报名后半途而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比如少数家庭贫困的学生对辅修费用感到有压力;一些同学本专业学习任务较重,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再修读辅修专业;有些同学在报名时对所选专业并不了解或了解不足,学了一段时间后觉得与自己原来想象的不一样。
  三、完善辅修专业/双学位的对策
  1.政府主要部门应该对辅修专业/双学位教育模式提出明确的规范性的指导政策,使高校在具体的操作中有章可循。如在人事政策上,辅修专业/双学位的学生应在起点工资、级别定位等方面区别于高校普通毕业生;在同等条件下,在职务晋升、发展机会等方面给应予优先考虑,以充分显示出社会对接受双学位本科教育的学生的基本认可,从而鼓励更多的学生主动地进行跨學科的学习和研究活动。
  2.高校是推行此项改革的主体,要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规范开设辅修专业/双学位课程之学院的管理,加强各学院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为学生提供选课指导教师,帮助学生从自身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课程。为保障双学位本科教育的顺利实施,保证双学位本科教育的教学质量,各高校应充分认识开展双学位本科教育的意义,建立严格的双学位达标标准和相关制度,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强化质量意识。
  3.在尊重学生需求基础上,更加注重操作的人性化。借鉴一些富有成效的教学模式。一是自由模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个性、喜好和兴趣,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自由选取第二专业攻读,完成主辅修或双学位课程教学计划。二是双休日模式。将热门的学科专业分学期在双休日开出,学生自行听课,避免因教室、人数等原因影响学生第一专业的学习,让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提高获得主辅修证书或双学位的成功率。三是试验班模式。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从学科交叉的角度,创办双学位试验班,进行正规的全日制教学和班级化管理。对那些成绩优异但家庭困难的学生可酌情提供一些奖学金和助学金,帮助他们早日完成学业。
  4.学分制改革和各高校的校际合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构建以灵活的、富于选择性的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管理制度,发挥各高校的办学传统、特色和学科优势,拓宽专业口径,打破各高校的封闭式办学模式,实现高校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是今后辅修专业/双学位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是人才培养适应社会进步的过程,因此,高校教育教学的探索、改革之路必须坚定地走下去。“主辅修、双学位”模式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调整专业结构,优化培养计划而取得的一项重要的成果,是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积极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举措。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学校要积极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选修、主辅修、双学位等多种教育形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学敏.双学位本科教育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02).
  [2]李文鑫等.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4,(03/04).
  [3]陈学敏,漆玲玲,刘焰.双学位本科教育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02).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是一个广阔的美育天地。语文教师要有自觉的审美教育意识,谙熟语言文学专业理论,懂得美育心理学知识,才能有效地完成语文教学的美育任务。
目的:检测贫铀长期接触后在大鼠体内各重要脏器的吸收分布特点。方法:通过手术在大鼠体内植入贫铀片或给予含贫铀50μg/L和70μg/kg饮水及饲料,建立植入/摄入贫铀动物模型。采用铀
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中采用科研模式进行实验教学,经2年多实践,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科研论文的写作能力得到良好的训练。
摘 要:在过去,可穿戴电子信息设备只出现在想象力丰富的科幻电影中。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终于迎来了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时代。谷歌眼镜、小米手环等设备层出不穷,改变了人们使用电子设备的方式。本文就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概念与现状,分析其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可穿戴电子设备;现状;前景  可穿戴电子信息设备的兴起,主要原因在于人类对于电子设备的需求有所改变。在电子信息设备快速发展的今天,功能多样性和外观的
摘 要:电子系统系列课程在信息类专业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通过相关课程教学综合改革与实践的开展,将全面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各高校信息类专业电子系统系列课程教学的现状,探讨了进一步推动电子系统系列课程教学综合改革与实践具体可行的策略。  关键词:信息类专业;电子系统系列课程;教学综合改革  一、绪论  信息类专业电子系统系列课程主要包括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
我们遇到6例乙状结肠冗长的患者,现就其引起的临床症状及其特点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2例,年龄61~65岁,平均(63±1)岁,女性4例,年龄27~43岁,平均(38±3)岁,2例男性以急性肠
营养不足一直是影响外科手术患者结局的重要因素。腹部手术患者由于进食不足且能量消耗增加,加之手术对机体的刨伤应激,导致机体蛋白质、脂肪分解明显增加,糖的利用下降,从而引起
通信软件测试课程具有概念繁多,理论抽象和实践性要求较高的特点。本着通信协议测试理论研究和实践能力并举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一个基于具体协议测试案例驱动的课程教
患者,男,35岁。右乳腺肿胀疼痛2月余,近日症状明显加重。查体,右乳腺肿大明显,约10cm×8cm×3cm大小,外观似青春期女性乳腺,触之囊性感,疼痛明显,内下象限皮肤稍红。B超提示右
前牙位于面部突出部位,在颌面外伤中较易折断,尤其在青少年中常见。前牙外伤性折断,由于外力的方向,受力的部位和力量的大小不同,牙折断的部位、形式也不同,临床上可分为五种类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