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转业官兵和知识青年为主体的几十万拓荒者响应国家号召来到黑龙江三江平原,向这片未被开垦的土地发起了挑战。北大荒开发建设的70多年,是饱含血与火、诗与歌的宏伟篇章。从1947年第一批农场的创建到现在,北大荒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大变化,昔日的亘古荒原之所以能变成今日共和国的重要粮仓,支撑三代北大荒人完成宏伟大业的精神支柱是与北大荒同生、同育、同发展的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内涵的北大荒精神。
艰苦奋斗是北大荒开发建设和不断发展壮大的立足之本。在北大荒开发初期,从祖国四面八方奔赴而来的广大官兵和知识青年初来北大荒,所到之处,都是蒿草遍布,沼泽连片,蚊虫飞舞,风雪肆虐,野兽经常出没的地方。他们来到这人迹罕至的荒野里,没有房屋,没有道路,没有必需的生产工具,甚至没有工资和福利待遇。在物质条件极端恶劣的情况下,他们以满怀的激情投入到开垦荒原的伟大事业中,用艰苦的精神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战胜种种险阻,创建了一个又一个国营农场,让荆棘丛生、沼泽遍地的北大荒飘起了五谷丰收的芳香。
勇于开拓是北大荒不断发展和壮大的动力源泉。从创办各类小型农场开始,一批又一批以复转军人为主体的垦荒大军,高举“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的旗帜,以大规模开发建设为重点,以向国家提供商品粮为目的,从战场走向荒原,从城市走向农村,开始了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业实践。70多年来,从祖国各地奔赴北大荒开发建设的有5万大中专毕业生、10万科技人员。他们中有北大荒的奶牛之父张源培、机械专家桂体仁、大豆育种专家梁甲农、冯紫琅夫妇、小麦专家刘惕若、气象专家蔡尔诚、北大荒水稻之父徐一戎……数不尽的科技精英,说不完的忠诚奉献,他们是英勇无畏的开拓者。
顾全大局是北大荒精神的风貌特色。党和国家开发建设北大荒的战略定位旨在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在垦区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北大荒人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宁肯牺牲自己的利益,也要全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局。当1998年百年未遇特大洪水袭来的时候,为了顾全大局,使国家财产免受更大的损失,垦区人民宁肯炸掉堤坝,让洪水淹没自己的家園,也要保卫邻近地区不受洪水的侵袭;2003年,正值“非典”肆虐,北大荒集团毅然启动全部48条生产线,支援北京市民抗击“非典”;汶川地震发生后,满载2460吨北大荒大米的专列从黑龙江垦区发往地震灾区……北大荒人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在国家需要的时刻,总是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
无私奉献是北大荒精神的闪光亮点。从1947年到1958年,在王震将军的率领下,先后有14万转业官兵来到北大荒。他们中间,有参加长征的老红军,有身经百战的师、团指挥员,有战斗英雄,有先进模范等。这些英雄们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投入北大荒开发建设,他们普遍都很年轻,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中出生入死,英勇杀敌,为建立新中国和保卫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今为了国家的开发建设事业,他们毅然决然地奔赴茫茫荒原,投入到开发北大荒的队伍当中。对党的无限忠诚和信任,使北大荒的创业者们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他们对祖国,对人民,对北大荒不求索取,只求最大限度的奉献,再奉献。
70年过去了,“北大荒”已经失去了原有的自然含义,成为黑龙江垦区的代名词。然而今天,人们依然深情地称呼这块土地为“北大荒”,依然亲切地称呼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为“北大荒人”。
艰苦奋斗是北大荒开发建设和不断发展壮大的立足之本。在北大荒开发初期,从祖国四面八方奔赴而来的广大官兵和知识青年初来北大荒,所到之处,都是蒿草遍布,沼泽连片,蚊虫飞舞,风雪肆虐,野兽经常出没的地方。他们来到这人迹罕至的荒野里,没有房屋,没有道路,没有必需的生产工具,甚至没有工资和福利待遇。在物质条件极端恶劣的情况下,他们以满怀的激情投入到开垦荒原的伟大事业中,用艰苦的精神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战胜种种险阻,创建了一个又一个国营农场,让荆棘丛生、沼泽遍地的北大荒飘起了五谷丰收的芳香。
勇于开拓是北大荒不断发展和壮大的动力源泉。从创办各类小型农场开始,一批又一批以复转军人为主体的垦荒大军,高举“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的旗帜,以大规模开发建设为重点,以向国家提供商品粮为目的,从战场走向荒原,从城市走向农村,开始了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业实践。70多年来,从祖国各地奔赴北大荒开发建设的有5万大中专毕业生、10万科技人员。他们中有北大荒的奶牛之父张源培、机械专家桂体仁、大豆育种专家梁甲农、冯紫琅夫妇、小麦专家刘惕若、气象专家蔡尔诚、北大荒水稻之父徐一戎……数不尽的科技精英,说不完的忠诚奉献,他们是英勇无畏的开拓者。
顾全大局是北大荒精神的风貌特色。党和国家开发建设北大荒的战略定位旨在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在垦区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北大荒人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宁肯牺牲自己的利益,也要全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局。当1998年百年未遇特大洪水袭来的时候,为了顾全大局,使国家财产免受更大的损失,垦区人民宁肯炸掉堤坝,让洪水淹没自己的家園,也要保卫邻近地区不受洪水的侵袭;2003年,正值“非典”肆虐,北大荒集团毅然启动全部48条生产线,支援北京市民抗击“非典”;汶川地震发生后,满载2460吨北大荒大米的专列从黑龙江垦区发往地震灾区……北大荒人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在国家需要的时刻,总是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
无私奉献是北大荒精神的闪光亮点。从1947年到1958年,在王震将军的率领下,先后有14万转业官兵来到北大荒。他们中间,有参加长征的老红军,有身经百战的师、团指挥员,有战斗英雄,有先进模范等。这些英雄们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投入北大荒开发建设,他们普遍都很年轻,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中出生入死,英勇杀敌,为建立新中国和保卫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今为了国家的开发建设事业,他们毅然决然地奔赴茫茫荒原,投入到开发北大荒的队伍当中。对党的无限忠诚和信任,使北大荒的创业者们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他们对祖国,对人民,对北大荒不求索取,只求最大限度的奉献,再奉献。
70年过去了,“北大荒”已经失去了原有的自然含义,成为黑龙江垦区的代名词。然而今天,人们依然深情地称呼这块土地为“北大荒”,依然亲切地称呼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为“北大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