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正遭遇的“四无”心理风暴值得警惕

来源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d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稳定、物质丰裕、父母关爱,心理问题发病率、自残与自杀比例却连年增长。这代孩子怎么了?
  记者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南方医科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在全国若干省份调研发现:学习无动力、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生命无价值感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出现,这场以“四无”为典型特征的心理危机如同风暴席卷而来。
  学习无动力,厌学情绪多
  数年前,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披露,北京大学一届新生中有超过30%学生存在厌学情绪,认为学习没有意义。
  过去,厌学情绪更多出现在成绩不好的学生身上,但近年来,越来越多成绩良好甚至优秀的学生也出现了类似问题。研究人员分析部分全国重点中小学的案例发现,这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孩子们不缺物质和眼界,但内心却认为考上名牌大学是为满足家人和社会的期待,找不到学习的意义,容易爆发心理问题。
  “很多家长会把厌学和青春期叛逆混淆,忽视了厌学背后隐藏着孩子对自我的厌弃,特别要警惕这种趋势向更低龄的孩子蔓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蔺秀云指出。成长过程是青少年形成自我意象的过程,如果过度依赖单方面的学习成绩因素,会导致学业遇挫时就主观认定自己是失败的;父母如果给予孩子的期望过于单一和过高,孩子会感觉“无论自己如何努力,也不能达到父母的期待”,加深对自己的悲观失望情绪。
  研究发现,疫后复学期间暴露出较为集中的心理危机事件,重要导火索是长期居家学习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父母的苛责加固了孩子糟糕的自我意象。例如,初二学生小张在线课程开始后三周,出现沉迷网络游戏、缺课、不完成作业等行为。返校复课后,小张在班级人际关系上出现问题,经常因身体不适而请假,上课睡觉,作业拖沓,与同学相处易激怒。南京市鼓楼区一位心理教研员说,学校家访发现该生家长对孩子学习要求严苛,教育方式比较简单粗暴,言语之间的贬损较多。
  真实世界无兴趣,断网就闹自残、自杀
  因为父母砸了自己的游戏机,一位网友自杀并在遗言中写道:“妈妈问我,你喜欢什么,喜欢打游戏?对啊,我就是喜欢打游戏啊。”“可惜,我赖以生存的动力,在我父母眼里什么都不是。”
  深圳初中学生小敏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大部分时间都对着电脑,父母一干预,她就以自残相威胁。为了逃避父母的监管,她申请了多个QQ号,用不同的身份在网络上社交。后来发现,她的网上社交群里有四五个年龄相仿的女孩子,她们互相传播消极厌世的情绪,并且相约自残。
  因手机、电脑引发的自残、自杀事件近几年并不鲜见。网络依赖加剧的背后,是青少年逃避繁重学业,逃避真实世界的心理需求。
  辽宁、陕西、四川、江苏、湖北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疫情期间有19.7%的青少年有手机依赖倾向,平均每天使用时间约5.8小时。研究表明,网络游戏、网络社交等刺激促使多巴胺分泌形成愉悦感,但这种愉悦感会使人丧失对其他活动的兴趣。在人生的成长阶段,如果秉持这样的心理和习惯,将减少其与真实世界的链接。社会学奠基人涂尔干在《自杀论》中分析,人和社会、人和社群之间的联系纽带愈发松弛时,人们就容易很“利己”地为自己考虑,选择自杀者更多的是“利己”思考者。
  值得关注的是,网络依赖还带来网络霸凌行为激增。一款名为“迷你世界”的网络游戏因涉黄被勒令下架,引發以小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玩家不满,他们在QQ群、B站等网络平台发布大量辱骂言论。同时,“迷你世界”因涉嫌抄袭另一款游戏“我的世界”,其玩家被“我的世界”未成年人玩家骂称“迷你狗”。广州小学六年级学生小洛说,他们甚至会在同学群里围攻“迷你狗”直到其求饶,并发誓再不玩“迷你世界”。
  网络依赖与网络霸凌互为因果,共同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刘正奎分析,过去受到欺凌的孩子可以通过回家和独处躲避这样的侵犯和骚扰,现在网络霸凌却能随时随地发生。
  社交无能力,宁可跟机器人动感情
  一人份外卖、迷你KTV、宠物直播、个人定制游……近年来,独居青年数量日益增多,“孤独经济”应运而生,这固然与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婚恋家庭社交观念急剧变化息息相关,但也从某个角度折射出了年轻人自闭式社交的泛化。愈演愈烈的社交恐惧症背后,是孤独感泛化、低欲望心态的蔓延。
  “人工智能化社交”在青少年中出现。记者调研发现,一些家长不愿意孩子长时间接触网络,自己又很难给予长时间陪伴,就为孩子找了网络替代品,如小度、小爱、Siri等智能语音机器人。有位小学生家长发现,自家孩子跟父母多说一句话都嫌烦,有时却跟机器人谈心,在房间里一聊就是几小时。
  在网络上网友常会发现,青少年对“纸片人”(书籍、动画片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珍视尊重,却对“真实人”(扮演作品的演员、社会事件中的普通人)恶语相向,动辄进行网络霸凌,宣判其社会性死亡。这种“共情”对象的错位,进一步折射出在很多人的心理层面,现实与虚拟界限已经模糊不清。
  值得关注的是,疫情导致社交隔离,带来了青少年娱乐方式、社交方式的改变,影响深远。比如,游戏代替看电影和逛街,短视频代替长视频。一旦熟悉了快节奏、强刺激、随时随地等娱乐方式将很难逆转,就像看惯了电视电影后很难适应戏曲、戏剧的慢节奏。有专家分析,社交技能的学习是青少年时期很重要的一项工作,但社交隔离不仅损伤了社交技能,还因为网络依赖加剧形成“不当补偿”,进一步带来生活作息和习惯的改变,或将导致下一代年轻人面对面的社交变得更少,生活变得更“宅”。
  生命无价值感,枯竭感过早到来
  经合组织每3年进行一次的国际学生评估计划(PISA),涵盖了7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万名15岁青少年。PISA数据显示,中国学生每周近60个小时用于学习,接近世界第一,但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度排名倒数。
  为什么感到不满意?不妨看看这代孩子的生存环境:为了争夺优质教育资源,家长逼迫孩子过早投入学业竞争;学校教育实施高强度、高频次评价(考试),给学生带来很强的挫折感甚至是枯竭感;在家校之间的弦已经绷得很紧的同时,社会职场的高度竞争导致成年人自身的心理健康敲响警钟,进而加剧亲子关系恶化……
  焦虑漩涡之中,孩子正在被要求从一个“正常者”变成“超常者”。最近,青少年“空心病”成为一个舆论热议的话题。“空心病”这个词是3年前在网络上由心理学专家提出的,特指当一个人在生活中找不到意义感和价值感的时候,那种行尸走肉般的生存状态。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边玉芳认为,物质层面充分满足,精神上供养不足,导致心灵的枯竭感过早到来。
  “危机心态转向危机行为之间只隔着薄薄的一层窗户纸。”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方新坦言。厌世的心理状况与抑郁症相似,但传统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对其都没有效果,自杀意念源于不知道为什么要活下去,缺乏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支撑。
  此外,心理敏感期的青少年极易受到环境影响。疫情期间,从各地反馈数据看,从自残、自杀甚至弑亲的极端行为,到抑郁、焦虑症等中等程度问题,再到厌学等较为轻微的心理问题,都呈现出大幅增加的态势。南方某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摸底调查,发现在过去一年里经常考虑自杀的同学有2 345人,占4.6%;认为自己将来非常可能实施自杀行为的同学有320人,占0.6%。
  (来源:《半月谈》 蒋 芳 郑天虹 刘璐璐/文)
其他文献
教育部近日颁布“睡眠令”,对中小学生就寝时间做出了明确要求,引发家长们极大关注。目前,新政进入落实阶段,学校会怎样安排作息时间?老师是否会给学生少留作业?家长要怎么督促孩子按时就寝?  问题1  孩子还需要早到校吗?  对于上学时间,很多家长十分纠结,一方面希望孩子早上能够多睡会儿,另一方面又担心老师提前上课耽误了学习。教育部“睡眠令”发布后,学校是否会统筹安排作息时间,孩子还需要早到学校吗?  
期刊
近年来,中小学教师招聘名单在网络上屡屡刷屏,“名校”“研究生”已然成为中小学招聘的标配。名校毕业生进入中小学校园,会是基础教育发展的“万灵药”吗?  教师行业门槛不断提高  16人来自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其中6名是博士,这是广州某知名中学招聘的教师。不久前,“深圳一高中20位新老师19位来自清北”的新闻也登上热搜。  如今,高学历名校生成为中小学招聘的首选,非师范类院校、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也在不断
期刊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六中全会和中纪委七次全会、省纪委二次全会精神,以及教育部纪检监察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总结2006年全省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部署2007年度工作任务。  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2006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回顾    2006年,全省教育系统在省委、省政府和省纪委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期刊
据报道,甘肃酒泉市第六中学一名班主任丁某规定,学生迟到、没有完成作业、考试退步等都要罚款,金额从10元至500元不等,已经持续了将近两年。当事班主任对此表示,这些罚款都会给好学生奖励,但根据家长了解,给好学生的奖励也就是几块钱的零食或是10块钱的笔记本,和罚款的金额对不上。当地教育局局长回应称,目前当地纪委已经介入此事,金额并没有家长说的那么多,之后会对该教师通报批评,并责令其退回全款,不过并没有
期刊
课后“三点半”问题由来已久。下午三点半之前,孩子在校学习,责任在学校;三点半之后,孩子在家生活,责任在家长。但是,由于作息时间不匹配,很多家长没有办法接孩子,不少家长不得已把孩子送进了各种托管班和课外辅导班。同时,大批的孩子走出学校门进入培训班的门,又造成了“提前学”“负担重”“传递焦虑”等更多的问题。  近些年,不少地方也出台了方案。深圳市曾经于2015年起在320所学校开展过课后延时的试点工作
期刊
编者按:孩子睡眠不足,不仅是广大家长的烦心事,也是破解少年儿童成长难题的关键。如何才能让孩子真正“安枕无忧”?近期,教育部针对中小学生睡眠不足问题,发布了“睡眠令”。《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关于学生睡眠时间的要求: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多位专家学者表示,破解中小学生睡眠问题必须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同向而行,共同画好“
期刊
2020年12月,张桂梅老师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张桂梅老师的先进事迹,完整地诠释了什么是“四有”好老师,她给全国的老师们树立了“四有”好老师的榜样。  让人难忘的画面实在是太多了。当初因为条件艰苦,老师们纷纷打算离开学校的时候,张桂梅带领几位党员教师在党旗下宣誓,重温入党誓词,最终,她把女高的老师们留下了,也把家长和孩子们的希望留下了。学生宿舍旁边小房子里的灯光,永远是早上第一个亮,晚上
期刊
《自然》杂志3月23日发表的一篇标题为《打击炮制伪科学的假论文工厂》的文章引发关注。该文章披露说,据《自然》的统计分析,2020年1月至今,一些科学期刊撤回了370篇与论文工厂存在关联的稿件,并预计还会有更多类似撤稿。  果不其然,“大多数问题论文,来自中国,特别是医院机构”,“《自然》杂志发现,自2020年年初以来,中国医院又有197篇作者的论文被撤稿”。论文造假,在最近一些年里似乎成了学界顽症
期刊
日前,教育部公布《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拟建立对学生欺凌、性侵害、性骚扰行为的零容忍处理机制,保障学生休息权利,健全教职工从业禁止人员名单和查询机制等,引发普遍关注,凸显社会期待。  整体上看,征求意见稿至少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全”。从学校保护未成年学生权益范畴,到教学、安全、药品、网络、校园环境等各方面具体管理制度,再到针对防范欺凌、性侵害、性骚扰等“特别保护”,以及健全专职机
期刊
“大一新生刚入学就报名多个证书考试”“厌倦销售工作的打工人考下护士职业资格证”……据报道,“考证热”高烧不退,不少年轻人将大量时间与精力投入到考证中,他们“广撒网”,教师资格证、计算机等级证书、会计证等无一不在考取范围内。  “考证热”为哪般?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其一,满足职场需求。不同行业存在一定门槛,比如从事律师职业需要具有法律职业资格证,为了拥有进入某种行业的通行证,考证在所难免;其二,展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