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应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来源 :教育界·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84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语文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学语文教学要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动机是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的内部动力;兴趣对学生学习语文具有定向和推动的作用;情感对学生语文学习产生促进的作用。语文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语文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关键词】中学 语文 非智力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语文教育都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其实,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语文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一九八三年,上海师大燕国材教授发表了《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在国内首次公开提出非智力因素概念,以及培养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燕国材教授认为,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时,即如何对待与处理客观事物时,就必须有意向的心理活动,包括需要、注意、兴趣、情感、意志等,而意向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一系列稳定的心理特点,我们就把这些特点统称为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我们就应当尽可能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即形成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动力;明确学习目的,安排学习进度;导向学习目标,有的放矢学习;维持学习活动,以免时作时辍;调节学习行动,注意有张有弛;强化学习行为,克服消极心态。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完成学习任务。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强与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人们在任何活动中,一般总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所谓动机,是指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导使该种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历程。那么,学习动机就是指唤起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引导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并对此种学习活动加以维持、调节和强化的一种内在历程或心理状态。实践证明,好的学习动机能够产生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培养和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那么就会间接地增强与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一)强调语文学习的重要作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语文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白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只要学生明白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就会驱使学生去认真学习语文。不过,我相信每一位语文教师在上语文课时都强调过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但收到的效果却是微乎其微。因为简单的说教没有真正打动学生,没有转化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和讲究方法,结合具体实际情况,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例如,语文是进行学习的基础工具,也是参与生活和开展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一点,教师可以出一道运算非常简单,但文字表达却相对复杂的数学题让学生去做,如果学生因为不理解题目的意思而都做不出来,教师就正好用来说明语文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这一问题了。同理,也可用一些具体的实例来让学生自己领悟语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
  语文是记载和承传人类文化结晶的主要载体,是人类文化精华的积淀。要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这些,教师也要因势利导。例如,教师在讲到都德的《最后一课》时,要引导学生体会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字对该国家的重要性,它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存在,代表了人民对国家的热爱。学生不但能感受到那份炽热的爱国热情,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就会激起学习自己祖国语言文字的欲望。有时,教师对某一问题不应强调得太多,只要学生有瞬间的感悟,逐渐内化为内心的东西就行了,说多了反而引起学生的反感,结果事倍功半。
  (二)联系学生的追求目标
  高尔基曾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这句话强调了人的奋斗目标对人的行为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学习活动中,把学习目标转化为学习动机,从而激励学生去追求学习目标,改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学习语文的目标,只要有了明确的学习语文的目标,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动力,从而促使他坚持不懈地去学习语文。
  从就业的角度来看,中学生对将来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和目前所学习的科目存在的关系的概念还比较模糊。作为教师,就有责任去帮助学生明确这些关系。在中学生当中,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其中不少是和语文有关系的。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向学生说明语文对他们的理想和愿望的实现的重要作用。学生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就会更加加倍地努力去学习语文,这样,在学生的内心处,就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学习动机,即使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阻碍和挫折,学生也会很自觉地去克服。这种由学生的内心转化而形成的学习动机,不但动力大,而且持久。
  (三)创造成功的机会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追求成功的欲望,这种欲望就叫做成就动机。它指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不但乐意去做,而且还力求获得成功甚至尽可能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在历程。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成就动机,那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经常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成就欲望。例如教师在提问学生时,要讲究技巧和方法。在提问一些难度大的问题时,教师不能够一下子就直奔主题,学生一时会接受不了,常常因为这样而回答不出来,从而伤害了自信心和自尊心。教师应该谆谆善诱,把问题分得细一点,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一步一步地把学生引向问题的关键。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种成功的喜悦会进一步推动学生追求下一次的成功,循环下去就会成为强烈的学习动机。还有,在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时,也要注意技巧和方法。一般情况,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会很容易就能够答出来,因此,这类学生不但没有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反而觉得能够回答出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教师在提问这些简单的问题时,最好提问一些平时学习成绩不那么好的同学。如果这些同学能够回答出来了,就会大大地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对于提高他们的语文成绩有很大的帮助。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语文学习
  兴趣,是人的意识对一定客体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趋向性和选择性,即个体意识的倾向性。它能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是学习活动的强大动力。古今中外,许多教育理论家都阐述了兴趣对学习过程的重要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我们现代的教育实践也充分说明,培养良好的兴趣是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环节。反过来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但兴趣的产生,往往要靠外界的刺激和诱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全面、细致地观察学生兴趣的倾向性,从而激发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以确保教学目的的达到。学生一旦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在生活中他们就会时时自觉地学习语文,从而为学好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以情激趣
  我们认为,生动、活泼,充满情趣的语文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可见,“情”和“趣”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情”离不开“趣”,而“趣”也少不了“情”,只有两相结合,才能充满“情趣”,因此,要使学生充满学习语文的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只要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采用有效的手段,为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创造良好的条件。其中创设情境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理解能力,把课文所表现的内容和情节通过语言描述,图片再现,实物演示,音乐渲染,表演描绘等手段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就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地产生和课文内容有关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有条件的教师可采用“电视散文”的录像片,让学生在边看、边听、边领略中进入学习的佳境,由直观形象转入对文学描绘的探究,从而产生浓烈的学习兴趣。再如,在教学《变色龙》《孔乙己》《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这类富有形象的文章时,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试演“课本剧”,使学生获得参与情境的成功喜悦。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里面的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关键是教师如何把这些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利用新颖的、灵活多样的、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采取讲、练结合,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学习兴趣便会由此而生。例如,教师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如果还按照以往先分段,后归纳中心思想的教法,原本妙趣横生的课文,就会变得索然无味,学生怎么能够提得起兴趣呢!教师可以转变思维,让学生分角色去朗读这篇童话的精彩部分。这样,学生不但可以训练自己的朗读,而且还可以在扮演角色过程中去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可贵的是,在此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被吸引住,充满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一些课文的具体特点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朗读课、辩论课、阅读课等。总之,教师要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教法,善于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让学生每天上课都充满了新鲜感。
  (三)注意课后把握,延续学习兴趣
  一般认为,教师能够充分把握好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就已经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其实,如果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看,仅仅是利用课堂上的时间还不够。优秀的教师还会把课内和课外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把学生在课堂上激发出来的学习兴趣,巧妙地延续下去。
  课外作业是根据本堂课所学习的内容而布置的,其中大多是巩固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并通过练习而使这些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也有的是教师特意留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的,从而加深学习的深度。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好的课外作业,不仅能促进学习兴趣的保持和延续,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课外作业的设计既要同学生所学的知识紧密联系,又要有利于学生情感、意志、个性的发展,同时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具有差异性、层次性的课后作业,使他们在实践过程中调动学习兴趣,在兴趣盎然之中完成学习任务,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语文课外活动也是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的成果,而且能使学生在广泛的课外阅读和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在日常的听说读写活动中运用知识,训练技能。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的课外活动,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不仅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也能使学生及时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发起再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自始至终地贯穿着,对语文学习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非智力因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非常明显。动机是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的内部动力;兴趣对学生学习语文具有定向和推动的作用;情感对学生语文学习产生促进的作用。在目前,语文成为学生学习的“怕中之怕”,也成为教师教学的“难中之难”。而传统的只重视智力因素培养的语文教学并未使语文走出困境。因此,我们试图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入手,分析其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从中找到一条有利于我国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刘永康主编. 中学语文教学论. 天地出版社,2001.
  [2]皮连生主编. 学与教的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林志荣,黄淑琴,桑志军编. 语文教育学(内部教材).
  [4]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5]燕国材. 非智力因素与学校教育.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6]汪莹主编. 素质教育实践与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卵巢恶性肿瘤患者护理过程中采用不同护理干预措施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在我院2017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卵巢恶性肿瘤患者44例平均分成两组,即常规护理干预组(对照组,
当前民营企业诚信纳税信用体系脆弱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要解决好民营企业纳税信用危机的问题,需要建立一套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诚信纳税指标体系.本文以信息经济学的
随着教育新理念的指引,作为语文教师也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课堂教学不断发挥生机与活力,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呢?下面从五个方面来谈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一、教师应提高自身整体素质,用教师的自身魅力来吸引学生  想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从课堂语言、体态、板书及个人的特长、爱好、品格、修养、人格等方面来严格要求自己,赢得学生的尊
建安,本是东汉王朝最后一个皇帝献帝刘协的年号(196-220),从政治上说,这是汉王朝岌岌可危,一统天下即将分崩离析的动乱年代。但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史上,却是一个光辉灿烂的新起点
采用全水一步发泡法制备出了聚脲一聚硅氧烷复合泡沫,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所制备样品具有均匀的多孔结构。同时还对其氧指数、导热系数、吸声系数和隔声量进行了表征。在其
今天我去接幼儿园中班的儿子放学,儿子还没有放学,我就在教室外面等待。在教室外面的走廊里,贴着孩子们上课时画的图画,我很好奇地寻找着儿子的大作--今天的主题是太阳。我一张张
目的分析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行认知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86例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和行认知护理
目的分析探讨人文关怀在血液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2月~2019年2月1年收治的80例血液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
“课改”的目的,在健全课程机制,提高课程效能。无论是机制,还是效能,都首先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推行过程中,我们不再把“课程”等同于,“教学计划”或“课堂教
为了改善金属相在金属陶瓷惰性阳极中的分布以改善阳极材料的性能,对国内外通常采用的镍铁尖晶石粉末制备惰性阳极的工艺进行了改进,原料不是完全采用细粉,而是采用粒度级配,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