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评价急诊室就诊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1年随访心血管病终点事件发生情况。方法对一项前瞻性、多中心、中国急诊房颤注册研究中的患者进行1年随访,分析1年随访全因死亡、脑卒中、非中枢神经系统栓塞、大出血及联合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并采用单变量及多变量COX回归分析脑卒中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入选2 015例
【机 构】
: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阜外医院心内科急重症中心 100037,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阜外医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急诊室就诊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1年随访心血管病终点事件发生情况。
方法对一项前瞻性、多中心、中国急诊房颤注册研究中的患者进行1年随访,分析1年随访全因死亡、脑卒中、非中枢神经系统栓塞、大出血及联合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并采用单变量及多变量COX回归分析脑卒中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共入选2 015例房颤患者,全因死亡、脑卒中及MACE发生率分别为14.6%、7.4%及21.9%。心力衰竭为主要死亡原因,占总死亡人数的43%。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女性(HR=1.419,95%CI 1.003~2.008,P=0.048)、年龄≥75岁(HR=2.576,95%CI 1.111~4.268,P<0.001)、既往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史(HR=2.039,95%CI 1.415~2.939,P<0.001)、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dysfunction,LVSD)(HR=1.700,95%CI 1.015~2.848,P=0.044)及既往大出血病史(HR=2.481,95%CI 1.141~5.397,P=0.022)为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75岁(HR=3.042,95%CI 2.274~4.071,P<0.001)、心力衰竭病史(HR=1.371,95%CI 1.088~1.728,P=0.008)、既往脑卒中/TIA史(HR=1.560,95%CI 1.244~1.957,P<0.001)、LVSD(HR=1.424,95%CI 1.089~1.862,P=0.010)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史(HR=1.393,95%CI 1.080~1.798,P=0.011)为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急诊室就诊的房颤患者心血管病终点事件发生率较高。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后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引起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加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科植入ICD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的86例患者资料,最终纳入33例有ATP事件的结构性心脏病患者,比较其临床特征,并对其1 056次ATP事件进行ATP治疗后室速加速发生率、临床特点、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服用口服抗凝药(OAC)期间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及诱因。方法入选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房颤抗凝门诊就诊的服用OAC期间出现消化道大出血的房颤患者。收集以下信息:消化道大出血时服用的OAC名称、剂量及用法;如为华法林,出血当时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水平;出血当时的肝肾功能情况;出血前有无饮酒、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射频消融术前短暂中断和不中断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s)两种抗凝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NOACs的围术期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心内科行射频消融治疗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所有入选患者均接受NOACs(利伐沙班或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3周。将手术当天停服1次NOACs的患
左心耳封堵术是一种降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发生风险的新技术。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是目前左心耳封堵术中最重要的影像学技术,但TEE指导手术时需全身麻醉,患者误吸与食管损伤的风险相对较高,且无法用于具有TEE禁忌证的患者。近年来,心腔内超声(ICE)作为TEE的替代成像工具正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左心耳封堵术中,多项临床试验已证实了其安全性与有效性。与TEE相比,ICE导管可直接经血管穿刺植入心
目的研究探讨植入起搏器患者中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类型以及植入起搏器年龄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一病区连续收治的因缓慢性心律失常植入起搏器治疗的患者,收集年龄、性别、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及合并疾病等临床资料,比较整体、青中年组(18~59岁)和老年组(≥60岁)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类型及起搏器植入平均年龄的性别差异。结果研究入选1 4
心房颤动(房颤)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约30%的脑卒中与房颤有关。房颤患者面临的脑卒中风险与其合并症等多种因素有关。房颤脑卒中风险评估是制定脑卒中预防策略的必要前提。大多数房颤患者面临较高脑卒中风险,房颤相关脑卒中导致的致残率、致死率很高,口服抗凝药物预防脑卒中的效果得到证实。CHA2DS2-VASc评分[心力衰竭、高血压、≥75岁(2分)、糖尿病、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2分)、血管疾病、年
既往研究显示不同种属及多种类型的干细胞以某种方式干预可获得心肌样细胞,包括心室、心房和窦房结样细胞。众多研究更专注于获取心室肌样细胞,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获取起搏细胞或结样细胞以构建生物起搏或研究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等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旨在综述干预胚胎干细胞、成人间充质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获取生物起搏细胞的方法及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
目的研究旨在探讨合并多种疾病的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优化抗凝管理策略。方法中国老年房颤患者优化抗栓管理注册研究(ChiOTEAF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真实世界的注册研究。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全国44家中心招募老年房颤患者,随访1年的血栓栓塞、出血、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全因死亡发生情况。使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抗凝治疗对血栓、出血及全因死亡复合临床事件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
P波指数(包括P波间期、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波电轴)是心电图中反映心房电活动的主要指标。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除心房颤动外,窦性心律人群心房异常也可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且P波间期延长、V1导联P波终末电势增加、P波电轴异常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显著相关。本文针对P波指数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