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怎样做职业学校教师

来源 :河南教育·职成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_netb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陶行知的作品,常常引发我思考当下的职业教育问题,并且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解释不清楚。好在有一些伟大的人物已经替我们对“这种现象”作了剖析。比如,俄罗斯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在他的《金蔷薇》一书中就曾经这样说道:
  许多人都知道,有些作家和诗人拥有一种巨大的创作“感染力”。
  他们的散文和诗歌,即使以最小的剂量滴入你的意识之中,就可使你激动、振奋,使思想汹涌澎湃,使形象纷至沓来,感染给你一种非要把这一切遣之笔端不可的愿望。
  有时你会产生一种要写作的愿望——具体要写些什么虽然还不知道,但已有了写作的兴致。正是这种情绪,诗人们称之为“神的君临”。这种时刻乃是艺术家感到莫大喜悦的时刻。如果不存在这种时刻,那么谁都不会去写作。
  恰如帕乌斯托夫斯基所说,读陶行知先生的文章,哪怕是“最小的剂量滴入‘我’的意识之中”,我都会感到非常“激动”。于是,就想写点什么——
  也正因为此,一本《陶行知教育名篇》虽然不算太厚,我却读得津津有味。
  比如,陶行知在《中国大众教育问题》一文中阐述了12个方面的问题,每一个问题对我来说都是那神奇的“最小的剂量”,引发我思考,激发我写作。其中,第五个问题陶行知说的是“怎样做大众的教师”。陶行知从六个层面对这个问题做了回答:一是做追求真理的教师;二是做讲真话的教师;三是做驳假话的教师;四是做跟学生学的教师;五是做教你的学生做先生的教师;六是做和学生、大众站在一条战线上的教师。
  我边读边思考,忽然发现,这六个层面都和当下的职业教育相呼应。换言之,拿这六个层面作为对今天职校教师的要求,也是条条切脉的。如果我们职业学校的教师都能够做到“追求真理”、“讲真话”、“驳假话”、“跟学生学”、“教学生做先生”、“和学生、大众站在一条战线上”,那么,我们的职业教育想不做“一流”都难。当然,陶行知所说的六条标准是理想化的,理想很丰满,现实有些“骨感”也属正常现象。然而,我认为,当下的职业教育恐怕远远不是“骨感”的问题了。
  在职业教育领域,还有人谈“真理”吗?陶行知说“一个不长进的人是不配教人,不能教人,也不高兴教人”的。每一个职校教师都应该扪心自问:自己是属于不断长进的,还是属于“不高兴教人”的?
  在职业学校的课堂上,教师们“讲真话”、“驳假话”了吗?我们是不是为了“规范”、为了“饭碗”而给真理“穿上天使的外衣,戴上魔鬼的假面具”(陶行知语)?
  职校教师愿意“跟学生学”吗?我们有这个意识吗?“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陶行知语)
  据我观察,目前职校教师和学生并不是“站在一条战线上”的。教师的话,学生听不进去;学生的行为,教师不理解,看不惯。于是,“有些教师甚至使用强迫的手段要学生朝着教师指定的路线走,结果是造成师生对垒,最终势不两立。在这样的局面下,还能叫学生接受你的指导吗?”(陶行知语)我认为,从表面上看,职校教师天天和学生在一起,但多数教师并没有和学生的人生相遇——没有进入学生的生活,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对于这样的职校教师而言,学生只是自己的工作对象、管理对象。很显然,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这种格局并不是教育。陶行知说:“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这样的天职我们尽到了吗?
  读陶行知“怎样做大众的教师”的阐述,一个问题跳入我的脑海:今天,我们怎样做职校教师?由这个问题我又联想到鲁迅先生的《我们怎样做父亲》。于是,我重温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潜心阅读,细心体会。我发现,陶行知的如何做教师和鲁迅的如何做父亲,二者之间血脉相通,相互映照,互为表里。
  比如,鲁迅先生说: “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作为教师,我们不是也应该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体制”的闸门,引导学生到“光明的地方去”,从而让他们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吗?
  鲁迅先生还说:“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前者的生命,应该牺牲于他。”对教师而言,所谓大爱精神,不就是一种“牺牲于他”的精神吗?
  还有,鲁迅先生说:“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开宗第一,便是理解。”“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这样的观点与陶行知先生的论述不是毫无隔膜的吗?
  还有,还有,鲁迅先生还说:“所以后起的人物,一定尤异于前,决不能用同一模型,无理嵌定。”在我們的眼里,职校生是“尤异于前”的。但是对此视而不见,却惯用“同一模型,无理嵌定”,是不是我们通常的做法呢?
  今天我们怎样做职校教师?这个问题,应该由每一位职教教师作出回答。■
  (责编 李晓庆)
其他文献
有人说:“教师的生命是一个长长的句子,艰辛是定语,耐心是状语,热情是补语。”其实,这只说对了一半。教育不应该只是一种牺牲,还应该是一种享受。作为一名中职班主任,我对此深有体会。  班主任专业成长需要不断反思,才能促进自身专业潜能的开发、发展,才能进一步在德育工作实践中创新、提升。班主任的专业成长,更离不开持之以恒地学习。  在备赛过程中,为了让自己有一个明晰的思路,我对班主任工作的方方面面做了一个
期刊
“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对吗?能成立吗?带着疑问,我读了一些相关文章,结果发现,正方反方各有说辞,而且都能够自圆其说。但常识告诉我,任何事情一旦绝对化了,肯定是有问题的。因此,我在一个学校的教师讲座上斗胆直言:这句话是值得商榷的。  胡适说过:“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我深以为然。对职业教育领域中的许多问题就是要在“不疑处有疑”,才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期刊
肖 红(郑州市卫生学校) 作为辅导教师,回顾备赛参赛过程,个人认为成绩的取得归结于以下几点因素。一是领导高度重视竞赛及相关工作。一直以来,我校领导都非常重视全国护理技能大赛的相关工作,并以此为契机推进学校的护理专业建设,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成立院校工作委员会,建立和完善了校内的技能竞赛制度。在接到参赛通知后,学校第一时间召开了竞赛工作专题动员会,组
期刊
杨 磊 穆宝胜(郑州测绘学校) 转眼间,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程测量赛项已经落下了帷幕,我校的四名学生代表河南省参赛并获得了国赛团体一等奖,这是我校继2016年国赛团体一等奖后再次拿到一等奖。荣誉背后是学生和老师的辛勤付出,回顾整个备赛和参赛过程,感受颇多。一是要有具体的训练方案。教师每天安排什么任务,要求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怎样进行考核,都须制定好相应的计划。学生每天按照训练计划进行正常
期刊
陈文龙 孙昌会(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 在2017年的国赛中,我校参加了“智能家居安装与维护”项目并取得了一等奖,回顾整个备赛周期,可谓是一场修行。从战略制订,到战术实施,每位参与者都倾注了巨大的心血。在战略上,我们要明确整个比赛的方向,寻求最有效的方法;在战术上,我们努力掌握赛事所呈现出的行业领先的技术导向,做到知己知彼。教师们准备充分,选手们更是毫不懈怠。从对项目的一无所知,到对比赛的胸有成
期刊
在中华职教社成立100周年之际,河南省委统战部、河南中华职教社今天在此召开纪念中华职教社成立100周年座谈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华职教社成立100周年贺信和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中华职教社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回顾中华职教社成长发展的历程,缅怀前辈先贤,展望中华职教社的美好前景,这是继承、弘扬中华职教社优秀传统和精神,发扬光大黃炎培先生职业教育理念,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的重要
期刊
朱 昀(郑州市科技工业学校) 今年,由于国赛赛制的变化,服装设计与工艺参赛项目达5项之多,包括服装理论、服装设计、立体裁剪、样板制作和工艺缝制,比赛总时长达17个小时。这对所有的参赛选手都是巨大的挑战,不仅要求选手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全面,而且对选手的心理素质和体能体力也有很高要求。面对现实,我们辅导教师积极调整训练方案,科学合理分配时间,针对不同赛项的特点制订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提高选手的专业技能
期刊
又是一年大赛季,各地的职业院校几多欢喜几多愁。今年,再一次获邀国赛建筑装饰赛项裁判員,与全国的国赛选手和指导老师齐聚青岛黄岛职教中心。在飞往青岛的飞机上,后座有两个带学生参赛的老师,兴奋地谈论着备赛参赛的点滴,激动之情无以言表。这让我想起了2009年,我第一次带着贵州省建筑工程测量竞赛第一名的学生到天津参赛的情形,结果铩羽而归。正是那次失败,让我看到了差距,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技术。两年后我带着学生
期刊
本文以郑州市艺术工程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样本,分析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习因素以及自身因素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知的影响,并通过问卷调查和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参考,提出改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知的对策。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选择专业的职业认知现状  调查显示,在入学前,听从父母建议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占44%,通过分析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专业选择的占45%,比较盲目或者跟从同学的选择的占11
期刊
蒋乃平(特级教师,中国职教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顾问、中华职教社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曾任第二、三届中国职教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德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德育教学研究会主任,以及教育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特邀委员、北京市职教学会副会长。)  名师出高徒。历经十届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不但推出了成千上万名技能之星,而且造就了成千上万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