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亿年溶洞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ra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刀对石鼓,金银无处数。谁人识得破,买个成都府。”这则民谣在四川省芦山县龙门乡石刀背沟不知道流传了多少年。这里有石刻的“圣旨”、古老的村落、瑰丽的溶洞……
  2004年12月20日,寂静的小山村沸腾了起来,一支科考探险队出现在这里。
  
  打头的是美籍华人、二战“飞虎队”后裔、华藏山社探险家杨本华和他的弟子苏拉王平。牵头科考的四川省高校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兴中和他的同事向玉成、郭建英、王瑛、帅希权也在这支队伍中。《华西都市报》、《天府早报》、《雅安日报》、陕西电视台、雅安电视台的记者团随队采访。芦山县政府办公室带领的后勤保障、医疗救护人员紧随其后。他们要穿越这里的古溶洞——石刀溶洞,说是洞中不仅瑰丽,而且还有宝藏。
  
  洞外一片天 诏书奇石碑
  
  一溜溜弯弯的梯田环绕着小山村,虽然已经入冬,梯田里已没有了绿浪与金波,但在破雾而出的朝霞映照下,田埂形成的梯田还是那样的优美。一缕缕炊烟正从一片片小青瓦缝中钻出来。
  为了行动方便,队员们都换上了军用胶鞋,穿上了迷彩服,腰间系塑料编织带,此地的海拔是700米,人人要戴安全帽,帽上绑矿灯,腰间缚电瓶,每人又领了一瓶矿泉水,爬山的准备工作便就绪了。矿泉水的作用不在水,而在瓶,进入水落洞,瓶即成为盛天然矿泉水的必备器具。 35人的队伍集体在院坝中换完装后,浩浩荡荡地向石刀背沟进发了。
  据说,石刀背沟并不大,如今有93户人家420人,几乎全都住在山腰处。站在家门口,县城就在眼前。村民自己花钱修建的长约2公里的机耕道是通往外界惟一的路途。掩在原始森林中的小山村,成了县城边缘的一块“处女地”。车在半山停下,细望去,小山村里一片清式青瓦房,几经修补的门庭、檐柱、院落、石阶,隐隐让人感觉石刀背沟曾经的辉煌。
  绕过小山村,望见两根高七八米的粗大石桅杆立在一个坝子上,桅杆上1/3段处,各镶嵌着一个硕大的石质钱斗,当地人称之为“双斗桅杆”。桅杆后,一对咆哮的石狮栩栩如生。当地人说,这是先祖骆万成和其父母的坟墓。
  这里的骆姓人大多是骆万成的后代。他们说,先祖骆万成功夫了得,因家贫无法进京考武状元,他向族中长辈求助,却无人相帮。惟有一人向其表示“祖坟处的那棵大楠树送给你”。其时的树根本不值钱,骆万成负气离乡,投身军营,在福建水师做了一名伙夫。后因发现水寇偷袭,情急之下用灶中火把点燃大炮,炸退水寇,受咸丰皇帝嘉奖,官封四品,任巴蜀巡抚。
  骆万成返乡时,咸丰皇帝专门下诏书,令其为父母重修陵园。骆万成死后,咸丰皇帝册封他,厚葬于此。
  骆万成父母墓前的石牌坊上刻着咸丰的圣旨。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但咸丰玉玺清晰可见。据说,这道石质圣旨,是将原纸质的圣旨原样石刻在这里的。“文革”期间,红卫兵“破四旧”,准备砸碎圣旨,骆家人个个手持锄头、棍棒日夜守候在此,终于将它完好无损地保护了下来。据专家介绍,刻在墓碑上的圣旨,在全国并不多见,在四川似乎也是独此一家。
  在骆万成父母陵墓后的荒草中,一块奇特的石碑赫然而立,上面写着“禁伐令”,禁伐的就是当年族人送给骆万成的那株大楠树。“有大楠树一株,叶密枝茂,实壮祖坟之观……源远流长,可培百代,不可砍伐……”文字冠冕堂皇,但当地人说,禁伐的原因很简单:当年骆万成穷困潦倒,这株大楠树就是最好的见证。立一块石碑禁止伐一棵树,有人称:“这怕是中国第一部森林法。”
  
  
  洞内莫测天昼夜去探险
  
  走过了双斗桅杆,路途越来越陡峭。树、石、岩都成为前进的障碍,同时也是攀援的工具。青苔上划过一个个脚印,心跳越来越快,汗水湿透了我们全身。爬了近两个半小时的山,到达海拔1 100米的水落洞洞口外。
  打量洞口,只能容四五人落脚的千仞绝壁处,隐隐有狭窄的山洞口出现。曲身向内爬,只容一人通过。“这个‘狗洞’进去有多大?”向导告诉我们:“不停地走,也要走好几天。”行前,杨本华捐赠了动力绳、路线绳、发电机等探险设备,此行预计要在洞中呆一天一夜。第一天,有事先备好的竹筒饭,此后,便靠方便面、压缩饼干等物充饥。水,自然是喝洞中天然的矿泉水。
  “这是石刀溶洞南门洞口,我们的任务是从这里进去,从北门洞口钻出来,南北穿越。”随后,队长杨本华一声令下,大伙一个接一个地钻了进去。
   洞如酒瓶,口小瓶大。刚进洞,一声尖叫传了过来,循声赶过去,一道10米高的陡岩挡住了去路,只见一位队友正套上保险绳,就像是井中打水似的,被我们雇佣的工人提了上去,悬在半空中,吓得她惊呼不已。
  大家在洞中摸索着前进。突然,一个地质“博物馆”出现在大家的眼前,“巨无霸”钟乳石大得只能仰视,“袖珍”钟乳石小如珍珠;洞中的深潭里清泉入口甘甜;在暗无天日的溶洞中,依然闪耀着生命的光芒,这里是蝙蝠、鱼虾、蟋蟀、蝌蚪、岩鼠生存的乐园,有了生命的灵动,寂静的世界也显得生机勃勃……长长的溶洞,时而宽阔如大厅,时而狭窄如鸭肠,大家一路惊叹,喝彩声不断。
  13时,科考探险队顺利到达洞中的1号大厅,先期到达的民工已将发电机发动,数千瓦的新闻灯将大厅照得如同白昼。一高达10余米的“巨佛”双手垂膝,仿佛端坐在那里正在讲话,而无数高高矮矮的钟乳石柱或站或坐,仿佛正在开“神仙会”。我们“不敢高声语,恐惊洞中佛”。大如兔子的岩鼠在“神仙”脚下看着探险队这群“不速之客”,大团大团的蝙蝠挂在岩壁上,正在睡大觉。在一竖井下面的深潭边,一具脊椎动物的完整骨架也躺在那里,杨本华、向玉成等人端详了半天,也说不出它究竟是“哪路神仙”。
  
  一路向下,有一段长长的石花路段,美得耀眼,我们踏“花”而行。谁知漂亮的石花竟是“带刺的玫瑰”,让大家的手脚挂了彩,回头一看,坚硬的石花却丝毫无损。大约下降200多米后,一段长长的暗河出现在眼前,清泉石上流,“丁冬”的声音犹如天籁之音,似乎在告诉大家一个水落洞“水落石出”的传说,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惊艳
  
  挤石缝,爬岩洞,在矿灯微弱的灯光中,只见岩壁上密密的石花,还有冬眠的黑蝙蝠,充满神秘。突然来到一五六米高的石崖处,先爬上去的探险队员垂下绳索,喊道:“抓紧绳索,身体向后倾,脚步放稳,爬上来。”一阵悬空,又脚踏实地时,前方乍现一柱冲天的钟乳石,轻轻敲击,传来金属铮铮之声。行至一段改道的古河床上,大大小小的钟乳石如一路纵队,一字排列,高的直抵洞顶,在灯光映照下更显晶莹剔透。伸手相触,指尖有水,冰凝如滑脂。
  岩壁上有一只乳白色的蟋蟀在缓缓爬行,“怎么会有白蟋蟀?难道和白毛女一样,见不到阳光就变白了?” 有队员发问。而浅浅的暗河中,有通体透明的鱼虾游弋。再往前,一道宽约20米,高15米的“彩虹”冰帘横空而出。七彩,眩目。冰帘三层相叠,第一层是根根硕大的水柱,从高处俯冲而下;第二层是遇到石壁阻击后变小的水柱;第三层是小水柱遇砾岩相阻,东突西窜,道道冰刀便挂上石壁,形成大串晶莹夺目的冰帘,绚丽如瀑布,有种让人窒息的美感。
  
  险情
  
  左边是深不见底的支洞,右边是只容一人通过的巨石,手不能抓,怕抓断石花,连人落下,尸骨全无。
  我们一行人沿着一道长约30米的坡道上行。坡上沙石无数,脚底无数次打滑,四肢着地向上爬。过了山坡,前方是一道长10余米的峭壁,其倾斜度有六七十度。有经验的队员用下滑器三两下滑下去了,大多队员等待绳索接应。过了第一个峭壁,洞变得更加窄小,大家不得不采用蹲、行、躺,甚至直接用臀部滑行等方式前进。躺行时头部不能抬起,稍稍一动就会立刻碰到头顶。旁边还时不时闪现出一个个支洞,前方出现了一个高达30米的竖井,我们就是要从这里滑行下去,而大约80度的陡坡让人生出一身冷汗。最让人恐惧的是,如果滑倒摔下去,将掉入一条深不见底的岩缝中,那是绝对无法获救的。
  好在有职业探险家们“保驾护航”,只见他们将下降器安装在绳索上,并爬上爬下当起了安全检查员。在他们的护送下,一位又一位队员顺利下降到底部。
  这时已是20日晚23时多,靠在石壁上小憩一会后,我们又换个方向往90度峭壁进发。峭壁处,左边是深不见底的支洞。21日凌晨2点多,刚爬过100多米的陡坡,又见一个90度的峭壁,真是“路难行”啊。攀上这道峭壁,已是21日凌晨6点。
  
  发现
  
  一路上,大家仍然坚持不懈地寻找着那首民谣里的秘密。
  宋学武曾经来过竖井顶部的大厅,发现有一块头骨和一些腿骨。在他的带领下,杨本华和史学硕士向玉成副教授在离2号洞口仅有10分钟路程的地方找到了骸骨。这个体积略小的头骨顶部有一个窟窿,而它的形状告诉我们,它曾受过挤压。杨本华和向玉成两人看后均表示,这不太像是现代人,因为它的眼眶、脑部形状很特别。在现场还有两根腿骨,向玉成根据其形状和质量,推断它可能是一种动物的骨头。但具体是什么动物,他还将作进一步研究。大家惊讶:“莫非有古人类在这里活动?”一切都不可知。杨本华取下头上的线帽,小心翼翼地将头盖骨包在其中:“带出去,我要把它送到博物馆里。”
  上午8点50分,一阵凉风从上方吹来。原来,洞口就在上面。大家终于走出了水落洞。
  
  山外的景色真好,山谷里的云雾在漫山遍野的树林间缭绕,恍若置身仙境一般。探险队员们站在山崖上高声狂呼:“我们又回来了!”
  据科考人员测定,此洞南北穿越行程约10公里,上下共分五层,洞中落差近300米。溶洞形成时间约为1亿多年前。溶洞形成后,经历了至少四五次抬升周期运动,沧海桑田,鬼斧神工,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地质特征,有明显的地层带;在洞穴的岩石上,还有大量古生物的化石,还曾有过人类和大型生猛野兽生活的痕迹。
  队员们用“奇特、丰富、原始、惊险”八个字概括了石刀溶洞的特点。
  
  开发
  
  在原始中穿越,时常在“地球村”周游的杨本华,面对石刀溶洞的美景,他十分担忧:“按照我们惯有的开发模式,一旦将水泥路铺进溶洞,将灯光打进溶洞,这个洞就死了!”
  “石刀背沟这个小山村,看似落后,几乎没有一幢楼房,其实这种‘落后’,实际上就是发展旅游的后发优势。石刀溶洞的开发,要与这里的古居、古村落、双斗桅杆结合起来,整体开发,从而形成洞外农家乐、洞内探险游的格局。”陈兴中说。
  曾在世界五大洲最高峰上“一览众山小”的探险家、《华西都市报》记者刘建说:“石刀溶洞的最大特点就是原始、古朴。探险旅游的前景十分广阔,像石刀溶洞这样南北两极洞穿的溶洞十分罕见。穿越亿万年的‘处女洞’,不仅能吸引国内的探险旅游爱好者,也会让国外的探险旅游爱好者纷至沓来。”
其他文献
新丝路、新机遇、新发展     踏着2 000年前古老驼队的漫漫足迹,古丝绸之路沿线的客人又重新来到了丝绸之路的起点——古城西安,共同探寻丝路的复兴与繁荣。  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西安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联合国贸发大会、世界旅游组织、博鳌亚洲论坛秘书处、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中国集团公司促进会、陇海兰新经济促进会共同协办的首届丝绸之路投资论坛于2006年6月7~9日,在丝绸
期刊
甘肃旅游发展会议在兰州召开    4月20日,甘肃旅游发展会议在兰州隆重召开。这是甘肃省委、省政府首次召开的研究部署旅游产业发展的会议。会上,有关领导就甘肃旅游产业的发展做了重要讲话,为兰州等3座旅游城市、兰州水车博览园等11家国家4A级景区、酒钢公司等10家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举行了授牌仪式,组织于会代表观看了音乐风光片《印象甘肃》,进行了交流发言。借此机会,甘肃省旅游局奉献上了“河西走廊丝路精
期刊
沿丝绸之路东段回中道西行,经过平凉、翻越六盘山后,如果不走天水、金城(今兰州)一线,将在今天甘肃、宁夏交界处的固原一带,穿过秦汉长城和一个很著名的古关隘——萧关,然后至甘肃靖远、景泰一带渡过黄河,进入河西走廊。    萧关,约建于秦始皇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担心匈奴进犯,迅速在北地郡与今天固原的接壤地带筑起长城,设立萧关,使这里成了由塞外朔方进入北地与关中的惟一通道,并派长子扶苏与大将蒙恬在此驻
期刊
杨望科,1947年生于甘肃省甘谷县,受家庭熏陶,自幻酷爱绘画,数十年自学不辍。近20年结合文学以大量铅笔风景写生画,表现神州大地、陇原山川自然和人文景观。题材贴近生活,风格别具新意。特别是为众多大树造像立传,倾注进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出一种生命的风骨,让人看后颇感振奋,深受鼓舞。
期刊
《长城保护条例》12月施行 破坏长城将重罚    《长城保护条例》于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第一次针对单体文物出台专项保护法规。11月29日上午,北京市宣传贯彻《长城保护条例》大会在八达岭长城召开。据介绍,2003年制定的《北京市长城保护管理办法》是全国第一个关于长城保护的地方行政法规,使北京长城保护工作初步纳入法制轨道。但因为该办法先于条例制定,一些禁止条款及罚款标准和条例有一定差别
期刊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艺术占多半    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根据联合国和我国相关文件,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分为五类,民间艺术是其中的一类。但由于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有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等多种表演形式,生动活泼,很有情趣,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所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非常受重视。在近前公示的50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艺术占了多半。但民间艺术失传速度惊人,数量很多,尤其是很多很小的地
期刊
1882年,《中俄伊犁条约》规定设嘉峪关海关,因为嘉峪关属肃州管辖,所以海关衙门就设在肃州北城门外。这是酒泉历史上最早的海关,第一任海关税务官,就是清朝北洋大臣李鸿章选定的比利时人——斯普林格尔德(汉名林辅臣)。  保罗·斯普林格尔德(Balu,Splingaerd),1842年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郊区的农村,他出身微贱,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品格高尚,吃苦耐劳,聪明机智,对劳苦大众有同情心和正义感
期刊
一直以来,内地人们被澳门经久的殖民史和著名的博彩文化所掩盖,一提起澳门,首先映入脑海的是赌博与博彩业。其实,更为重要的是,澳门是400多年来中西文化交流互补、多元共存、共同发展的桥头堡,是中西文化珠联璧合的典范。    天主教文化与中国民间宗教文化的共存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葡萄牙人贿赂明朝延海道副使汪柏,以商船遭遇风暴为由,请求准许在澳门居住,晾晒货物。从此,在澳门的葡萄牙人逐渐增
期刊
野外穿越或探险时,除了要配备那些专业装备外,还建议你带上一个小小的野外急救盒。别小看它,在关键时刻说不定会帮上你大忙。  盒:最好选择一个铝制或不锈钢制的饭盒(最好是带把手的)。因为饭盒本身可以用来加热、提水或者化雪,都能发挥作用。塑料盒虽然轻,但无法加热,使用就受到了限制。同时,饭盒的金属盖可以当反光镜使用,关键时刻可以发出求救信号。  工具刀:在野外配一把多功能的工具刀是绝对有必要的。虽然不一
期刊
中国是一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拥有壮丽的山,秀丽的江、泉、瀑,雄伟的古代建筑艺术,奇特的动植物和数不尽的名胜古迹,可谓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映生辉。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占了全国“半壁江山”,秦始皇兵马俑、“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等世界级风景名胜享誉全球。现将西北4A级景区名录介绍如下:    2001年第一批(20家)  陕西(9家)  秦兵马俑博物馆  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