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老头儿

来源 :焦点·风土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in1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成是个符号,幽默的符号。
  方成的漫画充满幽默感,几十年间,他所创造的《武大郎开店》、《苦读未悟图》、《不要叫“老爷”》、《张飞卖肉》、《面币图》等作品,无不令人读后或开怀或会心或喷饭,那种方成特有的机智和狡诘,蕴藏在简洁的画面中,即使今天看来,还是让人忍俊不禁。幽默,无疑是方成漫画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方成的语言充满幽默感,每个和他接触过的朋友,都能“复述”出若干个有关方老的幽默段子,譬如,你给他打电话,他耳朵有点背,听不清你的话,又不直说,就在那边儿自个儿嘟囔一句:“唉,我就不愿意当老头,他们非让我当不可!等着,我给你拿个耳朵去——”。话筒这边儿的人会心一笑,知道老人家去拿助听器了。前几天,在深圳跟老人家见面,大家见他精神爽朗,腿脚利索,就夸奖他保养有方,他却拦住话头,说:“我其实不怎么保养,我精神好是因为我信教了——”你那里正猜想他信的是什么教,他不紧不慢地告诉你,“我这个教可好,天爷教——全听老天爷的,保准没错!”
  方成的行事充满幽默感,前些年,生病住院了,要开刀。医生在手术之前嘱咐他,手术之后只能吃流质。他大声答应。可是医生一走,就自个偷着藏起一个馒头,留着手术之后先“垫吧垫吧”肚子。幸好在“作案”之前被人赃俱获,未遂。手术之后,老人家一出手术室就醒了(方成时常表扬那位麻醉师“分秒不差”,高!),当护士和家人要把他从手术车上往病床上抬时,他在被子底下说话了:“你们别乱使劲儿,听我口令:一、二、三!”得,大伙笑得全泄劲儿了。
  


  方成作品《真假钟馗》。
  


  


  方成的幽默感人尽皆知,可方成的“幽默学”却鲜为人知。把幽默当成一门学问来研究,方成先生堪称是当今中国第一人。迄今为止,方成已出版了《方成谈幽默》、《侯宝林的幽默》、《英国人的幽默》、《这就是幽默》、《幽默的水墨》等十多本专论幽默的著作,他还应邀到国内各大学去给大学生讲授幽默的课程,他还把讲座开到了大洋彼岸,在美国巡回了一圈,专做幽默的报告。听了或者读了方成先生的幽默学的人,都会在哈哈大笑之余,豁然心悟:“哦,原来幽默不光是逗个乐子,它还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还与民族文化的积淀有关,还是一个民族独特个性的折射,还应该被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认识……哇,了不起的幽默,了不起的方成先生!”
  我的书架上,专门辟出了一层来收藏方成先生历年来题赠给我的签名本,其中大部分是谈幽默的专著,也有一些是他各个时期的漫画集。有一回他到我书房里看书,我对老人家说:“您是我书架上的大地主啊!”他笑道:“是吗?那你给我交租子吧!”把我逗得扑哧一笑。
  跟方成先生因书而结下的最宝贵的缘分,是我那本童年纪事散文集《那些小人物》,写的是我小时候耳闻目睹的小人物的难忘故事。这本小书实在是被方老给“逼”出来的——
  那是在1996年的某一天,晚年移居深圳的漫画家田原先生在家里招待老友方成,把我也招去作陪。众人都在厨房里忙活,客厅里只剩下我和方老闲聊。方老问起我近来写些什么,我就随口把刚刚写完的几个胡同里的人物故事,简单地给他讲了几段。谁知,这倒引起了老人家浓厚的兴趣,听完一个立即问“还有吗?再讲一个!”我就再找出一个邻居的事情来,讲给他听。后来讲的已经不是我写成文字的那些故事了,而是埋藏在我心灵深处的那些难忘的人和事。记不得那一晚上讲了多少,只记得晚饭已然做熟,众人几次来催,方老却不管不顾,先是让主人们在饭厅里干等,后来,干脆把田老和其他客人都招呼到客厅里来,让大家一边吃饭一边听我讲故事……
  


  那天,我讲得很投入,大家也听得很投入。晚饭是何时吃完的,大家都忘记了。直到夜深人静了,我才恍然想起,当晚还要赶回报社去上夜班。匆匆告辞之际,方老问我:“侯军,我问你一句话,回答完了你再走——你什么时候能把这些故事都写出来?”
  我犹豫地说:“刚写了四五篇,没时间,也许明年……”
  “好,一言为定!”方老接过我的话头,“等你明年写完了,我要给你画出全部的插图!”
  方老的这句话,把我惊得半天不知如何回答。而旁边的诸位朋友却早已欢呼起来。田原先生大为感慨:“我跟方成认识几十年了,还从来没见过他要主动给谁画插图呢!好哇,我们等着看你们珠联璧合的新作啦!”
  那一幕,至今想起来还让我心头发热。正是从那一刻开始,方老成了名副其实的“督战队”——每次来深圳,一见面必是那句老话:“写完了吗?还要让我等多久啊?”旁人不解,有时会问:“写什么呀?”方老总是大声地替我“广而告之”:“他在写一段历史,真实的历史!”然后再补充一句:“我自告奋勇要给他画插图呢!”
  很难设想,如果没有方老的“督战”,我怎么会那么努力那么勤勉那么认真那么专注地去完成这本书的写作;同样很难设想,如果没有方老的一双慧眼,我又怎能日渐深刻地理解这些寻常故事背后所蕴涵的时代意义和认识价值。为此,真要好好地谢谢方老!
  直到2004年夏天,我的写作才算告竣。我把这些稿子陆续寄给方成先生,方成先生则把一幅幅插图陆续寄回深圳。每次收到一批插图,我都要为之捧腹为之叹服——“捧腹”是因为方老以漫画来表现那个非常时代的异常人物,常有出人意外的传神妙笔,幽默而不失委婉,荒诞而不失真实,让人读后忍不住哈哈大笑,或者会心一笑。比如,他笔下的《董姨》、《老尹》、《陈主任》等形象,简直就是活在我脑海中几十年的“那一个”。有些人物虽相貌有异,而神态动作却更加逼真,更具典型意义,令人不得不由衷地叹服老画家的精巧构思和传神功力。   我的这本小书因为有了方老的插图而平添了艺术的魅力,使原本平淡无奇的文字也好像多了几分神采。图文都完备了,我请方老给我写篇序言。方老二话不说答应下来,几天后就寄来了,序言的标题为《只他写得出》。
  2007年春天,《那些小人物》由北京现代出版社出版了,我拿到样书之后,第一时间就给方老送了去。方老很高兴,当即给我签名留念,说:“这本书,我也算是半个作者啦!”我笑道:“您不光是作者,还是催产婆,要是没有您拿鞭子赶着我,恐怕就写不出这本书啦!”
  那年夏天,我的茶文化论集《品茶悟道》也出版了,封面也是用了方老的一幅茶画。方老说,这幅画的原作已经没有了,你是从哪里找来的?我说,封面是出版社的美术编辑设计的,他从哪里找来的,我真的不知道。方老说,你看你看,你的书全用我的画,咱们俩还是有缘啊!
  2011年6月3日,是方成先生的93岁生辰。很多京城的朋友和中山的乡亲都想给老人家张罗着办个隆重的生日庆典,可方老不愿张扬,就在生日前夕悄然来到深圳,专门要来尝尝我家的炸酱面。我知道,这是方老传递给我们全家的一份特殊的情意。那天晚上,我们的家宴朴素又不乏精致,除了方老点名要的炸酱面,妻子李瑾也做了京津地区传统的家常打卤面,还烧了几样小菜给方老下酒。我从酒店给方老订了一个小小的生日蛋糕,上面请面点师写了五个大字:“方老永不老!”方老看了非常开心,连声说:“好啊,这个生日有意思,中式的长寿面条,西式的生日蛋糕,中西合璧,全有了!”
  那天方老喝了不少酒,脸上泛着红光,兴致勃勃,妙语连珠,把我们逗得笑了一阵又一阵,方老自己却故意绷着不笑。越是这样,就越有效果。饭后,方老余兴未尽,又在大公子继红兄的搀扶下,把我们家上上下下看了一遍,临走时还留下一句话:“行,我把你们家都考察清楚了,还挺合格的,明年的生日就还定这儿吧!”
  大家闻言又笑了起来,笑过之后,我对方老说:“不光明年呀,我们都等着给您办百岁大寿呢!”
  “说好啦,到时候就在你们这家面馆办了!哈哈……”方老这回自个儿大笑起来,那笑声一直飘进了楼道里。
  


  

其他文献
左图:莎士比亚故居。图中正在演出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情的一幕。莎士比亚于1564年在亨利街的一座房子中出生。  欧洲文化大师中,出生的屋子最狭小的,一是贝多芬,二是莎士比亚。好像上帝故意要把房间、楼梯、门窗一一缩小、压低,然后让未来的大师哗啦一声破墙而出,腾身而去。两人是在同样的年岁离去的:52岁。  贝多芬的出生地在波恩,前西德首都,一座不小的城市,当然不可能太隆重地来供奉这所老房子,只
期刊
以色列的博物馆传承和展现了犹太人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以色列的每个城镇几乎都有自己的地方考古博物馆、艺术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更不用提耶路撒冷城内的博物馆了。  以色列首都耶路撒冷历代是全国的文化、经济中心。城内遍布与该城历史相关的艺术博物馆和考古博物馆。喜欢户外展览更甚于室内展览的人会惊喜地发现,耶路撒冷也在她独特美丽的大街小巷中时时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如在犹太法中说的一样:“天赋予世界
期刊
19世纪初的欧洲风景画坛是属于英国的,在这里一时出现了两位世界级重量的画家--康斯泰布尔和透纳。前者是描绘美丽的自然风光,恬静的乡村生活的妙手,而后者却在表现瑰玮宏奇的自然威力面前发散了他无与伦比的创作才能。在他悠长的一生里,不断地在英伦三岛和欧洲漫游,进行观察和写生;无论高山《远景》和大海《暴风雨》、村落和城市《雾中的伦敦》、古堡《港湾》和废墟《燃烧的古堡》的风光,都携取来作为创作的素材。  美
期刊
五羊石像是广州的标志。  石像建于1960年4月,由尹积昌、陈本宗、孔繁纬创作。雕像高11米,用130块花岗石雕刻而成。以4只形态各异的小羊簇着1只口衔稻穗的高大母羊流连造型,再现了羊化为石、把稻穗赠给广州人民的传说。  走进越秀公园,登上木壳岗,便可看到作为羊城城徽的、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作品--五羊石像。自石像落成后,就被视为广州的城标,石像所在之处成为一个著名的游览景点。1999年7月,被公布
期刊
最近看到陈丹青的《退步集》,提到国内美术馆与西方美术馆的差距,说得我心有戚戚然。从英国回来虽然已经一年多了,但对于那里的美术馆和曾经经历过的个人艺术体验,仍然念兹在兹。在英国,凡是艺术品的展所均称为美术馆gallery,有时也会有雕像、摄影、装置等等;而由私人收藏性质的美术馆也会称为collection;当然,藏品丰富、归类困难如大英博物馆者,那种museum里也有相当多的艺术品。  伦敦:古典之
期刊
今天,我如愿来到了耶稣的出生地与他的魂归之所--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在城内外四下转一圈,随时都能感到厚重的历史气息迎面扑来;或宽或窄的巷子,石块垒砌成的房子,你触摸其中一块石砖,一不小心就能碰到一段古老的宗教故事。  我的耶路撒冷之行起于伯利恒城。伯利恒距离耶路撒冷老城大约十多公里,是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的所在地。在伯利恒城,有着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教堂--圣诞教堂,也就是
期刊
毕加索艺术作品的主要特点是“新奇”。在我这些年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感受最深的也是这一点。我像很多同龄人一样,从小就被灌输了毕加索是20世纪里最了不起、最举世瞩目、最新颖独创、最多才多艺、最有影响力、最吸引人,当然也是最偶像化的艺术家。1980年格兰宫的毕加索巡回展之后的一天,我在巴黎的街道上四处漫游,仿佛这样才能汲取画展上近千幅作品中的能量,这些作品中既有油画,也有素描,既有雕塑,也有版画和陶艺。毕
期刊
每天,每个城市,几乎都有这样的建筑工地在运转,但并不是每天都有一段传奇,会在现代化的声浪中,悄然出现。  当第一缕阳光穿透沉沉的黑暗,照亮这深埋于地下的古墓,南越国,一个2000年前,由中原将领在秦汉帝国的边缘建立起来的王国,岭南第一个封建制国家,显露真容。  南越国从创立到灭亡,历时93年。这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在岭南地区的历史上,却是最重要的一环,过去,历史学家对南越国的认识,很多是来自于文献
期刊
这是哭墙。千百年来,流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从未忘记过耶路撒冷的这堵墙垣。他们中的许多人每年都会历尽艰险回来朝圣,当他们面对这堵残墙,都会忍不住潸然泪下,甚至失声痛哭,所以这堵残墙便被世人称为哭墙了。  在以色列耶路撒冷的哭墙处,人们像往常一样前来祈祷。  突然,在哭墙男士朝圣区的右边,也就是接近女士朝圣区分界线的地方,从一块巨大石砖的缝隙处流出了水滴。人们发现,在墙上居然留下了一块长30厘米,宽
期刊
绅士风度  两次与大英博物馆难以忘怀的相遇,竟仿若有仓央嘉措《情诗》中所写的感受。  ……那一世,  我翻遍十万大山 ,不为修来世 ,  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那一瞬  我飞升成仙 不为长生,  只为佑你平安喜乐……  在大英博物馆,全世界大量珍贵遗产被当年的大不列颠帝国“殖民”到这里,特别是中国。这里所藏的中国文物,囊括了从远古石器时期起的各个历史阶段国宝,达2.3万件。  相遇之后总相思。内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