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数据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深刻地影响着各个行业和产业。在教育教学领域,大数据时代对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的冲击也是很大的,尤其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公共管理学科。更新补充传统教学模式,探索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协同努力进行教与学的思考和改进,使管理学专业学生能更好满足政府、企业与社会的人才需求。
关键词 大数据 管理学 教学思考
早在1980年,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就在他的《第三次浪潮》一书中,将大数据赞颂为“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全球知名咨询机构麦肯锡在关于“大数据”时代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数据已经渗透到了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逐渐称为重要的生产因素,数据是信息,信息转化为资源,资源也能转化为生产力。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的兴起,手机使用功能的多元化,使得人们每天的生活行为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大数据正在以一种庞大的信息力量影响着各个产业的发展,推动着大数据信息时代的到来。随着大数据被政府、企业越来越重视,政府、企业对大数据人才的需求也成为关注的焦点。管理学与大数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管理学授课方式的冲击是非常大的,那么如何调整管理学培养方案,以使管理学教育顺应大数据时代的潮流,使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管理专业学生可以满足大数据背景下政府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就变得至关重要,因此研究大数据对管理学教育的影响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传统公共管理学授课方法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有一个经典理念比拟,教师要给学生上好课,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随着知识量信息的增加,要求教师掌握更多更新更活的知识,才能胜任复杂而又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于是教师就应该成为“一条有源头的溪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这样拥有的知识才能像“泉水”般沽沽涌出;但是,如果我们用新课程的理念来观察,就会发现,它含着浓厚的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观念,也仍旧只是停留在一种“传授”、一种“灌输”的状态,与新课程的理念是格格不入的,说到底,它逃不脱“学生只能成为等待装盛的容器”的前提。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体作用应逐渐隐蔽,逐渐减少,而让学生凸现出来,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感悟,去探究、发现。所以,如果要用“水”作喻,那也应理解为:教师怎样以自己的“一杯水”引出学生的“一桶水”,甚至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这才是我们的教育,才是教育的本源。我们教育的根本目标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是为了不教”。三千年前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多塔戈告诉我们:“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塞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课堂教学我们不要“灌水”,而要“点火”。要激起学生的学习愿望,要在你的引导下,他们欲罢不能,将探究的触角延伸到课本以外,课堂以外。这样,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与学的互动,是教学相长的提升,我们的教学质量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尤其是公共管理学这样的学科,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演练、模拟决策、管理实践等等,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是切切实实要和学生探讨的,要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如果只是照本宣科,泛泛讲述一些经典的理论、案例,不能紧跟时代发展需要,不能实时选取与学习、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事例进行分析,仅仅局限于常规课堂讲授,那这样的课程一定不能讲出新意,不能得到同学们的认同,就会失去学习兴趣,造成学习、研究该专业的人才队伍越来越匮乏。
公共管理学不仅仅是要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和既定的教学目标,更承担着培养学生管理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任务,培养有信息意识、有团队合作精神的现代理念、有自我适应和自我管理技能、有创新应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社会对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比较高,而现实中多数学生的管理思维能力、自我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差强人意,现代职业竞争力和高效执行力比较脆弱,要弥合学生期望与社会现实的差距,提高学生有意识采集信息能力,接触相关知识与信息,通过《公共管理学》中的信息管理、冲突管理、危机管理、人际沟通等章节的学习,调整补充自身,让学生自身的思想、视野、境界上升一个层次,就必须进行有益于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教学尝试,用学生较强适应能力来提升就业竞争力,这就更需要变革和创新高校教育教学方法,革新高等教育的教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模式。
二、大数据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进
大数据对教育领域的影响已经显现,2013年9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工信部移动云计算教育培训中心联合启动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硕士高端项目。然而,大数据对管理学教育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学者进行相关工作的研究与分析,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迫在眉睫,管理学人才培养是否能够与时俱进,是否能够适应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人才市场的需求,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还需要教育部门对管理学教育的学科定位、方案培养做进一步的改革与创新。
美剧《纸牌屋》的制作方,最早做录像带租赁的,后来做DVD租赁,然后做网上,用传输的方式发视频邮件包,再到后来是网上点播的服务,其中一个大数据的内容是什么呢?每个客户所有历史记录从租录像带的时候就开始记录下来,他记录下来他做了多少片子,那时候他积累有一亿条数据。再后来网上点播的时候,他开始关注这个客户在哪个网站点这个片子,行为信息的边角料恰恰提炼出了我的观众和客户的群体将来什么细节最吸引人,在这个基础上,纸牌屋电视剧就取得了巨大得成功,这就是充分挖掘数据资源,利用云计算等先进科技成功的典型。
教育教学的技术是不断演变的,在班级授课、课堂教学传承知识信息的途径下,17世纪开始至19世纪末,主要是以黑板、粉笔、挂图、模型为中介展示教学信息,是一种自然媒体教室系统;20世纪初开始形成幻灯机、投影机、音响等电子设备的电化媒体教室系统;20世纪90年代开始,主要是计算机多媒体展示教室系统,利用数字化的教学素材配合,满足教室信息展示需要的多媒体展示教室系统;未来的教室媒体系统应以“自然的人机交互”为特征,有利于师生无缝地接入资源从事教与学的活动,进行教学交互设计的数字智能型云端教室系统。教学是一门以人的行为和理念为主导的综合性艺术活动,不同教育背景,教学方法的教师在进行教学交互设计时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也是不同的,授课的效果也是有很大差别的。置身于信息化、数字化的大数据时代,当一个任课教师面对“海量”的数字课程资源时,有的内容是重复的,造成教师和学生在资源选取上出现困扰,导致资源应用于教学实际需要脱节,满足不了一线师生的切实教学需要。反之,同样的课程资源,如果进行合理的科学配置,并贴近实际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那教学效果是迥然不同的。根据学生特点和内在的学习动机来合理筛选、优化配置资源,使其在教学活动中得到科学应用,体现其应有的价值。注重形成内容生成型学习模式。让学生自主寻找、建立、组织或重组具体知识领域的内容,在数字化的环境中模拟角色扮演,确定中心主题、角色个性和人员因素,在具体创设的情境中通过模仿和模拟来习得知识,获得技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同化、交互和综合。教室要实现校际间、校内相应数据库、平台的兼容。实现纸质文献资料的电子化,完善资源网站、平台的建设,尤其是那些基于非商业目的,通过信息与通讯技术来想有关对象提供的,可被自由查阅、参考或应用的各种开放性教育类资源。 在持续开发课程资源数量的同时,注重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普及,建设校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资源,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建立相应的开放课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强信息安全的保护,防止出现泄漏隐私或保密的信息,防止计算机病毒、黑客等危险因素的威胁与破坏,保护学校和教师的知识产权,激发学校可教师开发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人人都是资源的享用者,而没用具体的资源所有者和资源具体负责人,并给予激励机制,那结果很可能出现“公地悲剧”的状况,通过适时的师生互动、课堂反馈,提高课堂效果。
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的投入,涉及到硬件、软件、管理模式和制度的建设等。在教育资源的建设过程中,学校不惜投入巨资建设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等硬件环境的建设,而在软环境建设方面投入确很少,既不愿意花钱购买教育资源,也不愿投资开发,这必然导致校内教育资源匮乏。通过调查发现,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认为学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丰富程度一般,况且资源不丰富也是阻碍师生获取教育资源的主要因素,资源的建设无论是购买或是自建,都应考虑师生的需求,对于不能购买到的资源,师生确实需要的,学校应该加大投资,鼓励教师自主开发。网络课程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支撑环境的有机组合,但是目前的网络课程多是书本的搬家,只是将内容陈列在网页上,缺乏教师的指导,师生、生生问的交流也仅限于QQ、微信、微博、BBS、E-mail等方式,不注重于教学支撑环境的开发,使用这样的网络课程学习不仅不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反而会浪费学习者的时间和精力,使学习者对网络课程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也不利于网络课程的发展。因此,数字化教育资源质量问题也是学校教育资源建设的突出问题。
教育数字化资源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和持续更新的工程。对资源提供良好的管理与维护、经常保持对资源内容的更新,是教育资源存续的价值所在。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具有一劳永逸的心理,完成了资源的开发后忽略对资源内容的更新和维护,学生多次登录,发现资源长时间没有更新,就不愿意在使用了。因此,在资源的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更要注重资源管理与更新问题。在资源的建设和共享中,要改变观念,一个人,一个单位,一所学校的能力和资源都是有限的,只有通过资源共享,才会使我们可用的资源越来越丰富。
三、师生协同创新变革提高教学质量
在数字化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数字化课程以构建虚拟学习环境的方式作为教学活动的有效信息载体,其内容选取、设计开发质量在数字化教育成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建立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建设有效共享、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国家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大数据时代是一个信息化、数据化的时代,具有大量、高速、多样、真实的特征。当一个事件发生后,在合理时间内撷取并处理信息是关键的。人类有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两种记忆能力,新闻传播的信息是短时记忆,经过媒体聚焦、放大、炒作就会发酵和扩大,所以准确的数据挖掘和舆情研判是还原完整画面和客观事实的基石,科学判断比夸张和主观选择的舆情判断更重要。今天的舆情是可以被各方利益集团的政治力量和经济力量所操纵的,各利益集团也倾向于向高层呈送有利于自己政治议程的舆情报告,这样隐蔽部分情况或选择性地编纂事实就会导致网民和群众对事实真相了解产生偏差,导致受众思考被扰乱,被动地被网络牵着鼻子走,最终产生悲观麻木、玩世不恭和宿命论的世界观,患上了“习得性无助”的抑郁症。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美国哲学家埃里克·霍弗曾说:“一个国家最不活跃的人群,为占大多数的中间层次。他们是在城市工作和在乡间务农的正派老百姓,然而,他们的命运却受分据社会光谱两头的少数人--最优秀的人和最低劣的人所左右。”教师手中掌握着知识权力,高校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担负着引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因为他们在培养着未来社会的精英。教师对于办好一所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搭建教师教学、科研等成果的平台,将教师的教学课件、教学成果、研究成果等资源上传到网站,开设讲座、报告、会议等展示平台,为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交流与共享机会。
作为教师,一定要不断增加自建辅助性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中考虑动态信息与教学管理同步,提供形式丰富,功能强大、有效的教学交互手段,课件色彩搭配与主题内容相协调,多媒体技术的课程资源建设探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资源建设有效结合,并并对资源使用效果进行跟进式调查,实时反馈改进。通过多媒体课程资源建设,使学生可以不需用其他资源完成自主学习和各种互相交流探讨。保证教学活动有序地向着正确的方向运作,提高资源建设的效率与质量。通过课程导学、课程信息、实验实践、自检自测、常见问题、教师批阅、评语鉴定、课程答疑等环节,把现实社会和未来世界带入课堂,进行学习方式和日常教学的创新,突出教师在构建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的主体地位,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强化课堂教学中学生认知过程的情感教育,加快研究性学习向课堂教学渗透。课堂是一个稳定同质的社会,是一个成长的学习化社会,学生社会化是课堂教学的一项基本功能,学生关注、遵从、认同、内化知识,既需要教师的传授,也需要师生的互动,开发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鼓励教师进行校内校外交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与维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求知欲,创设开发协作学习环境,开设互展互评和成果展示,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培养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提高协同创新的技能,促进学生的个人和集体的共同发展。教师要促使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和个人理解进行自主学习,不至于使交互过多导致学生过于忙碌,也不至于交互过少而孤立学习,要根据课程的学习情况提供相应数量和水平的交互,进行有效的组织、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持续关注。注重从注入式学习转变为启发式学习,人本学习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是学习的能动主体,维持学习活动的驱动力是来自学习者内部的,学习活动既满足了自我价值,又使学习者逐渐成为人格健全发展的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是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建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性学习,这就指导我们要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有意义、情景化、交互合作的学习环境。
四、结语
高校师生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需求与共享日益提高,但目前高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应用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数字化教育资源不丰富、重复建设、利用率不高、共享程度低等。如何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在教学中更好地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要注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受众接受程度。教学目标是课程资源开发设置的原则,既决定教学内容,又决定教学方法,此外,学习者的特征和接受能力决定了其对不同教学资源的理解能力,所以,革新课程创建方式、完善方式与组织方式,让高校数字化课程资源与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同步进行。高校内部积累了海量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如何从优化资源配置的角度合理利用开发这些数字化资源,进行深入思考并提出相应对策是目前推进高校课程改革,促进高校教育现代化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亟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赵国栋,姜中皎.高校“开放教育资源”建设模式与发展趋势[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7(2):123-124.
[2]张卓玉.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否可能-人本主义的回答[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解月光,张立新主编.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进展-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4][美]柯蒂斯·J·杰邦克,焦建利主译.世界是开放的:网络技术如何变革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民生学院)
关键词 大数据 管理学 教学思考
早在1980年,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就在他的《第三次浪潮》一书中,将大数据赞颂为“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全球知名咨询机构麦肯锡在关于“大数据”时代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数据已经渗透到了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逐渐称为重要的生产因素,数据是信息,信息转化为资源,资源也能转化为生产力。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的兴起,手机使用功能的多元化,使得人们每天的生活行为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大数据正在以一种庞大的信息力量影响着各个产业的发展,推动着大数据信息时代的到来。随着大数据被政府、企业越来越重视,政府、企业对大数据人才的需求也成为关注的焦点。管理学与大数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管理学授课方式的冲击是非常大的,那么如何调整管理学培养方案,以使管理学教育顺应大数据时代的潮流,使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管理专业学生可以满足大数据背景下政府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就变得至关重要,因此研究大数据对管理学教育的影响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传统公共管理学授课方法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有一个经典理念比拟,教师要给学生上好课,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随着知识量信息的增加,要求教师掌握更多更新更活的知识,才能胜任复杂而又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于是教师就应该成为“一条有源头的溪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这样拥有的知识才能像“泉水”般沽沽涌出;但是,如果我们用新课程的理念来观察,就会发现,它含着浓厚的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观念,也仍旧只是停留在一种“传授”、一种“灌输”的状态,与新课程的理念是格格不入的,说到底,它逃不脱“学生只能成为等待装盛的容器”的前提。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体作用应逐渐隐蔽,逐渐减少,而让学生凸现出来,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感悟,去探究、发现。所以,如果要用“水”作喻,那也应理解为:教师怎样以自己的“一杯水”引出学生的“一桶水”,甚至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这才是我们的教育,才是教育的本源。我们教育的根本目标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是为了不教”。三千年前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多塔戈告诉我们:“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塞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课堂教学我们不要“灌水”,而要“点火”。要激起学生的学习愿望,要在你的引导下,他们欲罢不能,将探究的触角延伸到课本以外,课堂以外。这样,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与学的互动,是教学相长的提升,我们的教学质量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尤其是公共管理学这样的学科,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演练、模拟决策、管理实践等等,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是切切实实要和学生探讨的,要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如果只是照本宣科,泛泛讲述一些经典的理论、案例,不能紧跟时代发展需要,不能实时选取与学习、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事例进行分析,仅仅局限于常规课堂讲授,那这样的课程一定不能讲出新意,不能得到同学们的认同,就会失去学习兴趣,造成学习、研究该专业的人才队伍越来越匮乏。
公共管理学不仅仅是要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和既定的教学目标,更承担着培养学生管理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任务,培养有信息意识、有团队合作精神的现代理念、有自我适应和自我管理技能、有创新应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社会对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比较高,而现实中多数学生的管理思维能力、自我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差强人意,现代职业竞争力和高效执行力比较脆弱,要弥合学生期望与社会现实的差距,提高学生有意识采集信息能力,接触相关知识与信息,通过《公共管理学》中的信息管理、冲突管理、危机管理、人际沟通等章节的学习,调整补充自身,让学生自身的思想、视野、境界上升一个层次,就必须进行有益于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教学尝试,用学生较强适应能力来提升就业竞争力,这就更需要变革和创新高校教育教学方法,革新高等教育的教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模式。
二、大数据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进
大数据对教育领域的影响已经显现,2013年9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工信部移动云计算教育培训中心联合启动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硕士高端项目。然而,大数据对管理学教育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学者进行相关工作的研究与分析,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迫在眉睫,管理学人才培养是否能够与时俱进,是否能够适应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人才市场的需求,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还需要教育部门对管理学教育的学科定位、方案培养做进一步的改革与创新。
美剧《纸牌屋》的制作方,最早做录像带租赁的,后来做DVD租赁,然后做网上,用传输的方式发视频邮件包,再到后来是网上点播的服务,其中一个大数据的内容是什么呢?每个客户所有历史记录从租录像带的时候就开始记录下来,他记录下来他做了多少片子,那时候他积累有一亿条数据。再后来网上点播的时候,他开始关注这个客户在哪个网站点这个片子,行为信息的边角料恰恰提炼出了我的观众和客户的群体将来什么细节最吸引人,在这个基础上,纸牌屋电视剧就取得了巨大得成功,这就是充分挖掘数据资源,利用云计算等先进科技成功的典型。
教育教学的技术是不断演变的,在班级授课、课堂教学传承知识信息的途径下,17世纪开始至19世纪末,主要是以黑板、粉笔、挂图、模型为中介展示教学信息,是一种自然媒体教室系统;20世纪初开始形成幻灯机、投影机、音响等电子设备的电化媒体教室系统;20世纪90年代开始,主要是计算机多媒体展示教室系统,利用数字化的教学素材配合,满足教室信息展示需要的多媒体展示教室系统;未来的教室媒体系统应以“自然的人机交互”为特征,有利于师生无缝地接入资源从事教与学的活动,进行教学交互设计的数字智能型云端教室系统。教学是一门以人的行为和理念为主导的综合性艺术活动,不同教育背景,教学方法的教师在进行教学交互设计时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也是不同的,授课的效果也是有很大差别的。置身于信息化、数字化的大数据时代,当一个任课教师面对“海量”的数字课程资源时,有的内容是重复的,造成教师和学生在资源选取上出现困扰,导致资源应用于教学实际需要脱节,满足不了一线师生的切实教学需要。反之,同样的课程资源,如果进行合理的科学配置,并贴近实际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那教学效果是迥然不同的。根据学生特点和内在的学习动机来合理筛选、优化配置资源,使其在教学活动中得到科学应用,体现其应有的价值。注重形成内容生成型学习模式。让学生自主寻找、建立、组织或重组具体知识领域的内容,在数字化的环境中模拟角色扮演,确定中心主题、角色个性和人员因素,在具体创设的情境中通过模仿和模拟来习得知识,获得技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同化、交互和综合。教室要实现校际间、校内相应数据库、平台的兼容。实现纸质文献资料的电子化,完善资源网站、平台的建设,尤其是那些基于非商业目的,通过信息与通讯技术来想有关对象提供的,可被自由查阅、参考或应用的各种开放性教育类资源。 在持续开发课程资源数量的同时,注重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普及,建设校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资源,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建立相应的开放课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强信息安全的保护,防止出现泄漏隐私或保密的信息,防止计算机病毒、黑客等危险因素的威胁与破坏,保护学校和教师的知识产权,激发学校可教师开发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人人都是资源的享用者,而没用具体的资源所有者和资源具体负责人,并给予激励机制,那结果很可能出现“公地悲剧”的状况,通过适时的师生互动、课堂反馈,提高课堂效果。
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的投入,涉及到硬件、软件、管理模式和制度的建设等。在教育资源的建设过程中,学校不惜投入巨资建设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等硬件环境的建设,而在软环境建设方面投入确很少,既不愿意花钱购买教育资源,也不愿投资开发,这必然导致校内教育资源匮乏。通过调查发现,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认为学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丰富程度一般,况且资源不丰富也是阻碍师生获取教育资源的主要因素,资源的建设无论是购买或是自建,都应考虑师生的需求,对于不能购买到的资源,师生确实需要的,学校应该加大投资,鼓励教师自主开发。网络课程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支撑环境的有机组合,但是目前的网络课程多是书本的搬家,只是将内容陈列在网页上,缺乏教师的指导,师生、生生问的交流也仅限于QQ、微信、微博、BBS、E-mail等方式,不注重于教学支撑环境的开发,使用这样的网络课程学习不仅不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反而会浪费学习者的时间和精力,使学习者对网络课程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也不利于网络课程的发展。因此,数字化教育资源质量问题也是学校教育资源建设的突出问题。
教育数字化资源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和持续更新的工程。对资源提供良好的管理与维护、经常保持对资源内容的更新,是教育资源存续的价值所在。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具有一劳永逸的心理,完成了资源的开发后忽略对资源内容的更新和维护,学生多次登录,发现资源长时间没有更新,就不愿意在使用了。因此,在资源的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更要注重资源管理与更新问题。在资源的建设和共享中,要改变观念,一个人,一个单位,一所学校的能力和资源都是有限的,只有通过资源共享,才会使我们可用的资源越来越丰富。
三、师生协同创新变革提高教学质量
在数字化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数字化课程以构建虚拟学习环境的方式作为教学活动的有效信息载体,其内容选取、设计开发质量在数字化教育成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建立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建设有效共享、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国家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大数据时代是一个信息化、数据化的时代,具有大量、高速、多样、真实的特征。当一个事件发生后,在合理时间内撷取并处理信息是关键的。人类有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两种记忆能力,新闻传播的信息是短时记忆,经过媒体聚焦、放大、炒作就会发酵和扩大,所以准确的数据挖掘和舆情研判是还原完整画面和客观事实的基石,科学判断比夸张和主观选择的舆情判断更重要。今天的舆情是可以被各方利益集团的政治力量和经济力量所操纵的,各利益集团也倾向于向高层呈送有利于自己政治议程的舆情报告,这样隐蔽部分情况或选择性地编纂事实就会导致网民和群众对事实真相了解产生偏差,导致受众思考被扰乱,被动地被网络牵着鼻子走,最终产生悲观麻木、玩世不恭和宿命论的世界观,患上了“习得性无助”的抑郁症。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美国哲学家埃里克·霍弗曾说:“一个国家最不活跃的人群,为占大多数的中间层次。他们是在城市工作和在乡间务农的正派老百姓,然而,他们的命运却受分据社会光谱两头的少数人--最优秀的人和最低劣的人所左右。”教师手中掌握着知识权力,高校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担负着引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因为他们在培养着未来社会的精英。教师对于办好一所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搭建教师教学、科研等成果的平台,将教师的教学课件、教学成果、研究成果等资源上传到网站,开设讲座、报告、会议等展示平台,为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交流与共享机会。
作为教师,一定要不断增加自建辅助性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中考虑动态信息与教学管理同步,提供形式丰富,功能强大、有效的教学交互手段,课件色彩搭配与主题内容相协调,多媒体技术的课程资源建设探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资源建设有效结合,并并对资源使用效果进行跟进式调查,实时反馈改进。通过多媒体课程资源建设,使学生可以不需用其他资源完成自主学习和各种互相交流探讨。保证教学活动有序地向着正确的方向运作,提高资源建设的效率与质量。通过课程导学、课程信息、实验实践、自检自测、常见问题、教师批阅、评语鉴定、课程答疑等环节,把现实社会和未来世界带入课堂,进行学习方式和日常教学的创新,突出教师在构建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的主体地位,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强化课堂教学中学生认知过程的情感教育,加快研究性学习向课堂教学渗透。课堂是一个稳定同质的社会,是一个成长的学习化社会,学生社会化是课堂教学的一项基本功能,学生关注、遵从、认同、内化知识,既需要教师的传授,也需要师生的互动,开发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鼓励教师进行校内校外交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与维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求知欲,创设开发协作学习环境,开设互展互评和成果展示,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培养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提高协同创新的技能,促进学生的个人和集体的共同发展。教师要促使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和个人理解进行自主学习,不至于使交互过多导致学生过于忙碌,也不至于交互过少而孤立学习,要根据课程的学习情况提供相应数量和水平的交互,进行有效的组织、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持续关注。注重从注入式学习转变为启发式学习,人本学习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是学习的能动主体,维持学习活动的驱动力是来自学习者内部的,学习活动既满足了自我价值,又使学习者逐渐成为人格健全发展的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是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建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性学习,这就指导我们要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有意义、情景化、交互合作的学习环境。
四、结语
高校师生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需求与共享日益提高,但目前高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应用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数字化教育资源不丰富、重复建设、利用率不高、共享程度低等。如何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在教学中更好地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要注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受众接受程度。教学目标是课程资源开发设置的原则,既决定教学内容,又决定教学方法,此外,学习者的特征和接受能力决定了其对不同教学资源的理解能力,所以,革新课程创建方式、完善方式与组织方式,让高校数字化课程资源与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同步进行。高校内部积累了海量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如何从优化资源配置的角度合理利用开发这些数字化资源,进行深入思考并提出相应对策是目前推进高校课程改革,促进高校教育现代化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亟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赵国栋,姜中皎.高校“开放教育资源”建设模式与发展趋势[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7(2):123-124.
[2]张卓玉.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否可能-人本主义的回答[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解月光,张立新主编.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进展-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4][美]柯蒂斯·J·杰邦克,焦建利主译.世界是开放的:网络技术如何变革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民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