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评是教师无法回避的教育方法,但批评得不好,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使矛盾激化;批评得好,则可以春风化雨。
2008年10月,浙江某中学老师被学生丁某掐死在家访途中。据报道,丁某父母离异,由外公外婆抚养。他常旷课,一般都是为了去上网。他性格孤僻,不合群。那天,该学生旷课,这位老师批评他的行为不轨,要同他回去核实旷课原因,结果发生惨剧。该老师在这起事件中坚守的是学校纪律这一原则,这是许多教师非常习惯的教育方式,也是经常使用的批评武器,但恰恰是由于这一点执着也改变了一切,这激起了学生更多的不良情绪。
我们应该意识到,对一个常犯错误的学生来说,根由大多不是认知问题,而是情绪问题。即便是认知问题,受到严厉批评时也即刻变成情绪问题,他可能会用冲动的方式寻求需要的即刻满足,即只满足本能需要,而不管满足手段的社会性质。讲求艺术的批评不是直击学生行为的对错,不是正面冲撞学生的情绪,急于改变学生的认知,那样做等于放弃了批评的效果,而应该小心避开学生的不良情绪,冷却、排解他的不良情绪,为改变其认知和行为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接受环境。
也许,春秋时期的政治家、外交家晏子的一次进谏可以给我们教师一些批评的启示。
晏子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我们知道“伴君如伴虎”,话说得不好,不仅君主不听,还会惹来杀身之祸,然而晏子屡逆君意,却君臣相欢,这得益于他的批评艺术。
《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一匹心爱的马突然死了,齐景公大怒,下令把养马的人抓来肢解。左右武士正想动手,晏子上来制止,对齐景公说:“杀人总得有个方法,请问尧舜肢解人的时候,从身体的什么部分开始?”尧舜是传说中的仁君,不会因为一匹马而杀人,自然也没有杀人肢解之法,齐景公知道晏子的意思,就说:“那就不肢解吧,把他交给狱官处死算了。”晏子又对齐景公说:“这个人的确该死,但是他还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请让我说说他的罪状,让他死个明白,您说好吗?”齐景公同意了,于是晏子就开始数说他的罪状:“你犯了三条大罪:国君让你养马,你却把马养死,这是第一大罪;所死之马又是国君最喜爱的,这是第二大罪;因为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百姓听说之后一定会怨他,诸侯听说之后一定会轻视我国,这是第三大罪。今天把你送到监狱,你知罪吗?”齐景公喟然而叹说:“请你把他放了吧!不要伤了我的仁爱之名。”
晏子实在是谙熟批评的艺术。
第一,用幽默、机智的语言缓解气氛,冷却情绪。在君侯暴怒、剑拔弩张的关键时刻,晏子一句“请问尧舜肢解人的时候,从身体的什么部分开始”的戏谑,一下子让整个气氛变得滑稽起来,估计在场的人连齐景公在内都会忍俊不禁。就是这一点点情绪的松动使景公的心理环境发生了变化,也使整个事件的改变有了可能。批评不必苦口婆心,批评不必据理力争,批评更不是疾言厉色,不是剑拔弩张。宽松的心态和幽默、机智的语言可以春风化雨。
其次,避其锋芒,给双方留有余地。晏子对景公的批评采用了指东打西、指桑骂槐的策略。表面上听起来他是在扎扎实实地骂养马的人,仔细琢磨却字字句句落在景公身上。景公若听出来,接受了,显得他明鉴;景公如果装聋作哑,也不损君臣关系;景公若要发作,似乎也没什么充分理由。一句话,晏子对景公是给足了面子,也留足了余地。批评者要是得理不饶人,理直气壮,可能会使矛盾激化,事与愿违。
第三,引导当事人深入认识不良后果。批评的关键是能跳出事件本身,以更宽阔的眼界去观照事情之间的关联,尤其是要帮助对方分析后果。晏子用归谬法清楚地告知景公此举的后果是损害个人和齐国的形象,这不能不让景公三思。
第四,批评不扩大化,要就事论事。晏子只是告诉齐景公这件事可能的后果,没有列数罪状,牵及其余,要是加一句“你这人一贯如此”,可能就麻烦了。
另外,我们要认识到,批评要有艺术,前提是批评者自己必须有好的情绪状态。晏子要是对景公的行为勃然大怒,厉声呵斥,大概不只是养马人丢命,晏子自己也会陪命。晏子能出此高招源于他的冷静。有的老师一看到学生犯错就怒不可遏,看起来是为对方好,实际上完全只剩下自己了。那是发泄,不是批评。
还须看到,批评要有效,批评双方必须有很好的互信关系。故事开头提到,晏子“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晏子辅政长达40年,竭心尽力拯救内忧外患的齐国,在对外斗争中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深得景公器重。要是没这点,晏子大概也没那底气,景公也不会这么耳顺。
批评要有效,关键是要讲究批评的艺术。这件事要是没有晏子的批评,不仅会开齐国滥杀的先例,还会失却臣下的话语权,进而助长君主的暴戾之气,严重地损害齐国的形象。由于晏子的挺身而出,保住了齐景公的形象,也保住了齐国民主的政治生态。
当老师的不要误以为自己掌握了话语权,其实话语权的有无不在身份,全在智慧。学生虽不是君王,但他的无理性比君王有过之而无不及,批评必须讲求艺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如果把师生关系比作两岸,那么情绪就是汹涌的“潮”。情绪解决了,“两岸”才会开阔。批评的要旨显然是解决情绪,而批评的艺术就好比是一阵风,“风正”,船才会轻驰,“歪风”则会掀翻船。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二中,浙江衢州,324000】
责任编辑/吴晓燕
2008年10月,浙江某中学老师被学生丁某掐死在家访途中。据报道,丁某父母离异,由外公外婆抚养。他常旷课,一般都是为了去上网。他性格孤僻,不合群。那天,该学生旷课,这位老师批评他的行为不轨,要同他回去核实旷课原因,结果发生惨剧。该老师在这起事件中坚守的是学校纪律这一原则,这是许多教师非常习惯的教育方式,也是经常使用的批评武器,但恰恰是由于这一点执着也改变了一切,这激起了学生更多的不良情绪。
我们应该意识到,对一个常犯错误的学生来说,根由大多不是认知问题,而是情绪问题。即便是认知问题,受到严厉批评时也即刻变成情绪问题,他可能会用冲动的方式寻求需要的即刻满足,即只满足本能需要,而不管满足手段的社会性质。讲求艺术的批评不是直击学生行为的对错,不是正面冲撞学生的情绪,急于改变学生的认知,那样做等于放弃了批评的效果,而应该小心避开学生的不良情绪,冷却、排解他的不良情绪,为改变其认知和行为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接受环境。
也许,春秋时期的政治家、外交家晏子的一次进谏可以给我们教师一些批评的启示。
晏子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我们知道“伴君如伴虎”,话说得不好,不仅君主不听,还会惹来杀身之祸,然而晏子屡逆君意,却君臣相欢,这得益于他的批评艺术。
《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一匹心爱的马突然死了,齐景公大怒,下令把养马的人抓来肢解。左右武士正想动手,晏子上来制止,对齐景公说:“杀人总得有个方法,请问尧舜肢解人的时候,从身体的什么部分开始?”尧舜是传说中的仁君,不会因为一匹马而杀人,自然也没有杀人肢解之法,齐景公知道晏子的意思,就说:“那就不肢解吧,把他交给狱官处死算了。”晏子又对齐景公说:“这个人的确该死,但是他还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请让我说说他的罪状,让他死个明白,您说好吗?”齐景公同意了,于是晏子就开始数说他的罪状:“你犯了三条大罪:国君让你养马,你却把马养死,这是第一大罪;所死之马又是国君最喜爱的,这是第二大罪;因为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百姓听说之后一定会怨他,诸侯听说之后一定会轻视我国,这是第三大罪。今天把你送到监狱,你知罪吗?”齐景公喟然而叹说:“请你把他放了吧!不要伤了我的仁爱之名。”
晏子实在是谙熟批评的艺术。
第一,用幽默、机智的语言缓解气氛,冷却情绪。在君侯暴怒、剑拔弩张的关键时刻,晏子一句“请问尧舜肢解人的时候,从身体的什么部分开始”的戏谑,一下子让整个气氛变得滑稽起来,估计在场的人连齐景公在内都会忍俊不禁。就是这一点点情绪的松动使景公的心理环境发生了变化,也使整个事件的改变有了可能。批评不必苦口婆心,批评不必据理力争,批评更不是疾言厉色,不是剑拔弩张。宽松的心态和幽默、机智的语言可以春风化雨。
其次,避其锋芒,给双方留有余地。晏子对景公的批评采用了指东打西、指桑骂槐的策略。表面上听起来他是在扎扎实实地骂养马的人,仔细琢磨却字字句句落在景公身上。景公若听出来,接受了,显得他明鉴;景公如果装聋作哑,也不损君臣关系;景公若要发作,似乎也没什么充分理由。一句话,晏子对景公是给足了面子,也留足了余地。批评者要是得理不饶人,理直气壮,可能会使矛盾激化,事与愿违。
第三,引导当事人深入认识不良后果。批评的关键是能跳出事件本身,以更宽阔的眼界去观照事情之间的关联,尤其是要帮助对方分析后果。晏子用归谬法清楚地告知景公此举的后果是损害个人和齐国的形象,这不能不让景公三思。
第四,批评不扩大化,要就事论事。晏子只是告诉齐景公这件事可能的后果,没有列数罪状,牵及其余,要是加一句“你这人一贯如此”,可能就麻烦了。
另外,我们要认识到,批评要有艺术,前提是批评者自己必须有好的情绪状态。晏子要是对景公的行为勃然大怒,厉声呵斥,大概不只是养马人丢命,晏子自己也会陪命。晏子能出此高招源于他的冷静。有的老师一看到学生犯错就怒不可遏,看起来是为对方好,实际上完全只剩下自己了。那是发泄,不是批评。
还须看到,批评要有效,批评双方必须有很好的互信关系。故事开头提到,晏子“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晏子辅政长达40年,竭心尽力拯救内忧外患的齐国,在对外斗争中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深得景公器重。要是没这点,晏子大概也没那底气,景公也不会这么耳顺。
批评要有效,关键是要讲究批评的艺术。这件事要是没有晏子的批评,不仅会开齐国滥杀的先例,还会失却臣下的话语权,进而助长君主的暴戾之气,严重地损害齐国的形象。由于晏子的挺身而出,保住了齐景公的形象,也保住了齐国民主的政治生态。
当老师的不要误以为自己掌握了话语权,其实话语权的有无不在身份,全在智慧。学生虽不是君王,但他的无理性比君王有过之而无不及,批评必须讲求艺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如果把师生关系比作两岸,那么情绪就是汹涌的“潮”。情绪解决了,“两岸”才会开阔。批评的要旨显然是解决情绪,而批评的艺术就好比是一阵风,“风正”,船才会轻驰,“歪风”则会掀翻船。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二中,浙江衢州,324000】
责任编辑/吴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