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00元=?
这个简单的等式,在一千个人心里,总有一千零一种答案。
普通人的眼中,500元或许是一顿并不算丰盛的晚餐,或许是一件并不算华丽的新衣,或许是灯红酒绿中一段不着痕迹的时光……然而在于超的眼中,500元,却是撬动一个都市的支点,是通往亿万财富的终极密码,是心中那个永不肯放弃的创业梦想。
做别人不敢做的事。
成功者与众生的区别,大抵正在于此。
2007年6月18日。
山城重庆。
最绚烂的礼花,在漆黑的天幕上绽放,照耀着一个城市古老而又年轻的生命。
这一天,是重庆直辖十周年的纪念日。十年的时间,改变了一座城市的容貌,也改变了其中无数人的命运。
这一天,于超推开了所有的应酬,将自己淹没在解放碑狂欢的人海中,追寻着自己来时的道路。这个新直辖市中央商务区的8座大型广场中,有7座的防水工程出自他的手笔。白手起家创建起一个年产值上亿元的防水工程企业,对于一个怀揣500元闯重庆的贫困大学生而言,十年前,这是他想也不敢去想的奇迹。
一个人的城市
1994年,黄河岸边的古城开封夜色温柔而沉静。城东河南大学校门外的一家小饭馆里,觥筹交错间,24岁的于超春风满面。从河南项城的贫苦农村考入大学,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得到了留校工作的机会,第一个月发了工资,他兴高采烈地请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吃饭。然而到了结账之时,面对着四十多元的账单,他的手忍不住颤抖了。那时,他的工资不过是263元,四十多元的支出,足以让他感到心疼!
朋友们渐渐散去,于超一个人默默地躺在床上。十余年寒窗苦读,却没能改变自己贫困的命运,那一刻,他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决定:放弃学校的“铁饭碗”,出去闯自己的天地!
两年时间里,于超打工的足迹遍布广东、浙江、上海等地,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他渐渐听清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要创业,即使只有1元钱,我也要做老板!”
1997年初的一个夜晚,于超像往常一样守在电视前看新闻联播,这一几十年如一日的节目意外地成为了他人生的拐点。重庆将成为新的直辖市,当于超从电视里听到这个消息时,直接反应便是,新直辖市必然存在着新商机。“就是重庆了!”他握紧拳头,暗自对自己说。
进军重庆之前,于超查阅了相关资料,防水工程行业就在此时进入了他的视野。大城市肯定要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其中有大量的防水工程。2007年5月30日,于超带上自己所有的积蓄——500元钱,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走出重庆菜园坝火车站。抬起头,陌生的天空中笼罩着一层迷蒙的水汽,站在举目无亲的街头,从此,重庆只是他一个人的城市。
故乡的哀伤
500元钱在一个大城市里能生活多久?
初到重庆,不要说联系厂家,开展业务,连生存都成了摆在于超面前的难题。为了省钱,他找了一处地下通道,白天出去找专家咨询,晚上就和民工们打地铺睡在一起。地下通道的漫漫长夜中,于超一直做着一个梦,在梦里,他住上了星级宾馆,坐上了飞机,从最高处俯瞰这个城市的繁荣。
要做工程就需要相应的防水材料,于超回头找到了家乡一个做防水工程的企业,径直走进老板的办公室说:“能不能让我帮你们进行市场开发,材料款全部归你们,我只赚工程款。”
再次回到重庆,于超的手中终于有了厂家的授权。怎样迅速打开市场?他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1998年7月20日,一场特殊的新闻发布会在重庆三峡宾馆举行。于超请来了各大设计院的专家、大企业开发公司的总工们,包括做防水工程的同行,隆重推出自己手中的新产品。一家小公司的产品居然摆开如此规模的排场,于超的用意不在于借此拉到订单,而是意在获取更多的资源,一张庞大的人际关系网就这样建立起来。
然而就当于超从新闻发布会现场雄心勃勃地回到住处时,却收到了一份意外的“礼物”。公司的老板看他在重庆的市场开发速度较快,有意甩开于超自己操作。新闻发布会结束的当天下午,于超就收到了对方送来的一张车票,要求他马上离开重庆,回公司接受调查。
回到河南后,公司马上以查账为名,禁止于超离开河南。另一方面,重庆的消息也在不断传来,曾经通过一年的努力好不容易达成意向的工程,急等着他回去开工。那半年的时光,成为于超生命里永远不能重来的回忆,他的头发一抓就整把地往下掉,一天到晚浑浑噩噩,走到哪里困了就在哪里睡一下,梦里,他发现自己回到了重庆。
通过重庆的朋友,于超了解到,当时公司新派驻重庆的人员不懂得市场开发,眼看重庆的市场就这样渐渐萎缩。1999年春节前,公司开总结会,于超隐约感到,这也许是自己最后的机会了。会议即将结束时,他突然站起来,大声说:“我要发言!”接着便把自己在重庆两年多的时间里,拜访了多少专家学者,和多少单位取得了联系,有意向的工程有多少,像背书一样一口气背了出来。“如果还给我机会,我相信重庆的市场我还能力挽狂澜!”严冬腊月中原的夜色中,于超的话语如树枝上落下的琉璃一般掷地有声。公司终于同意于超返回重庆,然而却要求他出具12万元市场推广费用的欠条,于超咬了咬牙,提起笔一挥而就,转身大步走出门去。
给予是种幸福
1999年春节过后,于超带着父母支援的1000元钱,重新踏上重庆这片孕育着自己梦想的土地。吸取以前的教训,他开始渐渐脱离之前合作的那家企业,另外寻找新的合作单位。这次,他的目光瞄准的是当时国内防水材料质量排名第一的上海隧道防水材料厂。
越是在强者的面前,越是要让自己显得强大,这一直是于超坚持的理念。他利用自己建立起的关系网销售材料,硬生生地从上海隧道防水材料厂手中抢走了市场。再和对方坐在一起时,于超的腰杆硬了。
重庆的一家小饭馆里,四盘热气腾腾的菜肴映红了于超的脸,上海隧道防水材料厂的朱厂长和于超坐在了一起。一个协议就这样达成:由厂家派技术人员,于超只负责拿订单。工程做成后,厂家赚材料款,于超赚工程款。
与上海隧道防水材料厂的合作使于超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从第二天起,他便每天跑设计院,跑各个工程部。“当时穿布鞋,平均一个月就磨破一双鞋。”说这话时,于超下意识地看了看自己的双脚,脚上那双黑色的皮鞋当时在他看来是想也不曾想过的奢侈。
1999年下半年,于超从朋友处得到了一个消息,解放碑一座高档写字楼帝王广场即将动工,防水是施工中的一项大工程。如果能够拿下帝王广场,就能够在重庆防水工程市场上树起一面自己的旗帜。
然而作为中央商务区的重要项目,竞争帝王广场防水工程的商家多如牛毛。拿着借来的2000元钱,于超直接做了一份施工方案找到项目部,向对方声明:“虽然我自己不会做,但我认识的专家多,而且我是把这个工程当成自己的形象工程来做的,自己不赚钱都可以,决不会砸自己的牌子。”踏实坦诚的态度,雄厚的专家力量,再加上国内一流的防水材料,没有任何资源的于超,就这样通过整合各方面的资源,一举拿下了帝王广场这个大工程。
出手便是大手笔。于超的名气顿时在圈内打响了。一年的时间里,解放碑8个广场的防水工程,他一口气做了7个。2000年7月,于超突然发现,自己的账户上有170万元,看着这170万,以前一直是农村穷孩子的于超用力地拧着自己的脸,当感觉到疼时,才确定一切都是真的。他当即召集起自己手下的五十多个河南民工,拿出成捆的现金,直接撕开一把一把地发放。工人们欢呼着,兴奋着,没有人留意到,从未流过泪的于超背过身去擦了擦湿润的眼角,直到此时,他才真正感觉到那种淋漓洒脱的快意,原来,向别人索取其实是痛苦,给予别人才是真正的幸福。
寂寞在唱歌
2000年,于超在创业的第四个年头里终于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取名为重庆市上隧防水工程有限公司。那一年,他先后承接了三十多个工程,眼前是一片繁花似锦的前程。
然而在创业之初,于超很少能静下心来思考一下企业的管理之道。工程施工有其特殊性,一下雨所有的工地都要停工,天一放晴所有的工作又集中冒出来。那时,于超的三十几个工地同时开工,以前的五十几个工人已经无法满足施工的需要,要多招人,人力成本又会大大提高。无奈之下,他只好率领着五十几个工人,不分昼夜地赶工。即使如此,意外依然无可避免。
2001年,于超正忙于四处调拨人员赶工,突然收到一条消息,一处工程出现了漏水,还没等他把这里处理好,其他几个工地也相继出现了渗漏等施工质量问题。
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于超和他的公司一时间深陷一场信誉的危机。
徘徊在重庆的街头,喧闹的车流依然如同初见。暂时的失落中,于超却真切地感受到,脚下这座包容了自己的城市,正在萌动着崭新的生命力。更大的市场在于未来,回到公司,他当即宣布,暂停承接任何新的工程!作为一个入行几年的“外行人”,于超决定出去学习,看看这个行业水究竟有多深。
从北京到苏州,从南京到上海,一年多的时间里,于超走遍了中国最大的防水企业,拜访了中国最有权威的防水专家。从繁华回归寂寞,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是一份理性和睿智。放弃了眼前现实的利润,寂寞的歌声中,2003年,重新出现在重庆防水工程市场上的于超,已经俨然从门外汉变成了行业专家。
十年
2003年,越来越多的防水材料厂家看到了重庆市场的商机,重庆的防水材料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当市场竞争的战火烧到眼前时,绝大部分创业者想到的是怎么保护自己的市场。然而从创业之初便深谙资源整合之道的于超却是另外一条完全不同的思路。打造一个专业防水材料市场的想法就这样产生。
2003年,于超在重庆的马家岩建起了西南地区最大的防水材料批发市场。然而大手笔的背后也往往意味着大风险,就在市场建立后不久,“非典”便席卷了全国各地。由于材料大多来自北京、上海、广东等“非典”的重灾区,两个月的时间里,于超没有做成一笔生意。好容易抗过了“非典”,接下来的三个月又是重庆的高温梅雨期,所有的工程全部停工。绝大部分的防水材料保质期只有六个月,几个月中,于超每天徘徊在仓库,似乎能够听到堆积如山的材料散发出腐坏的气息。半年的时间里,他赔进了几百万元,还欠下了厂家近百万元的材料款!
人脉与信誉此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厂家同意于超暂缓付款,并愿意继续给他发货,工人也主动提出工资可以延后结算,再加上非典过后,大量工程重新开工,凭借着材料和施工技术的优势,于超先后承接了重庆江北机场、三峡博物馆、奥体中心等几个大型形象工程,不但扭转了败局,还一跃成为重庆最大的防水工程企业,手上的订单多得接不过来。
这次跌到谷底又重回巅峰的经历,让于超强烈感觉到,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有限,要想在防水工程领域取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将整个行业进行组织和规范。在他的牵头下,重庆市防水协会很快成立,到2006年,于超已经占据了重庆防水工程市场50%以上的份额,公司年产值达到1.8亿元。
2007年夏天,重庆作为新直辖市迎来了自己的第十个生日,而于超,也已经到重庆整整十个年头。第二个十年即将开始的时候,他已经将目光向整个产业链延伸。防水系统的上游产业是节能,节能产业链再延伸是建筑总承包,再往上是房地产开发……站在新重庆车水马龙的街头,于超时常恍惚觉得,这城市,仿佛已经是自己的另一段生命。
(本文主人公联系方式详见:www.zfxm.com)
这个简单的等式,在一千个人心里,总有一千零一种答案。
普通人的眼中,500元或许是一顿并不算丰盛的晚餐,或许是一件并不算华丽的新衣,或许是灯红酒绿中一段不着痕迹的时光……然而在于超的眼中,500元,却是撬动一个都市的支点,是通往亿万财富的终极密码,是心中那个永不肯放弃的创业梦想。
做别人不敢做的事。
成功者与众生的区别,大抵正在于此。
2007年6月18日。
山城重庆。
最绚烂的礼花,在漆黑的天幕上绽放,照耀着一个城市古老而又年轻的生命。
这一天,是重庆直辖十周年的纪念日。十年的时间,改变了一座城市的容貌,也改变了其中无数人的命运。
这一天,于超推开了所有的应酬,将自己淹没在解放碑狂欢的人海中,追寻着自己来时的道路。这个新直辖市中央商务区的8座大型广场中,有7座的防水工程出自他的手笔。白手起家创建起一个年产值上亿元的防水工程企业,对于一个怀揣500元闯重庆的贫困大学生而言,十年前,这是他想也不敢去想的奇迹。
一个人的城市
1994年,黄河岸边的古城开封夜色温柔而沉静。城东河南大学校门外的一家小饭馆里,觥筹交错间,24岁的于超春风满面。从河南项城的贫苦农村考入大学,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得到了留校工作的机会,第一个月发了工资,他兴高采烈地请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吃饭。然而到了结账之时,面对着四十多元的账单,他的手忍不住颤抖了。那时,他的工资不过是263元,四十多元的支出,足以让他感到心疼!
朋友们渐渐散去,于超一个人默默地躺在床上。十余年寒窗苦读,却没能改变自己贫困的命运,那一刻,他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决定:放弃学校的“铁饭碗”,出去闯自己的天地!
两年时间里,于超打工的足迹遍布广东、浙江、上海等地,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他渐渐听清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要创业,即使只有1元钱,我也要做老板!”
1997年初的一个夜晚,于超像往常一样守在电视前看新闻联播,这一几十年如一日的节目意外地成为了他人生的拐点。重庆将成为新的直辖市,当于超从电视里听到这个消息时,直接反应便是,新直辖市必然存在着新商机。“就是重庆了!”他握紧拳头,暗自对自己说。
进军重庆之前,于超查阅了相关资料,防水工程行业就在此时进入了他的视野。大城市肯定要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其中有大量的防水工程。2007年5月30日,于超带上自己所有的积蓄——500元钱,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走出重庆菜园坝火车站。抬起头,陌生的天空中笼罩着一层迷蒙的水汽,站在举目无亲的街头,从此,重庆只是他一个人的城市。
故乡的哀伤
500元钱在一个大城市里能生活多久?
初到重庆,不要说联系厂家,开展业务,连生存都成了摆在于超面前的难题。为了省钱,他找了一处地下通道,白天出去找专家咨询,晚上就和民工们打地铺睡在一起。地下通道的漫漫长夜中,于超一直做着一个梦,在梦里,他住上了星级宾馆,坐上了飞机,从最高处俯瞰这个城市的繁荣。
要做工程就需要相应的防水材料,于超回头找到了家乡一个做防水工程的企业,径直走进老板的办公室说:“能不能让我帮你们进行市场开发,材料款全部归你们,我只赚工程款。”
再次回到重庆,于超的手中终于有了厂家的授权。怎样迅速打开市场?他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1998年7月20日,一场特殊的新闻发布会在重庆三峡宾馆举行。于超请来了各大设计院的专家、大企业开发公司的总工们,包括做防水工程的同行,隆重推出自己手中的新产品。一家小公司的产品居然摆开如此规模的排场,于超的用意不在于借此拉到订单,而是意在获取更多的资源,一张庞大的人际关系网就这样建立起来。
然而就当于超从新闻发布会现场雄心勃勃地回到住处时,却收到了一份意外的“礼物”。公司的老板看他在重庆的市场开发速度较快,有意甩开于超自己操作。新闻发布会结束的当天下午,于超就收到了对方送来的一张车票,要求他马上离开重庆,回公司接受调查。
回到河南后,公司马上以查账为名,禁止于超离开河南。另一方面,重庆的消息也在不断传来,曾经通过一年的努力好不容易达成意向的工程,急等着他回去开工。那半年的时光,成为于超生命里永远不能重来的回忆,他的头发一抓就整把地往下掉,一天到晚浑浑噩噩,走到哪里困了就在哪里睡一下,梦里,他发现自己回到了重庆。
通过重庆的朋友,于超了解到,当时公司新派驻重庆的人员不懂得市场开发,眼看重庆的市场就这样渐渐萎缩。1999年春节前,公司开总结会,于超隐约感到,这也许是自己最后的机会了。会议即将结束时,他突然站起来,大声说:“我要发言!”接着便把自己在重庆两年多的时间里,拜访了多少专家学者,和多少单位取得了联系,有意向的工程有多少,像背书一样一口气背了出来。“如果还给我机会,我相信重庆的市场我还能力挽狂澜!”严冬腊月中原的夜色中,于超的话语如树枝上落下的琉璃一般掷地有声。公司终于同意于超返回重庆,然而却要求他出具12万元市场推广费用的欠条,于超咬了咬牙,提起笔一挥而就,转身大步走出门去。
给予是种幸福
1999年春节过后,于超带着父母支援的1000元钱,重新踏上重庆这片孕育着自己梦想的土地。吸取以前的教训,他开始渐渐脱离之前合作的那家企业,另外寻找新的合作单位。这次,他的目光瞄准的是当时国内防水材料质量排名第一的上海隧道防水材料厂。
越是在强者的面前,越是要让自己显得强大,这一直是于超坚持的理念。他利用自己建立起的关系网销售材料,硬生生地从上海隧道防水材料厂手中抢走了市场。再和对方坐在一起时,于超的腰杆硬了。
重庆的一家小饭馆里,四盘热气腾腾的菜肴映红了于超的脸,上海隧道防水材料厂的朱厂长和于超坐在了一起。一个协议就这样达成:由厂家派技术人员,于超只负责拿订单。工程做成后,厂家赚材料款,于超赚工程款。
与上海隧道防水材料厂的合作使于超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从第二天起,他便每天跑设计院,跑各个工程部。“当时穿布鞋,平均一个月就磨破一双鞋。”说这话时,于超下意识地看了看自己的双脚,脚上那双黑色的皮鞋当时在他看来是想也不曾想过的奢侈。
1999年下半年,于超从朋友处得到了一个消息,解放碑一座高档写字楼帝王广场即将动工,防水是施工中的一项大工程。如果能够拿下帝王广场,就能够在重庆防水工程市场上树起一面自己的旗帜。
然而作为中央商务区的重要项目,竞争帝王广场防水工程的商家多如牛毛。拿着借来的2000元钱,于超直接做了一份施工方案找到项目部,向对方声明:“虽然我自己不会做,但我认识的专家多,而且我是把这个工程当成自己的形象工程来做的,自己不赚钱都可以,决不会砸自己的牌子。”踏实坦诚的态度,雄厚的专家力量,再加上国内一流的防水材料,没有任何资源的于超,就这样通过整合各方面的资源,一举拿下了帝王广场这个大工程。
出手便是大手笔。于超的名气顿时在圈内打响了。一年的时间里,解放碑8个广场的防水工程,他一口气做了7个。2000年7月,于超突然发现,自己的账户上有170万元,看着这170万,以前一直是农村穷孩子的于超用力地拧着自己的脸,当感觉到疼时,才确定一切都是真的。他当即召集起自己手下的五十多个河南民工,拿出成捆的现金,直接撕开一把一把地发放。工人们欢呼着,兴奋着,没有人留意到,从未流过泪的于超背过身去擦了擦湿润的眼角,直到此时,他才真正感觉到那种淋漓洒脱的快意,原来,向别人索取其实是痛苦,给予别人才是真正的幸福。
寂寞在唱歌
2000年,于超在创业的第四个年头里终于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取名为重庆市上隧防水工程有限公司。那一年,他先后承接了三十多个工程,眼前是一片繁花似锦的前程。
然而在创业之初,于超很少能静下心来思考一下企业的管理之道。工程施工有其特殊性,一下雨所有的工地都要停工,天一放晴所有的工作又集中冒出来。那时,于超的三十几个工地同时开工,以前的五十几个工人已经无法满足施工的需要,要多招人,人力成本又会大大提高。无奈之下,他只好率领着五十几个工人,不分昼夜地赶工。即使如此,意外依然无可避免。
2001年,于超正忙于四处调拨人员赶工,突然收到一条消息,一处工程出现了漏水,还没等他把这里处理好,其他几个工地也相继出现了渗漏等施工质量问题。
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于超和他的公司一时间深陷一场信誉的危机。
徘徊在重庆的街头,喧闹的车流依然如同初见。暂时的失落中,于超却真切地感受到,脚下这座包容了自己的城市,正在萌动着崭新的生命力。更大的市场在于未来,回到公司,他当即宣布,暂停承接任何新的工程!作为一个入行几年的“外行人”,于超决定出去学习,看看这个行业水究竟有多深。
从北京到苏州,从南京到上海,一年多的时间里,于超走遍了中国最大的防水企业,拜访了中国最有权威的防水专家。从繁华回归寂寞,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是一份理性和睿智。放弃了眼前现实的利润,寂寞的歌声中,2003年,重新出现在重庆防水工程市场上的于超,已经俨然从门外汉变成了行业专家。
十年
2003年,越来越多的防水材料厂家看到了重庆市场的商机,重庆的防水材料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当市场竞争的战火烧到眼前时,绝大部分创业者想到的是怎么保护自己的市场。然而从创业之初便深谙资源整合之道的于超却是另外一条完全不同的思路。打造一个专业防水材料市场的想法就这样产生。
2003年,于超在重庆的马家岩建起了西南地区最大的防水材料批发市场。然而大手笔的背后也往往意味着大风险,就在市场建立后不久,“非典”便席卷了全国各地。由于材料大多来自北京、上海、广东等“非典”的重灾区,两个月的时间里,于超没有做成一笔生意。好容易抗过了“非典”,接下来的三个月又是重庆的高温梅雨期,所有的工程全部停工。绝大部分的防水材料保质期只有六个月,几个月中,于超每天徘徊在仓库,似乎能够听到堆积如山的材料散发出腐坏的气息。半年的时间里,他赔进了几百万元,还欠下了厂家近百万元的材料款!
人脉与信誉此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厂家同意于超暂缓付款,并愿意继续给他发货,工人也主动提出工资可以延后结算,再加上非典过后,大量工程重新开工,凭借着材料和施工技术的优势,于超先后承接了重庆江北机场、三峡博物馆、奥体中心等几个大型形象工程,不但扭转了败局,还一跃成为重庆最大的防水工程企业,手上的订单多得接不过来。
这次跌到谷底又重回巅峰的经历,让于超强烈感觉到,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有限,要想在防水工程领域取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将整个行业进行组织和规范。在他的牵头下,重庆市防水协会很快成立,到2006年,于超已经占据了重庆防水工程市场50%以上的份额,公司年产值达到1.8亿元。
2007年夏天,重庆作为新直辖市迎来了自己的第十个生日,而于超,也已经到重庆整整十个年头。第二个十年即将开始的时候,他已经将目光向整个产业链延伸。防水系统的上游产业是节能,节能产业链再延伸是建筑总承包,再往上是房地产开发……站在新重庆车水马龙的街头,于超时常恍惚觉得,这城市,仿佛已经是自己的另一段生命。
(本文主人公联系方式详见:www.zfx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