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学生答问存在问题与对策

来源 :青年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ozenCisc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协调师生教与学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能够启发学生思维,诱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学会学习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答问能够得到反馈信息,从而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然而,在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提问存在着种种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影响了教学效果。本文针对数学课堂教学小学生答问时的问题谈点自己的想法。
  1小学数学课堂学生答问存在问题
  从小学数学课堂学生回答提问现状看,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1盲目追求人气指数,忽视真实的思维过程
  在课堂学生答问时,很多教师对同一个问题,指名回答的学生过多,课堂提问的面很广,但课堂热闹的背后,这种形式仅仅是走过场。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很多教师根据教材提供四根长短不一的小棒(10cm、6cm、5cm、4cm)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从而发现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长短关系。在反馈环节,一教师提问:“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谁说说刚才你利用哪三根小棒围成了三角形?哪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教师依次让8位学生进行了个别回答。其实,教师在倾听学生的回答时,应该集中时间来处理"为什么有时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教材的编写特点就是让学生在"做"图形活动中发现现象、研究原因、体会规律。因此,教师在学生充分操作,经历围成和围不成三角形的过程,要重点思考"为什么",重点引导学生对三根小棒的长度进行分析研究,这才是真正的"数学化"的过程。学生只有在操作、比较中寻找原因,发现规律,才能展示真实的思维过程。
  1.2盲目追求精准到位,忽视错误价值的挖掘
  在学生答问过程中,教师有时盲目追求答案的精准到位,希望学生的回答一步到位,忽视学生错误价值的挖掘。殊不知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一个没有学生出现错误的课堂是理想化的,也是不可能的。例如:在教学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教师出示下面两题:
  98.594 0.455
  ≈□□(保留整数) ≈□□(精确到个位)
  ≈□□.□(精确到十分位 ) ≈□□.□(精确到十分位)
  ≈□□.□□(保留两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很多学生解答这些习题时,最容易发生错误。有位学生解题的答案依次为:98.0、98.6、98.60,0、0.4、0.50,为什么会出现很多错误呢?究其原因,除了没有掌握是否需要考虑尾数最高位上数的大小情况去四舍五入外,对其中的一些概念还是一知半解。因此,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对于保留整数、精确到个位、精确到十分位、百分位是否真正理解?当学生出现问题后,一定要先听听学生是怎么想的,仔细挖掘其中的错误价值,分析是教师讲解不当,还是学生理解有问题。从而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有效调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3盲目追求答案的多元性,忽视基础知识的掌握
  当课堂上学生出现不同声音时,如果教师盲目追求答案的多元性,对学生的回答处理不当,那么,往往忽视了部分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时,教师出示"把一根4/5米长的铁丝平均剪成两段,每段长多少米?"要求学生列式计算。大多数的学生列出了:4/5÷2,也有少数学生列出了4/5×1/2。教师对两种方法都给予了肯定。并要求学生重点来研究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在学生独立思考及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得出了好几种计算方法:有的学生通过画图,直接用4/5的分子除以2,分母不变,有的用4/5换成为了小数0.8,再除以2,得到0.4;有的直接用4/5乘以了1/2,还有的用分母5乘以2,分子4不变。在本节课中到底哪一种方法需要学生掌握,教师没有加以强调。很多学生认为把分数化成小数后比较简便,而有的认为直接用分子除以整数,分母不变也简单。
  2解决小学数学课堂理答行为问题的对策
  2.1教师要明确提问的目的
  好的"提问"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便于揭示知识的本质特征,使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都有所进步,提高学生的知識迁移的能力。对于课堂提问每位教师都要明确:
  ①问谁。儿童的思维多是从直观、表象开始,抽象逻辑思维较差。因此,教师应尽力为学生创造启迪思维的具体情境,使提问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避免过于抽象的设问。同时,设问的难度要因人而异,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②问什么。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水平,预想课堂教学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精心设计问题,形成知识网络。实践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③怎样问。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设计问题要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使问题富有情趣,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方向"时,没有像一些教师一样设问:左边是什么方向?右边是什么向?……而是创设一个小朋友感兴趣的动物聚会场景,让学生猜猜每种动物居住在池塘的哪个方向,请你帮它们找个家。此问一出,学生无不跃跃欲试,都想一显身手,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④何时发问。课堂提问要捕捉良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从教材内容的角度来说,提问的最佳时机是新旧知识的教汇点和难易的转化点上;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是当其思维困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疑惑不解时,或是学生有所领悟,心情振奋时;或是当其胡思乱想、精力分散时。
  2.2教师要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后,不要求学生马上作答,要给学生一个比较充裕的思考时间,最好是能让每个学生先独自在纸上写写画画,或用学具摆一摆。如果是较难的问题,还要允许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这样才不会使学生仓促迎战答非所问,丧失答问的兴趣。
  2.3教师对学生的答问不可求全责备
  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答不出是常有的事,这时,教师不要急于换人,要善于启发和帮助被提问的学生,或及时改变提问的角度或对问题加以补充说明,减少坡度,铺设"台阶",设法引导其回答出问题。从而,使每一个学生有回答问题的勇气和信心。
  参考文献
  [1]陈惠芳. 小学数学课堂理答行为的现状与思考[J]. 上海教育科研,2010,(3).
其他文献
对创业者来说,在前进过程中,最怕遇到的危机便是经营陷入泥潭,无法自拔,最终不可避免地申请破产,走向失败。但事实上,即便企业经营走到了破产境地,如果启动了破产重整的程序,那么,意料之中的败局不一定会出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颁布实施的第十个年头,随着破产管理人力量的崛起,一条新兴的、拯救危困企業、规范市场主体退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被成功开拓。
期刊
摘要:《民法通则》134条与《侵权责任法》第15条第一款规定了我国十种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恢复原状作为承担方式的一种却在理论与实务适用中存在诸多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未对恢复原状的内涵界明。笔者通过分析恢复原状的性质以及在不同侵权形态下恢复原状制度的适用情形,建议建立起以恢复原状为原则的民事责任救济体系。  关键词:恢复原状;民事责任;损害赔偿  中图分类号:DF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艾丽丝·沃克创立了妇女主义理论,并以此来探讨黑人女性双重歧视下所遭受的苦难。她塑造的女性人物为评论界所称颂,而作品中男性形象所传达的妇女主义思想却少有关注。在《紫颜
摘要:从全面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以行政侵权的精神损害赔偿理论为基础,对行政侵权精神损害构成要件进行分析以及现阶段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存在的缺陷等问题的研究,识别可能影响我国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因素,这些共同成为我们对健全法制、依法治国的道路上的初步探讨。本文通过对真实案例的研究,提出一个相对完善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构想,这对其他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案例能起到一定的借鉴参考意义
我的工作室在十二楼,刚好面对台北很漂亮的那条敦化南路,笔直宽阔的绿荫道绵延了几公里。  人车寂静的平常夜晚或周六周日,我常常和妻子沿着林荫道慢慢散步到路的尽头。这样的散步习惯有十几年了,陪伴我们一年四季不断走着的是一直在长大的儿子,还有那些树。  一开始是整段路的台湾栾树,春夏树顶开着苔绿小花,初秋树梢转成赭红,等冬末就会突然落叶满地、只剩无数黑色枝桠指向天空。接下来是高大美丽的樟树群,整年浓绿。
期刊
经过我国长达几十年的发展,社会发展迅速,城市变化巨大,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得到腾飞.如今,已是建国七十周年的中国,在面对以经济全球
摘要:经过将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随之带来的问题也日渐突出,环境问题尤为严重,环境污染的日渐增多导致了越来越多的环境纠纷和环境侵权等问题的产生。建立环境公益诉讼的必要性也愈发突出。从2000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强化检查职能、依法保护国有资产的通知》中强调了检察机关要充分的发挥检查职能,对侵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不法行为提起诉讼和2002年我国颁布《环境影响评价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表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与我国目前的行政体制和财政体制密切相关。现阶段,虽然我们进行了行政事业单位国
第三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于2003年3月29日至30日在上海举行。本届研讨会由上海市语文学会、香港中国语文学会、复旦大学中文系联合主办,上海大学世唯远程网上教育学院协
期刊
“代际倾斜”的现象作为一种失衡的家庭关系,如果不能及时调适,则很有可能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甚至威胁到家庭和谐及社会稳定.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以“助人自助”为主旨的专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