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4月15日,“文艺片教母”许鞍华执导的电影《桃姐》继在威尼斯电影节、台湾金马奖上大放异彩后,再次在当晚金像奖囊括5项大奖,成为最大赢家。许鞍华以熟练圆浑的技巧和深沉的人文关怀让《桃姐》一路高歌、获奖无数,更以精彩绝伦的智言慧语的评说,为《桃姐》增色添彩。说剧本:
感同身受。情真意切
2011年9月10日。女主演叶德娴凭借《桃姐》获封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影后。颁奖典礼后,剧组主创人员接受媒体采访,许鞍华如此解释自己初见《桃姐》剧本的一见如故:“如果早30年我肯定不会拍这部片子,因为没有这方面的沉淀和思考。现在我64岁了,已经老了。如今依然单身,所以我开始对以后想得比较多,担心老来孤独、怕老来太潦倒。桃姐的故事里,我觉得我自己既是男主人公,也是桃姐。比如我要拍电影的时候,没有时间陪我妈妈,老母亲是与我相依为命的,所以内心一直觉得很愧疚,对男主人公的经历可以说是感同身受。更不用说,我就是即将孤零零老去的女人,桃姐现实经历了我内心所有的恐惧。剧本所要表现的养育之恩、报答之情,以及老年孤独等音符深深触动了我的内心,因为我马上也要经历同样的生活。选择这个剧本,既可以看作是我与八旬老母对暮年晚景的一次深聊,也是对自己和母亲如何面对年老和死亡的一次探讨。”
谈及剧本,许鞍华没有空空而谈其精彩之处,她巧妙地将剧本描写的主题和自身独特的经历有机结合,在与主人公的对比中,通过声情并茂、娓娓而谈的讲述,言简意赅地阐述了自己对剧本的爱不释手之情,说得感同身受,讲得情真意切,让人由衷为之动容,不禁对影片充满了期待。谈感悟:
哲恩无限,引人共鸣
2011年11月26日,《桃姐》以横扫之势囊括了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等主要奖项。谈及拍摄《桃姐》的最大收获,许鞍华说:“过去,我很怕自己晚景潦倒、孤苦伶仃、没有人照顾,这在我看来是非常恐怖的事情。拍完了《桃姐》,我真的彻底释然了,因为我想明白了。比如金钱、儿女这一类所谓防老的安全措施,其实都是于事无补的。即便你有儿女,他们不一定有时间整天陪伴你、照料你;即便你有很多钱,可以雇最好的护士来照顾你,但到头来还是雇用关系,那感受未必就比一个人孤老好,所以晚景潦倒是人生不可避免的过程,是一种叶枯叶落的自然现象。所以,既然无法改变那就不需要担心了,不如顺其自然,就像桃姐那样,身处孤独感受到的并不是满目疮痍的废墟,即使在苍茫的黑暗中,也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亮光。有了那些曾经我们深深爱着的和深深爱着我们的亲人朋友的温暖,我这一辈子就不会觉得孤单了。”
晚景孤独是一个沉重的社会话题,许鞍华通过拍摄影片前后的思想变化,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晚景孤独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以乐观的心态坦然面对。一番精辟的感悟,既是自己心路历程的客观总结,更是充满哲理的人生智慧。其对影片作了全新的延伸解读,从内心深处引发了人们的强烈共鸣,给人无限启迪,听来受益匪浅。话票房:
妙喻精辟。淡定自若
2012年3月8日,《桃姐》开始在内地上映。在首映发布会上,有记者问许鞍华是否有信心凭借《桃姐》刷新文艺片票房纪录?许鞍华笑着回答说:
“我觉得对于一个导演来说,拍戏就像是孕育一个生命,这个生命的孕育和出生都是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的。导演和影片的关系就好比父母和孩子,虽然我没有结婚生子,但我能够深深体会到父母对子女的爱笃情深。不管别人怎么看,在父母的心中,自己的孩子总是好的。所以无论最终《桃姐》票房成绩如何,至少在我的心中,这都是一部倾注了心血、令我满意的作品。从开机拍摄到现在上映,我从来没有想过《桃姐》会有多少人去看,能否刷新票房纪录,我只希望去看过的人都能说这是一部不错的影片,就像我老母亲对我的期望一样。她很少关心我能赚多少钱,又得了什么奖。她最开心的,就是我身边的朋友对她说,你的女儿很优秀。”
文艺片素来叫好不叫座,但许鞍华却一直情有独钟。面对记者关于票房的话题。许鞍华别出心裁以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来妙喻导演和电影,坦诚自己对这部作品很满意,紧接着以母亲对自己的期望形象表达了口碑比票房更重要的观点。这正是她多年执著坚守的动力,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艺术家对虚名的淡定自若的心态。论得奖:
默风趣,巧妙回应
2012年4月15日,许鞍华以《桃姐》第4次斩获香港金像奖最佳导演奖。在接受专访时,当许戈辉称赞她是获得金像奖最多的导演时,许鞍华回应道:“我1975年回到香港担任胡金铨导演的助手,如今在影坛已经闯荡了将近40年。俗话说十年磨一剑,我是平均十年得一奖,这样算来也就不足为奇了。我已经没有多少个十年了,那些年轻导演们的路还很长,我相信只要他们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放弃,就总有一天会超越我。”许戈辉问她有没有想过退休,许鞍华笑答:“记得在金像奖颁奖典礼上,老戏骨王羽在上台颁奖时调侃说,他现在只有机会中风,没机会中奖。所以,我会选择继续不停地拍电影,希望得奖不会让我中风。”
面对许戈辉的赞誉,许鞍华以自己将近40年的工作时间为切人点,由此得出“平均十年得一奖”的结论,风趣地迂转回应了对方赞誉;面对“有没有想过退休”的提问,许鞍华又借王羽中奖和中风的戏言来引申,幽默地表示会用努力工作得奖来防止中风,让人不禁由衷叹服其睿智言语与顽童个性。
一部《桃姐》让人们再次见证了许鞍华的导演实力,诸多的奖项让影片熠熠生辉;许鞍华戏外的智慧解读,更为影片添增了别样的魅力。低成本的《桃姐》能在众多投资大片中突围而出,许鞍华绝妙的口才功不可没。
编辑:邱文瑾
感同身受。情真意切
2011年9月10日。女主演叶德娴凭借《桃姐》获封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影后。颁奖典礼后,剧组主创人员接受媒体采访,许鞍华如此解释自己初见《桃姐》剧本的一见如故:“如果早30年我肯定不会拍这部片子,因为没有这方面的沉淀和思考。现在我64岁了,已经老了。如今依然单身,所以我开始对以后想得比较多,担心老来孤独、怕老来太潦倒。桃姐的故事里,我觉得我自己既是男主人公,也是桃姐。比如我要拍电影的时候,没有时间陪我妈妈,老母亲是与我相依为命的,所以内心一直觉得很愧疚,对男主人公的经历可以说是感同身受。更不用说,我就是即将孤零零老去的女人,桃姐现实经历了我内心所有的恐惧。剧本所要表现的养育之恩、报答之情,以及老年孤独等音符深深触动了我的内心,因为我马上也要经历同样的生活。选择这个剧本,既可以看作是我与八旬老母对暮年晚景的一次深聊,也是对自己和母亲如何面对年老和死亡的一次探讨。”
谈及剧本,许鞍华没有空空而谈其精彩之处,她巧妙地将剧本描写的主题和自身独特的经历有机结合,在与主人公的对比中,通过声情并茂、娓娓而谈的讲述,言简意赅地阐述了自己对剧本的爱不释手之情,说得感同身受,讲得情真意切,让人由衷为之动容,不禁对影片充满了期待。谈感悟:
哲恩无限,引人共鸣
2011年11月26日,《桃姐》以横扫之势囊括了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等主要奖项。谈及拍摄《桃姐》的最大收获,许鞍华说:“过去,我很怕自己晚景潦倒、孤苦伶仃、没有人照顾,这在我看来是非常恐怖的事情。拍完了《桃姐》,我真的彻底释然了,因为我想明白了。比如金钱、儿女这一类所谓防老的安全措施,其实都是于事无补的。即便你有儿女,他们不一定有时间整天陪伴你、照料你;即便你有很多钱,可以雇最好的护士来照顾你,但到头来还是雇用关系,那感受未必就比一个人孤老好,所以晚景潦倒是人生不可避免的过程,是一种叶枯叶落的自然现象。所以,既然无法改变那就不需要担心了,不如顺其自然,就像桃姐那样,身处孤独感受到的并不是满目疮痍的废墟,即使在苍茫的黑暗中,也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亮光。有了那些曾经我们深深爱着的和深深爱着我们的亲人朋友的温暖,我这一辈子就不会觉得孤单了。”
晚景孤独是一个沉重的社会话题,许鞍华通过拍摄影片前后的思想变化,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晚景孤独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以乐观的心态坦然面对。一番精辟的感悟,既是自己心路历程的客观总结,更是充满哲理的人生智慧。其对影片作了全新的延伸解读,从内心深处引发了人们的强烈共鸣,给人无限启迪,听来受益匪浅。话票房:
妙喻精辟。淡定自若
2012年3月8日,《桃姐》开始在内地上映。在首映发布会上,有记者问许鞍华是否有信心凭借《桃姐》刷新文艺片票房纪录?许鞍华笑着回答说:
“我觉得对于一个导演来说,拍戏就像是孕育一个生命,这个生命的孕育和出生都是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的。导演和影片的关系就好比父母和孩子,虽然我没有结婚生子,但我能够深深体会到父母对子女的爱笃情深。不管别人怎么看,在父母的心中,自己的孩子总是好的。所以无论最终《桃姐》票房成绩如何,至少在我的心中,这都是一部倾注了心血、令我满意的作品。从开机拍摄到现在上映,我从来没有想过《桃姐》会有多少人去看,能否刷新票房纪录,我只希望去看过的人都能说这是一部不错的影片,就像我老母亲对我的期望一样。她很少关心我能赚多少钱,又得了什么奖。她最开心的,就是我身边的朋友对她说,你的女儿很优秀。”
文艺片素来叫好不叫座,但许鞍华却一直情有独钟。面对记者关于票房的话题。许鞍华别出心裁以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来妙喻导演和电影,坦诚自己对这部作品很满意,紧接着以母亲对自己的期望形象表达了口碑比票房更重要的观点。这正是她多年执著坚守的动力,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艺术家对虚名的淡定自若的心态。论得奖:
默风趣,巧妙回应
2012年4月15日,许鞍华以《桃姐》第4次斩获香港金像奖最佳导演奖。在接受专访时,当许戈辉称赞她是获得金像奖最多的导演时,许鞍华回应道:“我1975年回到香港担任胡金铨导演的助手,如今在影坛已经闯荡了将近40年。俗话说十年磨一剑,我是平均十年得一奖,这样算来也就不足为奇了。我已经没有多少个十年了,那些年轻导演们的路还很长,我相信只要他们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放弃,就总有一天会超越我。”许戈辉问她有没有想过退休,许鞍华笑答:“记得在金像奖颁奖典礼上,老戏骨王羽在上台颁奖时调侃说,他现在只有机会中风,没机会中奖。所以,我会选择继续不停地拍电影,希望得奖不会让我中风。”
面对许戈辉的赞誉,许鞍华以自己将近40年的工作时间为切人点,由此得出“平均十年得一奖”的结论,风趣地迂转回应了对方赞誉;面对“有没有想过退休”的提问,许鞍华又借王羽中奖和中风的戏言来引申,幽默地表示会用努力工作得奖来防止中风,让人不禁由衷叹服其睿智言语与顽童个性。
一部《桃姐》让人们再次见证了许鞍华的导演实力,诸多的奖项让影片熠熠生辉;许鞍华戏外的智慧解读,更为影片添增了别样的魅力。低成本的《桃姐》能在众多投资大片中突围而出,许鞍华绝妙的口才功不可没。
编辑:邱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