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为何在

来源 :小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3356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要下述三条中的任何一条还存在,宗教就不会消失。其一,世界还有未知的部分;其二,人世间还有苦难;其三,人对死亡还怀有恐惧
  
  一个时期以来,大大小小的佛寺、尼庵,烟火颇为旺盛。那些在风景名胜地的名寺古刹,游人如织,善男信女摩肩接踵,钟磬之声回荡,佛乐绕梁,烟香弥漫。就是那些深藏崇山峻岭之中的寺院,也有许多虔诚的信众,爬山涉水而来,顶礼膜拜,捐上一笔香火钱。更有甚者,有人不惜当地贫薄的财力,将小寺庙扩建成宏大寺院,把早已消失的佛寺又恢复起来,在本来没有寺庙的地方盖起了禅院。
  此种情景,可以说既在吾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记得当年刚刚搞市场经济的时候,吾曾经有一个发言。发言讲了大量的中国搞市场经济的必要性之后,简略地点了几条市场经济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其中一条是:信神礼佛之风可能日盛。因为,市场经济有风险,一个人可以很快富起来,也可能顷刻之间变得一无所有。于是,人们会觉得很难把握自己的命运,容易相信冥冥之中有一个主宰,希望得到神灵的护佑。这样,就会助长求神拜佛之风。可此风刮得如此之快、如此之狂,又出乎吾之所料。
  吾对佛学有些兴趣,崇敬其中丰富高深的智慧,尊重宗教信仰自由,但并不信佛。出于求知的欲望,吾不时思索:佛为何在?虽有点滴想法,却未能梳理,直到有一天。
  那年初秋的一天,吾与几个朋友结伴游览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领略了一番海天佛国的景色、瞻仰了观音大士的圣迹之后,到普陀名刹普济寺游览并小息。普济寺方丈戒忍大师出面接待我们。据说,戒忍大师于佛学造诣颇深,在中国佛教界很有影响。故吾恐露丑,说话时语出有所思,不敢那么随便。
  吾等海阔天空地谈了一阵之后,戒忍道: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的宗教政策得以很好贯彻,僧俗界无不称道,就不知这样的政策能持续多久?这出了一个难题。吾一凡夫,怎能妄断中央的宗教政策?可一个在京工作的知识分子,又不能面对大师的提问一言不发。情急之下,吾转了一个圈:大师不必多虑,政府的宗教政策是从实际出发的,基础是宗教存在的必要性;政策的长短,取决于宗教会存在多久。不想戒忍穷追不舍:“施主是读书人,你认为宗教能存在多久呢?”
  这触及到了吾常思索的“佛为何在”。吾停顿片刻,将平日所思梳理了一下,道:只要下述三条中的任何一条还存在,宗教就不会消失。其一,世界还有未知的部分;其二,人世间还有苦难;其三,人对死亡还怀有恐惧。戒忍大师呵呵一笑:“阿弥陀佛,我佛要常在了!”
  吾之回答,虽然似乎轻松随便,但却不是信口开河,有平日思索所得,自认有几分道理。事物的产生,自有它的原因和必然性;事物的存在,有它的根据。“凡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反之,凡合理的都会存在,不合理的终将消失。吾之三条,虽然可能挂一漏万,虽然可能并不严谨,但自认是宗教、当然也是佛存在的根据。
  其一,世界还有未知的部分。宇宙世界,无穷无尽。“无穷无尽”,乃无始无终、“至大无外、至小无内”之谓矣。具体的物质形态有起始有终结,但物质世界本身却既没有开始,也没有完结。“莫要问我从哪里来”,我“如其所来”;莫要问我到哪里去,我“如其所去”。所谓“上穷碧落下黄泉”,乃说说而也。其实,碧落无涯,黄泉无底,是无法“上穷”、“下尽”的。人的认识能力,与物质世界一样,是无限的;但具体时代的人、具体的人,与物质的具体形态一样,又是有限的。因此,具体的人,不可能完全认识无限的物质世界。只要世界还有未知的部分,就会给宗教留下“说明未知世界”的空间,就会给神留下存在的空间。当人还不认识自己从何而来的时候,于是便有了上帝造人之说,女娲抟土为人之说……人对生命和生命现象还有许多迷团未解开,于是灵魂之说便大行其道。如此种种。今后,神还会出来说话,因为人对世界的认识未穷尽。
  其实,只要树立了唯物论的世界观,神的世界便只能作为一种说法而存在,无法进入人的信仰。但是,由于世界和人的认识的极端复杂性,人们不可能、起码在相当长的年代不可能都形成唯物论世界观。不仅如此,人还有一种追求全知的天性:认识有限,又什么都想知道个究竟。于是,便会有人不满足于科学作出的“还不知道”的解释,转而去听神的诉说。
  其二,人世间还有苦难。世间之事,总是相反相成的,无上则无下,无大则无小,无悲则无喜……人生有无穷的幸福和乐趣,故人无不求生、恋生。但是,有幸就会有不幸,有福就会有祸,有欢欣就会有悲伤,有快乐就会有痛苦。因此可以说,人生在世,将与苦难相伴,肉体的,也有精神的。生、老、病、死,痛莫大焉,然人人不能免。被委屈、遭失败、遇侮辱、受欺凌,苦之甚矣,然终生能免者,能有几何……人遭奇冤,每每呼天;人遇巨痛,常常唤母。何也?希望得到拯救、抚慰也!宗教以拯救人的灵魂、追求从苦难中解脱为己任。特别是佛教,从根本上说,是通过自身觉悟,达到消除烦恼苦难,求得人生解脱的宗教。人有获得拯救、抚慰的需要和愿望,这就为宗教的存在留下了根据。
  人,是有七情六欲的万物之灵,精神上的拯救和抚慰当然需要。但是,肉体的伤痛和苦难,不是仅仅靠精神的手段可以治愈和解脱的。精神上的烦恼与痛苦,常常也不是单纯的精神原因造成的,根本的原因往往是物质的。精神上的抚慰,不能代替物质上的救助。即使是纯粹精神上的痛苦,也需要对症下药方能缓解或去除,没有包治百病的神丹仙药。话虽这样说,然而人有了病,就会去寻药,凡据说有效的,都会拿来用,哪怕只能麻醉一时、甚至是根本无用的。
  其三,人对死亡还怀有恐惧。死亡,是人人都要面对的人生最大的问题。死亡与出生相反。出生,是在无知、混沌中从无到有;死亡则是自觉、清醒地从这个现实的世界消失。死亡,被绝大多数人视为人生最大的苦难;死后怎样,成为大多数人永远解不开的谜。可以说,在常态下,几乎无人不对死亡怀有迷茫和恐惧。有人说:生与死是自然规律,人死如灯灭,一切皆归于无。可很多人马上会说:这是生者对死亡的说法,活着的人怎么会知道死者的感受呢?是呀,只有经过死亡的人,才能真正知道死亡和死后是怎么回事。但是,已经死了的人,又怎么能将他们的“感受”告诉活人呢?故人们对死亡仍然迷茫而恐惧。宗教应运而生、因势而存。它给人以临终关怀,让人不要恐惧;告诉人们死后的归宿。“孩子,安息吧!你的灵魂将升到天国。主啊,接受你的子民吧,阿门!”“你将进入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现代科学,对人的死亡已经有了科学的说明。但是,生与死,毕竟不是单纯的物理、化学现象,而是物质与精神交融共生的现象。思想着的人,怎么看待死亡,仅靠科学恐怕是不够的,还要靠自己去觉悟。
  吾并非宗教万岁论者。吾只是为求知的欲望和思索所驱使,常常在想:佛为何存在?
其他文献
随着网络技术和工作站性能的发展,合作高速缓存成为进一步提高机群的系统上的网络文件系统性能的有效方法。本文提出了适于机群系统的基于分布式客户/服务器模型的合作高速缓存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农村(牧区)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青海省农村(牧区)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就学难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但是城市低保家庭子女的
废弃混凝土的再利用已成为建筑节能降耗的主要途径之一。为提高再生骨料性能而采用的强化处理技术,将产生更多的细粉。介绍了通过将该细粉磨细后,进行X衍射分析和对混凝土性能
水是混凝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分,硬化混凝土内部水含量的变化及其运动对混凝土耐久性能有重要的影响。混凝土的劣化过程与水有关。水既是侵蚀物质进入混凝土的载体,又是劣化过
本文首先提出了一咱新的运动估计算法,它利用当前帧中已经译码的相邻图像实现当前图像的运动估计,避免了运动矢量的编码和传输;然后提出了一种符合图像编码要求的图像发割算法,该
大学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能否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关系到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
本文采用“单项统计,综合筛选”的测定方法,从463种期刊中确定38种期刊为植物生理学中文核心期刊,并作了初步探讨。
笔者通过对新课题拟定、查新文库健全、查得文献的相关性分析、检索结果为“零”处理、查新员水平发挥等多因于的分述,提出了全方位控制查新节点的论点。
适应市场经济办好农业科技期刊文韵清(云南省农科院情报所昆明650205)《云南农业科技》(双月刊)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技刊物。自1972年1月创刊以来,我刊在“立足云南,面向全国
本文简要地回顾了英文版《湖南农业研究通报》创办的缘起和经过。并以《通报》为例指出:相对中文版科技期刊而言,外文版因为有外语优势,在进行对外宣传,进行国际信息与科技交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