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之爱,汇聚成河

来源 :慈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yao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质朴坚毅,果敢睿智,以满腔热情奋战在慈善事业的第一线上。
  她,知行合一,奔走呼号,用充沛精力传递着慈善事业的勃勃生机。
  她的肩膀上,担着群众的信任;她的脸庞上,透着智者的谦和,她的目光里,含着长者的仁慈。已过花甲之年,依然不知疲倦、不畏艰难地为慈善事业操劳着、奔走着、奋斗着。她始终信奉柔软改变困境,大爱成就理想。她就是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松江区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邱京民。
  2007年,从松江区人大常委驻会委员岗位上退下来后,邱京民被委以重任,来到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松江区分会担任副会长、秘书长、办公室主任,主持分会的日常工作,至今已有8个年头。邱京民坦言,初涉慈善工作,着实有些措手不及。艰难困苦,玉汝以成,凭借多年党政工作所积累的经验和适应力,生性乐观练达的邱京民真可谓披荆斩棘、大刀阔斧地为松江区分会开辟出了一条仁心汇聚、众志成城的慈善之路。刚上任3个月,邱京民就配齐了区分会的人员架构、完善了区分会的组织功能……就这样,邱京民的“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慈善事业启航了。
  这8年间,身兼三职的邱京民,日常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繁重。但她严于律己,事事身先士卒,不畏艰难,事无巨细地关心工作的开展情况,每张公示表格,每份财务报表,每篇宣传通讯,她都会一一审阅,及时指出问题与不足并给予指导,以推进基金会工作的有序发展。
  这8年间,每当爱心企业向松江区分会捐赠了大批物资时,她二话不说,与基金会的同志一起卸货、搬运、整理,迅速而高效地将物资处理完毕。在汶川、雅安、鲁甸等自然灾害发生后,她更是迅速反应,高效组织,无私奉献,夙夜奉公,利用休息日和晚上的时间加班加点,将爱心的接力棒不断传承,充分体现了大灾面前的大爱精神。
  这8年间,为了使助学、助医、助困、助老等项目更接地气,更符合民意,邱京民坚持以民生需求为导向,掌握第一手资料,每年都抽出2~3周的时间亲自下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她面对面地走访百姓、居委(村委)会干部,实打实解难题。力求让慈善组织与特困家庭无缝对接,做好政府的拾遗补缺工作,真正为民排忧解难。近年来,基金会的各类救助项目,从2008年10余个迅速增长至2014年的30余个。无论是“健康守护”“真情关爱”还是“大爱松江”等都倾注了邱京民大量无私的爱心与精力,真正做到了“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
  这8年间,为了这份崇高的事业,邱京民舍小家为大家,连儿子结婚、孙女出生也未请过假;也无暇顾及患有糖尿病的丈夫;有时因工作繁忙,累得腰酸背痛或是感冒发烧,连连咳嗽,却始终坚守岗位。她说:“松江的慈善工作刚起步不久,需要做的事太多了。”她就是用这满腔热情投入到为百姓造福的慈善事业中去。
  这8年间,邱京民始终信奉谦逊、自律、勤勉的人生原则,从对慈善一知半解到成为慈善领域的半个专家,都与她八年如一日地认真学习中央的文件及慈善工作的理论知识分不开。在政治上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在业务上刻苦钻研,她不但翻阅了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关于慈善工作的有关文件、规定、章程,还广泛阅读国内外的慈善理论著作。邱会长常说:“要认清方向,做慈善工作就像摸着石头过河,一切都是全新的,没有经验可循,要多看、多学、多思、多干。”
  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在邱京民的带领下,松江区分会从点滴之爱起步,扶贫济困,根植基础,服务民生,开创了透明、规范、专业的新时期慈善工作之路。
  为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让捐赠人士和企业捐得放心、用得明白,从2007年起,每年在《松江报》、松江政府门户网站、慈善网等新闻媒体上向社会公布《财务及审计报告》;2013年,创新了财务资金的管理模式,实现基层慈善工作站的每月公示;及时向捐赠单位与爱心人士反馈资金使用情况,以增强慈善工作的透明度和诚信度。
  为了确保救助资金的落实,松江区分会坚持以项目化为抓手,不断扩大募捐领域,进一步发挥慈善救助工作的公益作用,让有限的资金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更大的能量。邱京民努力遵循“依靠社会办慈善,办好慈善为社会”的工作目标,不知疲倦地利用各种场合,与热心人士、企业家交朋友,进行面对面地交谈,心与心地沟通,大力宣传慈善观念与文化,以拓展募集慈善捐款的渠道。设立了12个20万以上的“冠名基金”,捐赠金额达到了800余万元。同时,通过多年的摸索,确立了“按需求立项,按项目筹款,按计划实施,按预算审批,按规定公开,按成效评估”的项目化运作机制。
  为了完善松江区慈善工作的三级网络体系,在已成立街镇慈善工作站的基础上,还成立了10支慈善义工队,参与人数600多人。同时,依据上级文件精神,松江区分会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街镇(园区)工作站基金会使用实施细则》《慈善工作站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使基金会工作有规可依,有序开展,长效发展。
  胸怀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了一位慈善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慈善情怀,用爱心和真情演绎着精彩的人生。◎
其他文献
近日,我在《慈善读本》中看了《快乐王子》这个剧本,使我受益匪浅。王子与燕子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它令我明白奉献的价值,时刻启发我要勇于奉献。想着想着,往事那难忘的一幕又情不自禁浮现在我的眼前。  记得,那是四年级下学期末的一天,我和几个同学都接到了老师的通知,是南海区团委、少工委、义工联主办的关爱外来工子女活动,倡议我们买一张家庭套票,然后可以免费带一个外来工子女进场,看全国巡演的话剧——《聪明的一
一位单身女搬到一新住处,发现新居室的隔壁是一户穷邻居,一个三十五六岁的寡妇与一个六七岁的小儿子相依为命。一天晚上,小区忽然停电,单身女只好自己点起一根蜡烛。没一会儿,听到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是隔壁邻居的小男孩,小男孩茫然地问:“阿姨,你家有蜡烛吗?”单身女以为小男孩是来讨蜡烛的,担心隔壁以后老来打扰她,便不耐烦地回了一句:“没有!”正当她准备关门时,孩子露出笑容,从怀里掏出两根蜡烛递给单身女,说:
受蒋老多次之邀,我上月26日随余姚慈善总会副会长柳贵芳、秘书长吴大可,去上海宝钢集团一钢公司参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组织的一笔50万元个人捐款仪式,并根据捐款者的意愿转交余姚慈善总会,设立“蒋金楚、杨颖助残慈善冠名基金”,资助梨洲街道三溪村的残疾人。  捐款者既不是企业家,更不是得了什么重奖的富翁,而是一位拥有金子般的大爱之心的余姚籍耄耋老人。他叫蒋金楚。蒋老曾捐赠30万元,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再捐20
付出点滴慈善之心,汇成人间大爱暖流。《慈善读本》让我们知道了贫民窟里孩子过的是我们难以想象的生活,还有那些全心全意帮助他们的慈善家,像比尔·盖茨、特蕾莎姆姆。  大爱者爱国爱天下。毛主席打江山,打出了中国的安定与祥和;习主席治国家,治出了中国的富裕和强盛。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但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一定会为他们的生活现状所震撼:8岁的她背一筐蔬菜去卖,需要翻过两座山;7岁的她交不
前些时,将母亲接过来住些日子。母亲是个闲不住的人,总琢磨着帮我干点什么,那天一大早,还在梦里,便听到母亲的惊呼:“咱家门口的垃圾呢?”我们习惯将头天晚上的垃圾放在楼道口的桶里,第二天早晨再扔。  我一想,肯定是大宝扔的。母亲一听,乐了:“垃圾也帮你扔?你怎么摊上了这么好的邻居。”我笑,大宝确实是个好邻居,可以前,大宝却不讨人喜欢。  这房子,不是我们的,我们的房子要装修,便借了亲戚闲置的房来住。临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标志,新商业文明初现端倪。  2020年初开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在全球蔓延,让世界经济按下“暂停键”,但是客观上也加速了新经济、新業态、新平台和新职业的大量涌现,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加快演进,新商业文明正在加速到来。  在这个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理念和竞争方式也将随之发生改变。一家企业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
先说一件2000年发生在大学的事,再说一件2012年发生在办公室的事,两件事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2000年秋天,他念大三,家中捉襟见肘,三本学费15000元,是靠暑假打工,朋友帮助,凑了9000元,剩下部分再办理国家助学贷款。  他的成绩一直都很优秀,除了能获得校级奖学金,还符合申请2000元的国家助学金的条件。由于在办理贷款时,已经提交了贫困证明,办理程序也会简便些。  他说自己爱钱,
前段时间,我到丹灶探访了一个困难儿童的家。其实这位困难儿童我们很早就认识了。  这位儿童名叫小仪,她两岁的时候,爸爸妈妈就离了婚。4岁的时候,她的妈妈因患脑炎一直高烧不退,最终抢救无效而去世了。现在只剩下小仪、她的姨妈和外公外婆了。  这次我们去看小仪,她开朗多了,与我们的交流也比以前好了很多,她还说在学校交了很多朋友。我们了解到她的姨妈因患糖尿病,视力几乎完全丧失,现在都看不到东西了。我们安慰她
总结郸城县卫生系统近几年慈善工作的实践,我们得出以下三点体会:一、做好慈善工作领导带头是关键:二、扶危济困是重点;三、建立健全制度与机制是保障。  2002年底,在县慈善会的号召下,我局在机关、直属机构以及各乡镇卫生院建立了慈善组织,使我县卫生系统形成了以县慈善会为领导,以县卫生局为中心,各直属单位和乡镇卫生院为基础的三级网络格局。三级慈善网络的形成,为我县卫生系统慈善事业的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古往今来,有关阅读的名言典故不胜枚举,而我最喜欢的一句格言是: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意思是最快乐的事莫过于读书,最重要的事莫过于教育孩子。而我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深意,还是从学习《弟子规》开始。  我从小就酷爱读书,对文字有种天然的亲切感,但当时条件有限,能够读到的课外书籍不多,这让我在心里产生了一种“阅读饥渴感”,甚至连带文字的纸张都不放过。那时,只要听说哪里有好书,我就想办法借到手,兜里的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