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在北京大学一百周年校庆期间,有位教授夫人忧郁地对我说:“我们为什么还要挤在这大都市的狭窄空间,天天望着水泥森林,听那搅得心脏乱跳的噪声、吸着让人窒息的空气,我们为什么不撤退?”我沿用听得最多的理由回答她:“这里不是有大医院吗,老人需要看病方便啊。”她似乎有些茫然……
2009年初夏,我因病走出国门,应邀在英国一个老人集居地作客,那里距伯明翰有2个多小时车程——一个山明水秀,有着各式各样迷你商店的小镇。并不宽阔的街面无比整洁,漫步着清一色的老年人,他们大多是卖掉城市中心昂贵的寓所,买了这里相对贱价的别墅,尚有全额补贴养老。
清晨我穿插在绿荫遮蔽的联体别墅间,风格各异的庭院飘洒着逸人的清香,奇花异草争相斗艳,目不睱接。没有明显的邻里分界线,却也不会随意越雷池半步,看不到晨练的人群,只有花园中穿着工装的主人在细心整理自己的花草。假如你的庭院杂草丛生无人管理,影响到周围景观,你的邻居会自觉羞愧而忍不住无声无息去帮你打理。所以,这里没有纷争。
英国人似乎有与生俱来的园艺天赋,每个人从小到老都在打造、维护自己的家园。我常常看见一对对白发夫妻坐在他们五彩缤纷,略带仙气的绿色庭院中喝茶,晒太阳、阅读……就像置身在一个童话世界,那才是享受。
英国人虽显优雅、不紧不慢,但所有日常家务均是自己动手,男女都一样,他们大多俭仆,也不习惯铺设浪费,小镇上有许多二手店,老人们并不忌讳使用别人的旧东西。
记得在主人的餐室里有一张古老的红木大餐桌,配套的高背雕花靠椅华光锃亮,豪华桌布织锦餐巾,白亮纯银餐具,绘制名画的盘垫……所有物件都有着70年以上的历史,却显得完好如初。而在众多眩目的摆设中我不过在主人按需配制的食物中吃了一块烤鸡,两个土豆,一些蔬菜沙拉和小块自制甜点、半杯开胃酒,真所谓“中国人吃味道,英国人吃情调。”
饭后的餐桌与餐前一样干净,没有家政服务员一切都是主人自己打理。他们把日常劳作当成体能锻炼,没有人去刻意运动。
每天下午4点左右是英国人例行的“下午茶”,这是人们交流的最好时光,三、五成群的老人坐在山水间近似古老的木屋咖啡馆,悄声细语交谈,或平心静气欣赏墙上那些旧照片,自制艺术挂件,手工布娃娃。不时呷口溢着奶香的红茶和那并不精致的甜点,悠闲自在。坐在静处专心阅读是英国随处可见的景观,他们最多的消遣是读书。
这里没有时尚的歌声和击打的音乐,只有鸟儿合鸣伴随远处教堂的钟声。这份宁静、清新,使我那长期紧束的心脏动脉舒缓了;这里的负粒子氧吧顿时止住了我长时间痉挛性咳嗽,虽忘了吃降压药,但血压还正常,我开始怀疑原来被诊断的心脑血管病和肺癌嫌疑……
我也侦察过,小镇上并没有大医院、最大医院离此40分钟车程。这使我大惑不解:难道这些七、八十岁的老人不怕死,敢住在离医院这么远的地方?主人微笑地耸耸肩,好像没有想过大医院和死亡。他们以为延年益寿的保障是大自然生态环境,而不是大医院和名医。你到医院去挂氧气瓶吊命,还不如到森林公园去闭目养神。
有朋友问:那么清静,又没人一起玩,你住得惯吗?我住得惯,因为我在细细品味他们的生活并寻找我们的失落,也许语言的障碍和陌生的群体让人感到孤寂,但他们亲密的家庭氛围,充满微笑,礼仪友善的人际关系免去许多烦恼和不愉快,在远离各种诈骗,商业陷阱、食品毒害的生活环境后,让人更有安全感。
这个当今已不算富裕的国家,既不靠农业,也无强大的工业支撑,而国民却过着高品质的休闲生活。除了金融老底,国民的素质很关键:他们保护环境,自己动手打造环境的意识几乎是从生下来那一刻就建立起来了。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节俭,他们对创造物的珍惜和爱护减少了许多消耗人力物力的重复劳动。而我们中国人过得苦的原由,正是破坏大于了创造!
要不走出国门,我真的体会不到这些。
一个咏叹调“中国人太多啊,穷啊,没办法啊……”这难以更改的思潮正是难以脱贫的根源。人多,为什么不想法疏导,穷,又为何铺张浪费呢,凭借当前国力,我们完全可以创建一些老人集居地,给都市松绑减压。
我们为什么舍不得撤离呢?是因为城里有自己的小铁笼子公寓,有那可能常回家看看的宝贝儿女,舍不得多年的麻友,舍不得霓红灯下的商铺……当然,最不敢舍弃的是排着长龙的大医院,我们期望着近在咫尺的名医,想着120的方便快捷,重视那些也许可以保住临危生命的先进仪器和手术台,可我们恰恰忽略了每天都在威胁我们生命的恶劣环境,我们舍弃了大自然。(本刊原载)
链接
英国:老年人生活有保障
文/马梅
有一位来自伦敦的露丝太太,带着上高中的女儿在中国大陆旅行。她告诉我:“我每次来大陆旅行,都感到这里的人们似乎很忧虑自己的老年生活。在英国,老年人的生活相对幸福得多,他们不用担心老无所养,因为政府和社会都能给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所以我们比较有安全感,老年人有退休金和养老金。即使穷人也不用担心没有地方住,政府早就制定了一整套保障老年人生活的制度。我们有许多老年人的慈善组织,比如“关注长者”和“帮助老人”组织,它们多年来一直从事于为老年人提供各种服务和生活保障,包括医疗服务。所以在英国,很难见到老年人在街上乞讨的情形。”
露丝介绍说,英国有不少老人选择在生前把房子抵押给保险公司,以便每个月领取一笔丰厚的抵押贷款来安度晚年。还有的老人为了晚年生活更加舒适和安逸,会采用“反向抵押贷款”的方式,自己筹措未来生活的费用。这样,老人们不但有一份退休金,还可以每月从银行领取一笔抵押房子的贷款,生活就很舒适安逸了。老人过世后,他们的房屋产权将归目前的贷款机构所有,房产处理后(比如房屋变卖后)的收益由贷款机构全权获得。目前,这种养老方式在欧美国家非常流行。老人过世后,他的房子不再顺理成章地成为儿女继承的遗产,而是属于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产业。
英国老年人在退休之后,大多选择参加志愿性的慈善机构,也有的会开创自己的新事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开咖啡店、小饭馆或是做企业顾问,办咨询公司等,这些都大大丰富了英国老人的晚年生活。
另外,英国科学家正在开发一种能够照顾独居老人起居和健康的“智能屋”。这种“智能屋”装有一个以电脑终端为核心的监测、通讯网络,使用红外线和感应式坐垫和床垫观察老人在屋内的走动。“智能屋”的医疗设备可以为老人测心率和血压,并将结果传输给医生。如此一来,独居的英国老人也能得到很好的照顾和关注。
英国是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的国家。虽然政府和社会采取了很多服务于老年人的行动,老年人的问题仍没有得到完善的解决。英国民众一直在要求政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使老年人能够更加长久地享受健康、独立的生活。
在我看来,英国政府和社会对老年人的这些作为,对我们这个日趋老龄化的社会也有着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但愿我们的老年人也能老有所养,不再为自己的老年生活过度担心,对于每个人来说,安享晚年无疑是最幸福的。(摘自《北京青年报》)
2009年初夏,我因病走出国门,应邀在英国一个老人集居地作客,那里距伯明翰有2个多小时车程——一个山明水秀,有着各式各样迷你商店的小镇。并不宽阔的街面无比整洁,漫步着清一色的老年人,他们大多是卖掉城市中心昂贵的寓所,买了这里相对贱价的别墅,尚有全额补贴养老。
清晨我穿插在绿荫遮蔽的联体别墅间,风格各异的庭院飘洒着逸人的清香,奇花异草争相斗艳,目不睱接。没有明显的邻里分界线,却也不会随意越雷池半步,看不到晨练的人群,只有花园中穿着工装的主人在细心整理自己的花草。假如你的庭院杂草丛生无人管理,影响到周围景观,你的邻居会自觉羞愧而忍不住无声无息去帮你打理。所以,这里没有纷争。
英国人似乎有与生俱来的园艺天赋,每个人从小到老都在打造、维护自己的家园。我常常看见一对对白发夫妻坐在他们五彩缤纷,略带仙气的绿色庭院中喝茶,晒太阳、阅读……就像置身在一个童话世界,那才是享受。
英国人虽显优雅、不紧不慢,但所有日常家务均是自己动手,男女都一样,他们大多俭仆,也不习惯铺设浪费,小镇上有许多二手店,老人们并不忌讳使用别人的旧东西。
记得在主人的餐室里有一张古老的红木大餐桌,配套的高背雕花靠椅华光锃亮,豪华桌布织锦餐巾,白亮纯银餐具,绘制名画的盘垫……所有物件都有着70年以上的历史,却显得完好如初。而在众多眩目的摆设中我不过在主人按需配制的食物中吃了一块烤鸡,两个土豆,一些蔬菜沙拉和小块自制甜点、半杯开胃酒,真所谓“中国人吃味道,英国人吃情调。”
饭后的餐桌与餐前一样干净,没有家政服务员一切都是主人自己打理。他们把日常劳作当成体能锻炼,没有人去刻意运动。
每天下午4点左右是英国人例行的“下午茶”,这是人们交流的最好时光,三、五成群的老人坐在山水间近似古老的木屋咖啡馆,悄声细语交谈,或平心静气欣赏墙上那些旧照片,自制艺术挂件,手工布娃娃。不时呷口溢着奶香的红茶和那并不精致的甜点,悠闲自在。坐在静处专心阅读是英国随处可见的景观,他们最多的消遣是读书。
这里没有时尚的歌声和击打的音乐,只有鸟儿合鸣伴随远处教堂的钟声。这份宁静、清新,使我那长期紧束的心脏动脉舒缓了;这里的负粒子氧吧顿时止住了我长时间痉挛性咳嗽,虽忘了吃降压药,但血压还正常,我开始怀疑原来被诊断的心脑血管病和肺癌嫌疑……
我也侦察过,小镇上并没有大医院、最大医院离此40分钟车程。这使我大惑不解:难道这些七、八十岁的老人不怕死,敢住在离医院这么远的地方?主人微笑地耸耸肩,好像没有想过大医院和死亡。他们以为延年益寿的保障是大自然生态环境,而不是大医院和名医。你到医院去挂氧气瓶吊命,还不如到森林公园去闭目养神。
有朋友问:那么清静,又没人一起玩,你住得惯吗?我住得惯,因为我在细细品味他们的生活并寻找我们的失落,也许语言的障碍和陌生的群体让人感到孤寂,但他们亲密的家庭氛围,充满微笑,礼仪友善的人际关系免去许多烦恼和不愉快,在远离各种诈骗,商业陷阱、食品毒害的生活环境后,让人更有安全感。
这个当今已不算富裕的国家,既不靠农业,也无强大的工业支撑,而国民却过着高品质的休闲生活。除了金融老底,国民的素质很关键:他们保护环境,自己动手打造环境的意识几乎是从生下来那一刻就建立起来了。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节俭,他们对创造物的珍惜和爱护减少了许多消耗人力物力的重复劳动。而我们中国人过得苦的原由,正是破坏大于了创造!
要不走出国门,我真的体会不到这些。
一个咏叹调“中国人太多啊,穷啊,没办法啊……”这难以更改的思潮正是难以脱贫的根源。人多,为什么不想法疏导,穷,又为何铺张浪费呢,凭借当前国力,我们完全可以创建一些老人集居地,给都市松绑减压。
我们为什么舍不得撤离呢?是因为城里有自己的小铁笼子公寓,有那可能常回家看看的宝贝儿女,舍不得多年的麻友,舍不得霓红灯下的商铺……当然,最不敢舍弃的是排着长龙的大医院,我们期望着近在咫尺的名医,想着120的方便快捷,重视那些也许可以保住临危生命的先进仪器和手术台,可我们恰恰忽略了每天都在威胁我们生命的恶劣环境,我们舍弃了大自然。(本刊原载)
链接
英国:老年人生活有保障
文/马梅
有一位来自伦敦的露丝太太,带着上高中的女儿在中国大陆旅行。她告诉我:“我每次来大陆旅行,都感到这里的人们似乎很忧虑自己的老年生活。在英国,老年人的生活相对幸福得多,他们不用担心老无所养,因为政府和社会都能给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所以我们比较有安全感,老年人有退休金和养老金。即使穷人也不用担心没有地方住,政府早就制定了一整套保障老年人生活的制度。我们有许多老年人的慈善组织,比如“关注长者”和“帮助老人”组织,它们多年来一直从事于为老年人提供各种服务和生活保障,包括医疗服务。所以在英国,很难见到老年人在街上乞讨的情形。”
露丝介绍说,英国有不少老人选择在生前把房子抵押给保险公司,以便每个月领取一笔丰厚的抵押贷款来安度晚年。还有的老人为了晚年生活更加舒适和安逸,会采用“反向抵押贷款”的方式,自己筹措未来生活的费用。这样,老人们不但有一份退休金,还可以每月从银行领取一笔抵押房子的贷款,生活就很舒适安逸了。老人过世后,他们的房屋产权将归目前的贷款机构所有,房产处理后(比如房屋变卖后)的收益由贷款机构全权获得。目前,这种养老方式在欧美国家非常流行。老人过世后,他的房子不再顺理成章地成为儿女继承的遗产,而是属于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产业。
英国老年人在退休之后,大多选择参加志愿性的慈善机构,也有的会开创自己的新事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开咖啡店、小饭馆或是做企业顾问,办咨询公司等,这些都大大丰富了英国老人的晚年生活。
另外,英国科学家正在开发一种能够照顾独居老人起居和健康的“智能屋”。这种“智能屋”装有一个以电脑终端为核心的监测、通讯网络,使用红外线和感应式坐垫和床垫观察老人在屋内的走动。“智能屋”的医疗设备可以为老人测心率和血压,并将结果传输给医生。如此一来,独居的英国老人也能得到很好的照顾和关注。
英国是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的国家。虽然政府和社会采取了很多服务于老年人的行动,老年人的问题仍没有得到完善的解决。英国民众一直在要求政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使老年人能够更加长久地享受健康、独立的生活。
在我看来,英国政府和社会对老年人的这些作为,对我们这个日趋老龄化的社会也有着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但愿我们的老年人也能老有所养,不再为自己的老年生活过度担心,对于每个人来说,安享晚年无疑是最幸福的。(摘自《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