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迷雾破解汝窑

来源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ail_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宋汝窑被发现”消息的发表,考古业内人士为之振奋,证实了中国陶瓷史上一段千古之谜终于被破解。在历经几辈考古学家长期的苦苦寻找,终于在河南省宝丰县境内,一个名叫“清凉寺”的偏僻小村,找到了压在民房下数米深的汝窑遗址。
  
  第一节 汝窑历史
  
  汝窑窑火仅仅燃烧了二十几年,就因战乱而消失了,而汝瓷的所有谜团,就像这神秘的器物一样,或埋入地下,或湮灭人间。
  把矿石、泥土与火,通过一座古老而神秘的窑场,能够化为晶莹剔透、如冰似玉的珍宝,而且备受北宋皇帝的偏爱和赞赏,这就是“汝瓷”。北宋时期,由于汝瓷只能供给宫廷使用,严禁流入民间,所以汝瓷存世稀少。弥足珍贵的汝瓷,千百年来始终成为陶瓷界注目的焦点,也是国内外藏家争相收藏的珍品,在民间则传有“纵有家财万贯,不抵汝瓷一件”的说法。在中国众多的陶瓷种类中,汝瓷是传世品保存最少的一种瓷,据专家统计,目前全世界传世的汝瓷不足80件。
  2000年6月,河南省宝丰县非常偏僻的清凉寺小村,突然热闹起来,大批的考古工作者及文物贩子几乎同时来到了这里。吸引人们到这小村的原因,就是在一户村民居住的房屋下面,考古工作者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这里出土了一批千年难得一见的宝物——天青釉色碎瓷片。
  人们为什么要不惜一切代价找到它,这些破碎的小瓷片里又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在宋代有“汝窑、官窑、钧窑、哥窑、定窑”五大名窑之说。名列之首的汝窑,因地处河南古汝州而得名,在中国陶瓷史上有“青瓷之首,汝窑为魁”之誉。这些专为北宋宫廷烧造的御用瓷器即“汝官瓷”,简稱“汝瓷”。
  汝瓷之所以被称为五窑之魁,就在于独特的天青釉,汝窑的这种瓷釉颜色,应该说在北宋时期达到了最高峰,直到目前还没有发现比汝窑的天青釉色烧得更好的釉色。为了烧制釉色独特的汝窑瓷,工匠们不惜工本,精选名贵玛瑙入釉,使其工艺更加精湛,最终使汝瓷呈现出“汁如堆脂、面若美玉、莹润纯净、素雅高贵”的皇家之气。
  因此,历代皇帝都把汝瓷视为吉祥之物,镇宫之宝。南宋文献中有这样的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可出卖,近尤难得”。这些文献记载证明了汝官瓷在南宋初期时就已经十分珍贵,到了元、明、清各朝代,更是深藏宫中,直至清代末期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汝瓷才流出宫外。
  几百年来,汝瓷可谓弥足珍贵,有价难求。自有拍卖史以来,拍卖汝窑瓷器仅有两次,一是在1992年,散失于民间的一件直径为8厘米的北宋汝窑瓷盘在美国纽约拍卖时,成交价为154万美元;二是在香港的一次拍卖中,一件宋汝窑三牺尊,以5000万港元易主。
  
  第二节 汝窑寻觅
  
  由于文献记载不详,实物传世极少,烧造汝瓷的汝窑究竟在哪里?它是如何烧造的?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考古界、陶瓷界,成为了千古之谜。为破解谜底,无数的古陶瓷专家学者为此呕心呖血。
  新中国时期,最早对汝窑瓷的寻找是从陈万里先生开始的。1950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专程来河南省寻找汝窑。他当时跑遍了河南省的各个地方,如临汝、宝丰、鲁山等,回京后写了一篇文章《汝窑的我见》。而在60年代,又有许多陶瓷专家考察瓷窑产地,当时找到的主要是民窑烧造的那些瓷器,并没有找到汝官窑的任何线索。但“清凉寺到段店,一天进万贯”,一句流传于清凉寺一带的乡间俚语,诉说了这里曾经有过的贸易盛况,引起了来此进行调查的考古人员的注意。
  20世纪80年代初,一群年轻的考古工作者徒步沿清凉寺到段店一带进行考察,没想到在10公里范围内竟发现了数十座窑址,但是却始终未发现汝窑遗址的任何线索。与此同时,当地一些酷爱汝瓷的民间人士,也以各自的方式,在寻找着有关汝窑遗址的蛛丝马迹。
  有这么一位老人,家住在宝丰县的大营镇,距清凉寺村不远。小时候也耳闻目睹过这一带有宝藏的传闻,自从进了县文化馆后,就把民间传闻当作一项事业去研究了。当调入陶瓷厂从事专业陶瓷研究工作后,就更加留意从田地里寻来的碎瓷片,还时常不断问自己:“汝官窑会不会就在清凉寺这一带呢?”
  1985年盛夏的一天,有人告诉他“大营镇清凉寺村有户人家的红薯窖塌了,露出了一件瓷器”。当得知此消息后,马上赶往清凉寺村。
  到现场一看,大吃一惊。那件东西猛然一见,就有一种雾光效应,虽然这个雾光效应在很短时间内就消失了,但是这件东西跟过去看到的不一样,经仔细观察,这可能就是梦寐以求的汝窑瓷器!他毫不犹豫地借了600元钱,买下了这件从未见过的瓷器。但是,到底是否真是汝窑瓷器?如果是,哪是官窑还是民窑呢?
  1986年机会来了,因工作需要参加了在西安召开的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他带上从清凉寺出土的那件瓷器和种种疑惑,找到了当时著名古陶瓷专家、上海博物馆的汪庆正副馆长。
  一年后,老人意外地接到了一封从上海博物馆寄来的信件。信上说,希望他能够拿着那件瓷器到上海来,与上海博物馆的馆藏汝瓷进行对照鉴别。当从清凉寺出土的那件瓷器,在与馆藏汝瓷对照鉴别完后,汪庆正副馆长就郑重地说起了收购这件汝瓷的事情。汪副馆长说这件汝瓷洗就是国家珍贵文物,应当献给国家。老人问道你能肯定?答复是肯定的。原来汪副馆长回到上海以后,早已就派专家到清凉寺去调查了。捐献后,上海博物馆给老人颁发了国家文物局的奖状,并发给了5500元奖金。据说老人当年花了600元钱买下的这个汝瓷洗,现在的价值近千万美金。
  1987年5月,上海博物馆依据在清凉寺采集到(同传世汝窑瓷器数据完全相同)的46块碎瓷片与捐献的汝瓷洗,首次向世人宣布了汝官窑的发现。
  1987年10月份,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找到汝窑所在地,揭开它神秘的釉料配方和烧造工艺,开始对宝丰县清凉寺进行了第一次试掘。当时开了两个探方,发现有11件比较完整的、可以复原的汝窑瓷器。此时,这就证实了宝丰清凉寺就是汝窑的产地。在随后两年的发掘中,考古队尽管也发现了一些汝窑碎瓷片,但是,发现的大部分还是民窑的产品,并不是汝官窑。
  1998年初,10年后考古队对清凉寺窑址,又进行了第4次重点发掘。先后发现了4座烧制民用青瓷的窑炉,也找到了汝窑瓷器的单独烧造区,在此之前发现的多是混烧窑炉。但是,最为关键的汝官窑瓷器的中心烧造区,一直扑朔迷离。
  1999年,在发掘的间隙中间,清凉寺的一个村民在村内挖地窖,在地窖里面出土了一些瓷片。专家们敏锐感觉到这个情况非常重要,迅速上报请示国家文物局继续开挖探方。经批准,在此做了试掘,终于发现真正的汝窑的中心烧造区,应该是在清凉寺村内。
  当时考古队仅仅是在村外的小道上,或者是在村民的院内进行了局部的钻探,但还不敢肯定这里就是汝窑烧造区。毕竟已具有积累50年考古经验的专家们,对这次挖掘还是充满信心的。因此,考古队最后下决心,报请当地政府搬迁了部分村民。
  2000年6月,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组织精干人力,在当地政府的密切配合下,进行了第6次考古发掘,经过近半年多的发掘,终于有了惊人的发现。
  毫无疑问,宝丰县的清凉寺村就是半个世纪以来,考古学家一直苦苦寻觅的北宋汝官窑瓷器的中心烧造区。这次发掘,共发现了窑炉19座,作坊2处,以及水井、灰坑、过滤池、沉淀池等重要遗迹。这里的汝官窑遗址,经探定大约有25万平方米,几乎全在清凉寺村内。这次发掘,弥补了长期以来研究汝窑瓷器不见窑址和实物标本缺乏的遗憾,窑址中出土的遗物之丰富,也是历年来发掘所没有见过的。
其他文献
嵩县北部基岩山区位于熊耳山脉东段南部,地下水与地表水分布不均,为研究基岩山区地下水特征和补径排关系,指导缺水山区地下水找水工作,通过现场调查、地下水采样,测定不同水
总结194例重症监护病房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病人预防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的护理,包括穿刺部位选择、皮肤消毒、穿刺部位固定、敷贴选择与更换、输液装置的更换、导管接头的护理、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媒体产业传统的发展模式受到严重影响,显示出明显的不适应性,其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本研究从区域化媒体的营销现状入手,对其营销突围进行探
本文在阐述运动学习的概念的基础上,论述了运动学习过程中技能的迁移概念及迁移的心理机制,为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提供理论指导。
县域经济民营化是在政治压力和财政压力的驱动下进行的,其经济逻辑是产权改革、市场演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制度分析的框架下,县域经济民营化的制度演进形式表现为诱致性变迁和
伴随着奥运会开幕的脚步,2008年8月8日河南省农村信用社第一台自动取款机在济源市天坛信用社上线,开始了试营业。为了提高客户的防范意识,保护客户的合法权益,天坛信用社全面加强
本文作者从自己的工作实践出发,结合我国各类媒体蓬勃发展的新形式,简要地分析了在新的形势下传统电视产业想要发展所要走的路。
加强管网的改造和降低漏损,发展供水事业.
由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李晓亚申请的国家发明专利“一种便携式野外在线固相膜萃取装置”于2015年11月18日获得授权公告(授权公告号:cN103439171B)。
车祸已成为当今社会公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近年来,小儿车祸伤发病率不断上升。由于其解剖、病理、生理等特点,一般伤情均较重,休克发生率高,抢救难度大。而成批小儿车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