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玩是人的天性,尤其是在地大物博、民族众多的中国,到了春节,每个人都收拾好自己的心情,准备畅快地玩上一把,除了您自己欢喜尽兴的游玩方式,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朋友过年的风俗活动,也许会令您眼前一亮,使您在新年能玩出新花样,玩出好心情。
我国少数民族在新年期间举行的各种风俗活动,蕴涵着浓厚的民族特色:
在我国的少数民族鹤山的乡村,有新春初四以活鲤鱼拜门的习俗。那一天,从早到晚,都有人手提一条用红头绳吊起的生猛鲤鱼,到各家门口叩拜,一边拜,一边唱鲤鱼歌:
“鲤鱼合合口,金银来到手。
鲤鱼碌碌眼,百病无侵犯。
鲤鱼头,祝你全家福禄寿。
鲤鱼腮,长年兴旺永无衰。
鲤鱼鳞,生意兴隆多利润。
鲤鱼肠,米顶到梁。
鲤鱼游,祝你今年起高楼。
鲤鱼心,朝进白银晚进金。
鲤鱼蛋,餐餐九味(菜)白米饭。
鲤鱼摆摆尾,年头好到年尾。
大生鲤,大生鲤,今年好运属于你!”
布依族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要进行“抛绣球”活动。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宰猪杀鸡,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席间全家还要欢唱“贺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这一天的猎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猎物时,先将全部猎物的一半发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妇可分得两份,过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蒙古族过春节,蒙古族人民叫做“大年”。蒙古族古时候将春节称为“白节”。如今,人们将农历正月叫做“白月”。原来,蒙古族人以“白”为吉祥,据说与日常饮用洁白的奶食有关,包含着恭贺新春、吉祥如意之意。“白月”也是人们相互交往聚会的时节。初一一大早,身着各色服装的男女,跨上早已挑好的骏马,三五成群地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中,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习惯上这种敬酒每敬必喝,有的还边歌边舞。串包男女利用这个机会赛马,尤其是青年男女更互不相让,他们大都以“浩特”之间距离为比赛距离,开始男女追逐。
除夕那天,藏族人会穿上艳丽的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举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除夕之夜,守岁和逛花市是澳门人辞旧迎新的两件大事。守岁是打麻将、看电视、叙旧聊天,共享天伦之乐。大概受西方圣诞节和情人节的影响,年宵澳门人还争相购买一些吉祥的花木迎接新春,现今已成了一个澳门年俗。澳门在年宵兴办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橘,花开富贵,祝报平安,鲜花瑞木兆示着新年的美好前程。澳门的花市办三天,这三天给奔波一年的澳门人无穷的慰藉。
广东地区还流行着新春佳节互赠橘子的风俗,这个风俗是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紧密相连的。在民间,人们习惯上把橘字写成桔字,而桔字和吉字又很相近,新春时节民间用橘子相互馈赠以求吉利,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大吉大利,小小的橘子也就成了人们的护身符。通常,女人到亲戚朋友家里拜年的时候都要准备一些红橘,用篮子提上作为新春的礼物,而所得的回赠礼物也都是这些东西。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橘,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拱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橘,长街之上,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老北京人过节少不了要逛庙会,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厂甸”之外,“五显财神庙”(初二至十六)、“东岳庙”(初一至十五)、“白云观”(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的庙会,最富有北京过年的特色。
领略了各地各民族的风俗活动,您是不是也被古老中华民族留给我们这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所深深地感动着?玩在春节,其实,就是一个乐呵,只要我们能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继续保留下来,只要我们能在这传统佳节里真正乐起来,也就足够了……
我国少数民族在新年期间举行的各种风俗活动,蕴涵着浓厚的民族特色:
在我国的少数民族鹤山的乡村,有新春初四以活鲤鱼拜门的习俗。那一天,从早到晚,都有人手提一条用红头绳吊起的生猛鲤鱼,到各家门口叩拜,一边拜,一边唱鲤鱼歌:
“鲤鱼合合口,金银来到手。
鲤鱼碌碌眼,百病无侵犯。
鲤鱼头,祝你全家福禄寿。
鲤鱼腮,长年兴旺永无衰。
鲤鱼鳞,生意兴隆多利润。
鲤鱼肠,米顶到梁。
鲤鱼游,祝你今年起高楼。
鲤鱼心,朝进白银晚进金。
鲤鱼蛋,餐餐九味(菜)白米饭。
鲤鱼摆摆尾,年头好到年尾。
大生鲤,大生鲤,今年好运属于你!”
布依族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要进行“抛绣球”活动。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宰猪杀鸡,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席间全家还要欢唱“贺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这一天的猎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猎物时,先将全部猎物的一半发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妇可分得两份,过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蒙古族过春节,蒙古族人民叫做“大年”。蒙古族古时候将春节称为“白节”。如今,人们将农历正月叫做“白月”。原来,蒙古族人以“白”为吉祥,据说与日常饮用洁白的奶食有关,包含着恭贺新春、吉祥如意之意。“白月”也是人们相互交往聚会的时节。初一一大早,身着各色服装的男女,跨上早已挑好的骏马,三五成群地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中,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习惯上这种敬酒每敬必喝,有的还边歌边舞。串包男女利用这个机会赛马,尤其是青年男女更互不相让,他们大都以“浩特”之间距离为比赛距离,开始男女追逐。
除夕那天,藏族人会穿上艳丽的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举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除夕之夜,守岁和逛花市是澳门人辞旧迎新的两件大事。守岁是打麻将、看电视、叙旧聊天,共享天伦之乐。大概受西方圣诞节和情人节的影响,年宵澳门人还争相购买一些吉祥的花木迎接新春,现今已成了一个澳门年俗。澳门在年宵兴办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橘,花开富贵,祝报平安,鲜花瑞木兆示着新年的美好前程。澳门的花市办三天,这三天给奔波一年的澳门人无穷的慰藉。
广东地区还流行着新春佳节互赠橘子的风俗,这个风俗是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紧密相连的。在民间,人们习惯上把橘字写成桔字,而桔字和吉字又很相近,新春时节民间用橘子相互馈赠以求吉利,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大吉大利,小小的橘子也就成了人们的护身符。通常,女人到亲戚朋友家里拜年的时候都要准备一些红橘,用篮子提上作为新春的礼物,而所得的回赠礼物也都是这些东西。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橘,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拱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橘,长街之上,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老北京人过节少不了要逛庙会,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厂甸”之外,“五显财神庙”(初二至十六)、“东岳庙”(初一至十五)、“白云观”(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的庙会,最富有北京过年的特色。
领略了各地各民族的风俗活动,您是不是也被古老中华民族留给我们这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所深深地感动着?玩在春节,其实,就是一个乐呵,只要我们能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继续保留下来,只要我们能在这传统佳节里真正乐起来,也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