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振钢:麦田里的“守望者”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buji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9月,对于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茹振钢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月份。在9月,他不但获得首届“河南最美教师”的称号,而且成功入选2015年河南省“中原学者”,进入了这个名副其实的“院士后备人才库”。除了这两个殊荣,他还有诸如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先进工作者、河南省小麦抗病虫育种首席专家等多项荣誉。有人评价他是“中原精神”的实践者,有人称他为“麦神”“粮财神”,但他仍像几十年前的自己一样,大部分时间都在麦田里,和农民呆在一起。
  寻梦:“育出好种子,让老百姓丰衣足食”
  1958年,茹振钢出生在河南沁阳一个农民家庭。出生后不久便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在那段日子里,吃饱饭成了一家人最大的愿望。
  高中毕业那年,班主任对茹振钢说:“现在世界上最大的难题是沙漠化,如果能让沙漠长出草,那就是对人类做出了最大的贡献。如果谁能让沙漠长出庄稼,那简直就太了不起了!”
  吃饱饭的愿望和班主任的叮嘱,让茹振钢选择学农,1978年,他报考了河南省农业学校。
  1981年,茹振钢毕业后分配到百泉农专(河南科技学院前身),被著名农业科学家黄光正教授“拉进”育种行业。
  “育种是人与植物的对话,小麦也是有感情的。”这是黄光正的口头禅。他要求茹振钢多到育种田观察,记清每一个生长特点各不相同的小麦品种。
  那时候,科研条件比较差,实验室连台像样的仪器都没有,图书资料更是奇缺。面对有些动摇的茹振钢,黄光正请他到家中长谈,告诉他:“搞科研,总要有股傻子精神,再苦再难也要干到底。”
  此后,茹振钢定下心来和小麦朝夕相处,“育出好种子,让老百姓丰衣足食”成为他毕生的追求。
  筑梦:风雨耕耘,痴情育种铸“麦魂”
  为掌握各地小麦的生长情况,茹振钢经常深入全省各县乡村调研,全靠公共汽车和一双脚底板。
  上世纪90年代初,乡村公共汽车数量少且不准点。为了不耽误行程,茹振钢就时刻准备着,只要有车,说走就走。当时,茹振钢出门三“宝”不离身:一个装有工具和资料的挎包,一个军用水壶,一袋皮蛋。“皮蛋保存的时间长,还顶饥。”他说。
  为了梦想,茹振钢每天都干在试验田、吃在试验田、睡在试验田。为确保科研数据的完整和准确,几十亩的试验田,他一株株地手工脱粒,一干就是个把月。他走了一村又一村,厚厚的笔记本上记录着不同地区小麦的生态环境,记下了各地区主要小麦品种的生长特点和产量。
  直到1985年初,茹振钢才有了一辆自行车。朗公庙镇毛庄村村民至今仍记得茹振钢到村里指导小麦生产的情景。那时候,学校还在新乡市辉县,茹振钢骑着自行车先到30公里远的新乡,中午歇歇脚、喝点水,再一路大汗地骑到25公里外的毛庄村。一到村里,他顾不上疲劳,立即去给乡亲们上课,还抽空到田里去看一看。
  1996年,靠种植小麦富裕起来的农民,看到这么多年茹振钢还是骑着自行车奔波,自发集资给他买了一辆桑塔纳轿车,茹振钢当即把车捐给学校。2005年,一家种子企业向茹振钢捐赠了一辆价值40余万元的丰田皇冠轿车,他又把车捐给了学校小麦研究中心。
  为培育既耐高温又耐寒、既耐干旱又耐涝、既耐瘠薄又耐肥的“最完美”小麦品种,茹振钢种下5万株小麦进行选育观察。
  一年大年初一,大雪纷飞,茹振钢换上胶鞋就往试验田里跑,“天冷是观察小麦抗冻的最佳时机,只有这个时候才能选出并淘汰掉不抗冻的小麦单株”。
  在寒冷的试验田里从5万株小麦里找出抗冻的小麦单株并非易事。茹振钢要忍受长时间低温的考验,往往没多久就冻得手通红、脚发木。他常说:“年可以不过,试验不能停。一年365天,我一天也离不开小麦。”
  在经历一次次大雪纷飞和狂风暴雨的考验后,茹振钢对最后留下的100多株小麦进行人工选育。历经10年漫长的岁月,2002年,他终于选出了最优的一株。
  圆梦:“百农矮抗58”成为“黄淮第一麦”
  现在,全国13多亿人所吃的馒头中,每8个就有1个来自茹振钢培育的“矮抗58”。他也因此荣誉等身,功成名就。但57岁的茹振钢仍像年轻时一样,每天废寝忘食地工作着。河南省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彻夜长明的灯光,见证着他对小麦育种不变的痴、永恒的爱。
  “纵然时间的霜染了鬓、岁月的刀刻了额,怎奈我初心不改、豪迈如昨?”茹振钢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着他向杂交小麦育种冲锋的雄心壮志。
  不少专家认为,我国黄淮地区小麦产量已经顶到“天花板”,要进一步提高产量“难上加难”。茹振钢的思绪和视野却跳向东北和广东、福建等地,希望在这些地方找到打破纪录的神器。
  他说,高纬度地区小麦耐弱光,低纬度地区小麦耐强光,如果把“高低纬度”地区的小麦“组装”起来,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那一定很奇异!”
  茹振钢为自己创新思维带来的灵感激动不已,急不可耐地南下北上,四处搜罗种质资源。福建早已不再种植小麦,好不容易在武夷山区找到几株麦苗,他像宝贝似的装在矿泉水瓶里,一路小心翼翼地捧回新乡。如今,这种高光效的小麦新品种已培育出来,既耐弱光又耐强光,茹振钢夸它“早上班,晚下班,中午还不休息”,不仅适应性更广,而且增产增效。
  为了给粮食生产储备新成果,茹振钢团队联合全国育种专家,向“世界100年、中国60年”没有攻克的难题——BNS型杂交小麦发起“冲锋”。
  “美国在玉米杂交育种上掌握了话语权,袁隆平院士在水稻杂交育种上占领了制高点,我们要在杂交小麦上抢得先机!”茹振钢又一次展开他诗人般的浪漫情怀,“思想在想象的空间任意驰骋,让我看到了新品种的曼妙身姿,我会用坚实的脚步靠近你!”
  2013年12月,“百农矮抗58”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该奖设立30年来河南高校“零”的突破。2015年4月2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茹振钢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面对成绩,茹振钢淡然地说:“育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的年龄大了,年轻人精力旺盛、知识面宽广、创新精神强,我要逐渐从‘领跑者’的角色转变为‘助跑者’和‘啦啦队员”,帮助、引导我的团队努力培育出更多更好的良种。”
  传承:像培育麦种那样培养年轻一代
  为鼓励团队献身育种事业,茹振钢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自己应得的部分奖金拿出来,用于整个团队的奖励;他还从学校给他的奖金中拿出130万元,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奖励基金”……
  尽管科研任务繁重,但他始终秉承“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理念,始终站在教学工作第一线,承担着农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立足我国粮食生产实际,放眼全球农业科技,结合取得的科研成果,认认真真上好每节课,在三尺讲台上,他用学识、责任、激情和汗水浇灌着每一位学生。有人说,凭着这些年的科研成果,茹振钢完全可以有另外一种选择;但茹振钢说,哪一种选择更有利于为社会创造最大的效益,我想是教书育人,我培养的学生所产生的效益,那才是无法估算的……
  茹振钢每年带的毕业实习生和研究生有十多人,不论酷暑寒冬,他总和学生一道在田间观察、试验、分析。茹振钢对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指导,更是通过身体力行,无形中使他们的思想有着深刻的升华。教书育人数十载,桃李芬芳,如今,茹振钢指导的学生大多已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农业战线上的骨干力量,特别是河南省年轻一代的小麦育种工作者,80%以上毕业于河南科技学院,得到过茹振钢教授的指导。
  学生苏文艳这样描述对老师的印象:“听了茹老师的课都很振奋,有一种誓把育种做到底的冲动。茹老师站在讲台上给我们的感觉是一位激情澎湃的演说家,总能把课堂气氛推到高潮,没有一个学生不追随着他描绘的金色田野。”
  眼下,茹振钢带领他的学生和科研团队正在与时间赛跑,进行着比“百农矮抗58”更领先的杂交小麦新品种的研究。
  “小麦良种培育要推广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设想一代,要做到一地研究多地用、当今研究未来用……”站在一望无际的麦田边,茹振钢畅想着小麦培育发展的新蓝图。
其他文献
一名年轻的杂志记者向自己在美国求学时的教授写了一封邮件,向他表达自己刚入行时担心写不出来好故事的忧虑,不久,他得到了回复。  亲爱的卓星:  听到你对工作略微有些失望,我并不惊讶。你对自己的未来有很高的期许,但事实上,你还只是刚刚开始。我认为,哪怕平庸之作也比没有作品要强。  我总对我的学生们说,在我们向优秀、乃至杰出攀登的过程中,总得要经过糟糕这一个过程。天资与勤奋是重要的,但新闻是一门手艺活,
期刊
桃核雕刻在中国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手工艺品,早在两千多年的《诗经》中就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这样精美的语句予以流传。纯手工雕刻的桃核,各种形状,可用作手链、胸饰、腰饰。桃核木质坚固结实,没有年轮,不易破损,几百年不会损坏,核雕品要是把玩得越久越漂亮,但桃核硬度极大,所以雕刻起来也很艰难,需很长时间的功夫才能雕成一个。而在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就存在着这么一种雕刻艺术——桃核雕花工艺。桃核雕花
期刊
第一次到天安门是去北京参加一次会议,晚上将近八点抵达住处。顾不上旅途劳顿,胡乱吃了几口东西,一个人偷偷溜出门。寻到酒店附近的地铁站,仔仔细细查好路线,确定换乘之后可以到达天安门广场,噗噗通通的心才安稳了些。  夏夜的天安门广场,人们悠闲地散着步,与任何其他城市的广场看上去差别不大,但它仍然让我感到全身心的震撼。我独自一人在广场上逡巡良久,有点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来纪念这对我来说伟大而神圣的时
期刊
农民工、特警、作家,三个原本毫无关系的职业身份,在2015年的立秋时节,因为一个年轻人而真实地交织在一起,他叫王向明,河南新乡人。他历时3年创作出的20万字长篇小说《平实的梦想》,在8月8日立秋当天正式出版发行。黝黑的皮肤,坚毅的眼神,这位“80后”公安作家曾做过农民工,摆过地摊,随后又成为一名特警,他从未放弃过“文学梦”,最终用文字编织出一个农村少年追梦的励志故事。  逆袭  2004年6月,王
期刊
北纬39度54分26.37秒,东经116度23分29.22秒,从这个点向东西扩展500米、向南北扩展880米的44公顷土地,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天安门广场。它对于中国人的神圣意义,并不在于“世界最大”的标签。自从1949年开国大典之后,它作为人民的城楼的形象,便存在于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  1949年前的天安门  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在北京城的中心,天安门城楼拔地而起。这座城楼的
期刊
“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近期最火的网络热词。备受关注的“南京宝马撞碎马自达案”因嫌疑人王季进被司法鉴定为作案时患有“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具有限制刑事责任能力,再度成为舆论焦点,该案的司法鉴定结论引来网友一片质疑声。《京华时报》9月21日)  像伤情鉴定、笔迹鉴定、价格鉴定,都有一个相对比较客观的标准,因此,鉴定得出的结论虽然有时也难免会存在争议,但不至于那么离谱。唯独精神病鉴定,却没有什么科学仪
期刊
日前,Marketsand Markets发布了关于4D打印的最新市场研究报告《4D打印市场之材料、终端用户的行业和地域——全球趋势及预测,2019—2025》。该报告预测,正处于商业化边缘蓄势待发的4D打印市场,预计到2019年将达到6300万美元,其中走在整体市场增长最前沿的国防军工相关应用的市场份额将达到55%;而到了2025年,4D打印市场将达到5.556亿美元。在4D打印的用材方面,Ma
期刊
“上网不如会面”是建业凯旋广场“会面”club的宣传语,简单明了。9月18日上午,80多家自媒体创业者在郑州市花园路农科路建业凯旋广场——会面,参加由嵩云科技和豫记联合主办的“中原自媒体论坛”。  “只会上网,不懂会面,这是自媒体创业者的痛点之一。”本次活动嘉宾、原河南商报社社长李蓬在本次论坛上直陈。自媒体公号“85后编辑工作室”猜测,本次论坛主题定为“会面”或许与李蓬此种理念相关。  某种程度上
期刊
“有一次我们蹲在地上吃盒饭,剧组的车明明可以从旁边过去,却一直冲着我们按喇叭,还下来个人说,再不走开就轧死你们。没办法,几十个人,有汤有饭有菜的,乱哄哄挪到旁边去。”张冬梅说,挨骂也是常事,骂技一次次突破着修辞的极限。  “心情不好,但空气很好。”张冬梅这样表述自己喜欢倚在窗口发呆的原因。  摄影师给她拍了一张照片。  “表情感觉很迷茫。”  “我就是很迷茫。”  在窗口站腻了,她会靠在床上看书,
期刊
2003年7月18日,为庆贺杜润生先生九十寿辰的“农村改革座谈会”在京西宾馆召开。杜老有一个答谢辞,他诙谐幽默地说:“我不知道为什么我能活了九十岁”“我查了一下祖宗三代,都是四十几、六十几就死了,到我这里九十岁了还不死,还得活几年。”全场笑声和掌声不断。  在答谢辞中,杜老还对自己七十年的经历做了总结:“第一条,苦劳多,功劳少;第二条,右倾的时候多,左倾的时候少。”以我对杜老有限的了解,第一条当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