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间与之内的现实生存:论冯世才诗歌写作的一个侧面

来源 :华文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elphi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印华诗人冯世才对以中国大陆为主体的汉语诗歌传统的引用和改写入手,分析了他诗歌中的'中国性质',以及这种性质是如何被用来完成其本土指向的乡愁抒发,从而指出,印华诗人生活在中华母国文化中,生活在印尼本土的历史和现实中,同时也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和边缘的存在.如果说在冯世才的写作中存在着'双重故乡',那么,它们是在族群的、个体的现实存在的层面上被连接、被梳理、被组合,并以一种具有内在的'中国性质'的写作方式,实现了乡愁主题的本土意义.
其他文献
读周天籁的散文随笔,如坐临街的咖啡馆里一处清净的座位,细听一位世故老人的诙谐清谈,快乐有之,机智有之,幽默有之,辛酸亦有之.毋须开头,毋须结尾,只要你随便翻开哪一页,哪一
期刊
<孤独的割麦女>是华兹华斯的代表诗之一,这首诗语言简单朴实但意境清新优美.从语义和句法角度对该诗进行文体分析,探讨诗人达到这一艺术效果的方法,从而看清诗人在利用语言手
初识许俊雅君是在1997年的夏天.那时我应台湾<联合报>系的邀请访台一月,住在南港中央研究院里.访台的目的之一是收集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学资料.那个时候,日据台湾文学的研究在
期刊
<正> 道德活动,在道德主体身性表现为:社会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人道德信念并转化为现实力量的完整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是由道德主体特殊的心理机制来维系的.
项目分析,也称题目分析,是试卷设计中的重要一环,是命题人员测试时的中心工作.没有高质量的测试项目,就没有高质量的测试.高质量的测试项目有哪些标准?通常需要量化分析的指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和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依据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情境教学,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学目的创建以形象
“喂!阿财,你的车牌是2537对吗?” 阿财正观赏着《美茜》。太太把电话听筒传给了他,他一声“哈罗”,对方的铭发就开口问道。 “你怎么记得这么清楚?”阿财笑着问。 “怎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