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为什么应该放弃 DRM?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k710867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子书应该自由。自由的意思不是免费,而是自由阅读,自由处置。让你买的电子书在任何机器、任何时间都可以打开、阅读、转移,不必被平台或机器挟持,锁在一个又一个 DRM 系统底下无法脱身。
  DRM(数位权利管理)的原始动机可能是好意,但 DRM 的结果却是灾难,应该是我们认真思考放弃 DRM 的时候了。
  
  “书渴望自由”
  
  纸张书时代,我们本来没有 DRM,高门槛的复制成本已经建立了一道天然的防火墙,这道墙让专有复制权成为出版业生意模式的基础。
  而数位世界没有这道墙,我们在虚拟世界里,重建起物质世界原来的那道墙──这是 DRM 为什么会诞生的原因。尽管书已经从物质世界来到数位,我们仍然辛辛苦苦地维护着旧世界的规矩和传统。
  本来像 EPUB 这样开放式的电子书规格,可以容许电子书在不同平台和机器间自由流通交换,然而加上 DRM 之后,所有的开放性就丧失了。再开放的规格碰到 DRM 也会逆转成封闭系统,因为 DRM 的加密、解密,目的就是要确保除了“生身父母”以外,没有其他程式能破解。
  这个麻烦在音乐产业里同样发生过。在苹果公司大获成功的 iPod 音乐上市六年之后,苹果创办人贾伯斯为此发表了公开信,希望唱片公司放弃 DRM,他说:“想象一个世界,你可以用任何音响,播放你在任何商店购买的音乐,而你在任何商店销售的音乐,也可以在所有音响里播放。这显然是对消费者最好的选择。”
  当年贾伯斯发表这封信,媒体多半觉得这个家伙太天真,然而不到两年时间,苹果已经说服了唱片公司。现在你在 iTune 商城下载的歌曲,全部都是卸除 DRM 保护的音乐。
  这是电子书应该自由的第一个理由,只有自由的书才是对读者友善的书。
  
  第二个理由
  
  电子书应该自由的第二个理由是,它是电子书,是数位化的档案,已经在数位的生态圈里面,因此电子书应该善用数位世界的力量,而不是自我封锁。什么是数位世界的力量呢?
  在数位世界,档案复制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偏偏我们花了所有力气,要阻挡这件事。我们努力把纸张书的商业逻辑,原封搬到数位世界来。因为电子复制太便宜、太简单、太进行在不知不觉间,所以我们要管制,我们要 DRM。
  
  聪明吗?
  用纸张逻辑来思考确实很聪明,但我们已经来到数位世界了啊。善用数位世界的力量,才能让产业在数位环境里繁荣,电子书应该去利用数位、适应数位,而不是费心在新世界重建旧逻辑。新出版应该建立在以自由复制为基础的商业模式里才对。
  
  想想音乐产业走过的路
  
  让我们想想过去十五年音乐产业发展的教训。
  1997年是传统音乐产业的最高峰,那一年台湾地区音乐总产值是123.3亿,此后就一路反转,四年掉一半,在2001年剩下57亿,2005年剩下32亿,2009年剩下14. 3亿。尽管最近这几年的数字已经加上线上付费下载的营收,产值仍然一路下滑。
  你觉得这个行业已经可以宣判死亡了吗?答案刚好相反。音乐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新繁荣,不是因为苹果在2001年推出轰动世界的 iPod 付费音乐下载,而是音乐产业重新定义了什么叫做“音乐产值”。过去是卖CD唱片才是产值,iPod 问世之后线上下载也算在内,而现在呢,所有跟音乐相关的,包括演唱会、代言、周边商品,全部都算。
  过去演唱会是回馈歌迷,现在演唱会既是回馈,也是重要的营收获利来源。2009年最夸张的例子,来自李宗盛、罗大佑等人合组的“纵贯线”乐团,他们一年世界巡回演出52场,总票房是新台币43亿元,足足是同年全台湾付费音乐产值的三倍有余。一个团,一年时间。
  当然并不是所有歌手、乐团都能有这么大的票房号召力,此外票房收入也不是由歌手所独占,但正因为如此,音乐产业已经扩张到舞台、灯光、特效、编剧、现场调度、道具,甚至货柜运输,养活的从业人口比之过往超过更多。
  这样的票房,基础是什么?当然,因为有庞大粉丝群。线上自由复制的音乐,使得歌手的粉丝群比过去更容易扩散,更容易累积。随便在 YouTube 上面搜寻,你就会看到一些能够传唱的歌曲,点击数动輒以百万次起跳,这是数位世界自由扩散力量的证明。
  当你的粉丝群数量庞大,你做任何事都会有力量。你可以号召行善,可以鼓励公益,也可以透过精心安排的商业活动,让粉丝热情转换为货币回报。总之,任何回报(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要建立在粉丝群够大的基础上,没有粉丝,没有动能。自由的音乐正是推动这种变化的核心。
  音乐产业花了十几年才终于想通这件事,出版产业应该记取这件事,不要再走冤枉路。这也是“书渴望自由”的提议为什么会诞生的原因。
  “书渴望自由”并不是由反商情结驱动的,也跟网路上道德性的宣扬无关,可能刚好相反,这个提议的初衷是要寻找一种方法,让电子书作者取得最大的(精神或物质)回报。
  
  自由是对商业模式想象力的解放
  
  好吧,也许我们可以承认 DRM 有坏处,可是 DRM 毕竟保障了作品的销售利益不是吗?我们会担心解除了 DRM 就等于是鼓励盗版,而鼓励盗版等于是自断财源。这该怎么办呢?解除 DRM 就只是解除而已,你仍然可以定价销售,正常流通。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的读者乐于付费购买,即使网路上到处抓得到盗版链接也一样(iTune 商店就是证明)。业界以放弃 DRM 知名的 O'Reilly 创办人 Tim O'Reilly 曾说:“盗版是对知名作家的累进税。”
  盗版只会发生在知名作品上,“如果你没名,你的书不管有没有保护都不会有人想盗版;如果你非常有名(像丹布朗),你的书不管有没有保护都会有一堆盗版。没名的希望有人盗版,有名的希望不要有盗版,可惜他们的愿望都不会实现。”这是我去年的文字(见:《建立以自由复制为动力的数位出版产业》)。放弃 DRM 并不会让付费交易消失。
  更有趣一点,我们不应该只是把盗版视为不得已的成本,我们应该直接把商业模式建立在盗版的基础上。让盗版成为销售的动力,盗版越多,销售越好。我在说梦话吗?也许。让我们来做个梦好了:想象一下,有一本电子书,每一章后面都接着一页这样的呼吁:亲爱的朋友:如果你觉得这本书很棒,读了有收获,何不给作者一点鼓励呢?请按底下这个按钮,支持他继续写出更多精彩的作品:底下放一个“我要赞助作者100元”的赞助按钮,引导到付款页面(台湾地区已经有一些线上金流服务可以支持你做这样的实验,你完全不用会写程式就可以完成)。
  你猜会有多少比例的读者,愿意按下那个赞助按钮呢?当然我相信大部分读者即使觉得读了很棒,也不会费心去按按钮,但总有一个比例,读者会觉得平白读到这么精彩的书,受之有愧,终于忍不住按下按钮以缓和内心的亏欠感。假设这个比例恒定,用简单的数学就可以得到结论:越多的盗版将会带来越多的收益。
  这个建立在以“盗版”为动力的商业模式,有个有趣的延伸效果,因为读者看完书才决定要不要赞助,所以这是一个鼓励扎实内容的商业模式。你要真有料,才适合采用这种方式发行;而如果你真有料,读者会给你更高比例的回报。这将是一个好作品会取得好回报的正向循环。
  除了把盗版转化为销售动力,还有没有其他可能性呢?把赞助改为广告行不行?把赞助改为“先看书,满意再付款”方案呢?我觉得这里有无穷的可能性。对整个出版产业而言,DRM 不是道德的不足,而是想象力的匮乏。我们应该现在就开始想,放弃 DRM 可以实行的商业模式,不要像音乐产业那样多走了许多年的冤枉路。
  更何况有许多作者并不真的介意金钱回收,他们更关切自己到底争取了多少读者,我们如果看一下众多线上自助出版平台(包括亚马逊的),就会发现许多新手作者把自己的作品标价为零元。为什么?因为他们需要读者,远胜于需要立刻实现的收益。
  从争取读者的角度看,DRM 是对作者利益的阻碍,而不是保障。放弃 DRM 反而让我们找到争取读者(因此最后也争取到回报)的各种可能。
  让我们重新思考 DRM 的问题吧。DRM 拘束了我们的想象力,破坏了我们接触更多读者的可能,让读者的使用体验变糟,而且造就了独家垄断的大公司。你一旦没有整套备齐的整体解决方案,你就没办法参加这个行业,最后只剩下市场巨人控制的电子书交易平台。这个景象已经在美国发生了,放弃 DRM 是我们唯一的机会,避免市场被拥有庞大资源与技术的公司所寡占。
  放弃 DRM 还有更积极的价值,不只让书自由,也让我们的想象力重获自由,让我们思考更多联结内容和读者的可能,只有内容争取到更多读者,并且让读者满意,整个产业才可能成熟、成长。现在凭借市场地位,人工垄断的 DRM 系统,无法做到这件事。该是我们行动的时候了!
其他文献
如何才能打造五星级的畅销书、长销书、口碑书?儿童本位、家长诉求、消费口碑、产品细节,一个都不能少。未来,中国宝贝和世界宝贝的脚步会越来越同步,中国儿童的审美观、中国家长的价值理念会逐渐纳入全球阅读视野,坚守儿童本位、家长诉求的同时,出版者还要及时把握每一个维度上的变化,哪怕是微小的部分。    浏览当当网上一篇篇言辞恳切的评论,听年轻妈妈口耳相传一本本好书,你会发现,父母们在睁大双眼,观察自家宝贝
期刊
毋庸置疑,这是一套儿童文学精品,但是,如果错过了世界杯这个营销的好时机,要找一个合适的宣传切入点会费很多工夫。所以,儿童图书也应该利用社会热点,在打造精品的基础上,把握好营销的时机。    儿童图书的出版有别于其他类型的图书,相对来说,儿童文学受社会热点事件的影响较小,营销时机一般只是针对“六一”、寒暑假、订货会等时段,不像成人书籍那样能紧跟社会热点,经常性的举办推广活动。但是我社最近出版的一套引
期刊
北语社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形成了纸质图书出版、电子音像出版、网络出版三大出版核心,国内营销、海外营销、网络营销三大营销渠道。利用先进科技成果创新产品形态,增强品牌力量,拓展传播渠道,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    在中国出版“走出去”工作领域,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立足国际国内市场形势,积极探索实践“走出去”的新思路新途徑,坚持走特色化发展之路,以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己任,不断研发出版满足不同国家
期刊
地处桂林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在2009年7月出版了《魅力汉语》对外汉语系列教材,在东南亚来华留学人员和东南亚孔子学院学生中使用后,这套教材取得了良好的推广效果,在东南亚地区成为对外汉语教材知名品牌。作为定位为区域化的对外汉语教材,能够得到读者的欢迎,值得分析研究。    根据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2007年统计,目前全球有30多个国家、3000多万人学习汉语,海外2500所大学和上万所中
期刊
正是由于不断创新尝试,现代连环画形成了明显区别于传统连环画的艺术语言,它的表现形式也实现了从图解文字向图像叙事的转换。    连环画从一开始的图解文字到现在的以图叙事,其形式演进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近一百年来,在吸取了文学、戏剧、电影等邻近艺术门类的表现元素之后,借助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强大视觉表现力,最大限度地强化了绘画的叙事功能,实现了艺术语言从图解性向叙事性的转换。连环画最终脱胎演变为拥有广泛受众
期刊
杜梅的《爱我的人请起立》以独特的儿童视角来反观社会和人生,以一少年在日常生活的见闻与思索来真实再现他们成长中的欢乐与烦恼、追求与困顿,探讨个人成长与家庭空间、个人道德与社会伦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矛盾与龃龉,文字清新、细腻,发人深思,极富教育意义。    杜梅的《爱我的人请起立》以独特的儿童视角来反观社会和人生,以一少年在日常生活的见闻与思索来真实再现他们成长中的欢乐与烦恼、追求与困顿,探讨
期刊
一厢情愿地把我们放到全球焦点的中心。仿佛我们真的已经很牛,牛到足以让别人整天算计我们,整天想着怎么给我们施加阴谋的地步,这样的想象力,实在有点夸张。    知道杨卫隆先生,源于2008年初风靡一时的《次贷风暴高清面目》,那时,次贷危机在美国刚刚全面爆发,倏忽问,人们从“新经济”的田园牧歌中惊醒,每个人都在问:为什么会这样?这一切的原因何在?  从天堂到地狱,太大的落差,让杨卫隆的那本书光彩夺目,他
期刊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紧张忙碌地一路走来,我们已经站在了2011年的门槛上。回望过去的一年,几多收获,几多变化,出版产业发展的轨迹格外亮显。  出版体制改革,仍然是最为引人瞩目的事情。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年底以前全部完成转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其中,中国民主与法制出版社归并中国出版集团、红旗出版社被求是杂志社和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联合重组、新世界出版社在与安徽新华发行集团
期刊
毋庸讳言,对于中国图书来说,2010年只是战国群雄割据、混争在所难免的时代的极为普通的一年,各个分类领域内处于绝对霸主地位的出版龙头尚未出现,分夺蛋糕仍是主流,而市场营销虽在科技推动下手段有所更新,但新的亮点、特色并没有充分呈现出来、也未能展现令人信服的发展前景。相反,对于什么是营销、如何营销等基本命题的审视,让我们看到了图书营销乱象中的规律,颇令人深思。    我们还能有什么渠道进行营销?   
期刊
当我把书介绍给身边的朋友时,很多人都说:不就是拿个针孔摄像机搞偷拍吗。我告诉他们:这可不是什么“门事件”,内容也不是很傻很天真很黄很暴力,针孔太小,看不清角落,更看不清世界。他不是“针孔”,是现实版的《潜伏》,是励志版的《无间道》,是21世纪版的《平凡的世界》。    《暗访十年》如期上市,销售势头很不错。忙着配合市场营销活动之余,静静坐下来,想起关于这本书出版的很多事。  混迹图书圈多年,面对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