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松球蚜(Pineus cembrae pinkoreanus Zhang et Fang)发布于长白山区,主要危害天然更新和12~25年红松人工林针叶和嫩稍。少数在苗圃内危害留床红松苗。本文对红松球蚜形态特征、发生规律进行阐述,提出了适宜的防治方法。
1 形态特征
1.1 干母
1龄干母体长0.5mm,黑色,卵圆形,腹面平,背面凸出,触角3节,全体密被向后伸展的白色粗蜡毛,背面具6纵列方形骨板列,中、侧、缘骨板各2个,每一骨板内有略呈多角形的双边的腺小面,形成网状纹,其中1~2个小面较明显,每一骨板有一个圆形小孔,但在前、中、后胸的缘板上各有2个小孔。
头部所有骨板愈合形成一块三角形的由6块骨板组成但界限明显的大盾板。大盾板两侧各有1个小眼板,其上有3个呈三角形排列的单眼。前胸除缘骨板独立外,所有中骨板和侧骨板愈合成一块由8个骨板组成但界限明显的大盾板。所有骨板向后逐渐变小,从腹部第六节起骨板退化。具有很长的口针。干母成蚜体长约2mm,宽1.5mm,全体被白色厚蜡毛。触角3节,短小。头部、胸部及腹部第一至第六节具由许多不规则圆形小面域组成的横带,每一个面域内具有许多象葡萄串状的圆形小面。小面域大小不等,但从头部向腹部末端逐渐变小、边少,以致消失。
1.2 瘿蚜
若蚜体椭圆形,红棕色,被白粉。头部和前胸骨板、翅蚜基部及足基部附近、腹部两侧缘有不明显的腺小面群。触角3节,成蚜有翅体长约1.77mm,翅展约5.99mm。头、胸部黑色,腹部红褐色,头、胸和腹部末端有白色蜡毛。触角5节,全长平均0.34mm。第三至第五节约等长,第三至第四节呈三角形,第五节呈长卵形,基部细。端部各有1个近长方形的感觉圈,每一感觉圈宽度大于高度,围绕该节超过一半,感觉圈的长度均未超过该节的长度。前翅前缘较直,斜脉3条,M脉向翅端端略呈弓形弯曲。后翅一条斜脉与纵脉成锐角分出。
1.3 虫蚜
细长,只在云山嫩枝一侧针叶基部膨大而形成,另一侧针叶发育正常,整个虫瘿向一侧弯曲且端部嫩稍继续生长。瘿室松散,彼此分开。整个虫瘿长度不一,短的只有3cm,长的可达7cm。
1.4 无翅孤雌侨蚜
体长1.3mm,宽1.0mm,活时,体红褐色,被长蜡丝,呈绒球状。
1.5 有翅性母
体长1.3mm,宽0.6mm,活时,体红褐色,头部、胸部背面黑色,腹面只有中胸腹板为黑色。
2 发生规律
营全周期生活,第一寄主为鱼鳞云杉,第二寄主为红松。在红松幼树上,以2龄无翅孤雌侨蚜在针叶束基部内侧白色蜡毛团内越冬。4月中旬越冬若蚜开始活动,脱皮,逐渐长大,从针叶束基部内侧移到外侧。5月上旬,越冬代侨蚜成熟并开始产卵。卵橙色或浅红褐色。产卵期较长,到5月下旬还在大量产卵,但大部分早孵的幼蚜已进入正在生长的嫩稍芽缝内,吸食嫩稍汁液,造成严重危害。若蚜到2龄时,开始分化,其中大部分若蚜分化为带翅蚜的性母若蚜,而小部分仍未无翅孤雌侨蚜。
6月上旬,在红松针叶上出现有翅性母,羽化后不久即迁飞到云杉上。至6月中旬,在红松性母完全消失,在嫩稍芽缝内只有正在产卵的第一代侨蚜成虫。6月下旬,卵开始孵化,初孵若蚜集中在新针叶束内危害。7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二代侨蚜成熟,分泌白色蜡毛并产卵在其中,在针叶束内出现第三代侨蚜,8月10日左右,第三代侨蚜成熟并开始产卵,至8月20日左右。8月下旬第四代侨蚜若蚜大量孵化,向针叶束基部转移。9月上旬孵化结束,中旬所有若蚜进入越冬状态。在红松上侨蚜在生长季节可发生4代。
红松球蚜常在林缘、疏林、采伐迹地及人工幼林,光照较充足的地方大量发生。
3 防治措施
3.1 营林措施
避免第一寄主树种云杉和第二寄主树种红松混交造林和同地、同圃进行云杉和红松育苗。防治保护的主要对象为第二寄主红松。
3.2 化学防治
3.2.1 红松球蚜防治适宜時间为侨蚜第一代或第二代卵孵化盛期,即1龄若蚜期,采用50%氧化乐果乳油进行防治。
3.2.2 对在云杉属树种幼林中危害的球蚜,采取在虫瘿形成,具翅瘿芽迁飞前,人工摘除虫瘿,集中烧毁。
3.2.3 加强圃地红松苗木球蚜防治,阻止红松球蚜扩散。
3.2.4 采取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等真菌制剂进行红松球蚜防治,开展以菌治虫防治。
(作者单位:132400吉林省桦甸市当石林场)
1 形态特征
1.1 干母
1龄干母体长0.5mm,黑色,卵圆形,腹面平,背面凸出,触角3节,全体密被向后伸展的白色粗蜡毛,背面具6纵列方形骨板列,中、侧、缘骨板各2个,每一骨板内有略呈多角形的双边的腺小面,形成网状纹,其中1~2个小面较明显,每一骨板有一个圆形小孔,但在前、中、后胸的缘板上各有2个小孔。
头部所有骨板愈合形成一块三角形的由6块骨板组成但界限明显的大盾板。大盾板两侧各有1个小眼板,其上有3个呈三角形排列的单眼。前胸除缘骨板独立外,所有中骨板和侧骨板愈合成一块由8个骨板组成但界限明显的大盾板。所有骨板向后逐渐变小,从腹部第六节起骨板退化。具有很长的口针。干母成蚜体长约2mm,宽1.5mm,全体被白色厚蜡毛。触角3节,短小。头部、胸部及腹部第一至第六节具由许多不规则圆形小面域组成的横带,每一个面域内具有许多象葡萄串状的圆形小面。小面域大小不等,但从头部向腹部末端逐渐变小、边少,以致消失。
1.2 瘿蚜
若蚜体椭圆形,红棕色,被白粉。头部和前胸骨板、翅蚜基部及足基部附近、腹部两侧缘有不明显的腺小面群。触角3节,成蚜有翅体长约1.77mm,翅展约5.99mm。头、胸部黑色,腹部红褐色,头、胸和腹部末端有白色蜡毛。触角5节,全长平均0.34mm。第三至第五节约等长,第三至第四节呈三角形,第五节呈长卵形,基部细。端部各有1个近长方形的感觉圈,每一感觉圈宽度大于高度,围绕该节超过一半,感觉圈的长度均未超过该节的长度。前翅前缘较直,斜脉3条,M脉向翅端端略呈弓形弯曲。后翅一条斜脉与纵脉成锐角分出。
1.3 虫蚜
细长,只在云山嫩枝一侧针叶基部膨大而形成,另一侧针叶发育正常,整个虫瘿向一侧弯曲且端部嫩稍继续生长。瘿室松散,彼此分开。整个虫瘿长度不一,短的只有3cm,长的可达7cm。
1.4 无翅孤雌侨蚜
体长1.3mm,宽1.0mm,活时,体红褐色,被长蜡丝,呈绒球状。
1.5 有翅性母
体长1.3mm,宽0.6mm,活时,体红褐色,头部、胸部背面黑色,腹面只有中胸腹板为黑色。
2 发生规律
营全周期生活,第一寄主为鱼鳞云杉,第二寄主为红松。在红松幼树上,以2龄无翅孤雌侨蚜在针叶束基部内侧白色蜡毛团内越冬。4月中旬越冬若蚜开始活动,脱皮,逐渐长大,从针叶束基部内侧移到外侧。5月上旬,越冬代侨蚜成熟并开始产卵。卵橙色或浅红褐色。产卵期较长,到5月下旬还在大量产卵,但大部分早孵的幼蚜已进入正在生长的嫩稍芽缝内,吸食嫩稍汁液,造成严重危害。若蚜到2龄时,开始分化,其中大部分若蚜分化为带翅蚜的性母若蚜,而小部分仍未无翅孤雌侨蚜。
6月上旬,在红松针叶上出现有翅性母,羽化后不久即迁飞到云杉上。至6月中旬,在红松性母完全消失,在嫩稍芽缝内只有正在产卵的第一代侨蚜成虫。6月下旬,卵开始孵化,初孵若蚜集中在新针叶束内危害。7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二代侨蚜成熟,分泌白色蜡毛并产卵在其中,在针叶束内出现第三代侨蚜,8月10日左右,第三代侨蚜成熟并开始产卵,至8月20日左右。8月下旬第四代侨蚜若蚜大量孵化,向针叶束基部转移。9月上旬孵化结束,中旬所有若蚜进入越冬状态。在红松上侨蚜在生长季节可发生4代。
红松球蚜常在林缘、疏林、采伐迹地及人工幼林,光照较充足的地方大量发生。
3 防治措施
3.1 营林措施
避免第一寄主树种云杉和第二寄主树种红松混交造林和同地、同圃进行云杉和红松育苗。防治保护的主要对象为第二寄主红松。
3.2 化学防治
3.2.1 红松球蚜防治适宜時间为侨蚜第一代或第二代卵孵化盛期,即1龄若蚜期,采用50%氧化乐果乳油进行防治。
3.2.2 对在云杉属树种幼林中危害的球蚜,采取在虫瘿形成,具翅瘿芽迁飞前,人工摘除虫瘿,集中烧毁。
3.2.3 加强圃地红松苗木球蚜防治,阻止红松球蚜扩散。
3.2.4 采取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等真菌制剂进行红松球蚜防治,开展以菌治虫防治。
(作者单位:132400吉林省桦甸市当石林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