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胀”,原本只是个人们耳熟能详的经济学概念,指货币供给大于需求,从而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升。如今大家都忙着学理财以抵抗货币通胀,但除此之外,你是否发现我们的欲望、爱情、友情也在面临全面通胀——原本宁静自足的生活,因为不断升起迷离膨胀、无休无止的欲望泡沫而变得躁动不安;原本“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因为有了无限自由、开放和快捷的交友途径而变得选择泛滥、心猿意马;原本需要真诚以待、惺惺相惜的友谊,在一声声“亲”“美女”“哥”“姐”的叫唤里变得急切而廉价,使人只捡到些肤浅的高兴,而忘了真心了解和接纳……
是的,当许多原本珍贵的东西好似轻而易举便可纳入囊中,你慢慢便悟出——那其中竟充斥着那么许多一戳即破的泡沫烟雾——这时你也许不禁会问自己:它们可靠么?值得信任么?它们,真的多多益善么?
全面通胀时代来临!亲,抗住!
全面通胀时代货币篇
当通货膨胀从一个专业经济名词演变成一个街谈巷议的公众话题,它其实早已真实切肤地降临在我们身边,并不知不觉蒸发走我们的财富。捂紧钱袋抗通胀,成了你我的必修课。
这,是我们为自己描绘出的白领丽人生活图景。
而现实中的“丽人”又是怎样的呢……事实上,大多数“丽人”一天工作9小时,薪水总是不够花;吃用住行花销日攀夜升,工资却没CPI涨得快;加薪蜻蜓点水,升职遥遥无期;稍稍钱袋放纵下,便是薪水一去不复返,卡内千载空悠悠……
贵,什么都贵,涨,只除了工资没涨——通胀,就是这么真实切肤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这个银根持续吃紧、钱袋岌岌可危的时代,我们要怎样做才能打赢这场战争呢?
■抗通胀钱袋保卫战三原则
原则一:理财观念及时更新
坚决摒弃“现在积蓄还不算多,根本谈不上理财,能够花就不错了”“我就是冲动派,花钱的时候完全跟着感觉走……”这些糊里糊涂又无所谓的观念。几乎所有理财专家都在向我们分享同样的观点:钱多钱少,其实都有财可理,尤其在通胀时代,对于财务的合理规划甚至密切关系到我们对于人生的规划。
原则二:开源节流两手抓
上班好好赚工资,下班争取有外快,有余钱搞点儿小投资,必要时化身“抠抠族”。面对撕开我们钱袋的通胀大手,会“赚”也会“省”,永远是常胜不二法门。
原则三:认清理财要理哪些事儿
通胀环境下,要尽可能避免持有过多现金和银行存款,即便工资结余数额不是很大,依然可用于投资理财。当下生活中的投资渠道四通八达:股票、基金、信托、保险、期货、银行理财产品……谨慎结合我们自身经济状况和抗风险能力做出合理投资,让钱流动起来,钱才能生钱。
■抗通胀钱袋保卫战微讨论
@蔚蓝solo 上海妹子,27岁,单身,日企小白领,税后5000+/月
和父母住,交通费250元/月,上交饭钱1000元/月,宽带费用150元/月,其他花费控制在1500元/月。每月最少存2000元下来,一年要存3万元左右。理财会买银行不保本3~12个月产品,年利率4.5%+;或存1~3年期定存,年利率 4.7%+(银行理财和定存五万起)。
@迷迷&蒙蒙 南京妹子,29岁,无房贷车子,年入7万~8万
大件花销一定要记账!源于上月被偷了一辆电瓶车,二话没说又入手一辆,后来发现用处其实不大。还有去年去兰卡威潜水,本来说好去租水下相机的,最后变成买了。冲动消费太多而且都是大头。所以要坚持记录大额消费,定期汇总,哪些该花哪些不该花一目了然。
@萤火虫-日记 天津妹子,32岁,全职家庭主妇,家庭年收入20萬
前几年工作时靠公司关系申请到一张透支额度相对较高的信用卡(20万元透支额),心得就是能刷信用卡的一定刷,最好能在账单日后一天刷,这样最长就有五十多天的免息期,尤其适合如买房买车这种大额支出,用来还信用卡的钱可以做一个多月的理财,不管你是放余额宝或是国债逆回购,预计年化收益能到3%~4%,那么20万就能有大致一千多元的收益。
@冰卡布-daisy 上海妹子,30岁,单身职员,无车房孩儿压力,年收入13万
每月收入的60%以货币基金方式存储,大概有3.8%的稳定收益(年化)。累计到5万就买50~90天的理财产品,便于定期将之前放在基金里的钱加入理财中。随机附加少量投资,如贵金属、指数型基金,这些都是短线操作,即不贪心的见好就收,一般我只会投入当月收入的20%。
@任绣绣 广州妹子, 33岁,家庭年收入35万
我会留一定量流动资金用于日常消费和还贷款,记得签好通知存款,利息是活期的三倍以上;另外一部分资金视年龄和风险承受能力购买高收益信托产品或基金,或短期拆借给亲戚朋友,投资商铺也是不错的选择,如果还有闲钱,可投资入股别人的实体。反正记住,鸡蛋别放在一个篮子里。
@心就是特别大 北京妹子,26岁,新手上任麻辣教师一枚
对于刚上班只是万元户嫌定期好麻烦基金股票不太懂的妹子,理财就仨字:余额宝。每天赚个早点钱,乐得屁颠儿屁颠儿。
■ “专家版”抗通胀理财建议
毫无疑问,姐妹们的抗通胀保卫战已然打响,大家为了保卫钱袋子可谓煞费苦心,不过,你的方法到底正确吗?保险吗?每场战役总不能少了总指挥,我们为此连线资深金融专家,看看他们的抗通胀战略是什么。 LOVE:在当下的经济环境里,大家往往很迷茫,那么对于中国人来说,应对通胀究竟是“开源”好,还是“节流”好?
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来分析下:我们的财产无非就是现金或者物产,它们是不是保值,要看利息(或收益率)和物价谁跑得更快,如果利息(或收益率)跑不过物价的话,就意味着持有的现金或物产会贬值。
所以,虽然中国人主张勤俭节约是美德,但是在通胀的情况下,坚持这种美德,用存钱这种“节流”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地在缩小自己的财产——储蓄利息远远无法和物价上涨的程度来抗衡,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手里的财产不断贬值!只有用“开源”的方法——令收入增加的速度和物价上涨持平,你才算不吃亏。另外,这种经济条件下,把钱花出去反而比存着更好,因为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时候,无论何时买进物品都是在低点,是划算的。
LOVE:请分享2~3条您自己在生活中抵抗通胀的理财办法吧!
我的观点:在投资的游戏中,追随潮流,貌似非常保险,但有时也会被套牢,所以人云亦云绝对不可。比如从房价飙升的过程,我们虽然清楚地看到了现金的贬值,但是现在去追着买房为时已晚;又比如中国大妈认为黄金坚挺,实际上,这样的大宗物品,有国际资本在其中操控,对我们来说可谓步步惊心。
我的办法:与其和国际金融大鳄斗智斗勇,不如找一些还不是很热门的东西来投资。我最近对油画和雕塑比较看好,对于这种收藏品,就算没有特别的操作,每年也会有近10%的回报。价位我比较看好5万到10万之间的,因为价位太低,收藏价值就不会太高,升值空间也不会太大,如果价位过高,就不是人人能投资了。当然对这些作品最好有中长期持有的准备,那样的话,油画和雕塑就是比较理想的投资对象。
另外,掌管家中财权的女性,也可以参考日本太太们的做法:那就是利用日本国内的低利息率以及日元升值等要素进行外汇套利——虽然每个家庭的闲钱可能不多,但是由于参与的人数极多,她们在国际外汇市场形成了30万亿日元的投资规模,在国际上被称为“渡边太太”。其实外汇套利的操作比较简单,很容易入门,中国国内银行的利息率也很低,我们大可利用此寻找高利息率的外汇,从中获得差价以对抗通胀。
LOVE:金价波动频繁,中国大妈争相购买黄金希望以此抵抗通胀,到底靠谱吗?
不靠谱!因为储存黄金从来都不是抵抗通胀的有效方式——这个立论在2011年9月6日前还可能有些争议,但自国际现货金价在当天由历史高位的每盎司1921美元开始下跌后,黄金的狂热爱好者就只能忍泪接受现实。而且,这立论的关键不是黄金价格的表现,而是黄金投资的特性:黄金投資有很多载体和方法,储存黄金是一种长线的方法,但这方法的缺点是投资的资产只能靠价格上升来增值。毕竟,黄金投资在储存期间是完全没有任何投资收入的,例如红利。当金价上升后,如果想获得投资利润,只能把手上储存的黄金卖出,且这时要看你储存的是什么黄金,如果是金饰或黄金工艺制品,低流通性和大的买卖差价甚至会吞噬金价上升的利润。所以,能抵抗通胀的黄金投资不是“储存黄金”,而是灵活的短线买卖。
LOVE:虽然房价年年喊降,可大多白领还是坚定地认为房产可以保值以抵抗通胀。那么持有房产究竟是不是有效抵抗通胀的办法?
在现有经济环境下,总体来说通过房产来抵抗通胀是有效的。不过也要分情况来看:
买入一套房子自往,月付的只是银行按揭款,住房开支相对稳定,这只能看成是抵抗高通胀下的租金上升,是被动的,实际上抵抗通胀的效果不大;
第二套房产投资才能产生对抗通胀的能力,因为你收取的租金可浮动,当通胀出现时,高通胀率、上升的利率走势和上升的房价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必定令租金水涨船高,于是,从你持有第二套房屋开始,即产生了抵抗通胀的能力。
但房地产投资要算一个回报率,当通胀来临时,房价可能已被炒高,从租金收入计算所得的回报反而会下降,甚至回报率低于通胀率,此时只能依靠房产自身的增值来抵抗通胀——当然,你得卖掉才能套现。
LOVE:请分享2~3条您自己在生活中抵抗通胀的理财办法吧!
拿起牛刀来杀鸡,要投资专家在日常生活中与通胀来一场肉搏战,投资专家有时候也是难以入手的。实在要总结经验,那么我的搏击方法大致有两种:
第一种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大家竞斗短途爆发力,让自己跑在通胀前,简单说是计划消费。举例说,太太在半年后的8月份生日,总要给她买点名贵礼物吧。她喜爱的一款手表我预计因通胀刺激,在下半年会提价5%,我何不干脆在它提价前买入,牺牲银行1%的存款利率,赢它4%的冲线身位?
第二种是马拉松式的长跑竞技,斗的是长线表现。也算是为退休做准备。一份长线有规划的理财方案,利用平均投资、复利回报和分散风险等投资上的优点去组合,组合一个有8%以上的投资回报是不难的,难的是要尽可能早开始、尽可能持续时间长,就如我的第一份投资理财规划便早在三十年前就已建立。
■特别补充:“务实版”抗通胀操作指南
专家给出的意见可帮助你全面认清当下的经济局势,而美国《华尔街日报》(《WSJ》)特别为2014年拟出的四条超级务实的理财计划建议,中国读者则可作为“务实版”抗通胀操作指南。
第一条:试着自己煮菜吃
这么人间烟火气的建议是否让你大跌眼镜?但理财顾问们却说,新客户在第一次计算自己的家庭支出时,最让他们感到震惊的通常是在餐馆的花费。通胀时代,食品价格的上涨往往密集而惊人,因此控制此方面的支出不容小觑。少到饭店消费,尝试上班带饭盒,都是好主意。
第二条:拍卖家中物品
动员全家人来拍卖一切不需要的东西。给自己设定一个拍卖目标,然后看看最终能实现多少。通过拍卖可让家族成员感受到钱的真正价值并珍惜它,并且如心理学家所言,去芜存菁也是一个很棒的减压方法。第三条:增加投资
通胀一来,现金储蓄就成了最脆弱的资产,“躺”在银行里的存款再取出时已和通胀率等比缩水。建议开设一个专门账户进行投资,并将部分资金投资一档基金。按照权威说法,眼下新兴市场所能提供的整体报酬在所有投资中最高:如果算上通膨率,新兴市场在7年内提供的投资报酬率可以达到50%,轻松胜过任何与之竞争的资产类别。
第四条:购买合适的保险
买一份合适的保险其实就是在变相储蓄,而这份储蓄既有银行存款所不具备的保障功能,还有可能帮助个人合法避税。更重要的是,有些具备投资理财功能的保险产品,其未来的分红和投资收益可对抗通胀。
全面通胀时代欲望篇
每一个欲望过大而梦想过虚的时代,都是一个迷幻症患者兼过劳症患者激增的时代。世界知名办公方案提供商雷格斯发布最新调查结果:中国内地的上班族在过去一年内所承受的压力位列全球第一,他们精力的60%以上消耗在抵抗压力及欲望侵蚀上,在工作中使用了本该付出精力的4倍以上;而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的调查显示,目前每10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患精神障碍疾病,预计中国患抑郁障碍人群可能达到6100万,而欲望过多、压力过大且持续得不到排解是重要原因之一。
房子、车子、票子,地位、头衔、衣履钗环……欲望愈膨胀,压力愈巨大。于是,有为青壮年们上紧发条、埋头苦干、殚精竭虑、忙碌不休,直到有一天他们发现工作是做不完的,钱是赚不光的,欲望是無休无止的,攀比是永无尽头的……
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放低要求、放轻欲望,让自己心平气和一些呢?
“这个世界需要一场社会运动告诉大家,不需要那么多的东西,不需要发展那么快,不需要前面有什么光荣大道让大家拼了命往前冲。”早在几年前,香港设计师欧阳应霁便已如是说。如果你已觉得不堪重负,不如停一停,想想令自己“压力山大”的那座“山”,是真的坚硬如磐,还是一堆迷离虚幻的欲望泡沫堆积出的——迷魂阵?
■故事
Amy比谁都熟悉奢侈品,因为她干的就是这个。她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必须熟谙这一季的潮流如何,设计上有何新鲜之处,明年又会是哪种造型的天下……除了奢侈品牌本身的工作人员以外,她算是最先接触到每轮新潮流新单品的人群了——在国外,她这样的人群甚至还要引导潮流或是制造潮流。
但是,Amy几乎没有买过任何奢侈品。所谓最“奢侈”的,想来想去,也不过是一只在欧洲买的旅行用拉杆箱,折合人民币两千多元。
身处这个圈子,Amy肯定是个异数。周围的同行、朋友多少都会有名牌情结,狂热追求新品,热衷购置大牌行头的不在少数。Amy说,其实她也热爱这些具有艺术生命的奢侈品——或许正是因为太热爱了,反倒消弭了“占有”的欲望:因为以人有限的生命,根本就无法真正去“占有”这些历久弥新的物质的美;所以与其欲壑难填地拼命纳入怀中,不如学会“不贪婪”“不占有”地体验与珍惜它们的美好,并心平气和地与之相处。
■对话
LOVE:你几乎是整天都在与奢侈品打交道,却没有购买的欲望,实在叫人难以置信!
Amy:外面已经是一个花花世界了,我自己就简单一点吧。欲望这个东西真是见仁见智。我只是觉得,当你想要的东西太多,多得超出你的真实需求,盲目和虚荣也会日渐膨胀。我并不反对购买奢侈品,但对我自己而言——我了解自己真正要什么,无论有没有牌子总会找到它。
LOVE:身处你的圈子,当周围人都珠光宝气、浑身名牌的时候,你会觉得不自在吗?
Amy:第一,对我来说,让我有危机感的永远不会是别人比我穿得好、比我名牌多,而是别人比我有更深刻的思想,比我有更锐利的眼光;第二,只要对自己的审美品位有信心,就真的不会被品牌所束缚。
LOVE:所以,你对奢侈品其实并不热衷,对吗?
Amy:哦不,对于一切美的东西,我都非常热爱。但热爱奢侈品就是要去买LV?那真是太浅层了。我喜欢去年Dior在中国做的那一场大秀。一百多袭高级定制礼服,里面涵盖了这个品牌从上世纪40年代到今天的变迁,美轮美奂。我对于它们的历史和文化,甚至制作工艺都有着无比浓厚的兴趣。一生中能够和这些美好的事物相遇是多么幸福!但对美的东西就一定要生出拥有它的欲望么?拥有了反而可能是负担。
■深读
在这个消费主义年代,欲望膨胀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对女人来说,对奢侈品的追逐有时只是一扇小小的窗,它背后其实包藏着更深更大的欲望“野心”:占有名牌、财富、荣耀以及一切。这没有对错之分,只是要提防是否过度。Amy最令人称道的是,她内心对自己以及周遭世界有着清醒的认知:没有盲目崇拜,不受他人影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与欲望和平相处。能做到这些,是一种很大的功力。
MEMO
抗欲望通胀有趣事件簿
【美】美国独立制片人约翰·格拉夫正在领导一个名为“收回你的时间”的组织,他认为城市生活总是叫人无法止步,人们习惯给欲望做加法,热衷于活在层层叠进的“比较级”中:有了Good,必须Better,却最终看不到Best在哪里。欲望膨胀让人觉得不堪重负,因此不如暂时“收回时间”,让自己定时“放空”,用“减法”来净化欲望,学会放下和割舍。
【意】在喜剧作家范托尼的倡导和组织下,意大利每年8月在北部玫瑰山下定期召开“懒人大会”。大会极力推荐“平静”“偷懒”等减压方式,认为适度“偷懒”才能抵抗欲望过激而引发的过劳。正如大会主席范托尼所说,“懒人”的最高境界是以智慧寻求生活的平衡,并在有限时光中争取健康快乐。 【中】中国广州萝岗区帽峰山下有百亩田园,这里藏着一个小有名气的“田园部落”。部落里常住人员十几户,他们与土地所在村签订了租期20年的土地租用合约;此外还有松散型成员100余人,根据个人时间到部落各区参加劳动和休闲活动。部落成员大多是城市精英:政府公务员、法律顾问、投资顾问、媒体从业人员、医生、商人……他们大多在30岁至45岁之间,本应趁着“正当年”去赚更多的钱,争取更大的荣光,但他们却出人意料地选择到郊外山清水秀的僻静山谷,或长或短地过一段田园牧歌式的简朴生活。不搏命、不较劲,淡化对金钱地位的贪婪欲望,让自己的生活张弛有道,这是他们的心愿。
全面通胀时代人际篇
表情很丰富,内心却苍白。交往很频繁,知己却稀少。圈子很热闹,生活却无聊。正所谓: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
以前,关系代表你能信任的人;如今,“关系”代表你随便遇到的任何人。在一声声“亲”“美女”“哥”“姐”的叫唤里,我们仿佛一秒钟就可以勾肩搭背、恍若亲人。但我们真的那么亲、那么近、那么肝胆相照相濡以沫了么?不,这些看似丰盛实则低质的人际关系,它们中的大多数薄弱、虚假、没有意义且不能长久。
这就是人际关系的通货膨胀。正如货币通货胀让金钱贬值一样,人际关系通胀让它自身贬值:“关系”一词从此变得廉价。
真正的关系是一种相互投资:我投资你,你投资我。父母,夫妻,儿女,知己,所有这些都是需要大量时间、金钱、知识和关注的投资。而人际泡沫中的“关系”却最缺乏相互投资,最多只是少量信息或关注的交换而已。
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在泡沫迷离的人际关系里逐渐淡化了情感企图,而一味强调当下的即时需要,大家呈现出的状态是:过从甚密,但感情稀薄。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小说《慢》中这样说:很难想象有速成的友谊或爱情,突如其来的幸福往往会被证明适得其反,然而我们的世界赋予速度和效率太多荣誉及价值,对它们的追求使我们在自己生存的社会中感到迷失与陌生。
诚哉斯言。
■对号入座:你,遭遇人际通胀了么?
友情版:
√ 手里名片一大摞,可大都是陌生人;跳槽了,名片中的大部分甚至可以直接扔掉。
√ 手机通讯录几近饱和,极少联系者却占大多数。平日纷杂往来,一经梳理全变成陌生过客。
√ QQ、微信、SKYPE不眠不歇地开着,那些闪亮的头像让人得到热闹的安慰。但其中愿意主动与之聊天者寥寥,很多甚至忘记了名字。
√ 节假日时,把大家转来转去的祝福短信、微信群发,而没有想过送点“原创”的祝福给特别的朋友。
√ 在各种社交商务场合应酬得八面玲珑,在网络或手机通话中对“各路人马”亲热非常,一个人时却疲惫不堪,表面热闹、内心孤独。
√ 更喜欢参加网络社团社交活动,如“六人行”、驴友自助游等。在这些完全由陌生人组织的聚会里,自己反而更能放松和敞开心扉:反正大家互不相识,聚在一起时热热闹闹,分开后毫不相干。
总结:人脉网络虚涨,浅层交往虚高。
爱情版:
√ 工作压力这么大,哪有时间和精力去跑爱情马拉松?拖不起!所以,既然两秒钟可以泡一杯速溶咖啡,两分钟可以刷一次牙,两个小时应该也可以成就一段爱情吧……
√ 热衷社交媒体、老乡会、同学会、8分钟约会等种种“在最短时间内表现自己最闪亮魅力”的联谊及速配活动。
√ 对在单身白领族群中流行的“拍卖”约会权这种活动(候选者展示才艺,然后在支持者的推荐下把自己的约会权“拍掉”,出价最高者可与“被拍品”约会一次,内容包括逛街、吃饭、看电影和拥抱等),表示毫无违和感。
√ 特别喜欢留爱情“备胎”,并且多多益善——选择多才有比较,择优上岗嘛。
√ 即使有固定男友也不反对结交和约会新异性——交往试试看,万一碰到更好的呢?
√ 谈情说爱从不嫌多。“爱”越多越好,来得越浓烈越好。
总结:贪多求滥,唾手可得之时,也正是爱情极度贬值之刻。
■专家课堂:人际通胀,我们怎样过滤“泡沫”?
“社交不是选美比赛,也不是人气比赛”
发言人:Umair Haque,美国新型战略咨询机构Havas Media Lab主管
人际关系通货膨胀的实质是什么?第一,注意力没有高效分配,人们较少发现对自己有价值的感情;第二,投资于低质量的人际交往内容;第三,几乎没有价值——可以在任何地方与陌生人交流,这样的“朋友”只是一种特殊物品而已。
人际关系通胀还带来了一种“人气比赛效应”:人们拼命获取别人的关注,而不在乎它是否有意义。
但社交不是选美比赛,也不是人气比赛。信任、真诚的关系才是重要的。人们需要更有效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时间,尽量公私分明;将必要的时间和精力给予真正交心和亲近的人: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让自己拥有爱的能力。
“当被人际膨胀和自我膨胀裹挟着而你不太分得清真假时,你的心会出来纠错,告诉你什么地方不对劲了”
发言人:钟华,上海林紫心理咨询机构副主任咨询师
人和人之间,如果要越来越费劲地藏起那些真实的东西,比如我不喜欢你,我跟你不熟,我只跟你打这一次交道,但表面看上去却非要你侬我侬,你好我好……那么你一定会略有不安,想方设法要把这不和谐藏起来,甚至担心是不是自己哪里出了问题。
是的,我们的心,其实能够觉察和分辨什么是好。内心每一次缩紧都是一个提醒,你收到的不是真实的赞赏和亲近。应当相信你自己的心。当被人际膨胀和自我膨胀裹挟着而你不太分得清真假时,你的心会出来纠错,告诉你什么地方不对劲了。那些不舒服和不安告诉你走偏了,你跟真实的自己远了。
知道自己是什么货色,知道自己有多少能耐,你才可能發现自己的真相——不用抹掉过往、不用装、不用攀附……唯此,你才有可能在面对别人时更加真实美好。
“是宁缺毋滥还是骑驴找马?一段不好的关系、一个差劲的男人给一个女人带来的坏处,要比孤独给一个女人带来的坏处大多了”
发言人: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研究所
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研究人员发现,在谈到社交关系怎样影响人的情绪时,社交关系的质量比数量重要得多。
这项在线发表在《PLOS ONE》杂志上的研究,回顾了近10年时间里,社交关系的质量对抑郁症的影响。调查人员分析了近5000个美国成年人的数据,发现一个人和他们的配偶、家人和朋友的关系质量预示了在未来他们是否有患抑郁症的可能性。研究告诉我们,没有配偶、孤身一人生活的人可能比那些处在一段糟糕恋情中的人生活得更好;而有一个牵强附会和不体贴伴侣的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调查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像后工业文明中的人们对田园的渴望一样,在眼下人际通胀时期,人们反而更加喜欢坚贞、忠诚、信任以及浪漫等等真诚诠释爱情的字眼。
宁缺毋滥的人际交往守则,从未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