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作文一般是指充满文化内涵的文章,是把作文的根扎进文化的土壤,让作文在几千年文化长河中汲取营养,让作文的鲜花散发出文化的芳香。在当前考场作文普遍呈现内容浮躁化、形式八股化、语言模式化的大背景下,文化作文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刻的哲理、以及高度的语言技巧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成为考场作文的新宠。毋庸置疑,优秀的文化作文非一朝一夕之功能够写作而成的,它本身就是长期浸润、厚积薄发的结果。但只要我们认真探索与追寻,还是有一定的方法可依的。
一、用诗词名句扮靓文章的语言
诗词名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散发着永久的艺术魅力。写作时,从诗海中采撷些诗词名句,可以使文章流光溢彩,让人读了齿颊生香、余味无穷。诗词引用分直接引用和化用两种类型,直接引用如“读李清照,读到的是凄婉与哀伤。‘花自飘零水自流’是怎样的一丝惆怅。‘梧桐更兼细雨’是怎样的一缕忧伤。‘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怎样的一种悲壮。‘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又是怎样的一帘断肠。……读书是感悟,读人更是感悟,感是‘举手长劳劳,两情同依依’的微笑,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彷徨。悟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朦胧,是‘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慨叹!”(2006年安徽高考满分作文)读这样文字,怎能不让人心动。情不自禁地想到要为之加分。化用又分为句意化用和意境化用两种,句意化用是指用现代白话语言表现古代诗词名句的意蕴精华,如“如果忘记是春天里消逝的冰层。那么铭记就是灼灼其华的桃花;如果忘记是夏季里落英缤纷的桃瓣。那么铭记就是接天落叶无穷碧、映日别样红的荷花;如果忘记是秋季里已无擎雨盖的荷花,那么铭记就是犹有傲霜枝的金菊。如果忘记是冬季里比西风更瘦的残菊,那么铭记就是傲雪独立、犹有暗香的雪梅!”(2005年陕西高考满分作文)意境化用,是指站在充分把握诗歌思想与艺术表达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独特感悟,智慧地选择角度进行新的演绎与扩张,是对原有意境的着色与补充。这是诗词引用的最高层次。
二、用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经典名著丰富文章的文化内涵
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经典名著本身就是文化的名片。作文时,按一定的顺序较多、较集中地引用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经典名著,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显示作者深厚的文化积累,如,“自古以来多少人在感情因素上受到了蒙蔽。西晋王室广封王,欲使天下尽归司马氏之手,殊不知诸王之中良莠不齐,终于导致八王之乱,五胡乱中原的下场。三国中孔明因对马谡偏爱有加,忘却先主对马谡“华而不实”的评价,委以重任,终使《出师表》空有‘真名世’,也不免‘长使英雄泪满襟’。如今,不也有领导干部任人唯亲,从而祸起萧墙的事例吗?可见,认知事物,为人处世,若戴上感情的有色眼镜,危害大矣!(2003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这段文字以“五胡乱中原”、“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历史教训,既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戴着感情有色眼镜认知事物、为人处世的巨大危害,同时又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增添了文章的文化色彩。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的考生在作文中,凭借自己长期的阅读和积累,大胆阐述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经典名著与众不同的看法,如2006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箭锋上的友情》写周瑜联合诸葛亮共同对付曹操,在作者的笔下,周瑜一改心胸狭隘、嫉贤妒能的形象,不但足智多谋,而且胸怀广阔,待人谦和,遇事顾全大局。又如2002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刺秦》,作者没有简单地叙述荆轲刺秦王这段历史,而是发挥想象,对其进行了巧妙地加工和改造,为了报答燕国太子的知遇之恩,荆轲接受了太子刺杀秦王的重任;为了天下尽快统一、百姓尽早脱离战火,荆轲又有意失手,给秦王以逃跑和反击的机会。再如2006年江苏高考作文《人与路》,一考生在叙说《西游记》材料时,从哲学的层面,将悟空、八戒、沙僧演绎为“玄奘精神的三个侧面”——悟空,勇敢的开路者;八戒,坚持的行路者;沙僧隐忍的寂寞者。这些文章,在援引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经典著作时,都没有依葫芦画瓢,而是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有的虽然还比较稚嫩,不够成熟,甚至比较牵强,但其中闪烁着作者智慧思维、创新思维的火花。深深吸引了阅卷者的眼球,赢得阅卷者的好评,当然也获得了较高的分数。
还有一类文章,大胆化用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借“旧瓶”装“新酒”,借传统的历史文化观点来审视现实生活,称颂赞美真善美、揭露鞭挞假丑恶。如2004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只缘身在此山中》,作者运用时空交错的方式,将孔子、孟子、项羽、贾谊、魏征、杜牧等一大批历史人物聚集在一起,让他们分别阐述对秦灭亡原因的看法,借此表达对美英联军悍然侵占伊拉克这一事件的反感与厌恶之情。
三、用民俗文化、流行文化增添文章的民族色彩和时代气息
民俗文化是指普通百姓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包括饮食、居住、节庆、婚丧嫁娶等在内的文化,它是民族文化的原生态,是生动着的民族文化。写作时适当添加一些民俗的元素,可以增添文章的民族气息、文化气息。如2003年高考作文《人情与季节》:“前几天是端午,当我把去年的艾和葛上拿下来,换上新的时,我听到干枯草木细微的碎裂声,闻到灰尘中混有的一种特别的香气,这是艾的味道。艾和菖蒲是两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植物,艾因为有浓烈的香气,被认为是辟邪之物,而叶子细长的菖蒲被当作神仙手里的宝剑,有青绿色的剑锋,可以用来斩妖除魔。记得小时候,每到端午,就看见每个回家的人自行车篓里都会放着束好的菖蒲和艾。而现在,我下楼时看见每个门口都空荡荡的,难道人们都忘了它们的含义?或者,只是觉得在每扇紧闭的门边摆放它们是件可笑的事情?”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度,各种新的文化因子在不断地涌现,如QQ、奥运、神七、超女、哈韩、人肉搜索等,写作时,如能从题旨出发,选择一个恰当地角度,对一些流行的文化现象进行理性的分析或者合理的演绎,能增添文章的时代气息,赚取阅卷老师的好评。如2004年全国满分作文《把“意见”刻录成光盘》,作者采用近乎BBS的形式,写“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的话题,同时在写作的过程中又引用了“马加爵事件”,这是当时刚刚发生的新闻,这样写无疑使文章充满了鲜明的时代气息,阅读时一股新文化的风气扑面而来。
一、用诗词名句扮靓文章的语言
诗词名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散发着永久的艺术魅力。写作时,从诗海中采撷些诗词名句,可以使文章流光溢彩,让人读了齿颊生香、余味无穷。诗词引用分直接引用和化用两种类型,直接引用如“读李清照,读到的是凄婉与哀伤。‘花自飘零水自流’是怎样的一丝惆怅。‘梧桐更兼细雨’是怎样的一缕忧伤。‘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怎样的一种悲壮。‘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又是怎样的一帘断肠。……读书是感悟,读人更是感悟,感是‘举手长劳劳,两情同依依’的微笑,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彷徨。悟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朦胧,是‘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慨叹!”(2006年安徽高考满分作文)读这样文字,怎能不让人心动。情不自禁地想到要为之加分。化用又分为句意化用和意境化用两种,句意化用是指用现代白话语言表现古代诗词名句的意蕴精华,如“如果忘记是春天里消逝的冰层。那么铭记就是灼灼其华的桃花;如果忘记是夏季里落英缤纷的桃瓣。那么铭记就是接天落叶无穷碧、映日别样红的荷花;如果忘记是秋季里已无擎雨盖的荷花,那么铭记就是犹有傲霜枝的金菊。如果忘记是冬季里比西风更瘦的残菊,那么铭记就是傲雪独立、犹有暗香的雪梅!”(2005年陕西高考满分作文)意境化用,是指站在充分把握诗歌思想与艺术表达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独特感悟,智慧地选择角度进行新的演绎与扩张,是对原有意境的着色与补充。这是诗词引用的最高层次。
二、用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经典名著丰富文章的文化内涵
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经典名著本身就是文化的名片。作文时,按一定的顺序较多、较集中地引用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经典名著,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显示作者深厚的文化积累,如,“自古以来多少人在感情因素上受到了蒙蔽。西晋王室广封王,欲使天下尽归司马氏之手,殊不知诸王之中良莠不齐,终于导致八王之乱,五胡乱中原的下场。三国中孔明因对马谡偏爱有加,忘却先主对马谡“华而不实”的评价,委以重任,终使《出师表》空有‘真名世’,也不免‘长使英雄泪满襟’。如今,不也有领导干部任人唯亲,从而祸起萧墙的事例吗?可见,认知事物,为人处世,若戴上感情的有色眼镜,危害大矣!(2003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这段文字以“五胡乱中原”、“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历史教训,既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戴着感情有色眼镜认知事物、为人处世的巨大危害,同时又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增添了文章的文化色彩。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的考生在作文中,凭借自己长期的阅读和积累,大胆阐述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经典名著与众不同的看法,如2006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箭锋上的友情》写周瑜联合诸葛亮共同对付曹操,在作者的笔下,周瑜一改心胸狭隘、嫉贤妒能的形象,不但足智多谋,而且胸怀广阔,待人谦和,遇事顾全大局。又如2002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刺秦》,作者没有简单地叙述荆轲刺秦王这段历史,而是发挥想象,对其进行了巧妙地加工和改造,为了报答燕国太子的知遇之恩,荆轲接受了太子刺杀秦王的重任;为了天下尽快统一、百姓尽早脱离战火,荆轲又有意失手,给秦王以逃跑和反击的机会。再如2006年江苏高考作文《人与路》,一考生在叙说《西游记》材料时,从哲学的层面,将悟空、八戒、沙僧演绎为“玄奘精神的三个侧面”——悟空,勇敢的开路者;八戒,坚持的行路者;沙僧隐忍的寂寞者。这些文章,在援引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经典著作时,都没有依葫芦画瓢,而是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有的虽然还比较稚嫩,不够成熟,甚至比较牵强,但其中闪烁着作者智慧思维、创新思维的火花。深深吸引了阅卷者的眼球,赢得阅卷者的好评,当然也获得了较高的分数。
还有一类文章,大胆化用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借“旧瓶”装“新酒”,借传统的历史文化观点来审视现实生活,称颂赞美真善美、揭露鞭挞假丑恶。如2004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只缘身在此山中》,作者运用时空交错的方式,将孔子、孟子、项羽、贾谊、魏征、杜牧等一大批历史人物聚集在一起,让他们分别阐述对秦灭亡原因的看法,借此表达对美英联军悍然侵占伊拉克这一事件的反感与厌恶之情。
三、用民俗文化、流行文化增添文章的民族色彩和时代气息
民俗文化是指普通百姓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包括饮食、居住、节庆、婚丧嫁娶等在内的文化,它是民族文化的原生态,是生动着的民族文化。写作时适当添加一些民俗的元素,可以增添文章的民族气息、文化气息。如2003年高考作文《人情与季节》:“前几天是端午,当我把去年的艾和葛上拿下来,换上新的时,我听到干枯草木细微的碎裂声,闻到灰尘中混有的一种特别的香气,这是艾的味道。艾和菖蒲是两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植物,艾因为有浓烈的香气,被认为是辟邪之物,而叶子细长的菖蒲被当作神仙手里的宝剑,有青绿色的剑锋,可以用来斩妖除魔。记得小时候,每到端午,就看见每个回家的人自行车篓里都会放着束好的菖蒲和艾。而现在,我下楼时看见每个门口都空荡荡的,难道人们都忘了它们的含义?或者,只是觉得在每扇紧闭的门边摆放它们是件可笑的事情?”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度,各种新的文化因子在不断地涌现,如QQ、奥运、神七、超女、哈韩、人肉搜索等,写作时,如能从题旨出发,选择一个恰当地角度,对一些流行的文化现象进行理性的分析或者合理的演绎,能增添文章的时代气息,赚取阅卷老师的好评。如2004年全国满分作文《把“意见”刻录成光盘》,作者采用近乎BBS的形式,写“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的话题,同时在写作的过程中又引用了“马加爵事件”,这是当时刚刚发生的新闻,这样写无疑使文章充满了鲜明的时代气息,阅读时一股新文化的风气扑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