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视野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

来源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xgf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飞速发展.要想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新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重点做好对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同时要构建完善的政府、高校、企业等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该文首先分析了创新创业视野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现状,讨论了创新创业视野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意义,最后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路径.
其他文献
已有的研究表明,汉民族共同语从其萌芽状态就扎根中原汉语,长期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方言为基础,以丰镐汴洛地区的方言为主要权威方言(非标准音)。但在二十世纪后期,有学者针对明代共同语(官话)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明代汉语共同语以南京话为标准音。这一看法的基本依据是明末来华欧洲传教士所记汉语官话文献。而分析这些传教士的文献并将其和相关文献比较,可以发现,“明代官话以南京话为标准音”的看法具有很大的片面性,既跟明代大多数文献所记的史实相违背,也不符合汉语共同语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業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精神,教育部日前印发了《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材料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对培训机构自编的面向中小学生的所有线上与线下、学科类与非学科类培训材料提出了全面规范要求。  一是明确材料内容编审标准。对培训材料的思想性、科学性和适宜性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不得出现超标超前问题;列出了十二条负面
中华文明有一神圣原型,它由天地、祖先、君师三大本源及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等三大敬畏构成,并通过官僚体制转变为家国次序、社会行动价值取向及其心态的总体礼仪实践,支配、控制着其他非正统或淫祀的神圣关系。这种根源于神圣原型的“仪式等级”或“仪式政体”,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学的等级性建构,其上层就会形成相应的官僚职位性、正统性神圣结构、而民间社会的不同崇拜者则只能是地域性、非正统性、家族性神圣结构,最后被“民间神圣者”与“国家神圣者”把自己与官僚分别开来。至于民间神圣原型同样也有天地、家祖、君师
鲁迅在《文心雕龙》研究中的开拓之功,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文心雕龙》“心力”说的历史继承和现代深化;二是对《文心雕龙》社会批判思想的历史继承和现代深化;三是对文化比较的现代逻辑方法的开创性吸收和在《文心雕龙》研究中的创造性运用。这三大贡献无一不是《文心雕龙》研究中的独创,无一不是历史的丰碑。鲁迅是20世纪《文心雕龙》研究激进性飞跃的奠基者与引路人,第一块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基石。
近日,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文件),教育部会同民政部、市场监管总局印发通知,就将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工作进行部署。
2021年7月26日,教育部网站公示2020年学位授权审核结果,我省5个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 2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列入公示名单,这是继2011年我省首次获批作物学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以来,一次性获批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最多的一年,使我省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达到10个,实现了省级学位授权点建设的重大历史突破.
期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两次亲临青海考察,对青海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要求,我们要深刻把握,全面系统理解,认真贯彻落实,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努力谱写新时代青海发展新篇章。
9月14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绥德实验中学,观看同学们书法练习和体育锻炼,同大家亲切交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基础在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在教育。我们办教育,就是要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全民族创造活力。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唐西域记》具有显著的跨学科、跨文化、跨民族和跨语言特征,是一部典型的比较文学研究文本。相应地,运用比较文学的视野和方法对《大唐西域记》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发掘其深邃意蕴,突显其学术价值。同时,对《大唐西域记》为代表的众多性质类似的古籍作品进行比较文学研究,有助于实现其现实意义,拓展和深化比较文学的学术空间,促进学科发展。
荀子的人性论,不是性本恶论,而是性向恶论。这与孟子的性向善论正相对应。孟子荀子的人性论都是基于孔子的人性论的展开。而孔子的性相近说强调的是性的非善非恶,性的善恶则是就后天的积习修为上说。孟子荀子的或狂或狷的人格特征制约着向善向恶的人性判断的不同选择。而人性无论向善还是向恶都不妨碍可以通过后天的存养或矫饰使人性得以完善。《荀子·性恶》篇的具体论述表明其所谓性恶是性向恶而非性本恶。荀子的性恶伪善说与韩非自利自为的性本恶论不同,荀子的性向恶论并未得出人性不可改变的消极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