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几点思考

来源 :科技创新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cui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2006年后开始针对国内所有大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至今已经有8个年头。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对其内容已经五易其稿。作为教师,在教学方法和理念上也应该适时进步,根据国家的新情况做出必要的改变。尤其是学生思想方面的变化必须有一定的针对性,在网络发达的现代社会,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受到很大的影响,高校和教师必须紧跟新发展,以适应教学目的的需要。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 针对性 目的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3(a)-0135-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中的一门新课程。以往的《中国革命史》并不是针对所有的大学生,所以现在的教学和传统相比必须有些变化。而且改革开放30年以来,社会变化繁多,各种新思想层出不穷,也使教学当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这些都是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即刻需要解决的,下面就这些新情况谈几点思考。
  1 “纲要”课与其他三门课的区别和联系
  把这门课上好的关键,是要准确把握好和理解“纲要”课的任务、性质以及目的。在当前高校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纲要”课既有与其他三门课(“原理、基础”和“概论”)的相同点,也有自己的特点。一般而言,历史相关属性是其特性,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属性则是它们的共性。
  首先,历史的相关属性依然是其基本属性。虽然“纲要”课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成部分,但是,历史属性还是它的基本。它主要是通过运用历史学的观点和逻辑方法在分析研究史实的基础上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纲要”课的核心以及学术价值是植根于历史学的逻辑方法的,这个根本不能改变。寻找事实并总结经验教训是历史学最本质的特征,所以我们在“纲要”课的教学中也要实事求是,尊重基本史实,得出经验教训。只有这样,才能使这门课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达到开设这门课的目的。
  其次,“纲要”课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质。虽然一切社会科学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政治性,但是与普通的或者说相关的专业历史课比较,“纲要”课的政治性非常鲜明。它是所有大学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不是历史专业学生的专业课,强烈的政治思想教育性是“纲要”课与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课最明显的区别。它是围绕中国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国家繁荣富强’两大历史任务而斗争”这一主题展开,帮助学生做到“两个了解”(了解国史、了解国情)和懂得“三个选择”(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和正确性,而不是从专业的角度系统和全面地介绍中国近现代史的各个方面。
  2 教师的主导作用a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方式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要研究分析社会热点。”对“纲要”课而言,合理地运用教材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要重视以下问题:(1)要解决好历史的“厚”和教材的“薄”的问题,(2)要正视相关热点问题的争论。《纲要》总字数只有20多万,相对于中国近现代160余年的历史而言,教材的内容是比较单薄的,很多历史问题不能展开阐述,甚至只能一笔带过。为了理清思路,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将内容变“厚”,用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相关历史事件来论证教材的基本观点。中国近现代史是与当代中国联系最紧密的历史,也是研究成果最丰富和争鸣最多、最激烈的领域。长期以来,学界围绕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争鸣不已,对一些重要人物的评价反复不定,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涌现新问题,出现新争论。例如,关于中国近代历史主题,关于革命和改良,关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物的评价等等。这些学术界的争鸣,对课堂教学必然会产生影响。学生可以从杂志、书籍和网络等各种渠道了解到这些情况,各种争鸣包括自身的兴趣爱好会引起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但也会对相关热点产生一定的疑惑。在这种情况面前,作为教师要有自己坚定的观点和立场,要有做出合理正确解释的能力。不可以解释不清,更不可以刻意回避,否则一方面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尤其是学生对教师的能力及对课程相关科学性的认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让学生了解清楚史实并消除疑问是课程面临的巨大挑战,但也是其精彩引人之所在。“纲要”课成败与否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正确引导,成功释疑。“纲要”课的老师平时必须重视课程相关的重点难点问题,尤其是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必须注意积累相关的知识材料,烂熟于胸,运用自如,给学生以合理信服清晰的解释。所以“纲要”课应该是一种参与性与启发性并存的教学模式,只有采用这种模式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和融入到教学中来,真正达到开设“纲要”课的目的。
  3 教学方式方法的变化
  在当今的课堂中,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多媒体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多媒体教学的大内容、高效率特点可以适当地加快教学节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接受更大量的信息。相对在某些课程教学里更容易实现教学目的。但现实的问题是,多媒体教学是否对于所有课程在所有时候都适用呢,从教学互动的效果来看,是不是多媒体教学就一定比传统的板书讲授更好。这是作为教学工作者的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从教学实践来看,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首先,相同的课程,应按照教学内容的要求不同来应用多媒体。就比如“纲要”,高校不同于中学的教学模式。中学历史教学主要是以传授历史知识为主,适当进行分析,另一目的是增强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因此,可运用多媒体中能较多加入视听资料的优势以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高校的历史教学更多是让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理清相关社会发展脉络,总结经验教训,重视的是理论分析和科学态度,而不是死记硬背。基于这一特点,我认为在高校的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应视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并不是运用多媒体教学就一定比传统的教学方式好。决不是反对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毕竟多媒体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   其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视教学课程的不同而定。比如,物理、化学课的实验过程或结构变化图等就适于多媒体教学,可增强动态的直观效果。而对于一些理论课的教学,多媒体的效果就没有那么明显,效率提高不大,相反学生可能忙于看屏幕而忽视了用耳朵听,用“心”听。总之,作为当代高校教师,积极主动吸收先进教学技术加强教学效果是必须的,但不可能盲目崇拜,甚至某些教师没有多媒体或者停电就上不了课的情况,这就违反了基本的初衷。取长补短,合理利用教学技术,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4 重大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分析
  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关键人物和重大事件的点评,是“纲要”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必要内容。通过对相关人物和事件的点评,特别是通过杰出历史人物言行等的分析和研究,对大学生今后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以及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世界观等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但在对这些历史人物进行分析的时候,要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注意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告诉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要看他是否推动历史的发展,推动既肯定为主,阻碍既否定为主。也就是生产力的标准,要看他对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否起了促进作用,做出过什么样的贡献,而不能仅仅用道德的标准来衡量一个历史人物的伟大与否。第二,要尊重历史事实,不道听途说。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出发,用客观的态度对相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具体的科学分析。第三,用马克思阶级分析方法去研究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不是舞台或者神话中的虚拟人物,他们的观点、思想和立场不能脱离当时所生活的社会,因此必然具有一定的阶级属性,这是客观事实。所以我们在评价他们的时候,一定要把相关人物放在所处时代的大环境中去分析,不能放在现在的社会状态下去讨论,不可主管臆断。第四,要坚持过程分析。要重视过程,分阶段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历史即过程,过程甚至比结果还重要。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其间不是瞬时完成的,是有阶段性的,人物也是如此。
  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复杂的转型期,新旧思想交互碰撞,波澜壮阔,出现了许多具有争议的典型人物。对这些争议的典型时代人物的讨论,会出现了一些比较极端的观点,再加上一些历史剧的戏说,还有所谓的穿越剧,胡乱改编,造成学生的认识困惑。另一方面,对于教材中一些历史人物,从现代的研究观点来看,需要坚持辩证的观点,不能走极端。例如对于陈独秀的评价,很少说他的贡献,而总是强调他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毛泽东在1945年中国共产党“七大”预备会议上曾表示,陈独秀从全面的角度来看,是有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他与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钊同志等,是起了大作用的。……关于陈独秀,将来修党史的时候还是要讲到他”。这个评价应该说是比较客观的,公道的。还比如说曾国藩,由于曾经严酷镇压过清末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所以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很多专家对他的评价是比较负面的,数十年来一直被定为卫道士、屠夫等,成了历史上反面的典型。而毛泽东却也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他身上有许多传统文化的优点,比如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勤俭廉劳。此外他在治家教育方面相当有成就——“和以治家”“勤以持家”思想影响甚大,《曾国藩家书》至今受人推崇备至。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不应该丢弃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2.
  [2]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16.
  [3] 谷宗运,杜春敏,殷云霞.高校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117.
其他文献
为了在纺纱胶圈制造中尝试应用软丁腈胶,分析了软、硬丁腈橡胶因分子结构不同而导致的许多性能上的差异,通过对软、硬丁腈橡胶性能的对比,深入探讨了软丁腈橡胶的应用优势及使用
人们对于语言的识别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正常的交流与信息接收,外部环境对人的刺激会使其产生不同的情绪,这些情绪是否会对语言识别会产生影响,该文通过实验对该问题进行了
当我国逐渐从温饱国家逐渐步入小康社会的行列,人民摆脱了温饱问题的困扰,对生活环境审美水平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尤其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城市群中,城市建设中的生态化园林景
摘 要:在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过渡到现在的“大众教育”,已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基于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要求、教学目的,如何体现高等数学教学中知识的“必需、够用”,又如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形成良好学风、教风,优化教育环境使差生防差、优生更优,使学生各取所需,学必有得,采取有别的教学方法,促进全体学生健康发展是分层教学的主旨,也是教
1-Ethoxycarbonylalkyldiphenylpolystyrylphosphonium triflates can be easily prepared by quaternizing diphenylpolystyryl phosphine with ethyl 2-trifloxyalkanoates;
食品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为更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输送高质量的生源的关键一环。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淀粉科学与工程研究室采用本科生教育全程导师制的教
摘 要: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而生物化学实验又是生物化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化学是一门以实践和实验的实践性课程,如何提高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始终是医学院校培养学生的重点内容之一。在该文中,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来以“浅谈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为话题进行探究,分别从课堂、教学方法和多媒体辅助着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希望能够起到借鉴性作用。在实践教学中如何构建和谐课
摘 要:改进医学高等教育考核方法,加强阶段性考核,引进上机考试系统,减少人为干预因素,标准化、规范化考核流程,多角度全面分析考核结果,对教师、学生及管理者进行考核结果反馈,总结教学成果与不足,逐步改进教学过程,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上机考试 阶段性考核 反馈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b)-0163-02  1 问题的提出  改进
个人学习环境(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PLE)是由工具,社区和服务构成独立的教育平台,学生用PLE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追求教育目标。在高等教育环境中,个人学习环境可以让
摘 要:教师是教学过程中最直接的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在以“生”为“本”的教育观中,我们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有高度的目标责任感:深入的研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目标的设定选取能够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目标的设定还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有敏锐的发现意识:树立差异即资源、错误即资源、生成即资源的意识;要有极强的时效观念:备教材,要深入研究教材,设计高质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