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阻率测井的高阶煤层割理孔渗评价方法及效果分析

来源 :中国海上油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fithi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岩是一种双孔隙介质储层,主要包含基质孔隙度和割理(裂隙)孔隙度两部分,越高阶的煤岩割理越发育。割理是决定高煤阶煤岩孔渗的主要控制因素,也是决定煤层气井产能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裂缝孔隙度主要采用双侧向电阻率测井评价方法,该方法不适用于正交裂缝发育的高阶煤层。本文基于高阶煤层的气水赋存特征与测井响应特征分析,认为高阶煤层的割理系统中充满了地层水,可以看作饱含水裂缝型岩石系统,煤层的电阻率高低主要取决于割理孔隙度大小、地层水矿化度高低以及煤层割理孔隙系统连通性。因此提出了基于阿尔奇公式法的煤岩割理孔隙度评价方法
其他文献
飞机电气化、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航空电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规铝导体的性能不能满足新型航空电缆对轻质、高强、高导电性能的需求。石墨烯具备极高的强度和导电率,是理想的高强高导改性材料。首先对比了现有电工铝和电工铜在力学性能和导电率上的差距;随后讨论了石墨烯优异的力学和电学性能;最后综述了石墨烯在改善铝基体力学性能和电学性能方面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采用粉末冶金、连铸连轧等制备工艺,石墨烯能有效提高铝基体的拉伸强度,同时有望保持延伸率不降低,但也会使导电率降低0.5%~4%;只有实现石墨烯在铝基体中的连续
利用大量地震、钻井和实验分析等资料,开展了文昌A凹陷构造演化与断裂系统特征及对油气差异聚集控制作用研究,探讨了该地区油气富集规律和有利勘探方向。文昌A凹陷文昌组和恩平组两套湖相优质烃源岩成熟演化差异是油气性质复杂的物质基础,油气运聚受烃源、沟源断裂和输导层构造脊构成的油气输导体系控制,富集于断裂带及相邻构造脊区。文昌A凹陷中部早期生油、晚期生气和凹陷边缘晚期生油及持续不断油气运移,形成了“内气外油、下气上油”的有序分布和差异成藏,其中晚期天然气持续充注和差异溶解形成了“下气上油”成藏模式,而油气重
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发育大型“背形负花构造”,具备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但其形成及演化机制认识不清,油气富集规律尚未明确,影响了勘探部署。本文利用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结合构造背景研究与钻井资料分析,提出本区“背形负花构造”是伸展应力场长期作用于本区并发生顺时针旋转的结果。构造形成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重力滑脱作用形成了背斜构造及伴生的正断层组;然后是相对于先存断裂的斜向拉伸作用造成断裂体系的顺时针扭动,从而形成了“似花状”的结构。乌石凹陷东区构造区“花心”“花瓣”油气富集差异性明显,\"花心
针对克希霍夫偏移无法适用于复杂构造、偏移距域偏移存在偏移假象及保幅性差的问题,本文研究了一种高效的地下局部角度域高斯束偏移方法。与常规地面偏移距域克希霍夫偏移采用地面炮检点射线追踪及走时计算不同,该方法采用地下成像点向地面进行射线追踪及走时计算,同时获得炮检点所对应地下成像点的反射角,再结合射线束偏移方法,该方法综合了射线偏移高效、高斯束偏移高精度、地下角度域成像高保幅保真的特点。模型及实际数据应用表明,该方法成像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偏移距域克希霍夫成像。此外,不同于克希霍夫偏移距域偏移道集,其角度域道集为地
郑州大学出版社是由河南省教育厅主管、郑州大学主办的一家综合性出版机构。出版社以党建为统领,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秉承郑州大学“笃信仁厚,慎思勤勉”的校风,按照“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总体要求;依托郑州大学雄厚的人才资源、学科优势和浑厚的中原文化积淀,以“服务大学、服务社会”为办社宗旨;坚持“质量立社、品牌兴社、项目强社”的发展理念和“敬业、严谨、求实、创新”的治社精神;以学术出版为主体,以教育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在医学、土木工程、食品科学、旅游学、法学、经济学、新闻传播学等领域出版特色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乐东-陵水凹陷梅山组一直未获规模性勘探突破,已钻井具有“薄层见气、厚砂见水”现象,岩性圈闭有效性及天然气富集规律等是制约梅山组勘探的关键问题。本文综合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开展了梅山组高精度层序约束下的沉积演化研究、基于沉积组合分析的岩性圈闭有效性评价及天然气运聚成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梅山组发育双源汇聚底流改造型海底扇,纵向四期砂体叠置,凹陷带扇体前端受早期超压保护和底流改造,发育优质储层;形成相控约束的岩性圈闭侧封机制,具有未接触水道岩性尖灭型、对接水道泥岩型、与水道内砂岩
始新统文昌组半深湖相烃源岩分布及规模是开平凹陷油气勘探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区域沉积背景为基础,利用孢粉组合与地球化学指标判断文昌组沉积环境;利用岩心、薄片、测井和地震资料,类比陆丰凹陷文昌组沉积相,分析开平凹陷文昌组沉积特征;基于地质认识,利用多属性神经网络方法,预测文昌组半深湖相空间分布。研究认为,开平凹陷文昌组为河流-湖泊沉积环境,气候温暖略干,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和前缘亚相,滨湖、浅湖和半深湖亚相,建立起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相模式;利用有监督的多属性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方法,预测半深湖相从文
热水化学驱技术通过热水与化学药剂有机结合,可在吞吐热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基于渤海N油田实际地质油藏参数,将提高采收率值和经济指标作为目标函数,开展了驱油体系评价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优化设计影响热水化学驱增油效果的热水温度、药剂浓度、药剂用量等注入参数,并对比分析了多元热流体吞吐和热水化学驱两种热采技术的开发特征和效果。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化学药剂改善水油流度比和降低原油黏度的作用被削弱,热对提高采收率起着主导作用,但温度高于115℃后,提高采收率值增幅减缓,经济指标快速下降;随着化学药剂浓度
在进行AVO研究过程中发现,某些气田的气层表现出了与水层类似的AVO特征,以致常规的AVO技术很难有效进行流体识别,因此迫切需要探索出新的AVO属性分析技术来进行有效的流体检测。为此,本文以琼东南深水区为例,从该区大量已钻井和正演模型的AVO特征出发,剖析了流体和物性变化对梯度、截距的影响,明晰了不同流体随物性变化时振幅随角度变化的特征规律,即不同物性的同种流体随角度增加振幅差异逐渐减小,而不同流体随角度增加振幅差异逐渐增大,进而提出了一种根据AVO的相对变化来定性识别流体的新方法,并从理论上加以剖析,最
致密油作为重要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其开发潜力巨大,是我国新的油气增长点。然而,储层致密、渗透率低、连通性差等极大地制约了致密油的有效开发。以大庆油田M2区块为例,针对储层物性差、产能差异大等问题,首先采用灰色关联方法对影响缝网压裂直井初期产能的主控因素进行了筛选和评价;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地质因素和工程因素,提出了一个新的产能综合系数,用以表征直井产能大小。通过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了适合于该区块缝网压裂直井初期产能的经验模型,单井平均预测精度在85%以上,区块整体预测精度在90%以上。研究发现,射开含油砂岩厚